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孙园历史文化底蕴详情
孙园历史文化底蕴详情
代表大会在张塘召开,
同时成立中共皖东北军政推进委员会,
继而成
立苏皖军政党委员会,
刘瑞龙任书记,
张爱萍、
江华、
金明等为委员,
统一领导建设皖东北根据地的工作。
1940
年秋,我主力西进,成立
皖东北地委、专署、军区司令部,其机关亦驻张塘。
1941
年
5
月,
彭雪枫率四师主力由津浦路西撤至路东地区。
8
月
成立淮北区党委。
9
月,淮北苏皖边区各界代表会议在孙园附近的柏
树林里开幕,正式成立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行署设于张塘村,刘
瑞龙任行署主任。
刘瑞龙在淮北主政期间,
勤政爱民,
视百姓如父母,
爱人民似手足。
心系百姓,时时处处为百姓着想。
1942
年春,张塘
村唯一的一口古井坍塌,
百姓饮水艰难。
在刘瑞龙为首的淮北行署组
织和领导下,取石于
20
里外的柳山,历时月余,水井建成。
百姓称
颂为“爱民井”
2004
年
9
月,泗洪县人民政府特建立纪念碑亭,以
缅怀革命先贤的功绩,教育后人。
洋井——淮北中学诞生地
在抗日战争艰苦阶段的
1941
年秋,在日伪顽严重夹击之下的淮
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一所以培养干部为宗旨的新型学校——淮北苏皖
边区公立淮北中学,
在皖东北的阳景庄
(
今洋井
)
诞生了!
这所在中共
淮北区委员会和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直接领导下的新型学校,
吸引
着广大爱国知识青年投奔革命阵营,
为淮北党政军各条战线培养和输
送了
2000
余名干部。
她同当时另两所培养干部的学校——抗日军政
大学第四分校、淮北行政学院一起,被人们称为淮北根据地的“三大
学府”
,至今在淮北地区留有广泛的影响。
1941
年
5
月,张爱萍同志率部肃清洪泽湖顽匪,巩固了皖东北
地区的后方。
同年
5
月,
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率领四师主
力进入皖东北,
统一指挥这一地区我军武装部队,
巩固和扩大了皖东
北根据地,继而成立了皖东北区党委。
1941
年
6
月,区党委根据形
势发展和边区参议会的建议,
作出了筹建淮北中学的决定。
区党委领
导同志刘子久、
刘瑞龙、
刘玉柱在张塘主持召开了筹建淮北中学的会
议,
主持根据地教育工作的江凌同志,
负责筹建任务的任崇高等同志
出席了会议。
会议分析认为:为吸收和培养各阶层的知识青年,争取
抗战胜利,
必须创办一所新型的抗大式的学校。
为了保证教育教学的
需要,
新学校应为区党委和行政公署的直属单位,
学校师生员工的生
活供应,由行政公署统一调拨。
区党委这项决策,得到淮北党政军机
关的热情支持和各阶层人士的积极赞助。
部队和地方迅速调出一批适
合做教育工作的干部充实了淮北中学的教学力量。
地方政府积极为淮
北中学筹集和调运了粮草,
保障师生的生活供应。
四师配臵在淮北中
学校址附近蓉花树一带的骑兵团,
负有保卫学校之责。
阳景庄开明地
主许老太太自动献出几十间房屋和
300
多亩土地,
作为学校校舍和学
生活动场所以及生产劳动用地。
由于党政军民齐心协力,
仅用一个多
月时间,学校就大体筹备就绪。
7
月开始招生,
9
月
1
日正式开学。
从此,
淮北根据地这所新型学校——淮北中学,
就成为根据地内外广
大知识青年向往的场所,
成为我党培养干部的一座革命熔炉,
也是我
党同日、伪、顽争夺青年的一个重要阵地。
淮北中学从创办时起,
一直受到华中和淮北根据地党政军领导同
志的关怀。
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副军长张云逸都曾视察过淮北中学,
并给全校师生作了形势任务报告,勉励同学们努力学习抗日救国本
领,认清抗日必胜前途,坚定革命意志,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思想。
淮北区党委和新四军第四师主要领导人邓子恢、彭雪枫、张爱
萍,刘子久、刘瑞龙、刘玉柱等都曾听取过淮北中学的情况汇报,检
查淮北中学的工作,
并给全校师生员工作过报告,
讲解形势和党的方
针政策。
彭雪枫师长在戎马倥偬之中,
和淮北中学一些青年学生交了
朋友,建立了经常的联系。
他还和邓子恢、刘瑞龙同志一道,处理了
淮北中学在反特斗争中发生的冤案,
使受牵连的师生王韶
(
女
)
、
陈秉
惠
(
女
)
、黄汉屏、
胡坚
(
女
)
等同志得到平反昭雪,维护和提高了党在
知识分子中的威信,
巩固和扩大了党和政府在淮北人民中的声望。
淮北中学的首任校长为任崇高。
任崇高是四川泸县人,
创办过豫皖苏
边区联合中学,是淮北著名的教育家和党外民主人士。
1944
年秋,
继任副校长的宋晓村
(
原为教务主任

)
,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
是著名人
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办的生活教育社的骨干。
教导主任徐子佩,
1930
年参加gcdzg,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学识渊博,在自然科学
和社会科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作风朴实,密切联系群众,并具
有多方面的教学才能。
淮北中学从创办时起,
就以抗大为榜样,
培养优良的校风:
团结、
紧张、严肃、活泼。
淮北中学在抗战时期的四年时间里,先后为淮北
党政军各条战线培养和输送了二千多名干部,
对巩固和发展淮北抗日
民主根据地作出了有历史意义的贡献。
这一大批淮北中学的同学,
在
长期的革命斗争中,
经受了锻炼,
许多同志现在担负着重要的领导职
务,成为我们党的中、高级干部。
今天,淮北中学的广大师生员工正秉承“攻坚克难,敢于争胜”的光
荣传统和精神,以“传承人类文明,造就民族脊梁”为已任,努力为
国家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努力。
楚霸王与
土只
头
泗洪县芦沟乡的土只头小镇,位于濉河岸边,它的名称,据说还
有一段来历哩!
秦末时,项羽和刘邦进行了四年楚汉战争。
最后,刘邦采用手下
大将韩信的计谋,在垓下
(
今安徽灵璧
)
的九里山,设下十里埋伏,打
败了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
那霸王也是个多情之人,
在意欲奔命之时,
又实在不忍抛下爱妾虞姬。
时值深夜,一弯冷月残照楚营,二人相持
不下,抱头而泣。
楚霸王在万般痛苦之中作了《垓下歌》
: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手奈何
?
虞兮虞兮奈若何
?
此时真乃难分难舍,两情依依。
虞姬也是个颇有见识的女子,她
怕连累丈夫其事业,于是含泪唱出一首和歌:
汉军己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遂拔剑自勿。
楚霸王无奈,只好草草掩埋了妻子的尸体,
(
即今
安徽灵璧虞姬墓
)
而将其头颅带在身边,上马望东南沿濉河而逃。
逃
至今芦沟乡土只头村附近,不料前面又涌出伏兵,为了逃命,楚霸王
不得已将虞姬头颅甩在地上,仓惶刺倒了数十个汉军,又调转马头,
向西南乌江方向败逃而走。
据说,
虞姬的头颅至今还在土只头附近的
泥中。
土只头原名
(zhu
ā
i)
与“甩”音相近,年长日久,人们误将甩
头读成土只头,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