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秦始皇真的焚书坑儒了吗 焚书坑儒历史典故

火烧 2022-07-12 04:06:22 1029
焚书坑儒历史典故 一、谁知道“焚书坑儒”的典故 一、周、淳之争与焚书坑儒事件的历史过程 公元前213 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仆射(博士长官) 周青臣乘机捧场称赞秦始皇:“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

焚书坑儒历史典故  

一、谁知道“焚书坑儒”的典故

一、周、淳之争与焚书坑儒事件的历史过程 公元前213 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仆射(博士长官) 周青臣乘机捧场称赞秦始皇:“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古不及陛下威德。

”秦始皇听后喜形于色。博士齐人淳于越当即加以驳斥:“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 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历史上把这次廷争称为周、淳之争。 秦始皇将淳于越的建议交给群臣去议论。

时任丞相的李斯蓄意扩大事态,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所有的“诸生”及私学。李斯针对淳于越的言论,称述“五帝不相变,三代不相袭”,自古因时代不同,治理方法也随之改变。

如今天下已定,法令统一,儒生“不师今而学古”,指责当世,惑乱百姓,他们以“私学”诋毁“法教”,指责朝政法令“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甚至造谣诽谤。 这种现象如不禁止,必将削弱皇帝的权威,臣下结成反对的派别。

于是李斯建议道:“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接受了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禁私学,焚《诗》、《书》,实行文化专制的政策。于是在秦代首都咸阳纵起了焚书的烈火,接着这样的烈火在全国各郡或先或后被点燃了,而且在一个月内没有熄灭过。

在这遍及全国的大火中,秦以前的中国古典文献,除自然科学(医药、种树) 及神学(卜筮文献) 以外,几乎全都变成了黑炭。 焚书事件发生后,对政府不信任与离心者越来越明显表现出来。

公元前212 年,有两个替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仙药的方士侯生和卢生,由于明知仙药是根本没有的,他们无非是借此骗取富贵,时间长了骗局终归要暴露,按照秦朝所献秦始皇验方不灵就要被处死的规定,两位方士恐怕逃不脱一死。 于是他们散布了秦始皇一系列专制独裁的过失,借口不能给这样的人求仙药而溜之大吉。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恼怒,因为他为求仙药给了这些方士巨万资财,不但没有人为他寻到仙药,而且还说他的坏话,又加上首都咸阳的儒生也有人散布妖言迷惑民众,于是秦始皇派人普遍严加审问,儒生们相互告发,牵连到四百六十多个儒生,这四百六十多个儒生全被抓去活埋。 历史上把这一事件与焚书事件连起来统称为“焚书坑儒”事件。

秦政府曾经从六国的宫廷和民间搜集了几乎全部古典文献,设立了一个大规模的皇家图书馆。同时又征聘了70 位老学者,授以博士之官,此外又召集了至少两千以上的知识分子置于70 位博士的领导之下而命之曰诸生。

秦政府交给这70 位博士和两千以上诸生的任务是要他们在皇家图书馆里进行古典文献的审查工作。新政府希望这些博士和诸生能够对古典的文化思想作一次甄别和清算工作,指出哪些文献是不利于新政府的,哪些文献是于新政府有帮助的,然后以政府的力量禁止那些不利于新政府的书籍流行,奖励那些有利于新政府的书籍使之广播民间。

诚如秦始皇自己所云:“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士甚众,欲以兴太平”。可以看到这时对过去的文化思想作一次彻底的清算,结果六国时期的儒家文化大部被去掉了。

六国时期的思想文化被禁,必然会引起六国贵族知识分子对旧时的留恋及对秦政的不满。

二、焚书坑儒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213年,有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宫摆席庆贺打败匈奴等少民族的大喜事.文武官员全出席了.有七十个在学术思想上有名望有地位的博士,也参加了这次宴会.在宴会上博士的领袖周青臣举杯颂扬秦始皇的功德.秦始皇听了周青臣的颂扬,连连夸奖周青臣道:“说得好!说得好!” 可是这番颂扬却触怒了另一些满脑子旧思想的博士们,有一个叫淳于越的博士,他听周青臣说分封制不好,郡县制好,心里十分难过.便急忙对秦始皇说:“陛下!我听别人说,殷周两代的国王传了一千多年,他们分封子弟功臣做诸侯,那个制度本来就很好.” 淳于越重提分封的事情,秦始皇听了心里很是厌烦.他叫大家再议论议论,看看究竟是分封制好,还是郡县制好.这时已经任丞相的李斯反对淳于越的谬论,并建议;史官所藏的书籍,凡属不是秦国的历史,全都拿来烧了;不是政府任命的博士官所收藏的《诗经》、《尚书》,而是私家收藏的一类书籍,一律焚烧掉,杜绝混乱思想的根源. 于是秦始皇下令焚书.其具体办法是:除了那些讲医药、占卜、种树一类的书以外凡不是秦国史官所记的历史书,不是官家收藏而是民间所藏的《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在命令下达三十天之内,都要缴到地方官那里去烧掉. 秦始皇下令焚书,使得许多读书人非常反感,不仅那些有旧思想的人反对他的暴行,连一些在朝廷里享受着高官厚禄的博士,也在暗地里议论.秦始皇听说读书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有的还逃走了,十分生气,决定狠狠惩治他们.于是下令查办那些在背后诽谤他的读书人.也不详细审问,查证核实,就叫人在咸阳城外挖了个大坑,把他们全部都活埋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目的是想统一思想,压制那些反对中央集权制的思想和言论,但他的做法太过分了,太残暴了.焚书,既毁灭了秦以前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坑儒,又杀害了许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秦始皇是一个完成伟大统一事业的了不起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个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的皇帝. 【成语出处】: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三、焚书坑儒的成语典故是什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废除分封制,逐步推行起利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某日, 他在咸阳宫大摆盛宴,席间,仆射周青臣盛赞此举,太子的老师淳于越却站出来公然 反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极为生气,但没有当场表态,而是将此事交给了 丞相李斯来处理。

李斯在下一次朝廷会议上将问题摆出来,说:“以前是因为诸侯间互不服从,所以 会形成天下割据之局面,现在陛下一统天下,又怎么能将分封制再用于现今呢?朝廷 的法令制度已经定下,诸子百家各个学派却以本学派观点对此议论纷纷,如果再不禁 止,私人帮派渐渐形成,君王的威望就会受到质疑,所以还是禁止为好。 我请求除官 家藏书和秦国史书,还有医药、算卦、农业类书籍以外,烧掉所有的《诗》、《书》、百 家语和史书,敢擅自谈论《诗》、《书》者立即杀头! ”这项建议极利于秦王朝的统治 大业,秦始皇当即采纳,命令全国禁止传播儒、道、名、墨等各家学说,只鼓励学习 秦朝法令,《诗》、《书》、百家语与各国史书等民间藏书全被收缴上来,一把火烧了个 精光!时隔一年,又一恶性事件发生。

秦始皇召集卢生、侯生、韩众、徐福等300多名 方士四处寻找灵丹妙药。可是世上哪有长生不老丹呢?卢生、侯生、韩众三位方士 匆匆收拾行囊连夜弃官逃走。

秦始皇闻讯后大怒:“方士都已经沦落如此,咸阳城里 的几百书生肯定也经常妖言惑众,我这次一定要派人彻底清査!”咸阳城里的所有书生很快被抓入牢中,接受严刑拷打与逼问。 无辜的书生们耐不住皮肉之苦,个个 都被屈打成招,盛怒之下的秦始皇又命人将其驱赶至城郊一处的深山谷地,活活坑 埋了 460人!可是厄运并没有到此结束。

秦始皇紧接着再次以访求名士的名义,将国内书生们 骗至京城,而后,又假意邀请这批人前往骊山马谷去欣赏枝头鲜果。 到了马谷低处, 书生们见枝头硕果累累正赞叹不已,一阵密如雨点的石块乱砸下来——顷刻之间,又 是700多人命丧黄泉!这两起事件被合称为“焚书坑儒”。

四、焚书坑儒的小故事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在咸阳宫前摆酒,然后让七十个博士上前祝寿。

那时候的博士那是名副其实的博学之士。 一位叫周青臣的大臣向秦始皇拍马屁说,陛下,秦地以前不过方圆千里,现在仗着陛下的威德,拥有了天下,改诸侯为郡县,百姓安居乐业,不用再担心打仗,这都是陛下您的功劳啊。

秦始皇听了,很开心。 齐国的一个博士淳于越说,微臣听说以前的殷商和周朝都是封子弟功臣为诸侯,这样就可以相互辅助。

现在不学习古人,而揸自改成郡县制,恐怕不会长久啊。周青臣这个人,阿谀奉承,不是忠臣。

秦始皇听了,就让大臣们讨论这件事。 丞相李斯说,陛下开创大业,是万世之功,这些臭儒生们如何会懂?以前诸侯都在的时候,整天找一些纵横家、说客来往鼓动人心。

这其实就是天下大乱的源头。我请求陛下下令,把诸侯国的历史都给烧了,除了博士们,天下百姓家里的所有《诗》《书》百家语,都烧掉。

只留下那些医药、种树、占卜的书籍。百姓想学法律,就找官吏当老师。

有敢说《诗》《书》的,通通斩首。有谁敢拿古代讽刺现代,就灭他的九族。

秦始皇说,好。于是,焚书运动就开始了。

由此可见,焚书的主要原因是儒生不赞成郡县制,而赞成分封制。而它的始作俑者,正是郡县制的倡导者"一丞相李斯。

但书并不是全部烧掉了,朝廷里都有备份。因为他要的效果是“以愚黔首”,不准老百姓读,但博士是可以读的,统治阶层都可以读。

如果他们也不读,那岂不是和老百姓一个样了。而且所谓的百家语,也不是通常认为的诸子百家的文章,而是纵横家的文章。

这些人的言论对干社会的稳定性造成的威胁最大,从后来道家、儒家、墨家、名家的经典流传度来看,当时并未焚毁。 有可能焚毁百家之书的,倒是后来的大英雄项羽。

因为他进了咸阳之后,放火烧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灭,如果说焚书,他才是焚书的祸首,至于坑儒,则更是污蔑。 扩展资料: 焚书坑儒的实质 先来看看“焚书坑儒”的实质,“焚书坑儒”的实质其实是统一思想的运动。

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政治结构上,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郡县制;在文化上,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标准的官用文字;在经济领域内,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这些措施都是国家大一统的基本要素,是国家强暴力能够控制的要素。

但有些东西是国家强力结构很难驾驭的,特别是在秦朝初年,战国时期刚结束,百家仍然在争鸣中,思想领域内极度混乱,而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思想混乱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大敌。 因此,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大一统措施还不行,最关键最长远的统一要素是思想的统一,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念,才能让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统一措施有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焚书坑儒。

五、焚书坑儒的故事是谁的

请君入瓮---武则天 ://joke.usb9/joke/cygs452. 坟书坑儒---秦始皇 在伟大的始皇陛下卓越领导下,经过十几年在军事上、经济上以及外交等各方面艰苦卓绝的斗争,腐朽没落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政权被我强大的秦国灭亡了,伟大的始皇帝建立了自开天辟地以来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秦朝,成千上万受剥削、压迫的前六国人民,从此也加入了大秦朝这个大家庭,走上了封建社会大家庭的康庄大道,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但是,在四海之内到处莺歌燕舞、一片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式下,一小撮前六国和前秦的方士、儒生、贵族文人,亡我之心不死,他们极度仇视新生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对伟大的始皇帝灭六国,消除战乱一统天下、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丰功伟绩视而不见,却总是躲在阴暗角落里妄议朝政,试图走复辟倒退的反社会、反人民的罪恶之路,这是广大人民绝对不能答应的。尤其是在伟大的始皇帝为了统一四海文字,焚烧了那些散布邪说邪教的书籍后,那些躲在阴暗角落里兴风作浪的方士、儒生彻底抛弃了自己的假面具,以十分嚣张的气焰,猖狂的攻击我们伟大领袖始皇帝。

是可忍孰不可忍,在李斯丞相英明果断处理下,这一小撮敌人没有逃脱人民布下的天罗地网,均被绳之以法,被处以坑埋的极刑,得到了他们应有的罪恶下场。 老马识途---管仲 ://joke.usb9/joke/cygs408. 煮豆燃箕---曹植 ://wfdn/9108/020829/07-11/082910-3. 木牛流马---诸葛亮 ://book.sina/longbook/1087182080_dahuasanguo/29.s。

六、“焚书坑儒”说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上书说,从前各诸侯相争,礼遇士人,招揽各国人 才归附。

现在天下平定,法令统一,百姓致力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士人应当致力于法令的研习。 “现在儒生们不学习今天的法令,反而去深究古老的学说,用古代学问来批评当今社会,惑 乱百姓,一起攻击法令教化。

新的法令一经颁布,这些乱民就各自用自己的学说议论它,在家则 心生非难,出门在街谈巷议,靠夸耀主上来获取名声,靠提出反击意见来彰显高明,带领群众制 造诽谤舆论。这样的事若不加禁止,就会损伤君主的威信,臣僚中也会出现党派和党争。

当然 是禁好! “我请求命令史官,烧掉秦国以外的史书。 只要不是博士官所掌管,收缴民间私藏的儒家和 诸子百家的著作,由各郡守、郡尉集中焚毁。

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用古代的理论批评 当今社会的,族诛;胆敢隐匿包庇罪行的官吏,与犯者同罪;命令下达30天,还敢私藏以上书籍 的,在脸上刺字,罚去做苦工。 医药、占卜、农业方面书籍保留。”

秦始皇下令照办。 次年,侯生、卢生互相讥讽议论秦始皇,害怕罪责难免,于是逃走了。

秦始皇知道以后,大发 雷霆,说:“卢生这些入,我对他们那么尊重,赏赐也很丰厚,现在居然诽镑我!给我严加审问,还 在咸阳的儒生,看看还有没有人妖言惑众扰乱百姓的。 ”于是让御史一一加以审讯。

儒生之间于是互相告发牵连,最后有460多名儒生获罪,都在咸阳被活埋,并通报天下,用 以惩戒后人。

七、焚书坑儒有关哪个历史人物

主要是与秦始皇和当时的丞相李斯有关。

焚书坑儒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

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

八、焚书坑儒的故事

您好!焚书坑儒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第二年,两个术士,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

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

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坑儒”是因为方士“诽谤”皇帝引起的,有学者因此认为,秦始皇是“坑术士”而非“坑儒”(《史记·卷121·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秦始皇起初比较看重儒生们的作用,让他们职博士、掌典籍、制礼乐、备咨询,还能参加朝议,实行“尊赐之甚厚”的优待政策。据《史记》的记载,侯生、卢生,与徐福、韩众等人都是一伙方士,如唐代韩愈、宋代司马光,不说“坑儒”而说“坑杀学士”或谓“屠术士”。

但是,儒生也可能兼事方术,方士更可能兼事儒术。以侯生、卢生而言,他们为秦始皇求仙药,当然是方士,但他们“诽谤”秦始皇的那段话,却是十足的儒生口吻。

这只能这样解释:本色的方士只有骗人的方术,没有动人的理论,如果不兼习儒术,不打儒家的招牌,就不足以扩大影响,号召徒众;从儒生一面说,单纯的儒术明摆着吃不开,既然秦始皇迷信方术,儒生兼习方术或弃儒专事方术也是必然的。侯生、卢生的称谓是“生”,说明他们本就是兼习儒术的方士。

所以在历史上占上风的看法,认为秦始皇坑杀的多数是儒生,《史记·始皇本纪》秦始皇说:“吾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其中文学士大多是儒生,方术士才是专门从事星占、神仙、房中、巫医、占卜等术的人。

与司马迁同时代的理财专家桑弘羊,在《盐铁论》中就明确提出秦始皇是“坑儒”。联系司马迁的原文看,这事也很明了:“焚书”之前,李斯说的“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此处“诸生”显然说的是儒生而不是什么方士;“坑儒”之后,公子扶苏说“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说的也是儒生。

西汉经学家孔安国,是汉武帝时的博士,距“焚书坑儒”事件不远,他在《尚书序》中明确指出:“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语增篇》中对秦始皇的坑儒事件也有详细描述,并考释出被坑杀的详细人数为“四百六十七人”,他进一步断定:秦始皇“燔诗书,坑儒士,实也。”

秦始皇真的焚书坑儒了吗 焚书坑儒历史典故

还有一点也可以作为是“坑儒”的旁证,据《说苑·反质》篇记载,“坑儒”的肇事者卢生、侯生逃亡后,卢生未被捕获,侯生后来是被抓住了。秦始皇要车裂侯生,侯生历数秦始皇奢侈殃民的罪过,指出其危害性。

秦始皇听罢默然,把他释放了。正是因为“焚书”和“坑儒”都是针对儒生的“诽谤”而采取的严厉措施,所以尽管这是不同的两回事,人们还是习惯将其统称为“焚书坑儒”。

满意请采纳!。

九、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

故事内容: 秦始皇建立政权以后,视天下苍生为刍狗,贪婪暴虐,滥施刑罚,弄得民不聊生。

特别是他为了控制思想,听从丞相李斯的建议,尽烧天下之书,引起了读书人的强烈不满。 当时有两个为始皇求长生药的人,一个姓侯,一个姓卢,两个人私下议论说:“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因为灭了诸侯,统一了天下,就以为自古以来的圣贤谁也比不上他。

他高高在上,听不到批评之声,日益骄横。官员们为了讨好他,只能战战兢兢地说谎欺瞒。

他还颁布法律,规定方士之术不灵就要被处死。如今大家因为畏惧,谁也不敢指出始皇之过,致使天下之事无论大小皆取决于皇帝。

他竟然还用秤来称量大臣们的上疏,如果大臣们每天呈上的疏奏(竹简)不足一百二十斤,就不让休息。 像这种贪权专断的人,我们不能为他求长生不死之药。”

但是,后来二人脚底抹油,跑了。秦始皇听说此事后勃然大怒,又因为有人举报咸阳的诸生中有人妖言惑众,扰乱老百姓的思想。

于是,始皇下令逮捕了一些散布“妖言”的读书人,并且严刑拷打,令其互相检举揭发,有四百六十多名儒生被牵连进来。秦始皇一声令下,这四百多号人遂被活埋于咸阳。

这就是发生于前212年的“坑儒”事件。 扩展资料:“焚书坑儒”实是秦始皇灭六国后为统一思想、保护神传正统文化、正道修炼而采取之两项重大措施。

秦始皇虽然武力征服了六国,仁慈所致,并未赶尽杀绝,六国中妄图恢复过去势力者大有人在。利用思想、文化干扰,欺诈、行骗、诋毁新政、干扰正道,以至复辟,则是秦始皇面临之严峻考验。

保护正统文化、统一原六国民众文化规范势在必行。 秦始皇从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立统一政权开始,到实施所谓焚书之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的八年间,从六国宫廷和民间搜集了大量古典文献。

同时征聘七十多位学者,授以博士之官。召集两千余学生于博士官之下,命为诸生。

对古典文化清理甄别,去伪存真,保护正统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焚书坑儒。

一、焚书坑儒的故事是怎样的

公元前213年,有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宫摆席庆贺打败匈奴等少民族的大喜事。

文武官员全出席了。有七十个在学术思想上有名望有地位的博士,也参加了这次宴会。

在宴会上博士的领袖周青臣举杯颂扬秦始皇的功德。秦始皇听了周青臣的颂扬,连连夸奖周青臣道:“说得好!说得好!” 可是这番颂扬却触怒了另一些满脑子旧思想的博士们,有一个叫淳于越的博士,他听周青臣说分封制不好,郡县制好,心里十分难过。

便急忙对秦始皇说:“陛下!我听别人说,殷周两代的国王传了一千多年,他们分封子弟功臣做诸侯,那个制度本来就很好。” 淳于越重提分封的事情,秦始皇听了心里很是厌烦。

他叫大家再议论议论,看看究竟是分封制好,还是郡县制好。这时已经任丞相的李斯反对淳于越的谬论,并建议;史官所藏的书籍,凡属不是秦国的历史,全都拿来烧了;不是政府任命的博士官所收藏的《诗经》、《尚书》,而是私家收藏的一类书籍,一律焚烧掉,杜绝混乱思想的根源。

于是秦始皇下令焚书。其具体办法是:除了那些讲医药、占卜、种树一类的书以外凡不是秦国史官所记的历史书,不是官家收藏而是民间所藏的《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在命令下达三十天之内,都要缴到地方官那里去烧掉。

秦始皇下令焚书,使得许多读书人非常反感,不仅那些有旧思想的人反对他的暴行,连一些在朝廷里享受着高官厚禄的博士,也在暗地里议论。 秦始皇听说读书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有的还逃走了,十分生气,决定狠狠惩治他们。

于是下令查办那些在背后诽谤他的读书人。也不详细审问,查证核实,就叫人在咸阳城外挖了个大坑,把他们全部都活埋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目的是想统一思想,压制那些反对中央集权制的思想和言论,但他的做法太过分了,太残暴了。 焚书,既毁灭了秦以前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坑儒,又杀害了许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秦始皇是一个完成伟大统一事业的了不起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个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的皇帝。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