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事例 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有很多,请你在写出三个。
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有很多,请你在写出三个。
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有很多,请你在写出三个。
诺贝尔就是其中之一,还有哥白尼,布鲁诺
为科技献身的科学家
邓稼先
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的故事
居里夫人,不顾放射性元素的伤害,投身镭和钋的提炼和研究,最后罹患癌症,为科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布鲁诺,为了捍卫“日心说”,被教廷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阿基米德,无视罗马入侵者的屠刀,继续从事科学研究,被杀。
勇于献身的科学家
鲍尔·海斯德是美国一位研究蛇毒的科学家。他小时候看到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人被毒蛇咬死,就决心研究出一种抗毒药。他想到,人患了天花,会产生免疫力,而让毒蛇咬后能不能也产生免疫力呢?体内产生的抗毒物质能不能用来抵抗蛇毒呢?他设想到这也是有可能的。因此,从15岁起,他就在自己身上注射微量的毒蛇腺体,并逐渐加大剂量与毒性。
这种试验是极其危险和痛苦的。每注射一次,他都要大病一场。各种蛇的蛇毒成分不同,作用方式也不同,每注射一种新的蛇毒,原来的抗毒物质不能胜任,又要经受一种新的抗毒物质折磨。他身上先后注射过28种蛇毒。经过危险与痛苦的试验,终于有了收获。由于自身产生了抗毒性,眼镜王蛇、印度蓝蛇、澳洲虎蛇都咬过他,但每次他都从死神身边逃了回来,蓝蛇的毒性极大,海斯德是世界上惟一被蓝蛇咬过而活着的人。他一共被毒蛇咬过130次,每次都安然无恙。海斯德对自己血液中的抗毒物质进行分析,试制出一些抗蛇毒的药物,已救治了很多被毒蛇咬伤的人。
吴建南
为科学献身的化学家莫瓦桑Henri Mojssan 1852一1907
莫瓦桑是法国著名化学家,他在1886年制取了单质氟(F2),因此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1906年,瑞典诺贝尔基金会宣布:把相当10万法郎的奖金授给莫瓦桑,"为了表彰他在制备元素氟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表彰他发明了莫氏电炉。"同年12月,一大批莫瓦桑的学生和朋友,在巴黎大学的会议厅里,隆重举行庆祝大会,庆祝莫瓦桑制取单质氟20周年。会上, 54岁的莫瓦桑即席讲演,他在演讲的最后说:"我们不能停留在已经取得的成绩上面,在达到一个目标之后,我们应该不停顿地向另一个目标前进。一个人,应当永远为自己树立一个奋斗目标,只有这样做,才会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能不断前进。"在科学的事业上,莫瓦桑曾取得过重大的戌就,是一代科学巨人。然而,他成才的道路却十分坎坷,亲历许多困难和危险。
"起死回生"的药店学徒
1870年,在巴黎的一个交叉路口,有一家十分著名的老药店,名叫班特利药店。一天店铺里十分宁静,只有研杵和研钵发出的轻微均匀的响声,那是几个学徒在研磨药物,带着老花镜的老药剂师,在翻看一本很厚的书,寻找药物的化学配方。当时的巴黎,医药化学十分发达,化学家和医生都坚信,化学方法是治病救命、战胜死神的法宝。但是肉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当时的化学药品,只对少数极简单的疾病有效。在药店的学徒中,有一位机智聪明的青年,他就是莫瓦桑,正当他细心研磨药品时,突然,药店的门被撞开了,一个中年男子跌跌撞撞地冲了进来,他脸色焦黄,汗流满面,呼吸困难,眼神十分吓人,"救--救命吧--"他上气不接下气地低声说。药店的人都放下手里的工作,围在他身边。"您怎么啦?"老药剂师问:"我--中了砒霜毒,我把它当药吃了,现在--,药性已发作了--。我--肚子痛得厉害。"老药剂师慢慢地摘下眼镜,摇摇头,低声说:"已经没有办法了,在这个时候。最好的医生也无能为力了。您,还有什么话要嘱咐的吗?请快说吧,我们一定把您的遗嘱告诉您的家人。"气氛十分紧张,大家都默不作声。"请等一下!"莫瓦桑高声说。他拨开众人,挤到跟前,看了看病人,回身从药架上取来一些酒石酸锑钾、三氯化铁给病人吃"民然后又让病人服了一些其他药,结果病人病情很快就缓解了。又经两天治疗,病人完全康复了。事后,巴黎的一家小报以《"起死回生"的药店学徒》为题,报道了这件事,许多巴黎人部知道了莫瓦桑的名字。
十年寒窗
莫瓦桑1852年9月28日,出生在巴黎的一间旧房子里。在他10岁时,因生活所迫,全家迁到塞纳省的一个小村镇居住,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莫瓦桑把这个小村镇改名为莫镇。
莫瓦桑的父亲是一位铁路职工,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最低生活,再无钱供子女读书。莫瓦桑一直到12岁,方勉强进了小学,放学以后还要帮助家里做些家务。全家人经常吃最廉价的食品,没有钱给莫瓦桑买书和文具。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影响莫瓦桑的学习成绩,在学校里,每次考试他都名列第一。很快。老师们都喜欢上了这个贫穷而聪明的孩子。少年时代的莫瓦桑,最喜欢学习化学,他从老师那里借来了各种化学书,如饥似渴地攻读,同时,还自己动手做各种化学实验。但是由于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他被迫离家,到巴黎当了药店学徒。
莫瓦桑当了学徒之后,仍然坚持刻苦学习。1874年,他通过考试,获得了中学毕业证书:1877年,他又通过考试,获得了大学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他十年如一日长期自学,后来考上了法国著名化学家弗罗密的实习生,这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他还经德勃雷教授的指导,通过了《论自然铁》的论文答辩,荣获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在学习过程中,莫瓦桑从来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他也不惧怕任何困难,有时连续十几个小时查阅资料。有一次他在实验室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不吃不喝。他的同学走进实验室时,看到他脸色苍自,眼窝深陷,眼睛周围出现了一圈黑圈,身子无力地歪在椅子上。"快,把他送回房间吧1"他的同学和实验员七手八脚地把他送回房间,但不到半个小时,他又回来了。"你不要命了吗?"同学责怪他。"您知道,实验数据马上就拿到手了!"莫瓦桑坚定地回答。同学无可奈何,只好任他去做。
莫瓦桑就是这样顽强地学习和工作,这一点成了他后来在科学上做出重大贡献的基础。
和死神搏斗
1878年,莫瓦桑在弗罗密实验室当实习生时,他的同学阿方曼,拿着一瓶药品对他说:"这就是氟化钾,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人能制出单质氟来!"
"难道我们的老师弗罗密教授也制不出来吗?"莫瓦桑问。
"制不出来。"阿尔曼十分感慨他说,"以前所有人的所有制取单质氟的实验都失败了,大化学家戴维就曾想制取,不但没有成功,而且还中了毒。1836年,爱尔兰科学院的诺克斯兄弟。在制取单质氛时,哥哥中毒死了,弟弟进了医院。此外,还有比利时的鲁那特、法国的危克雷,都在做这类实验时被毒死了。著名的盖·吕萨克也差点送了命。你要知道。亲爱的奠瓦桑,氟是死亡元素,千万别去碰它。"
"我不怕。阿尔曼,我将来一定要制出单质氟来!"莫瓦桑坚定地回答。
"那你可要倍加小心!"阿尔曼又关照了一句。
这次实验室谈话以后,莫瓦桑增加了一件心事,单质氟总索绕在他的脑海中。"单质氟,单质氟,死亡元素,死亡元素……"他有时在梦中也嘟嚷着。怎么样才能把这种"死亡元素"的秘密揭开呢?莫瓦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1885年,莫瓦桑开始制备氟。开始,他想用氟化磷和纯氧气试验。当时化学元素周期律才发现十几年,氟和氧的化学势人们还根本不了解,所以他的实验开始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事与愿违,莫瓦桑不但没有成功,还白白烧坏了两个昂贵的白金管。他连续做了数次实验都失败了,"完了,又完了,又是毫无成效!"莫瓦桑叹息着。
莫瓦桑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史知识很丰富,他经多方面的研究想到:氟必然是一种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那就不能在高温下制备它,也不能用一般的化学方法,如置换反应等。"看来,只有用电解法了。"他反复思考着。莫瓦桑设想用下式获得氟的单质:
2AsF3-->2As +3F2 2PF3-->2P +3F2
为此,必须首先获得氟化砷(AsF3)或氟化磷(PF3),然后再创造电解的条件,用电解法制取氟。莫瓦桑首先制出合格但有毒的氟化砷和氟化磷,在其中加入少量的氟化钾(KF ),研磨均匀,安装好电解装置,接通直流电。开始,反应顺利,阳极上有气泡出现,但过了一段时间,阳极上覆盖上一层砷或磷,慢慢地反应停止了。莫瓦桑也觉得自己全身软弱无力,心脏剧烈地跳动,呼吸急促而困难。"难道我也会象历史上的化学家一样,国氟中毒死掉吗,绝对不能!氟还没有制出来,要赶快离开实验室!"莫瓦桑想。但是,他哪里还走得动!不过神智还清醒,他艰难地拾起右手,关掉了电门,随后就倒在沙发椅上……。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当他醒来的时候,看见妻子路更站在他的身旁,她在低声哭泣,脸上挂满泪珠。
"亲爱的路更,我对你说过,千万别到实验室来,这里全是毒品,连空气都一样,会影响你的健康……。"莫瓦桑艰难地对妻子说着。
"亲爱的莫瓦桑,如果我不来打开通凤窗,不知你还能否醒来……,你照照镜子吧,你现在又黄又瘦,还有些发青,我打电话叫医生来,他会让你休息一个月。"妻子路更不高兴了。
"我现在一天也不能休息,制取氟的工作就要成功了!"
莫瓦桑又开始做实验了,他用了4天的功夫,把一块莹石磨成一个U形管,管中放入氟化砷、氟化磷和氟化钾的混和物。U形管的两端装上电极,接通电源。很快,在阳极上方,冒出一个接一个的气泡。被称做"死亡元素"的单质氟,终于彼制取出来了。莫瓦桑万分激动,他自己大声喊着,"氟!氟!"这是1886年6月26日:出现的奇迹。当时,莫瓦桑年仅34岁。
专家鉴定
莫瓦桑制出氟以后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书面报告。科学院派了一个三人组成的专家组,对他的实验进行鉴定。莫瓦桑经过准备,在专家面前重做他的实验,接通电流后,他的装置好象不听话了,几十分钟过去了,竟然一个气泡也不产生。莫瓦桑恐慌极了,他满头大汗,反复操作,奇怪的是,装置就是不产生氟的气体,这使他十分羞愧和焦急。幸而专家们态度还好,他们鼓励他过几天重做。专家走后,莫瓦桑仔细检查了他的装置,他发现,原因很简单,甚至有点可笑,是由于氟化钾加得太少了,因而使U形管不导电,所以没有氟产生三天以后,他再一次在专家面前表演他的实验时,顺利地收集了4升氟的气体。莫瓦桑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年,即1907年,就去世了,年仅55岁,长期和毒品接触,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他逝世后,世界化学界对他表示沉痛的哀悼。不久,他的妻子路更也固哀伤过度去世了。他们的独生子路易,把他父母的遗产20万法郎,全部献给巴黎大学作为奖学金,一种叫莫瓦桑化学奖,用以纪念他的父亲;另一种叫路更药学奖,用以纪念他的母亲。有这样的好儿子,莫瓦桑和路更在九泉之下,也就心安了。
莫瓦桑一生成果累累,他曾发明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电炉--莫氏电炉,这种电炉可以简单而迅速地熔炼各种金属。他自己用它制出了铀、钨、钒、铬、钛、铝等十几种金属。他的妻子路更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铝制烹调器的人,这种烹调器是莫瓦桑在实验室中用他的电炉自己制作的。莫瓦桑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制造人造金刚石的化学家。他品格高雅,爱好诗歌、音乐和绘画,他的卧室中,挂满了各种名画。
莫瓦桑一生中获得很多荣誉,他曾彼聘为好儿所大学的名誉教授,俄国还授予他科学院名誉院士的称号。他著有《氟及其化合物》、《电炉》等著作。
(出处:hfeng./huaxue/chemist/0025.)
让我们一起缅怀那些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科学发展而献身的科学家们!
居里夫人
索菲娅
布鲁诺
维萨里
康托
魏格纳
李林塔尔
希帕蒂娅
塞尔维特
野口英世
冯如
舍勒
库克
为科学遭到迫害而献身的科学家
为科学遭到迫害而献身的科学家------布鲁诺乔尔丹诺.布鲁诺(1548-1600),意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勇敢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被世人誉为是反教会、反经院哲学的无畏战士,是捍卫真理的殉道者。由于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反对地心说,宣传日心说和宇宙观、宗教哲学,1592年被捕入狱,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告诉我哪些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
诺贝尔啊,自己研究炸药被炸死了,而且还倾家荡产
哥白尼 日心说 烧死
布鲁诺 天文学 烧死
利赫曼 电学 雷电击死
邓稼先 核物理 过量核辐射
彭佳木 探索罗布泊 失踪
还有一个不知道算不算 居里夫人,发现镭,被辐射射死
中国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有谁
哥白尼 日心说 烧死
布鲁诺 天文学 烧死
利赫曼 电学 雷电击死
邓稼先 核物理 过量核辐射
彭佳木 探索罗布泊 失踪
诺贝尔 炸药 炸死
有关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小故事90字
邓稼先,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为了我国研究原子弹,在一次实验失败的时候,冒着被辐射的危险,只做了简单的防护措施,然后亲自抱起原子弹的部分碎片,使得我们得到了宝贵的数据,但是一个星期后,他的身体就出现了多种癌细胞,最后很快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中国能有核武器,能强大,和他们那批老一辈的科学家的努力和献身是分不开的。
伽利略算不算是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
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1564年2月25日-1642[1])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他是为维护真理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战士。恩格斯称他是“不管有何障碍,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创立新说的巨人之一”。1564年2月15日生于比萨,历史上他首先提出并证明了同物质同形状的两个重量不同的物体下降速度一样快,他反对教会的陈规旧俗,由此,他晚年受到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亚里士多德诸多观点。因此,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现代观测天文学之父” 、“现代物理学之父”、“科学之父” 及“现代科学之父”。他的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642年1月8日卒于比萨。伽利略家族姓伽利雷(Galilei),他的全名是Galileo Galilei,但现已通行称呼他的名Galileo,而不称呼他的姓。因为翻译问题,所以姓众说纷纭,以伽利雷为准。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球同时落地”的著名试验,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但是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试验的说法后来被严谨的考证否定了。尽管如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要前往参观,他们把这座古塔看做伽利略的纪念碑。
你能举出一些为科学事业献身的杰出科学家吗?
勇于献身的科学家
鲍尔·海斯德是美国一位研究蛇毒的科学家。他小时候看到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人被毒蛇咬死,就决心研究出一种抗毒药。他想到,人患了天花,会产生免疫力,而让毒蛇咬后能不能也产生免疫力呢?体内产生的抗毒物质能不能用来抵抗蛇毒呢?他设想到这也是有可能的。因此,从15岁起,他就在自己身上注射微量的毒蛇腺体,并逐渐加大剂量与毒性。
这种试验是极其危险和痛苦的。每注射一次,他都要大病一场。各种蛇的蛇毒成分不同,作用方式也不同,每注射一种新的蛇毒,原来的抗毒物质不能胜任,又要经受一种新的抗毒物质折磨。他身上先后注射过28种蛇毒。经过危险与痛苦的试验,终于有了收获。由于自身产生了抗毒性,眼镜王蛇、印度蓝蛇、澳洲虎蛇都咬过他,但每次他都从死神身边逃了回来,蓝蛇的毒性极大,海斯德是世界上惟一被蓝蛇咬过而活着的人。他一共被毒蛇咬过130次,每次都安然无恙。海斯德对自己血液中的抗毒物质进行分析,试制出一些抗蛇毒的药物,已救治了很多被毒蛇咬伤的人。
吴建南
为科学献身的化学家莫瓦桑Henri Mojssan 1852一1907
莫瓦桑是法国著名化学家,他在1886年制取了单质氟(F2),因此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1906年,瑞典诺贝尔基金会宣布:把相当10万法郎的奖金授给莫瓦桑,"为了表彰他在制备元素氟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表彰他发明了莫氏电炉。"同年12月,一大批莫瓦桑的学生和朋友,在巴黎大学的会议厅里,隆重举行庆祝大会,庆祝莫瓦桑制取单质氟20周年。会上, 54岁的莫瓦桑即席讲演,他在演讲的最后说:"我们不能停留在已经取得的成绩上面,在达到一个目标之后,我们应该不停顿地向另一个目标前进。一个人,应当永远为自己树立一个奋斗目标,只有这样做,才会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能不断前进。"在科学的事业上,莫瓦桑曾取得过重大的戌就,是一代科学巨人。然而,他成才的道路却十分坎坷,亲历许多困难和危险。
"起死回生"的药店学徒
1870年,在巴黎的一个交叉路口,有一家十分著名的老药店,名叫班特利药店。一天店铺里十分宁静,只有研杵和研钵发出的轻微均匀的响声,那是几个学徒在研磨药物,带着老花镜的老药剂师,在翻看一本很厚的书,寻找药物的化学配方。当时的巴黎,医药化学十分发达,化学家和医生都坚信,化学方法是治病救命、战胜死神的法宝。但是肉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当时的化学药品,只对少数极简单的疾病有效。在药店的学徒中,有一位机智聪明的青年,他就是莫瓦桑,正当他细心研磨药品时,突然,药店的门被撞开了,一个中年男子跌跌撞撞地冲了进来,他脸色焦黄,汗流满面,呼吸困难,眼神十分吓人,"救--救命吧--"他上气不接下气地低声说。药店的人都放下手里的工作,围在他身边。"您怎么啦?"老药剂师问:"我--中了砒霜毒,我把它当药吃了,现在--,药性已发作了--。我--肚子痛得厉害。"老药剂师慢慢地摘下眼镜,摇摇头,低声说:"已经没有办法了,在这个时候。最好的医生也无能为力了。您,还有什么话要嘱咐的吗?请快说吧,我们一定把您的遗嘱告诉您的家人。"气氛十分紧张,大家都默不作声。"请等一下!"莫瓦桑高声说。他拨开众人,挤到跟前,看了看病人,回身从药架上取来一些酒石酸锑钾、三氯化铁给病人吃"民然后又让病人服了一些其他药,结果病人病情很快就缓解了。又经两天治疗,病人完全康复了。事后,巴黎的一家小报以《"起死回生"的药店学徒》为题,报道了这件事,许多巴黎人部知道了莫瓦桑的名字。
十年寒窗
莫瓦桑1852年9月28日,出生在巴黎的一间旧房子里。在他10岁时,因生活所迫,全家迁到塞纳省的一个小村镇居住,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莫瓦桑把这个小村镇改名为莫镇。
莫瓦桑的父亲是一位铁路职工,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最低生活,再无钱供子女读书。莫瓦桑一直到12岁,方勉强进了小学,放学以后还要帮助家里做些家务。全家人经常吃最廉价的食品,没有钱给莫瓦桑买书和文具。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影响莫瓦桑的学习成绩,在学校里,每次考试他都名列第一。很快。老师们都喜欢上了这个贫穷而聪明的孩子。少年时代的莫瓦桑,最喜欢学习化学,他从老师那里借来了各种化学书,如饥似渴地攻读,同时,还自己动手做各种化学实验。但是由于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他被迫离家,到巴黎当了药店学徒。
莫瓦桑当了学徒之后,仍然坚持刻苦学习。1874年,他通过考试,获得了中学毕业证书:1877年,他又通过考试,获得了大学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他十年如一日长期自学,后来考上了法国著名化学家弗罗密的实习生,这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他还经德勃雷教授的指导,通过了《论自然铁》的论文答辩,荣获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在学习过程中,莫瓦桑从来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他也不惧怕任何困难,有时连续十几个小时查阅资料。有一次他在实验室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不吃不喝。他的同学走进实验室时,看到他脸色苍自,眼窝深陷,眼睛周围出现了一圈黑圈,身子无力地歪在椅子上。"快,把他送回房间吧1"他的同学和实验员七手八脚地把他送回房间,但不到半个小时,他又回来了。"你不要命了吗?"同学责怪他。"您知道,实验数据马上就拿到手了!"莫瓦桑坚定地回答。同学无可奈何,只好任他去做。
莫瓦桑就是这样顽强地学习和工作,这一点成了他后来在科学上做出重大贡献的基础。
和死神搏斗
1878年,莫瓦桑在弗罗密实验室当实习生时,他的同学阿方曼,拿着一瓶药品对他说:"这就是氟化钾,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人能制出单质氟来!"
"难道我们的老师弗罗密教授也制不出来吗?"莫瓦桑问。
"制不出来。"阿尔曼十分感慨他说,"以前所有人的所有制取单质氟的实验都失败了,大化学家戴维就曾想制取,不但没有成功,而且还中了毒。1836年,爱尔兰科学院的诺克斯兄弟。在制取单质氛时,哥哥中毒死了,弟弟进了医院。此外,还有比利时的鲁那特、法国的危克雷,都在做这类实验时被毒死了。著名的盖·吕萨克也差点送了命。你要知道。亲爱的奠瓦桑,氟是死亡元素,千万别去碰它。"
"我不怕。阿尔曼,我将来一定要制出单质氟来!"莫瓦桑坚定地回答。
"那你可要倍加小心!"阿尔曼又关照了一句。
这次实验室谈话以后,莫瓦桑增加了一件心事,单质氟总索绕在他的脑海中。"单质氟,单质氟,死亡元素,死亡元素……"他有时在梦中也嘟嚷着。怎么样才能把这种"死亡元素"的秘密揭开呢?莫瓦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1885年,莫瓦桑开始制备氟。开始,他想用氟化磷和纯氧气试验。当时化学元素周期律才发现十几年,氟和氧的化学势人们还根本不了解,所以他的实验开始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事与愿违,莫瓦桑不但没有成功,还白白烧坏了两个昂贵的白金管。他连续做了数次实验都失败了,"完了,又完了,又是毫无成效!"莫瓦桑叹息着。
莫瓦桑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史知识很丰富,他经多方面的研究想到:氟必然是一种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那就不能在高温下制备它,也不能用一般的化学方法,如置换反应等。"看来,只有用电解法了。"他反复思考着。莫瓦桑设想用下式获得氟的单质:
2AsF3-->2As +3F2 2PF3-->2P +3F2
为此,必须首先获得氟化砷(AsF3)或氟化磷(PF3),然后再创造电解的条件,用电解法制取氟。莫瓦桑首先制出合格但有毒的氟化砷和氟化磷,在其中加入少量的氟化钾(KF ),研磨均匀,安装好电解装置,接通直流电。开始,反应顺利,阳极上有气泡出现,但过了一段时间,阳极上覆盖上一层砷或磷,慢慢地反应停止了。莫瓦桑也觉得自己全身软弱无力,心脏剧烈地跳动,呼吸急促而困难。"难道我也会象历史上的化学家一样,国氟中毒死掉吗,绝对不能!氟还没有制出来,要赶快离开实验室!"莫瓦桑想。但是,他哪里还走得动!不过神智还清醒,他艰难地拾起右手,关掉了电门,随后就倒在沙发椅上……。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当他醒来的时候,看见妻子路更站在他的身旁,她在低声哭泣,脸上挂满泪珠。
"亲爱的路更,我对你说过,千万别到实验室来,这里全是毒品,连空气都一样,会影响你的健康……。"莫瓦桑艰难地对妻子说着。
"亲爱的莫瓦桑,如果我不来打开通凤窗,不知你还能否醒来……,你照照镜子吧,你现在又黄又瘦,还有些发青,我打电话叫医生来,他会让你休息一个月。"妻子路更不高兴了。
"我现在一天也不能休息,制取氟的工作就要成功了!"
莫瓦桑又开始做实验了,他用了4天的功夫,把一块莹石磨成一个U形管,管中放入氟化砷、氟化磷和氟化钾的混和物。U形管的两端装上电极,接通电源。很快,在阳极上方,冒出一个接一个的气泡。被称做"死亡元素"的单质氟,终于彼制取出来了。莫瓦桑万分激动,他自己大声喊着,"氟!氟!"这是1886年6月26日:出现的奇迹。当时,莫瓦桑年仅34岁。
专家鉴定
莫瓦桑制出氟以后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书面报告。科学院派了一个三人组成的专家组,对他的实验进行鉴定。莫瓦桑经过准备,在专家面前重做他的实验,接通电流后,他的装置好象不听话了,几十分钟过去了,竟然一个气泡也不产生。莫瓦桑恐慌极了,他满头大汗,反复操作,奇怪的是,装置就是不产生氟的气体,这使他十分羞愧和焦急。幸而专家们态度还好,他们鼓励他过几天重做。专家走后,莫瓦桑仔细检查了他的装置,他发现,原因很简单,甚至有点可笑,是由于氟化钾加得太少了,因而使U形管不导电,所以没有氟产生三天以后,他再一次在专家面前表演他的实验时,顺利地收集了4升氟的气体。莫瓦桑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年,即1907年,就去世了,年仅55岁,长期和毒品接触,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他逝世后,世界化学界对他表示沉痛的哀悼。不久,他的妻子路更也固哀伤过度去世了。他们的独生子路易,把他父母的遗产20万法郎,全部献给巴黎大学作为奖学金,一种叫莫瓦桑化学奖,用以纪念他的父亲;另一种叫路更药学奖,用以纪念他的母亲。有这样的好儿子,莫瓦桑和路更在九泉之下,也就心安了。
莫瓦桑一生成果累累,他曾发明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电炉--莫氏电炉,这种电炉可以简单而迅速地熔炼各种金属。他自己用它制出了铀、钨、钒、铬、钛、铝等十几种金属。他的妻子路更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铝制烹调器的人,这种烹调器是莫瓦桑在实验室中用他的电炉自己制作的。莫瓦桑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制造人造金刚石的化学家。他品格高雅,爱好诗歌、音乐和绘画,他的卧室中,挂满了各种名画。
莫瓦桑一生中获得很多荣誉,他曾彼聘为好儿所大学的名誉教授,俄国还授予他科学院名誉院士的称号。他著有《氟及其化合物》、《电炉》等著作。
(出处:hfeng./huaxue/chemist/0025.)
让我们一起缅怀那些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科学发展而献身的科学家们!
居里夫人
索菲娅
布鲁诺
维萨里
康托
魏格纳
李林塔尔
希帕蒂娅
塞尔维特
野口英世
冯如
舍勒
库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