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王维与孟浩然的关系 孟浩然和王维,以及孟浩然和李白,都是什么关系

火烧 2023-01-13 10:25:06 1135
孟浩然和王维,以及孟浩然和李白,都是什么关系 孟浩然和王维,以及孟浩然和李白,都是什么关系按照史书记载,王维与李白的生活日期简直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公元701年出生,一个死于公元761年,一个晚一年去

孟浩然和王维,以及孟浩然和李白,都是什么关系  

孟浩然和王维,以及孟浩然和李白,都是什么关系

按照史书记载,王维与李白的生活日期简直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公元701年出生,一个死于公元761年,一个晚一年去世。他们都有很多相同的朋友,比如王昌龄,孟浩然,杜甫等等。他们也曾在相同的时间在相同的地方生活过——李白到长安来的那些年当中的几天,王维应该是“出差”回来了吧等等,然而,他们俩人,却像真正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一点交集也没有。史书很少记载二人的应酬与对唱,不想李白送孟浩然的诗那样。

根据史书记载研究李白和王维的交情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提及二人交情,有一清人赵殿成笺注的《王右丞集笺注》记载如下: 世传《七贤过关图》。云是开元冬雪后。张说、张九龄、李白、李华、王维、郑虔、孟浩然出蓝田关,游龙门寺。郑虔图之。虞伯生有《题孟浩然像》诗:“风雪空堂破帽温,七人图里一人存。”又有槎溪张辂诗:“二李清狂狎二张,吟鞭遥指孟襄阳。郑虔笔底春风满,摩诘图中诗兴长。”是必有所传云。” 这则遗事出自明人陆深的《玉堂漫笔》。如果是真的,则李白与王维应该是有些交情的,否则不可能一起出游。但是赵殿成在这条引用后有按,摘抄如下:《东观余论》有滕子济所藏《唐人出游图》,乃宋之问、王维、李白、高适、史白、岑参也。跋云:“昔人深于画者,得意忘象,其形模位置,有不可以常法观者。顾、陆、王、吴之迹,时有若此,如雪与蕉同景,桃李与芙蓉并秀;或手大于面,或车阔于门,使俗工睨之,未免随变安于拙目。故九方皋之相马,略其玄黄,取其驵隽,惟真赏者独知之。此卷写唐人出游状,据其名题,或有弗同时者,而扬镳并驱,睇眄相语,岂亦于世得意忘象者乎?求画者主名弗可知,要非俗手作也”’云云。画意亦奇,并附录于此。 《唐人出游图》里的宋之问和王维、李白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宋之问死的时候李、王二人不过才十来岁,不可能一起出游,所以跋中说好的画家有时会“得意忘象”。赵殿成之所以在这里提到《唐人出游图》,应该是对陆深《玉堂漫笔》中提到的《七贤过关图》有所怀疑:即使真有此图,也未必说明这七人真的一起出游过,也许只是画家郑虔的“得意忘象”。不过《七贤过关图》里的七人大致还算是同一个时代的,七人中也有不少是相互有交往的,真的一起出游也算有可能。如果郑虔的这幅图真正存在,并且这幅图是写实的,那么李白和王维应该还是有些交情的。2.从李白和王维的性格上分析二人交情李白,狂放不羁,潇洒而不受世俗约束。从他的诗歌、行为、言辞中,你所感受到的,是豪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傲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甚至是童稚的天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率性的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看着他的诗,你会觉得一切都变得开阔了,那是一种洒脱的解脱。 王维则有些雅的极致,是那种文人似的纯粹的雅,他的行为,他的诗歌中,让你感受到的,便是那种温文。他的诗中也会有豪气干云的时候,——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也会有士不平则鸣—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沙;也会有雄浑的气魄—风劲角弓鸣;也会有自负—今生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你从中都不会从王维的是中找到那种“金刚怒目”似的东西,即便是不平,也表现得那么温柔。他好像更多情一些,“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千百年后,这诗中所表达出的友情仍令我们感动。或许,正因如此,他们俩人,或者说,他们代表两类人,性格不同才不会走到一起。 研究结论综上,从史书记载和李白王维二人的性格两方面着手研究,得出下面结论:(1)史书很少记载李白和王维二人关系,从后人手记粗略了解到李白和王维可能有交情,交情如何不得而知。(2)从李白和王维的诗歌风格上可以看出,李白的诗豪放,傲然,王维雅的极致则是极致的雅,二人的性格完全不同,追求的理想也不同,这也是导致交情不深的原因之一。

孟浩然和李白是什么关系

朋友,李白有一句是个“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有《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与孟浩然王维关系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多天。
就这种关系。

王维与孟浩然,李白的关系

自然是朋友关系。
李白与孟浩然
在李白的朋友中,和他心心相印的应首推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生于公元689年,比李白大12岁,是唐代从陈子昂到李白、王维这个过渡时期中最有成就的诗人.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感情深厚.孟浩然也颇有用世之心,但因一直没有得到仕进的机会,只好隐居山林,写下不少山水诗,史称“田园诗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脍灸人口的《春晓》诗,便是他的传世之作.李白对孟浩然是很尊敬的.他在《赠孟浩然》的诗中写道:
吾爱孟夫子,风流无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
这首诗就是送给孟浩然,赞美他不愿仕宦、醉酒赏月隐居的性格和生活.诗中表现了李白思想中傲岸出世的一面,他对孟浩然的品格之所以很欣赏,正是因为高卧松云的隐逸姿态和潇洒散淡的生活方式与李白的自我形象期待相合.据说,孟浩然常常骑着驴与小书童携书袋和酒漫步山间,古人称他“风神散朗、骨貌疏清”.他的这一生活方式和形象正是士大夫文人所喜爱欣赏和有意效仿的,因而得到李白如此高的评价.孟浩然四十二岁的时候,正是开元十六年,他准备到长安考进士前,游历名山大川,曾来到湖北的黄鹤楼.
孟浩然来到黄鹤楼,巧遇李白,两人早就认识,李白赞赏他的为人,曾赠诗给孟浩然,诗中写道: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表达了李白的钦佩之情.这次在黄鹤楼相见,两人自然兴奋不已,登楼远眺,映入眼帘的是碧蓝的天空,滚滚的江水,眼前的景致无不令人留连.此时,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百花争艳,百鸟鸣啼,和煦的春风拂面而来,浓浓的春意,又怎能不令人赞叹.
在黄鹤楼,孟浩然度过了令人难忘的时光,他要从此地顺江而下,去美丽的扬州城.李白前来送行,他站在岸边,看见孟浩然所乘的那叶小舟渐渐远去,终于消失在天边,只有滚滚的江水不断向东奔流,李白心中无限惆怅,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深情厚意

李白、王维、孟浩然资料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孟浩然,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
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这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李白与孟浩然什么关系

在李白的朋友中,和他心心相印的应首推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生于公元689年,比李白大12岁,是唐代从陈子昂到李白、王维这个过渡时期中最有成就的诗人.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感情深厚.孟浩然也颇有用世之心,但因一直没有得到仕进的机会,只好隐居山林,写下不少山水诗,史称“田园诗人”。

王维与孟浩然的关系 孟浩然和王维,以及孟浩然和李白,都是什么关系

孟浩然来到黄鹤楼,巧遇李白,两人早就认识,李白赞赏他的为人,曾赠诗给孟浩然,诗中写道: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表达了李白的钦佩之情.这次在黄鹤楼相见,两人自然兴奋不已,登楼远眺,映入眼帘的是碧蓝的天空,滚滚的江水,眼前的景致无不令人留连.此时,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百花争艳,百鸟鸣啼,和煦的春风拂面而来,浓浓的春意,又怎能不令人赞叹。

资料拓展: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参考连结:参考连结

李白和孟浩然究竟是什么关系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一生未入仕。李白(701年-762年),李白比孟浩然小12岁,因而李白一直认为孟浩然是自己的前辈诗人。
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是李白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到了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中,特地去拜访他。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当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了挚友。于是,相约来到江夏(今武昌),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十年之后,李白与孟浩然第二次见面。李白性格爱自由,毕生对隐逸之士怀敬重和神往之情,孟年长李白十二岁,且既有清誉,又有诗名,这正为李白所心仪,因而这次李白为表达自己的钦佩,写了《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
此诗开头直接点明主题,抒发了直接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以“风流”概括了孟浩然的不凡人品和才华,后又具体描写孟浩然寄情山水的儒雅形象,突出描写了隐逸生活的美好,最后进一步抒情,再次表达了直接对孟浩然的无限敬仰的心情。而李白一生的纵情山水之间,“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多多少少也是受了孟浩然的影响所致。
想李白在当世诗名之大,已经号称“谪仙”、“诗仙”之名。李白终其一生,赠给别人的诗歌也没多少,可送给孟浩然的诗就有《赠孟浩然》、《春日归山寄孟浩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淮南对雪赠孟浩然》、《游溧阳北湖亭瓦屋山怀古赠孟浩然》这么多,像孟浩然这样能得李白如此厚爱的人,在唐朝当少之又少了。
而有意思的是,孟浩然一首诗歌也没有赠给小自己12岁的李白。就如同李白赠给小自己11岁的杜甫仅仅才4首诗歌(其中还有两首疑为伪作),而杜甫一生写了近二十首与李白有相关的诗歌。难道岁数的差距还是主导了诗人看诗人的眼界了吗?
史家之韵——借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品五千年文明史之韵味!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