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战国时寿春是现在的哪里 寿春的历史地位

火烧 2022-10-21 06:01:13 1087
寿春的历史地位 如何看待寿春的历史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淮南军事重镇。故址在今安徽寿县。战国属楚,楚考烈王迫于秦入侵,东迁都于此,称郢都。秦设九江郡治于此,汉高帝时属淮南国,后还称九江郡。东汉末,袁术割据

寿春的历史地位  

如何看待寿春的历史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淮南军事重镇。故址在今安徽寿县。战国属楚,楚考烈王迫于秦入侵,东迁都于此,称郢都。秦设九江郡治于此,汉高帝时属淮南国,后还称九江郡。东汉末,袁术割据淮南地区,于寿春僭称帝,易九江太守为淮南尹。曹魏与孙吴对峙,寿春成为军事重镇,为淮南郡及扬州治所。魏将毋丘俭、诸葛诞为扬州刺史,皆镇于此,并曾以此为基地,南引孙吴,发动叛乱。东晋避郑皇后阿春之讳,改名寿阳,仍为要镇。晋明帝时荆州刺史祖约曾于此发动叛乱(见苏峻、祖约之乱)。南北朝时,寿春为南北争夺之地,归属及名称数有变化。如南朝宋改为睢阳,北魏复原名为寿春。又曾先后为扬州、豫州、南豫州、荆河州、南荆河州及淮南郡、梁郡治所。

县北四里有八公山,据传汉淮南王与八公登山埋金于此,白日天,鸡犬舐余药,变为神仙。山石不少与人像相似,故称为八公山。东晋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坚伐晋,至寿阳。晋谢玄、谢石引军抵抗,置阵肥水之上,淮水经寿阳县西北,肥水从县城北而入于淮。苻坚大败逃遁,望见八公山上草木,以为都是晋兵。

寿春地处淮水南岸,南引汝、颍两水,东连三吴富庶地区,北为中原腹地,西接陈、许,外有江湖为阻,内有淮、肥水利,地理位置重要,是南北交通要冲。县南有芍陂,原有旧沟引淠水入陂,至刘宋时芍陂良田万顷。但堤堰失修,夏秋常发生旱灾,宋豫州刺史刘义欣进行修治,以利灌溉。齐、梁时也不断修葺,使农业得以丰收。

如何看待寿春的历史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淮南军事重镇。

故址在今安徽寿县。战国属楚,楚考烈王迫于秦入侵,东迁都于此,称郢都。

秦设九江郡治于此,汉高帝时属淮南国,后还称九江郡。东汉末,袁术割据淮南地区,于寿春僭称帝,易九江太守为淮南尹。

曹魏与孙吴对峙,寿春成为军事重镇,为淮南郡及扬州治所。魏将毋丘俭、诸葛诞为扬州刺史,皆镇于此,并曾以此为基地,南引孙吴,发动叛乱。

东晋避郑皇后阿春之讳,改名寿阳,仍为要镇。晋明帝时荆州刺史祖约曾于此发动叛乱(见苏峻、祖约之乱)。

南北朝时,寿春为南北争夺之地,归属及名称数有变化。如南朝宋改为睢阳,北魏复原名为寿春。

又曾先后为扬州、豫州、南豫州、荆河州、南荆河州及淮南郡、梁郡治所。 县北四里有八公山,据传汉淮南王与八公登山埋金于此,白日天,鸡犬舐余药,变为神仙。

山石不少与人像相似,故称为八公山。东晋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坚伐晋,至寿阳。

晋谢玄、谢石引军抵抗,置阵肥水之上,淮水经寿阳县西北,肥水从县城北而入于淮。苻坚大败逃遁,望见八公山上草木,以为都是晋兵。

寿春地处淮水南岸,南引汝、颍两水,东连三吴富庶地区,北为中原腹地,西接陈、许,外有江湖为阻,内有淮、肥水利,地理位置重要,是南北交通要冲。县南有芍陂,原有旧沟引淠水入陂,至刘宋时芍陂良田万顷。

但堤堰失修,夏秋常发生旱灾,宋豫州刺史刘义欣进行修治,以利灌溉。齐、梁时也不断修葺,使农业得以丰收。

安徽在清朝历史上的地位

安徽历史悠久,早在二、三十万年以前就有人类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原始社会晚期,生活在今皖中、皖西和皖北的居民属夷族系统,皖南大部分地区为越族栖息地,大别山以南靠湖北、江西长江沿岸属三苗族。 夏商见于史籍的有涂山、南巢、六、英、虎方、林方、人方。

西周王朝在今皖西北分封一些小国,如焦、夷、沈、胡等,而以东仍是分散的氏族部落方国。春秋大国争霸,这些封国和方国先后沦为吴、越、楚所有。

战国后期,安徽全境并归强楚,楚畏秦逼,亦由湖北辗转迁都至今寿县。秦灭六国,推行郡县制,涉及今安徽的有九江郡、泗水郡、砀郡、颍川郡、会稽(吴)郡,可考的县有25个。

西汉初,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安徽郡县分隶淮南、荆、淮阳、梁等国。景帝为加强中央集权,众建诸侯而小其国,王侯食邑略如郡县。

武帝设十三部刺史,安徽分属扬、豫、徐三州。扬州辖丹阳、九江、庐江3郡和六安国,徐州辖临淮郡、楚国,豫州辖沛、汝南两郡和梁国,共74县。

东汉沿袭西汉旧制,稍作调整而已,扬州辖丹阳、九江、庐江3郡,豫州辖汝南郡、陈国、沛国、梁国,徐州辖彭城国、下邳国,共69县。 三国时期,安徽为魏、吴分割。

魏属豫州辖安丰、汝南、谯3郡和梁国、沛国,徐州辖下邳郡、彭城国,扬州辖庐江、淮南两郡,置39县。吴属扬州辖丹阳、新都、庐江3郡,置19县。

西晋安徽仍属扬、徐、豫三州。扬州辖淮南、庐江、丹阳、宣城、新安5郡;徐州辖临淮郡、彭城国、下邳国;豫州辖汝阴、安丰两郡和沛国、谯国、梁国。

共设74县。东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建制置废无常,地方归属不定,加之侨置郡县,因此安徽区划比较混乱。

隋罢郡为州,以州统县,先后设颍、亳、宋、陈、徐、仁、寿、庐、熙、和、濠、滁、扬、蒋、宣、歙等17州,辖55县。大业初,复汉制,安徽分属扬、豫、徐三州。

徐州领彭城、下邳2郡,豫州领梁、谯、汝阴、淮阳4郡,扬州领淮南、庐江、同安、历阳、江都、钟离、丹阳、宣城、新安9郡。共56县。

唐贞观元年,实行道、州(郡)、县三级管理,安徽为河南、淮南、江南三道分领。其中,河南道辖颍、亳、宋、徐、泗5州,淮南道辖濠、扬、滁、和、庐、寿、舒7州,江南道辖宣、歙2州。

共设44县。中唐时期,道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安徽分属河南、淮南、江南东、江南西四道。

河南道领颍、亳、宋、徐、泗5州,淮南道领扬、滁、濠、寿、庐、和、舒7州,江南东道先后领歙、日升2州,江南西道先后领宣、池2州。共55县,1军。

晚唐藩镇林立,安徽境内有4个节镇。宣武军治宋州,领亳、颍、宋3州;武宁军辖徐、宿、濠、泗4州;淮南节度使抚有扬、滁、寿、庐、和、舒、光、黄8州;宁国军有宣、歙、池3州。

五代十国时期,淮北地区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所据,江淮、江南地区先后为吴国、南唐所据,行政区划制度仍循唐末藩镇、州、县制。北宋立国,实行路、府(州)、县(军、监)三级制,安徽分属5个路。

京东西路辖单、徐2州,京西北路辖颍州,淮南东路辖亳、宿、泗、扬、滁5州,淮南西路辖庐、和、舒、濠4州和六安、无为2军及寿春1府,江南东路辖宣、歙(徽)、池、太平4州和广德1军。共计62县,2监。

南宋在淮河以南设淮南东、淮南西、江南西3个道,领3府8州7军,辖51县2监。金国在淮河以北安徽境内设南京路、山东西路,领7州16县。

元朝实行省、路(府、直隶州)、散州(军)、县四级制,行政区划繁复,隶属关系混乱多变。安徽分属3个行省:中书省领济宁路,辖境内1县;河南行省领归德府(辖徐、宿、亳3州)、汝宁府(辖颍州)、庐州路(辖无为、六安、和州3州)、安丰路(辖濠州)、安庆路(直管6县)、扬州路(辖滁州)、淮安路(辖泗州);江浙行省领宁国路(直管6县)、徽州路(直管5县和婺源州)、太平路(直管3县)、池州路(直管6县)、广德路(直管2县)。

共计60个县。 明朝实行三级区划,南北直隶和布政使司为一级区划,府、直隶州(厅)为二级区划,散州、县(厅)为三级区划。

安徽属南直隶西部地区,设凤阳、庐州、安庆、太平、池州、宁国、徽州7府,及徐州、滁州、和州、广德4直隶州。共置49个县,7个散州。

清朝初期,改南直隶为江南省,二、三级区划仍袭明制。清顺治十八年(1661),江南省划为左、右两藩分片治理。

康熙四年(1665),调整左、右藩辖区,奠定了安徽、江苏两省的疆域。康熙六年(1667)正式建省,取安庆府和徽州府首字合成为省名。

乾隆二十五年(1760),定安庆为省垣,健全了省级三司衙门。 同治四年(1865),析为三道:凤颍六泗道领2府2直隶州,共19县(州)。

凤阳府辖凤阳县、怀远县、定远县、凤台县、寿州、宿州(领灵璧县),颍州府辖阜阳县、颍上县、霍邱县、涡阳县、亳州、太和县、蒙城县,六安直隶州辖霍山县、英山县(今属湖北省),泗州直隶州辖天长县、五河县、盱眙县(今属江苏省)。安庐滁和道领2府2直隶州,共14县(州)。

安庆府辖怀宁县、桐城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庐州府辖合肥县、舒城县、庐江县、巢县、无为州,滁州(直。

姜维的历史地位

姜维(202-264)本为魏将,青年降蜀后深为蜀汉丞相诸葛亮赏识,成为其军事方面的传人。

姜维好学不倦、朴素清廉,官至大将军,成为蜀汉无人能出其右的最后支柱,尽心尽力北伐二十年,却因成效不彰、耗费国力而招致后世的责难。蜀汉灭亡时,密谋复国失败而被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身世及降蜀(202-238)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人。「姜」是羌人的大姓。

姜维的父亲姜冏是天水郡守的佐官,在一次羌、戎叛乱中,姜冏因护卫而阵亡。姜维少年丧父,和母亲一起居住。

姜维喜好郑玄的学说,郑玄是畅晓两汉经学的大儒,姜维年少时就深受其影响,因此一心希望功成名就,暗中接纳豪杰死士,做的事不同于常人。 成年后姜维出仕魏国,一开始出任天水郡的上计掾,又被选拔为州的从事,赐官中郎),负责当时天水郡的军事工作。

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兵出祁山(位于天水郡南部,),当时天水太守马遵在外巡视,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随行。马遵听说蜀军来攻,而附近好几个郡县望风而降,便怀疑姜维等人也有异心,于是连夜逃往上邽(位于郡府冀县东南,今甘肃省天水市)。

战国时寿春是现在的哪里 寿春的历史地位

姜维等人发觉太守马遵计划逃走,追上去又迟了一步,上邽城门已经关闭,不肯接纳他们;姜维等回到冀县,冀城也不放姜维进去,一行人只好投降诸葛亮。这时蜀军马谡于街亭要地被张合击败,诸葛亮便将西县(位于祁山北麓,冀县之南)千余户与姜维等撤退还蜀,姜维也因此和母亲失散。

以上是《三国志》对于姜维投降诸葛亮之事的说法,但《魏略》的记载略有出入:姜维等人回到冀县后,冀县的官民大喜,推举他们去拜见诸葛亮,而诸葛亮也非常高兴地接见了他们。后来冀县被魏军收复,魏国官方认为姜维等人本来没有叛变的意向,只是一时情势所逼,因此并没有为难姜维的母亲、妻室与子女,甚至还为他保留了官职,延揽姜维回来。

孙盛《杂记》内记载了另一则有趣的故事:姜维与母亲失散后,得到母亲的来信,要他去找「当归」,也就是暗示姜维应当回归魏国。姜维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意思是说我不回来了。「远志」和「当归」都是中药药材。

但《资治通鉴》考异提到姜维粗知学术,应该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加入蜀军的姜维被诸葛亮任命为仓曹掾,同时加封奉义将军、当阳亭侯,当时姜维年仅二十七岁。

诸葛亮非常赏识姜维的才干,他写信告诉自己丞相府的留府长史张裔和参军蒋琬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我观察了一下他的才能,李邵、马良都比不上他,这个人真是凉州的上选人才。」又说:「姜维不但在军事上很有见解,而且为人勇敢大胆,计划通明义理,深解兵法。

更为可贵的是这个人心存汉室,我打算让他一边操练中虎步兵五六千人,一边将我平生所学的军事知识传授给他,然后就带他进宫觐见皇上,请皇上予以重用。」可见诸葛亮真的是把姜维当成传人来对待的。

计划230年,诸葛亮升姜维为中监军(护军),征西将军。 234年八月诸葛亮病卒于五丈原(位于褒斜谷北口,临渭水,今陕西省扶风县至宝鸡县间),姜维与杨仪号令蜀军撤退,司马懿率大军追击。

当时负责殿后的姜维伺追兵临近,突然命大军将旗号逆转,同时擂鼓号令,做出要进击的样子,司马懿担心有伏兵,就没有再行追击,姜维随即和大军一起退还成都。此后姜维担任右监军辅汉将军,负责统领诸军,进封平襄侯。

二、遥遥北伐路(238-262) 238年,姜维跟随大将军蒋琬驻扎汉中。次年,蒋琬就任大司马,掌管全国军政,并让姜维担任自己的司马(参谋)。

此后蒋琬军数次派偏军向西进展,一边窥探魏军虚实,游击骚扰,一边结交不少羌胡领袖,给当时的雍凉都督郭淮制造了不少麻烦。 242年,姜维率部队回蜀,驻扎在涪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次年冬十月姜维因功升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244年,魏国大将军曹爽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发动十万大军,取道骆谷进军汉中,汉中太守王平依险据势狙击曹爽,而费袆等分别率领驻扎在成都和涪的部队赴援,并于曹爽军撤退时进据三岭拦截,获得大胜。姜维很可能也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

247年,姜维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管尚书事。此时陇西、南安、金城、西平一带的羌胡首领诸羌饿何、烧戈、伐同、蛾遮塞、治无戴等相继对魏国发动叛乱,围攻魏国城邑,并且一边积极联系蜀军出兵接应。

于是姜维出兵陇右(陇山以西),与魏国前将军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水(黄河支流,流经陇西郡临洮、狄道)之西,根据《华阳国志》校注,此役姜维得胜,《三国志》则未交待胜负。于是姜维主力进攻南方夏侯霸屯军的为翅(今地不详),而北方的郭淮料到了姜维的行动,先放下叛乱的胡人,大军向南直取姜维,姜维退走。

同年,汶山平康(今四川省黑水县)蛮夷发动反乱,姜维率部队西向讨伐,平定了叛乱。 248年,郭淮进军讨羌,在西海(即青海)击败叛乱的凉州胡王治无戴。

秋季,姜维出石营(位于南安郡南部),从强川(今地不详)接应治无戴举部上下来降,并将他们安置在蜀国境内。姜维留阴平太守廖。

安徽省合肥市的历史有人知道吗

淝水蜿蜒而过,遗落阵阵醉人的笑声。

环城公园如碧玉珠链;逍遥古津、包河秀色、瑶海公园等如翠珠散落其间;蜀山春晓、包公墓园、教弩梵钟、吴王遗踪,徜徉其间,吊古论今,让人留恋忘返。这里就是安徽的省会—合肥。

一个从前有镇淮角韵,梵刹钟声,藏舟草色,教弩松荫,蜀山雪霁,淮浦春融,巢湖夜月,四顶朝霞八处,统称“庐阳八景”的美丽城市。其中巢湖夜月,四顶朝霞等景,现已不属合肥市;镇淮角韵等景,因天长日久,物换星移,已荡然无存,成为历史陈迹。

合肥市,古称庐州,又名庐阳,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江淮之间、巢湖北岸,辖东市、西市、中市、郊区4区和长丰、肥东、肥西3县。总面积7266(市区458)平方公里,人口425.9(市区127.94)万。

市内道路宽阔,绿树成荫,景色优美,既多现代建筑,又有名胜古迹,是一座古老而又年青的城市。它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信息、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全国甲等开放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拥有中国科技大学等30余所高等院校。

高科技工业园、科大同步辐射实验室等蜚声中外。 “合肥”名称之由来,说法不一。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载:“夏水暴涨,施合于淝,故曰合淝。”通常把施水叫南淝河,肥水叫东淝河,这是一种说法。

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尔雅》上指出“归异出同曰肥”。

二水皆曰淝,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 合肥市素以“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常为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即发生在这里。两千多年前,这里就已开始形成商业都会。

秦、汉在此设郡县,明、清为庐州府治,民国时为安徽省省会,如今已是千樯鳞次、商贾辐凑的商业都会。 合肥素有“绿色城市”、“花园城市”的美名,其环城公园便修建在合肥古城墙的基础之上,沿着起伏的岗丘地形,加之原有的绿林带及护城河,精筑而成。

环城公园总长约达9公里,分为六个景区,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茂林修竹,夏河朝露的银河景区;湖峦相映、水碧枫赤的西山景区;林木葱茏、芳草常青的环北景区。这样的环城公园无城墙之隔阂,面水而立,一派迷人旖旎的江南风光。

位置: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江淮之间、巢湖北岸。 面积:7266平方公里 人口:拥有426万人口 行政区划:辖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4个区和长丰、肥东、肥西3县。

概貌: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于此汇合而得名,素以“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合肥,古称庐州,又名庐阳,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常为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即发生在这里。两千多年前,这里就已开始形成商业都会。

秦、汉在此设郡县,明、清为庐州府治,1949年定为安徽省省会。 景观:淝水穿城而过,环城公园似翡翠项链;逍遥古津、教弩梵钟、包河秀色、蜀山春晓,徜徉其间,吊古论今,令人留恋忘返。

中国科技大学的落户合肥,更使这座“千年古邑”享有了“中国科技城”的美誉。 合肥的名胜古迹也不少。

从前有镇淮角韵,梵刹钟声,藏舟草色,教弩松荫,蜀山雪霁,淮浦春融,巢湖夜月,四顶朝霞八处,统称“庐阳八景”。其中巢湖夜月,四顶朝霞等景,现已不属合肥市;镇淮角韵等景,因天长日久,物换星移,已荡然无存,成为历史陈迹。

现在的名胜古迹以教弩台,明教寺,逍遥津,包公祠等最为著名。到合肥,葡萄鱼、怀胎鱼、油爆虾、安庆素火腿、素烤鸭等是游人必尝的美味佳肴。

包河所产鲫鱼背乌,人称“包公鱼”,烹饪后骨酥肉嫩,回味无穷;名菜曹操鸡,俗称“逍遥鸡”,相传是当年曹操钟爱的药膳鸡,皮黄骨酥,肉白细嫩,别有风味,比之烧鸡、扒鸡之类,胜过百倍。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得主枣庐州烤鸭,原系宫廷御膳美食,选料严谨,加工考究,香气浓郁、皮酥肉嫩、咸淡适宜、肥而不腻、味道鲜美,脍炙人口。

到合肥,不可不吃“李鸿章大杂烩”。相传李鸿章在访问美国期间宴请美国宾客时,厨师急中生智的发明。

主要原料有海参、鱼肚、鱿鱼、玉兰片、腐竹、鸡肉、火腿、蛋黄糕、鸽蛋、猪肝、干贝、冬菇、咸鸭蛋黄、菠菜、鸡汤等烧烩而成,具有醇香多味、鲜咸可口等特点。 合肥的点心小吃也颇有名气,尤以麻饼、烘糕、寸金、白切四大名点著称。

麻饼外皮松软香甜,内馅甜而不腻,具有橘、梅等果料风味;烘糕金黄油润,疏松多孔,香酥可口,味美甘甜;寸金具有橘饼、桂花的特有香气,脆、甜兼得,清香可口;白切片具有片薄甜脆、质白透明的特点,并带有浓郁的芝麻香。 蚌埠路的黄山菜馆、长江路的淮上酒家、淮河路的刘鸿盛饺面馆及绿杨村酒家,均颇有特色,是餐饮的好去处.。

位于今安徽寿县的苍仓陵城遗址有何历史

苍陵城遗址在寿县城西南20公里和丰庄乡涧洼村地处淮河南岸。

《水经注》云:淮水又东流与颍口会东南注:水向东北经苍陵城北又东北流经寿春故城西县即考烈王自陈徒此秦始皇立九江郡治此。 据《齐书慕容俨传》记录:正光中魏河间王元琛率众救寿春辟俨佐军主以军功赏帛五十匹军次硖石因解涡阳之围平苍陵城。

可知苍陵城废于北魏正光中520—525。1983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寿县博物馆查询拜访城址器械残存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0.75公里遗址西部地面有大年夜量的筒瓦和板瓦和瓦当残片聚积。

经试掘出土遗物有豆和钵和筒瓦和板瓦和牛骨。此外农平易近发掘出陶管井四眼出土遗物有圜底陶罐和半瓦当和小体积空心砖等残片。

当时代为战国晚期。《方舆纪要》寿州西北有苍陵城。

《魏书地形志》云寿春故楚有仓陵城是也。戴改和增同。

会贞按:《环宇记》引此作仓陵无城字。而《北齐书慕容俨》及《皮景和传》则称仓陵城与《地形志》同。

考《梁书夏侯夔传》中大年夜通六年帅军人於苍陵立堰。此见苍陵之始。

又《陈书樊毅传》作沧陵。证以《诗王风黍离》悠悠苍天《释文》苍本汉书扬雄传甘泉赋》东烛仓海。

《文选》作沧苍和仓和沧通用。惟《皮景和传》言城在淮北与此淮水迳北异当误在今寿州西南。

又东北流迳寿春县故城西朱此上二十六字讹作《经》戴改《注》全和赵同。守敬按:《环宇记》称此为西寿春县引《寿春记》秦始皇二十三年置。

秦及前秦为九江郡治后汉属九江郡魏和晋为淮南郡治。东晋改寿阳宋和齐曰睢阳为南梁郡治。

后魏复曰寿春为淮南郡治。《环宇记》秦县在寿春县西四十里又有故县在县西一里。

《一统志》今寿州治。县邓楚考烈王自陈从此。

守敬按:《汉志》文。《史记楚世家》考烈王二十二年东佧寿春。

楚先都东见《渠水》篇。秦始皇立九江郡治此兼得庐江和豫章之地故以九江名郡。

守敬按:《汉志》九江郡秦置。王先谦曰《江水注》始皇二十四年置。

《江水注》无之乃全氏《汉志稽疑》说也。九江在寻阳南界汉庐江和豫章二郡间二郡皆秦九江郡属地故郦氏言兼得二郡地以明郡名九江所由来。

汉高帝四年为淮南国孝武元狩六年复为九江焉。会贞按:《汉志》文六年作元年。

据《史》和《汉表》当在元年此六字误无疑。

南昌在历史的地位是什么,怎么老是出古暮

南昌地处长江以南,水陆交通发达,形势险要,自古有“襟三江而带五湖”之称。南昌先后有豫章(汉)、洪都(隋唐)等称谓,是历代县治、郡府、州治所在地,向来繁荣昌盛。

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有人在此生产生活。至三千年前,北至艾溪湖,南至青云谱,这一弧形地带形成了古代南昌居民的聚集区。

《禹贡》属扬州地。春秋属吴。战国属楚。南昌地处吴、楚交界,吴楚相争多在于此。《左传》记载:昭公七年(前553年),楚令尹子荡伐吴师于豫章。

秦属九江郡,浔阳,郡治设在寿春(今安徽寿县)

据《汉书》记载,前202年(汉高祖5年),颖阴侯灌婴奉命驻军当地,修筑“灌城”,次年修筑城池,城址在今南昌火车站东南约4公里的黄城寺,城周长十里八十四步,称为“灌婴城”,开创南昌建城史。 开创了南昌的建城历史,并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

扬州在历史上的地位

可以这么说,很难找到一个城市可以在古代和扬州进行全程PK的:

一,三代东国文化。

《尚书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禹贡》扬州“厥贡惟金三品”《周礼职方氏》,扬州其利金锡。古九州的扬州在那时就有着很高的经济文化地位。

二,春秋吴越文化。

春秋中期,吴王寿梦以江北之邗邑(扬州)为政治军事中心称邗王。

三,秦汉广陵文化。

西汉时,今江苏有不少封地,最著名是定都于广陵今扬州的吴国。景帝改吴国为江都国,武帝又改江都为广陵。两汉时广陵地区经济有很大发展,后明帝封刘荆为广陵王,扬州邗江出土的广陵王玺现被南京博物院收藏。

四,六朝江东文化。

建康最盛,他周围的扬州,南豫州等人口两百四十多万,占全国三分之一强。

五,隋唐扬州文化。

扬州的经济宗教学术文艺等文化在那时达到了鼎盛!那时的扬州富甲天下。时称扬一益二。

六,宋元江淮文化。

那时的扬州虽被战乱破坏仍然有很大影响。那时扬州就出现很大盐商,时称“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北宋诗人云扬州,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

七,明清江南文化。

扬州经过清初的兵乱破坏,到乾隆时期重新繁荣起来。是中部个省食盐供应地也是清政府漕粮运输咽喉之地。

张姓在中国历史的地位

有10个张姓的帝王

前凉8帝

皇 帝 在 位 时 间 简 介

1 张轨(公元?~314年) 公元301~314年为期十四年 西晋初年张轨曾是朝中的五品官。因为在讨论经义、损益政事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受到中书监张华的器重,历任太子舍人、散骑常侍、征西军司等职。待到发生西晋“八王之乱”后,中原民不聊生,国家无宁日,张轨就想家乡,据有河西之地,以保境安民。于是他上书朝廷,请求出任凉州刺史。朝廷大臣知他有御边镇远的才干,就在汉永宁元年(公元301年)任命他为凉州刺史、护羌校尉。张轨走马上任后,镇压了当地的鲜卑族人民起义,又降服了刺杀秦州刺史的东羌校尉韩雅,并出兵勤征,遣使奉献。朝廷见他忠诚,就下诏给他:“自陇西以西,征伐断割悉以相委。”后来他又挫败了凉州大族张镇、张越兄弟欲取而代之的图谋,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张轨采取积极措施,兴办学校,培养和搜罗人才,发展生产,铸造货币,鼓励工商。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威著西州,化行河右”,使凉州成为西晋末年中国北方的一块乐土,于是饱受战祸的中原士庶纷纷“避难而来,日月相继”。张轨逝世后,他的子孙继续据有凉州,前后凡十世,共七十六年。他们虽然向司马氏称臣,接受了东晋朝廷的封号,但不使用东晋通行的年号,自行任用官吏,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政权,历史上称“前凉”,被列入“十六国”之一。

2 高祖明王张 实(公元271~320年) 公元314~320年为期七年,终年五十岁 公元301年西晋任张轨为凉州刺史,保据一方,公元314年病逝后,其子张实继之,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张氏以姑臧为中心世守凉州。

3 太宗成王张 茂(公元277~324年) 公元320~324年为期五年,终年四十八岁 公元320年6月张实被部下杀害,实子骏年幼,茂袭平西将军行都督凉州诸军事,护羌校尉,凉州牧,西平公。

4 世祖文王张 骏(公元307~346年) 公元324~346年为期二十三年,终年四十岁 张茂摄位,立骏为抚军将军,武威太守,西平公世子,茂死,无子,张骏立,于公元345年称假凉王。

5 世祖桓皇帝张重华(公元328~354年) 公元346~354年为期八年,终年二十七岁 张骏二子, 以世子即位。

6 威王张 祚(公元?~355年) 公元354~355年为期两年,终年岁数待考 张轨之庶长子,张重华之兄,张重华死,其幼子灵曜嗣立,张祚以其年幼,废之为宁凉侯,自立为大将军、凉州牧、凉公,两年后为其臣下张玄靓所杀

7 冲王张玄靓(公元350~363年) 公元355~363年为期九年,终年十四岁 张骏少子,张重华之弟,公元363年杀张玄靓,自立为凉州牧,号西平公。

8 末王张玄锡(生卒年待考) 公元363~376年为期十四年,终年岁数待考 张骏末子,张重华之弟,公元363年与兄张玄靓合杀张玄靓,自立为凉州牧,号西平公,公元376年奉凉州献降于前秦,前凉国灭亡。

大周国1帝

皇 帝 在 位 时 间 简 介

1 张士诚(公元1321~1367年) 公元1354~1357年、1363~1367年合计为期八年,终年四十六岁

小名九四,泰州白驹场人(今江苏大丰白驹)。著名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诚王、吴王,大周国建立者,张士诚出身盐贩,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与其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及好友李伯升等率盐丁起兵反元,攻占了江苏的泰州、兴化、高邮等地。次年(公元1354年)农历1月在高邮自称诚王,建国号大周,改元天。高邮曾一度被元朝大军包围,当他危困之时,却因元军主帅丞相脱脱临阵遭元廷贬斥,元军自乱,他便乘势出击,大获全胜,声誉隆起。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张士诚由通州(今江苏南通)渡江南攻,于次年(公元1356年)初攻占了常熟(今江苏常熟)、平江(今江苏苏州)、松江(今上海)、常州(今江苏常州)等地,并定都于平江。随后,张士诚与朱元璋军交兵,于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败于朱元璋军,他便反而投降了元朝,被封为太尉。此后,张士诚成为割据浙江西部地区的一大势力,曾多次运粮接济元朝首府大都。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张士诚率兵进攻安丰(今安徽寿县),逼走了红巾军首领刘福通和韩林儿,又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张士诚及所部在平江大败于朱元璋大军,被俘至应天府(今江苏南京)自缢而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