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大唐天下目前什么情况 这个太监镇守大唐天下20年,中唐六将,到他死后才有机会立功
这个太监镇守大唐天下20年,中唐六将,到他死后才有机会立功 很多人知道唐玄宗李隆基要么是因为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要么是因为让唐朝由盛转衰的「 ”安史之乱”。其实李隆基在位时,最有话题性的应该是他手下

这个太监镇守大唐天下20年,中唐六将,到他死后才有机会立功
很多人知道唐玄宗李隆基要么是因为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要么是因为让唐朝由盛转衰的「 ”安史之乱”。其实李隆基在位时,最有话题性的应该是他手下的「 ”太监将军”杨思勖。杨思勖凭借一己之力,为李隆基争取了二十多年的安定环境,才有了「 ”开元盛世”。 李隆基本人当然是非常有手段的,否则他也不能在武则天退位后的混乱政局中杀出一条血路。特别是在绞杀韦后集团的唐隆政变中,他表现出非常强硬的手段,让自武则天以后软弱无力的李唐皇室有了中兴的希望。 但在很多小说中,李隆基后期宠信杨贵妃、宦官和错用安禄山导致军阀哗变,完全盖过了他初期的励精图治。这些确实都直接导致了李隆基将一个花团锦簇的盛唐玩死,不过其实隐患从李隆基即位时就存在,只是在很大程度上被杨思勖压在水下。 提起李隆基手下的名将,最有知名度的应该是高仙芝、仆固怀恩、封常清、李光弼、哥舒翰和郭子仪这所谓的「 ”中唐六将”,杨思勖却名不见经传,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杨思勖的太监身份。 然而毫不夸张地说,杨思勖的功绩和战斗力丝毫不亚于「 ”中唐六将”。如果梳理一下中唐六将的战绩不难发现,他们几乎都是从公元740年以后开始受到重用、或参加一些比较重要的战争。难道这之前唐朝就没有战事了吗? 史实恰恰相反,李隆基在位前期国内不但有战争,而且几乎大小征战不断。开元初年,南方的安南与林邑、真腊国勾结谋反;开元十二年,五溪蛮叛乱;开元十四年邕州、宾州、横州等地联合反叛;开元十六年泷州等地造反。几乎每一场开元初年的战争,都是杨思勖的功名册。 所以杨思勖也从掌管宫闱门禁的左监门卫将,一路高升、被封为辅国大将军和虢国公。要知道虢国公起源于周文王两个弟弟东、西虢国国君,唐朝第一代虢国公是跟随李渊父子征战的开国功臣张世贵。由此可见杨思勖在李隆基一朝的重要性。 杨思勖之所以能得到李隆基的信任,执掌兵印大权,与他的太监身份有着莫大联系。他很小就被杨姓宦官收养入宫做了太监,所以在唐玄宗身边的时间非常长。 也因此他得以参与平叛李多祚以及剿灭韦后集团这两场最重要的政斗,开始在唐玄宗的布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有人粗略统计,杨思勖在历次战争中至少歼敌二十余万人,可谓战功赫赫。李隆基初期的军事行动绝大部分都是交由他来完成的,直到公元740年杨思勖去世,唐玄宗不得不重新物色大将人选。 但是杨思勖在《新唐书》中只占了豆腐块大小的版面,与高力士、李林甫等人并列在宦官系列中。 《新唐书》宦官系列的开篇还意味深长地加了一段话「 ”小人之情,猥险无顾藉,又日夕侍天子,狎则无威,习则不疑,故昏君蔽于所昵,英主祸生所忽。……故取中叶以来宦人之大者稡之篇。” 大约在传统文人看来,虽然杨思勖确实颇有战功,但是为身份所限,皇帝任用这样的人时仍然需要谨慎。杨思勖也确实不是完人,他在征战勇猛之余,也因为性格凶残而被诟病。 据说被他俘虏的叛军,都会被他下令活生生剥下脸皮和头皮;连他自己的手下都非常惧怕他。 对待唐玄宗交给他处理的贪官牛仙童,杨思勖觉得按照律法直接砍头太便宜了他,就把他绑起来砍掉手脚、挖心、凌迟,此等残忍程度堪称是人间之最了,也难怪他在历史上是毁誉参半了。 很赞哦! (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