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渊之盟还是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作用?

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作用?
澶渊之盟的作用?
一、澶渊之盟积极作用
1、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2、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
3、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二、澶渊之盟消极作用
1、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
2、百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直接导致宋、辽双方兵备松弛,后来被女真建立的金国击败。辽国残余势力只得西迁,在西域建立西辽苟延残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国称臣。
扩展资料
澶渊之盟内容
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3、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澶渊之盟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澶渊之盟:政治的妥协
什么是澶渊之盟?
宋太宗两次征讨辽朝,都以失败而告终,大大消磨了他的锐气,就不再去想收复失地的事了。不久又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弄得宋太宗手忙脚乱,从此对辽完全采取一种守势。为了防止辽军进犯,宋王朝在与辽国交界的地方,挖掘了一些河道,称为界河。在另一些地方种上了树木,似乎想用河道、树木来抵挡一阵,实在是有点儿滑稽。
宋朝转向一味防守,辽军便猖狂起来,多次进犯宋朝边境。到了1004年,辽国调动20万大军,由萧太后、辽圣宗亲自率领,大举南下,打到了靠近黄河的澶州(今河南濮阳),直逼京城汴京。告急文书接二连三地传到京城。宋太宗早已去世,继承皇位的是他的儿子赵恒,他就是宋真宗。宋真宗拿着告急文书,不知如何是好,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议。
参知政事(即副宰相)王钦若是南方人,劝宋真宗迁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另一个参知政事叫陈尧叟,是蜀地人,便主张宋真宗应搬到成都去。
刚刚重回朝廷的宰相寇准,一听这种没骨气的话,气得大声喝道:“谁主张迁都,就应斩谁的头!如今大敌当前,应当上下一致,同心协力,与敌人拼个死活!”
寇准的话震得在场人谁也不敢出声,王钦若、陈尧叟二人则又羞又恼,脸涨得通红,宋真宗还是拿不定主意。
寇准看宋真宗还在犹豫,便又劝勉道:“只要皇上亲自率兵出征,就能振奋军心,一定能打败辽兵。如果放弃京城一逃了之,人心就会涣散,辽军就要长驱直入,天下就保不住了。”
宋真宗听了寇准这一番话,胆子壮了起来,便决定率兵亲征,命寇准随同他指挥军马。这事定下之后,宋真宗不免对寇准投去信任、感激的目光,庆幸自己在关键时候,把寇准召回朝廷。
原来,在宋太宗在位的时候,寇准就担任过副宰相等重要职位,他办事果断爽快,尤其正直敢谏,深得宋太宗赏识。有一次,寇准入朝议事,因为一件事情与宋太宗发生分歧。寇准以为自己是对的,就始终坚持,不肯退让,说话也十分尖锐,把宋太宗给弄火了。宋太宗站起来,不想再与寇准说下去,气冲冲地要回内宫。寇准连忙拉住宋太宗的衣袍,不让他离去,一定要请宋太宗坐下听完他的话。宋太宗没办法,只好再坐下来。后来,宋太宗想想这件事,还觉得挺得意,说:“我有寇准,就像唐太宗有魏征一样。”
寇准也正因为办事正直,为人正派,得罪了朝中的权贵,结果遭人陷害,被贬斥出朝,到地方上做官去了。
宋真宗一上任,有人就向他推荐寇准,认为寇准忠心耿耿、办事果断,是宰相的好人选。宋真宗也听说过寇准的为人处事,但又担心他好强任性,会于己不利,就不想用。那个大臣劝道:“如今辽军犯境,国事危急,正需要像寇准这样一心为国,主持正义的人来为皇上分忧呢。”
宋真宗终于接受了意见,把寇准召回朝,委以重任。果然,在这关键时候,寇准力主迎战,确实给了宋真宗一点儿安慰。
于是宋真宗便在寇准等大臣的陪同下,率着大军,出了汴京,来到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守卫澶州的将士听说皇上亲自出征,不禁精神大振。
可是那些主张逃跑的大臣,随着部队离辽军越来越近,心里便越来越害怕,总想找机会,掉头就跑。他们趁寇准不在的时候,不断地在宋真宗耳边唠叨,劝他避开辽军锋芒,以免遭到不测。宋真宗本是个没主见的人,率兵迎敌的态度本就不够坚决。他经不住那些大臣三番五次的劝说,又动摇起来,就找寇准来问道:“大家都认为往南跑好,你看呢?”
寇准一听,知道又是那些小人在弄鬼,就忍住气,耐心而坚定地对宋真宗说:“那些劝皇上南逃的人,实在是胆小无知。如今大敌逼近,人心动荡不安,在这紧要关头,皇上只能前进,决不能后退半步。如果皇上敢于迎敌而上,就会给日夜盼望皇上大军的河北将士以莫大鼓舞,我们就能一鼓作气,打退辽军;如果皇上临阵退缩,就会大失人心,大失军心,将士哪还愿意冲锋陷阵,到时辽军一气杀来,势如破竹,皇上就是逃到金陵怕也没用啊!”
寇准这一番话,真是苦口婆心,陈明利害,叫宋真宗没有一丝反驳的机会。可宋真宗心里还是害怕面敌临阵,那多危险啊!
寇准见宋真宗一言不发,看出他胆小怕敌的心理,就想找个武将来帮他劝说劝说,壮壮皇上的胆。这么想着,他就走出行营。一出门,正好遇上了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寇准二话不说,冲着高琼就问道:“将军受国家栽培多年,应该怎样报答呢?”
高琼见是宰相,忙回道:“末将愿誓死报国!”
寇准知道高琼的为人,很受感动,就一手抓住高琼的手,说:“同我一起劝劝皇上。”
两人手拉手进了行营,寇准先把自己的看法又向宋真宗说了一遍,然后说:“我的意见到底对不对,请皇上不妨问问高将军。”
高琼连忙说道:“宰相说得对,我们决不能逃跑,再说,禁军将士的家属都在东京,谁愿意南逃。只要皇上亲征澶州,我们誓死报国,辽兵绝不是我们的对手!”
宋真宗在寇准、高琼和将士们的催促下,这才勉强动身去了澶州。澶州城横跨黄河两岸。到了南城,举目一望,只见北岸一带,密密麻麻,布满了辽军的营寨。宋真宗一看,又惊慌起来,不想渡河去北城。
寇准又上前劝说催促,他没好气地说:“如今各路大军云集澶州,皇上还有什么可怕的?”高琼在旁,又帮着劝,宋真宗终于壮着胆子,渡过黄河,进了澶州北城。
宋真宗登上北城门楼,检阅宋军将士。将士们远远看宋真宗的黄龙大旗御盖,士气高涨,欢声雷动,一声接着一声地高呼“万岁”。喊声惊动了辽军,辽军就派出几千骑兵前来攻城。寇准下令开城迎敌,士气大振的宋军个个奋勇向前,很快打退了辽军的进攻,杀死杀伤很多辽兵。
过了几天,辽军主帅萧挞览带了几个将领视察澶州地形,被宋军发现,一阵密箭发出去,把萧挞览射下马来。
辽军主帅一死,萧太后有些害怕了,又听说宋真宗率兵亲征,觉得宋朝不好对付,就想讲和算了。于是她派了个使者来议和,要宋朝割让土地。
寇准不仅反对议和,而且还主张乘胜出击,收复幽云十六州。那些主张议和的人,看当面说不过寇准,就在背后说他的坏话,说他想利用军队,图谋不轨。寇准有口难辩,不便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只好同意议和。
在议和的条件上,宋真宗不想割让土地。这一点还不错,但多出些银子和绢帛,他就觉得无所谓了。宋真宗对派去议和的大臣曹利用说:“如果迫不得已,他们就是每年要100万的赔银,也可答应下来。”
寇准听了真是难受极了,可当着宋真宗的面又不便再争。曹利用刚离开行营,寇准便紧跟着出了门。到了门外,寇准一把抓住曹利用的手,下命令似的说:“虽然皇上同意给100万,但是,你答应的数目决不能超过30万。否则,我要你的脑袋!”
曹利用到了辽营,不敢胡来,果然按照寇准的要求与萧太后讨价还价,并最后以那个数目确定下来,具体为:每年给辽朝绢帛20万匹,银10万两。因为这次和约是在澶渊(即澶州)签订的,所以后代称之为“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应当怎样评价?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在多年征战互相不能取胜的情况下,签订的和平条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维持了宋辽之间长期的和平,对老百姓来讲,是绝大的福音,他使边区的人名能够逐步恢复生产,享受和平,也使国家能够致力于内部建设,而不用背负战争的负担。 2、北宋向辽每年交纳岁币,看似屈辱,但是岁币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百分之一、二,这对于北宋的经济规模而言并不算沉重,相反辽国拿了岁币的目的还是要向北宋购买商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 3、盟约的签订使北宋收回烟云十六州的梦想彻底化为泡影,这是一个绝大的隐患,北宋的北部边防依然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这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4、盟约签订后北宋享受了长期和平,使北宋上下放松了军事斗争准备,导致武备废弛,这也是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澶渊之盟”是北宋哪一个皇帝和辽国签订的
澶渊之盟是宋真宗和辽国签订的。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扩展资料:
澶渊之盟以后,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治今河北雄县)、霸州(治今河北霸州)等地设置榷场,开放交易。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传往辽。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漆器、稻米和丝织品等,交换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民间的交易也很发达。
考古工作者在今内蒙古和东北辽代古城和墓葬中,发现了宋朝制造的瓷器、漆器、铜钱等文物,这些都是通过贸易流入辽境的。辽宋贸易促进了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增进了两族人民的友谊。澶渊之盟后,寇准功高望重,受到宋真宗的疑忌。
不久,宋真宗借故把他贬斥出朝,任命妥协派王钦若为宰相。这样,宋朝更不想收复幽云十六州了。辽这时也发生了变故,1009年,萧太后与韩德让同年病死。第二年,辽与高丽发生战争。接着,辽政权内部又开始发生分裂。
辽再也无力大规模兴兵南下。澶渊之盟后,宋、辽在好几十年里没发生过战争。其间只发生了两次重要交涉。一次是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辽乘北宋同西夏交战的机会,向北宋勒索土地。北宋增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10万匹。
另一次是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辽借口北宋在山西边境增修堡垒破坏边界,要求划界。第二年,宋政府允许以分水岭为界,又放弃一些土地。
宋真宗介绍:
赵恒(968-1022),宋太宗第三子,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997年以太子继位,以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帝亦淫于封禅之事,朝政因而不举,使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所建之辽国入侵,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帝亲征,双方会战距首都汴京三百里外之澶渊,宋战胜辽国,但因真宗惧于辽的声势,不顾寇准的反对,以每年进贡辽大量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
赵恒在位二十五年崩,为守成之主,使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赵恒是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作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具体在什么地方签订?
“澶渊之盟”具体在什么地方签订?
北宋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是在当时的河南澶州 也就是今天的濮阳 ! 澶渊之盟以后,辽、宋长期保持友好往来,边境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 澶渊之盟是个有争议的命题。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它,就必须对澶渊之盟宋辽双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事实上,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无论从大历史的角度,还是大民族的角度来看待它,都有值得肯定的一面。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迭经争论的命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对的观点。 肯定者认为它虽是一个屈辱性的条约,但签订后,北方地区出现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和平环境,它沟通了宋辽双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往,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否定者则认为澶渊之盟的签订,既承认辽政权的存在,又开“岁币”之滥觞,以后两宋之积弱,使宋代局面江河日下。如何客观、正确地评价澶渊之盟,就必须考察澶渊之盟签订前宋辽双方的历史状况、发展态势,以及签订后对宋辽两国产生什么影响。澶渊之盟的内容和影响各是什么?
内容: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影响:澶渊之盟,当时除了极少数主战派,满朝上下都劝真宗要迁都避战,最后依靠寇准无可匹敌的勇气终于达成澶渊之盟,30万的岁贡和迁都比起来,代价简直不值一提.(当时宋年收入1万万以上,而宋当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事所耗费的军费就高达3000万以上)而历史走向证明一切,此战之后,北宋迈向颠峰--仁宗朝就算称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颠峰,都不为过.辽国关南之地得而复失,但年三十万岁贡再加上日后富弼允诺的二十万,这些钱帛对于经济拮据的契丹来讲,无疑是天上掉的大馅饼.不过契丹上下因此而与宋交好达百年之久,契丹铁骑不再南下。澶渊之盟内容是什么,有何评价?
1、澶渊之盟内容:
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2、澶渊之盟简介 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3、影响 积极影响 ①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于戈”,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②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非教科书所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失去的钱宋又可以通过外贸赚回)。 ③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消极影响 王安石和富弼认为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澶渊之盟指哪个典故?
北宋前期,辽的力量逐渐强大。辽军常到黄河流域扰乱或掳掠。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军对宋朝采取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萧太后率20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到达澶州北城(今河南濮阳),矛头直指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当时东京与澶州仅一河之隔,情势非常危急,朝廷上下手足无措。宰相寇准极力劝说真宗御驾亲征。十一月,宋真宗来到澶州城,极大地鼓舞了宋军的士气,他们把几千个前来攻城的辽兵杀得落花流水。在随后的战斗中,他们又射死了辽军先锋萧挞览,狠狠打击了辽军嚣张的气焰。辽军士气低落,寇准力主乘势进军,收复失地。但宋真宗不敢与辽军决战,于是宋辽进行议和。宋真宗派曹利用赴辽营谈判,条件是不准割地,岁币(北宋政府每年给辽、西夏的钱财等物)“百万之下皆可许”。寇准觉得岁币数太多,就对曹利用说:“不得过30万:过30万,我斩了你。”谈判最终达成协议:辽国皇帝称宋朝皇帝为兄:宋每年向辽进贡20万匹绸缎和10万两银子:双方各守现有疆界,不得相互侵犯,并互不接纳和藏匿越界入境之人。随后,辽军将军队撤了回去后,宋真宗也班师回京。
宋真宗不顾爱国将领的反对,为了一时的苟安,屈服投降,签订了协议。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作用(4)澶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