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整理 七年级历史课件
七年级历史课件
1.急求初中七年级历史《夏、商、周的兴亡》说课稿,课件,教案多谢了
“夏商周”,史称“三代”,约从公元前2070年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历时一千八百多年,是中国的奴隶制时代、青铜时代。
“夏商周”的历史,是有文献记载或出土文物可考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丰富多采、威武雄壮的上古史。 “大同”与“小康” ———夏朝的兴亡 中华民族进入国家文明时代大门之时,门前站着一位伟人,那就是“人文初祖”——黄帝,门后站立着一位巨人,那就是“治水英雄”——大禹。
传说,在尧、舜时代,黄河泛滥,洪水冲毁了房屋,淹没了禾稼,拔倒了大树,卷走了人畜……,真是可怕的灾难。那时东方没有出现什么“诺亚方舟”,先民就赤脚荷锸与洪水展开了搏斗! 尧时,命鲧领导治水。
鲧用传统的“堵塞”办法,屯土筑堤,以堤防水,可这次洪水太大了,堤防一次次被冲跨。 鲧奋斗了九年,勤勉不息,结果还是失败了。
舜时,命禹领导治水。禹是鲧的儿子,从小跟鲧治水,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深知鲧失败的教训。
禹毅然受命,勘察山川地势,足迹遍及九州。在亲自踏勘的基础上,决然改变鲧的“堵塞”办法,改取“疏导”方针,动员九州力量,统一治理。
先导大河之水入于湖海,再导沟壑之水入于河湖。禹治水,不敢稍有懈怠,有三次路过家门,匆匆走过,也顾不上进去看一看。
他用了十三年,终于把洪水驯服,治理得地平天升了。 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大禹治水”故事。
这个古老的故事告诉我们,浩浩荡荡的洪水给先民造成了灾难,人们在同灾难的斗争中增长着才干,密切了联系。 洪水被战胜了,氏族、部落之间的狭窄界限也在同洪水斗争中被突破了。
这种在同自然斗争中引起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变革,不久就反映到社会政治生活中来了。 禹因治水有功,深孚众望。
舜年老时,禹作了继任首领。 禹继任后,又因讨伐三苗,战功赫赫,大大加强了手中的权力。
相传,“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朝诸侯之君于会稽之上,防风君后至,而禹斩之。”参加会议的要执玉帛,迟到的竟遭杀戮,一声令下,“万国”听命。
这时的大禹,已不是原始社会里的天然尊长,而成为威严赫赫的国王了。 禹年老时,虽也遵照氏族社会的传统推举伯益做帝位继承人,可是,禹的儿子启早就借助父亲的权势,培植起自己的庞大势力。
禹逝世后,启灭伯益,夺取了权位,开国称后(上古的君主,夏称“后”,商称“帝”,周称“王”),建立了夏朝。中国历史上从此“大同之世”宣告结束,“小康之世”开始了。
何谓“大同”、“小康”呢? 《礼记·礼运篇》说: 禹之先,“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即禅让制)。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不闭户。
是谓“大同”。 禹之后,“天下为家”。
人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即世袭制),城郭沟池以为固,是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是谓“小康”。
“大同”向“小康”的转化,是一场社会大变革。“大同之世”乃石器时代,原始公有制时代。
“小康之世” 乃青铜时代,家族私有制时代。 “小康”取代“大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的重大进步。
“夏传子、家天下”新制度的建立,是中华文明史上国家文明历经千年孕育而诞生的重大标志。 夏传子的新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又经历了上百年的动乱和斗争,才确立起来。
夏朝(前2070-前1600),是中国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大禹奠基,后启开国,夏桀亡国,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历时四百七十一年。
“祷雨”与“射天” ———商朝的兴亡 夏,位于黄河中游;商,位于黄河下游。 夏朝开国,商臣于夏。
夏朝将亡时,夏,出了个暴君桀;商,却出了位雄主汤,史称“成汤”,意思是有伟大成就和作为的汤。 夏桀性残忍,喜淫乐,以琼玉建造宫室,堆肉成山,贮酒为池,无日无夜地宴饮。
据说酒池中可以行船,“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桀以穷奢极欲为乐,而夏民不堪其苦。
当时的人民愤怒地骂道:“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意思是说:你哪一天完蛋呀?我情愿跟你一起灭亡! 正当夏桀失去民心,商汤却在收揽人心。时逢七年大旱,百姓不安。
成汤遂杀牛宰羊,祷雨于桑林。巫史再三占卜,上帝说只以牛羊为牺牲求雨不成,得用活人放在干柴上焚烧,举行“燎祭”,才能下雨。
那用什么人呢?向来祭祀都是用奴隶作人牲的。这时,汤却说:“天降罪于我,那就用我吧!”汤剪去头发、爪甲,洁身沐浴后,便在桑林向天祈祷:“上帝啊,我一人有罪,不能惩罚万民;万民有罪,也罪在我一身,请惩罚我吧!”他还历数了自己的几大罪过。
祷告完毕,就坐到那干柴顶上,准备接受火焚。 正在这时,天公作美,乌云密布,下起大雨来!这一来,商人拥戴成汤,事汤如事上帝! 夏桀的倒行逆施,弄得天怒人怨,众叛亲离,有些重臣也跑到成汤麾下来了。
成汤看到内外时机都已成熟,立即起兵伐夏。商伐夏,夏民犹如久旱望雨。
成汤北伐,南方急不可待,成汤东征,西方又企足而怨:“为何不先到我们这里来呀!”因之,成汤所向披靡,势如破竹。 鸣条之役,夏商决战,汤胜而桀亡。
2.谁有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屈原镇中心学校 谭复根复习目标: 掌握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等这一时期著名战役的时间及历史作用;了解 三国鼎立、西晋、东晋、南朝、北朝 等简单概念及 江南地区开发的 状况。
掌握 曹操、孝文帝、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王羲之、顾恺之 等人物的主要贡献。通过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分析,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知道论(结论)从史(历史事实)出的原则。
教学重点历史知识点的归纳教学难点 历史知识的系统化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课。(直接导入复习)本节课复习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18-22课)(出示单元题目)二、用白板出示复习目标。
三、出示复习目录:“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目录”,布置学生复习任务和规定时间。四、学生小组共同完成“自学导练”,然后由一个小组代表回答统一订正。
五、指导学生复习“第18课 三国鼎立”的内容:1、完成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表格(原因、时间、双方、结果、意义);(提供答案让学生对号入座)2、三国鼎立的形成表:时间、都城、开国君主(有提示答案);3、三国经济的发展:由学生根据教材106页完成。六、指导学生复习“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1、学生小组完成提出的1-3个问题。
(讨论后,代表回答)2、利用拉幕应到学生复习“淝水之战”;3、学生小组讨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讨论回答)七、指导学生复习“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学生小组讨论1-3题: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改革的措施和意义。
(小组代表回答)八、指导学生回答表格导练“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内容。(小组代表回答,出示答案)九、学生小组交流:一个材料解析题、一个填图题。
(小组代表回答)十、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小组中共同检查“自学导练”的完成情况,并共同订正。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设计屈原中心学校 谭复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能力目标:通过引导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依据地动仪坡面图,分析其工作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教学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教学方法引导+问题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封建经济的繁荣、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的加强,为这一时期文化的昌盛奠定了基础。”引出课题。
二、引导学生阅读导入框。出示问题: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东西记载古代文字的?有哪些不便之处?学生回答,教师分朝代时期出示有关书写材料(龟甲兽骨、金属器皿、竹木简丝帛等等)再利用白板功能出示不便之处。
(数量有限、笨重、价钱昂贵等)(师:世界上最早的纸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又是谁改进了造纸术?)三、引导学生阅读第一目“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教师出示阅读要求――学生代表全班交流所找出的历史信息和知识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讨:1、西汉早期的纸是用什么作原料造的?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有哪些优点?2、你知道汉代的纸是怎样造出来的吗?(学生看书工序图片讨论,教师出示图片提示)3、造纸术的发明有什么重要意义?4、纸广泛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你能说说有哪些方面吗?(学生自由发言)四、引导学生阅读第二目“《九章算术》和地动仪”(要求:找知识点、做笔记)――学生代表交流 提出问题学生探讨:1、《九章算术》成书于什么时候?当时它的历史地位怎样?2、依照“地动仪的复原模型和振动示意图”说说地动仪的工作原理。
(教师先播放地动仪原理振动视频,学生结合教材叙说。)3、张衡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目“华佗和张仲景”(完成阅读任务)-交流教师提出问题探讨;1、归纳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
2、结合P90张仲景的语录“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想一想他是怎样写成《伤寒杂病论》的?3、P90动脑筋:想一想,华佗说过这话没有,为什么?课堂小结:出示“秦汉时期科技成就表”小结。巩固检测:1、出示一组选择题检测并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2、用思维冲浪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热爱祖国的热情。若有剩余时间,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或预习第17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设计屈原镇中心学校 谭复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能力目标:分析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提高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
3.七年级上册历史资料(人教版)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锦信科技与教育信息技术服务平台 [键入文字]初一历史上册(人教版)知识点初一历史上册(人教版)知识点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P14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仅供参阅!1。
4.历史7年级上册资料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元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 2。
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3。
北京人。 (1) 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 (2)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3) 体质特征: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4) 生产生活:制造和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 4。
北京房山周口店距今约1。8万年的山顶洞人使用人工取火。
5。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有哪些进步? 山顶洞人的面貌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山顶洞人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这从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可以看出来;他们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山顶洞人已经开始佩带装饰品;已经会人工取火。
二、星罗密布的氏族聚落 1。 最具代表性的氏族和聚落是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聚落。
2。 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时间距今约6000多年距今约7000年地点今陕西西安半坡村今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生产生活使用磨制石器,用石斧耕地,种植粟、白菜、芥菜。 饲养猪、狗等家畜,打猎、捕鱼。
制造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骨耜耕地,种植水稻;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制造黑陶。
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会挖掘和使用水井。意义黄河流域氏族聚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长江流域氏族聚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3。 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社会出现了私有财产,贫富分化现象出现。

三、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 炎帝是神农氏。
2。 华夏族的形成约4000多年前炎帝和黄帝在逐鹿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后来,炎帝、黄帝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炎、黄二部族联合,不断繁衍,形成了后来华夏族的主体。
3。 尧舜“禅让” 皇帝之后,人们不再通过频繁的战争,来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而是以相对和平的方式推举继承人,这种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后人称之为“禅让”。
4。 大禹治水成功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要灵活多变,要有创新精神。
(2)做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坚持不懈和懂得奉献的精神。(3)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4。 比较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 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不同点地理位置位于黄河流域位于长江流域房屋结构半地穴式房屋干栏式房屋主要农作物粟水稻相同点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开始了农业上产和定居生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一、夏商西周的更迭 1。 夏朝--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奴隶制国家 (1)背景:禹任部落联盟首领时,接受各部落朝贡,把全国划分为“九州”,并铸造象征最高权力的“九鼎”。
(2)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定都阳城。 夏朝筑城堡、建军队、制刑法、设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
(3)“家天下”: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从此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
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奢侈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商部落首领汤起兵灭夏,建立商朝,建都在亳。
3。 商朝末代国王纣是个荒淫无道的暴君。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在牧野打败商军,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4。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5。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6。 怎样算时间? (1)所算时间在同一侧,用大的减小的。
(2)如果不在同一侧,用以下计算公式: 公元前时间 公元后时间-1=相隔时间二、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1。 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对周边统治 (2)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各个诸侯,称为“受民受疆”,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
分封制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即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因此,他们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
各诸侯国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 (3)作用:通过逐级分封,编制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2。贵族、平民与奴隶统治阶级贵族:包括诸侯、卿大夫、士担任各级官员,以剥削平民、奴隶为生,仅从事脑力劳动,不从事体力劳动 被统治阶级 平民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家庭副业,有人身自由。
拥有一些私人财产,“犯罪或负债会沦为奴隶” 奴隶:来自战俘、触犯刑法的罪徒等无人身自由,被杀死用做祭祀祖先的贡品,或为死去的贵族殉葬 3。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夏、商、西周主要是通过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和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等双重手段统治人民。
三、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1。 春秋五霸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当时王室日益衰弱,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别国的支配。
5.七年级历史教案北师大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练习题、拓展资料,共270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示例 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暴君隋炀帝 本课难点:科举制度的创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2)(展示杨坚的图片),581年,这个人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他是谁? 二、讲授新课 1、隋朝统一南北 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所以隋灭陈,就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开皇之治与大运河的开凿 1)开皇之治 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归纳、总结,然后提问。 最后教师总结要点:隋完成统一,社会稳定;隋文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文帝节俭,提倡减轻人民负担。
2)大运河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强大、富足的隋王朝使大运河能够开通,大运河好不好? (多媒体演示:运河上的船只,运河边的粮仓,运河沿线的城市。 用事实说明大运河的作用) (学生思考)运河给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什么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局部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大水网。
运河的通航,编织起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资交流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突破性的发展。 两岸日渐繁荣,城镇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洛阳,是运河的中心,南北均归于此,在全国的政治、经济中有重要地位;江南的扬州,城池之大,货物之多,生活之繁华,交通之发达,当时号称天下第一;中心城市苏州,处于江南运河的中心位置,航运繁忙;大运河的起运点杭州,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的郡县之一,城市的扩大与繁华,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后来靠运河生活的人超过百万。
大运河的通航,使南北交流更加便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运河的通航,大大促进了南北科学文化的交流。
大运河是一项改造祖国河山的伟大创举,它不仅是一条南北水上大动脉,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古运河哺育我国古代文明,使之达到了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空前昌盛,交通空前发达的境界。
但后人对隋朝开通大运河却评说不一。 (引入有关评价大运河的诗。
学生朗读、教师释读) 例如: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之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3、暴君隋炀帝与隋朝的灭亡 强大的隋王朝仅经过37年就灭亡了,是大运河造成的吗?为什么“尽道隋亡为此河”? 隋炀帝曾经三次巡游江都。(多媒体显示,教师可讲述,也可以利用媒体旁白,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1。
605年8月,第一次从洛阳到江都。 随从大队嫔妃、歌舞乐队、侍从军士共近20万人。
整个船队首尾相接,前后200多里,为船队拉纤的壮了就达8万多人,运河两岸还有大队骑兵护送。一路上鼓乐不息。
船队所过州县,强令500里内居民贡献珍品美味。 由于勒索品太多,每次起程前,要把许多食品倒入河里或埋到地里。
船队如同蝗虫一般,所到之处,地方被吃尽搜空。 2。
610年3月,二次到江都。 又下令开江南河,准备东游会稽(浙江绍兴)。
611年2月从江都北上巡游涿郡,为对高丽的战争作准备。 612年-614年,隋炀帝三次进攻高丽。
为转运军需,男子征调完了,就征调妇女。有人为躲避繁重的徭役,把自己四肢弄成残废,称作“福手福足”。
战争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带来无休止的兵役、徭役。 3。
616年秋,第三次巡游江都。 当时已经是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隋炀帝暴政了。
隋炀帝依然奢侈腐化,横征暴敛。当时有民谣说:“要抗兵、要抗选(选美女),家家要把铁器敛。
敛起铁来做成枪,昏君赃官杀个光。”618年隋炀帝的侍卫部队政变,在江都用巾带缢死隋炀帝。
繁荣一时的隋朝灭亡了。 教师总结:一游江都反映出隋炀帝的奢华和腐朽,二游江都说明了隋炀帝急功近利,国家繁重的徭役、兵役,三游江都说明隋炀帝已是人心尽失,连他的部下都反对他。
(学生思考隋亡的原因,教师引导可以讨论国家的兴衰和巨大建筑工程的关系,和统治者的关系,民富和国富的关系,隋亡带给我们的启示等。 ) 巨大的建筑工程的修建是对国家发展有利,还是使国家走向危机,取决于统治者对工程的使用。
开通大运河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本应该修养生息,减轻徭役赋税。但是在隋炀帝的眼中大运河首先为他巡游享乐、发动对外战争、对内镇压人民反抗提供了便利。
通过巡游来显威风,巩固统治,为发动战争作准备。变本加厉的剥削,兵役、徭役更加繁重,结果隋朝被淹没在人民的反抗中。
隋的繁盛、强大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由此可见,封建时期,统治者个人的素质、统治才能对着国家的兴衰有重要作用。
6.七年级上历史第十二课的教案 求
/soft/list.asp?classid=113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全册教案[七年历史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集第一单元中华民族的起源教案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教案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教案前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历史的含义;补充公元纪年法,什么是“年代”?什么是“世纪”?怎样计算?中国古代史的大致线索。
思想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历史有哪些用途。能力培养:通过让学生讨论。
2008-03-24 17:06:12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七年历史教案] 人教《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9课)[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2008-03-21 10:42:16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全部教案)[七年历史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全部教案)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9课)[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2008-03-11 09:01:0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七年历史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上册全集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情感态度与。
2008-03-05 15:16:46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七年历史教案] 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一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隋统一全国的时间,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隋唐两朝的都城,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二、能力与方法通过概述隋文帝及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探寻“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
2008-02-28 15:45:43 (彩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七年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 繁荣一时的隋朝第2课 “贞观之治”第3课 “开元盛世”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活动课一 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12课 蒙古的兴起。2008-02-28 15:30:56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七年历史教案]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示例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暴君隋炀帝本课难点:科举制度的创设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提问:(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2)(展示杨坚的图片),581年,这个人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他是谁?二、讲授新课1、隋朝统一南北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2008-02-23 17:15:43 初一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七年历史教案] 初一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008-10-28 10:07:26 七年级历史《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设计及反思[七年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教学反思:课题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计划学时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和经济史内容。教材通过三目内容来完成,第一目着重介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
第二目主要讲述元朝的统一,包括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往及行省制度的确立等内容。第三目呈现的是元朝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在。2008-09-22 12:20:41 华师版七年级历史《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七年历史教案] 华师版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课 题第5课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课程标准以中日交流、中印文化交流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