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把三国演义当正史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多智近乎妖,正史中郭嘉多智近乎仙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多智近乎妖,正史中郭嘉多智近乎仙 如果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多智近乎妖”的话,那么正史当中的郭嘉就是多智近乎仙了。出生在中原颍川的他,少年时已有远见,预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弱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多智近乎妖,正史中郭嘉多智近乎仙

如果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多智近乎妖”的话,那么正史当中的郭嘉就是多智近乎仙了。出生在中原颍川的他,少年时已有远见,预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弱冠之年时就秘密结交英杰,期间曾经见过当时四世三公的袁绍,却深感此人并非结束天下战乱的明君,于是郭嘉没有选择跟随袁绍。>之后荀彧向求贤若渴的曹操推荐了郭嘉,两人相谈甚欢。曹操说道:“使吾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也感叹曹操才是自己应该跟随的明君,相比于演义中杜撰的三顾茅庐,郭嘉和曹操的相遇,更称得上是文王和姜太公的翻版。当时,郭嘉年仅26岁,巧合的是,和诸葛亮遇到刘备时的年纪一样。>董卓覆灭之后,中国北方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时代。乱世中的郭嘉,就像一面可以看透未来的镜子,摸透了所有曹操竞争对手的心理,当时刘备来投奔曹操,郭嘉就一眼看出一无所有的刘备将来必定是曹操争取天下的最大敌手,他向曹操建议将刘备软禁,以防将来放虎归山。当时曹操以人心不稳为由并没有听从郭嘉,从后来的结果来说,刘备确实成为曹操统一天下的最大阻碍。>官渡之战前,郭嘉分析了袁绍的为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这几乎成为历史上对袁绍最客观的评价,正是这样的论断,振奋了曹军的士气。本着对袁绍心理透彻的拿捏,最终促成了官渡之战袁绍的全线败退,经此一战,曹操直接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不但对面前的敌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哪怕是潜在的敌人,郭嘉也有着准确的判断。当曹操在前线和袁绍对垒,一度对于江东孙策不放心,郭嘉则说:“孙策不足惧也,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孙策,果不其然死于刺客之手,当后人感叹孙伯符不死,当取中原时,也应该感叹郭嘉真乃鬼才也。>郭嘉最出彩的建议是在曹操征乌桓时提出的,当时曹操担心自己北上以后,在荆州的刘表会偷袭许都,郭嘉则说:刘表忌惮刘备的能力,不可能听取刘备的建议,如果此刻不北上扫灭乌桓,日后我们南下还没法避免后院失火。曹操听后决心一鼓作气,完成了统一北方的最后一步,只是谁也没想到,这竟成为郭嘉的绝唱,在返回途中,郭嘉病逝,年仅37岁。>毫无疑问,曹操受到的打击是最大的,他本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结果这个放荡不羁的鬼才,就此离曹操而去。曹魏集团在经历了大胜之后,也迎来了军事上的黑暗时期,之后的赤壁之战和汉中之战,曹操彻底地败给了孙刘两家,也让曹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在天下大势已定的时候,一个人的生与死不会对局势产生什么影响,就像张角是否病逝,也不能改变黄巾军覆灭的结果。但是当天下局势决定于分毫之间的时候,郭嘉的离世,成了曹操之后失策的一个原因,但是反过来说,那个燃烧完自己的郭嘉,其实已经没有遗憾了,留下的空白,反而给了后人更多褒奖他的理由。
很赞哦! (1056)
相关文章
- 诸葛亮预言三分天下 三国时代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居然不是诸葛亮!
- 刘备让诸葛亮不要重用此人 三国时期让诸葛亮都自叹不如的人
- 三国演义看完接下来看什么 诸葛亮其实才能一般是不是真实历史不是三国演义里面的
- 诸葛亮减寿 诸葛亮为何比曹操短寿?诸葛亮活了多少岁?
- 历史上的诸葛亮有多高 揭秘:三国史上诸葛亮一生唯一一次使用的美男计
- 新三国鲁肃 揭秘:诸葛亮和老好人鲁肃之间的差距体现在哪里
- 后人怎么评价诸葛亮 第一百三十八章 后人为什么对曹操诸葛亮刘备都是爱恨交集?
- 司马懿诸葛亮 魏延造反竟是千古奇冤?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魏延
- 郭嘉和诸葛亮谁才是高 诸葛亮的“八阵图”到底有多厉害?可挡十万精兵?
- 郭嘉和诸葛亮谁才是高 曹操也曾三请诸葛亮 三大因素致最后功败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