史料与想象力 2.5天彈性休息制度多地推行,羅列史料看公休如何?
2.5天彈性休息制度多地推行,羅列史料看公休如何?
江西省率先提出了二季度試行周末2.5天彈性作息,要求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優化工作安排,積極引導幹部職工周末外出休閑度假。彈性作息減少的工作時間,通過延長其他工作日時長調劑補回。
甘肅省隴南市隨後鼓勵休假消費,要求每周星期五下午各行政事業部門在完成工作任務,安排好值班人員的情況下,可以鼓勵其余職工休假旅遊。嚴格落實帶薪休假制度,任何部門部門不得以任何理由取消或減少幹部職工休假。同時,要合理安排疫情防控期間的值班補假,保證幹部職工身心健康,帶動消費持續增加。
就在昨天(24日),浙江省印發《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提振消費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到,鼓勵實施一周4.5天彈性工作製,支持有條件的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部門落實帶薪休假制度。
當然對於這3第我們只能抬頭羨慕流口水,埋首工作敲鍵盤。
今天就來盤點一下我國歷史上的休沐制度。
先秦時代:在春秋戰國以前,我國還處在奴隸製時代(當然戰國時期是中國封建制國家形成時期),奴隸不存在明確的休息製,諸侯是有充足的自主權,隨時可以休息,所以春秋戰國以前休息製當權者自由決定。
東漢畫像磚
先秦,是一個崇尚自由、熱情奔放的時代,不論是貴族階層,還是平民百姓,似乎都熱衷於郊遊。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曾點便特崇尚“風乎舞雩,詠而歸”的郊遊生活。據《論語·先進》所記,對學生這一想法,孔子隻說了四個字:“吾與點也!”意思是,我讚成曾點的想法,可見孔子也喜歡郊遊。

《詩經》有篇: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杓藥。就是描述春天,風和日麗的一天,年輕小夥與漂亮小姑娘外出在河邊遊玩,表白的故事。可見放假旅行自古就有。
秦朝是個大一統的國家,但暴秦的稱謂不是白叫的,估計不會讓你好好休息,才疏學淺沒能找到相關文件,但查到:秦代時候官吏告假稱作“告歸”。可能是你有事就請假,沒事就上班的意思吧。
秦代泰山石刻
到了漢朝,就人性化及制度化了,《漢律》:'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
用“沐”這個詞也挺逗的,就是洗澡洗頭的意思,原來漢代的官吏需要住在吏館,不到休沐不得歸家。所以五天回家洗洗。
到了唐朝右邊的嚴格了,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國事頻擾,朝廷改五日休沐為十日休沐,此即所謂的旬休。據王聘三古今事務考載:永徽三年以天下無虞,百司務簡,每至旬假許不視事,以寬百僚休沐,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官員工作十天才能休息一天,也就是上旬中旬下旬各一天這三天休息時間被稱為浣,從此假日又有了浣的稱謂。
虢國夫人遊春圖片段
宋朝,趙匡胤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社會地位極高,詞賦發展到極高水準。旬休制度相以沿襲,除這些常規假日外,法定的節假日更加豐富據宋史筆記文昌雜錄記載,元日(春節)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天慶節(正月初三)上元節天聖節(皇帝母親生日那天)夏至立春人日中和節清明七夕末伏等也都放假這樣,一年的法定假日達到了七十四天,加上三十六天旬休日,共一百一十天,和現在的法定節假日總數非常接近。
宋徽宗《聽琴圖》
元代規定全年只有十六天節慶假日,為什麽元代的假日這麽少,或許與其遊牧民族的出身有關吧!
明清兩代,政府官員就沒有漢唐宋時期寬鬆的休假制度了,旬休製逐漸削減甚至取消,全年隻保留三個假期,即春節、冬至及皇帝的生辰,具體的是月假三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農歷七月十五)冬至等節日可放假十八天,每年休假只有五十多天。
清 王禮 鍾馗出遊
變化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力量進人中國,他們每星期休假一天,時間一長,國人產生了認同感到了1910年,清朝政府在上層基本上實行了星期天為公休日的制度。
可以說,節假日制度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沿襲已久,源遠流長。這可能與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農業社會的因素有關,農民可以根據自己農事活動的閑忙和節氣變化來適時安排自己的休息。而政府官員不能像農民那樣隨意規定自己何時休息,但又不能不休息,在這種情況下,休假制度誕生了。
2.5天休假,你同意嗎?歡迎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