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高聚物实际强度低于理论强度 光绪帝6岁读书,尽管强度低于皇子,但现在的学生仍然无法做到
光绪帝6岁读书,尽管强度低于皇子,但现在的学生仍然无法做到 清朝入关以后,对于皇子的文化教育、儒学经典以及清朝习俗的学习始终是非常重视的,并因此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制度。按照规定,皇子们6岁就要上学,朝廷

光绪帝6岁读书,尽管强度低于皇子,但现在的学生仍然无法做到
清朝入关以后,对于皇子的文化教育、儒学经典以及清朝习俗的学习始终是非常重视的,并因此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制度。按照规定,皇子们6岁就要上学,朝廷给他们指定了专门的授业老师,并规定学习内容及书籍。 康熙帝曾经回忆,在他小的时候,每天天不亮,就有太监把他们从床上叫起,简单的梳洗之后,打着灯笼,由太监引导,在黑漆漆的皇宫内,穿过大小院落,走向读书的地方。似乎诺大的皇宫,只有太监和小皇子们起得这样早,一年四季如此,风雨无阻。 清代诸帝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整体素质最高的,这一切无不归功于皇家教育。那么,小皇子们读书时的课程安排是怎样的呢?他们读的又是什么书? 我们以光绪帝为例。光绪帝的情况略有不同,他入宫时便是皇帝,但读书的情况和皇子大体是差不多的。6岁的那年,慈禧做了准备,以两宫太后的名义,连续发布了两道懿旨,明确规定了光绪帝入学的时间、地点、师傅及学习的内容。并且指定,由光绪帝的父亲醇亲王奕譞全面负责皇帝的学业,以及毓庆宫的一切事宜。 按例,清代皇子一般都被安排在乾清宫左侧的上书房,到了同治和光绪的时候,由于两人都是做了皇帝才上学的,他们的身份和地位,都是皇子所不能比的。同治帝被安排在弘德殿,光绪帝则安排在毓庆宫。 慈禧给光绪帝选了两个师傅,一个是翁同龢,一个是夏同善,另外还有御前大臣教习他满文、蒙古文和骑射。光绪帝从6岁授读,到17岁亲政的这十余年间,学习的课程主要有以下这些内容: 1,汉文典籍:《钦定四书》,这是最主要的课学教材。另外还有《诗经》、《二十四孝》、《左传》、《列圣遗训》等儒学经典,以及记述着清朝历史的《开国方略》。 2,满文及满文典籍:满文的《满洲实录》,这是记载清代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政策,以及历史事件的重要书籍。顺治皇帝御制的《劝善要言》,也是用满文书写。还有一些蒙古语言文字的书籍。 3,骑马、射箭、刀、剑、枪、棒等军事技能。 光绪所学的课程和内容,都是按照一个封建皇帝的要求量身定做的。清代的最高统治集团,大都是满洲贵族组成,但是他们却不因为自己是满族人,又是国家的主宰者,而轻视汉语及汉族的传统文化。从康熙皇帝时起,不仅皇帝本人认真学习汉语和汉族文化,而且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儒家学说,宣扬孔孟思想,弘扬封建的伦理道德。 由于光绪入学时身份已经是皇帝了,所以对他的教育比皇子教育的强度相对要低一点,但不管是从事时间安排、课程安排来看,都要远远比今天的小学生负担重得多。一年到头除了太后生日、自己生日、端午、中秋等各放假一天,再就是新年放假五天,此外再无假期。这一点现在的学生根本做不到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光绪帝的学习课程也在不断增加。11岁时,开始授读《开国方略》,讲读《左传》。后来又请了两位同文馆的先生教习英文。他每天要不断地朗读文章,不停地书写楷书,课程非常繁重。 师傅们对于光绪帝的评价要高于同治帝,在整个读书生涯中,光绪帝与翁同龢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感情。在翁同龢与儒家思想的教育下,光绪帝尤其看重「 ”仁爱”二字。光绪十一年,15岁的光绪写了一篇御制文,里面有几句话说:「 ”必先有爱民之心,而后有忧民之意,爱之深,故忧之切,忧之切,故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寒,曰我寒之。” 15岁的少年能有如此的心境,实在难能可贵。他还写了一首叫《围炉》的诗:「 ”西北明积雪,万户凛寒飞,唯有深宫里,金炉兽炭红。”这首并算不上高明的诗作,体现了光绪帝对百姓们的关爱之心。 很赞哦! (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