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姓王的历史人物 王姓的历史演变

火烧 2021-12-06 00:54:35 1050
王姓的历史演变 王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二位大姓。王姓分布在全国呈现北多南少的局面。王姓人群大约占了总人口7.17%,总人口大约9000万。王姓的起源与演变构成汉族王姓主要有三大来源:子姓、姬姓和妫姓。

王姓的历史演变  

王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二位大姓。

王姓分布在全国呈现北多南少的局面。

王姓人群大约占了总人口7.17%,总人口大约9000万。

王姓的起源与演变

构成汉族王姓主要有三大来源:子姓、姬姓和妫姓。

第一支源出子姓。

商朝末年,纣王的叔父比干与箕子、微子一起被称为商来“三仁”,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

其子孙因为比干原是王子遂以王为氏,子姓王氏的历史有3100年,历先秦至汉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散播到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

第二支系出自姬姓。

周武王灭商,定都镐,史称西周。

传二十一世于周灵王,国都成周,即是今河南洛阳,已是东洲时代,周灵王之子太子晋,也称王子晋和王子侨,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

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从此,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

至第八代孙王错拜魏国将军,这支王姓重新显贵。

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秦朝武城侯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涉迁到山东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天下最著名琅琊和太原的两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体。

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的历史。

姬姓王还有三个分支。

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晋国司徒,功高位重而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

后裔中最有威名的是战国时代“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秦灭魏后,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进京做官,封为兰陵郡。

当时因其是王家之后,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

这支姬姓王氏大约有2200年的历史。

另一分支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

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

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

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

史称河东猗氏王姓,也有2700年的历史了。

再一分支为东周考王的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

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

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

这支王姓也有2400年的历史。

各姬姓王是组成王姓的最大成分,据估计全国有家谱的王姓大约90都出自姬姓王。

第三支源自妫姓。

奉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

战国七雄之一齐国为秦所灭,秦末项羽封齐王田建的长孙田安为济北王,随后项羽为刘邦所灭,田安也随之失去了王位,子孙遂改田姓为王姓。

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一直以山东原齐国的土地为活动领地,也有2300年的历史。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四支源自外族。

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的血液,最著名的外族用王姓的有:汉时匈奴人,西羌钳耳氏族,南北朝高丽拓王氏族,鲜卑族乌丸人,隋唐时西域月支国胡人,唐朝回纥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时女真人完颜氏、耶律氏、夹谷氏,北宋西夏国党项人,元时蒙古人,清时满洲八旗姓完颜氏、伊喇氏等氏族。

这些外族王姓随着时阔褥荫延多数同化为中国北方的汉族王姓。

我国北方地区多王姓与北方民族改用汉姓时优先用王姓有密切关系。

历史上王姓的分布和迁移

王姓在先秦、汉晋时期一直以华北地区为主要的活动地区,发展十分迅猛。

隋朝时期王姓各支派向各地迁播之外,最重要的事件是河南固始人王审知南迁福建,建立闽国,成为五代十国之一,是福建王姓的总开山祖,史称开闽王氏。

明永乐年间,这支王姓始入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王姓大约有59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7%,为宋朝第一大姓。

王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王姓总人口的14.7%。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四川、河南、山西,这五省王姓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陕西、浙江,这三省的王姓又集中了25.5%。

全国形成了陕晋冀豫鲁、赣浙以及四川三大块王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王姓大约有6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7%,仍为第一大姓。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山东,这三省王姓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江西和山西,这二省又集中了17%。

浙江一跃成为王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王姓总人口的13.7%。

南方王姓在宋元明600年中有了大的发展,两广和福建的王姓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宋朝。

而宋朝的王姓大省河北、河南和四川,这个比率已经降了一半。

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皖、鲁豫晋冀陕两大块王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王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王姓的人口已达到9000万,为全国第二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17%。

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江苏、辽宁、黑龙江、山西、湖北、陕西、浙江、甘肃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

山东居住了王姓总人口的10.5%,为王姓第一大省。

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区。

而北方区又以太行山为分水岭,东部为高密度的王姓地区。

西部为低密度的王姓区。

王姓分布很广,但很不均衡。

王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王姓在东北、内蒙古大部、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大部、宁夏、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西中部、新疆喀什地区、海南大部,王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有的达到16%,其覆盖面积仅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9%,大约54%的王姓人口居住于此。

长江以北其他地区、青海东部、新疆北部、云贵川、广西西部,也是王姓常见的区域,王姓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为4.4--8.8%,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6.3%,大约36%的王姓人口居住于此。

王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王姓因支派众多,人口也多,故望族也多。

王姓的郡望多达26个,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河间、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汲郡、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冯翊、营州、安东等普遍使用的堂号为三槐、槐荫。

“三槐”堂号典出宋朝的兵部尚书王佑,王佑在五代时汉周之际最为显耀,他历事宋太祖、宋太宗。

他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文武忠孝集一身,天下都盼他当宰相。

由于他为人太正直,一时受到奸臣的嫉妒。

他在自己的后院中栽了三棵槐树,既气氛又有信心的说:“我的子孙蒋来一定会有做三公的。

”后来他的儿子王旦果然做到了宰相,他的孙子王素做到了工部尚书。

大文学家苏东坡为王素写了《三槐堂铭》。

家乘谱牒

全国:太原王氏会通世谱十三卷首一卷、王谢世家三十卷、王氏族谱不分卷、王氏宗谱、王氏通谱。

天津:王氏宗谱不分卷。

河北:清苑王氏家谱九卷、新城王氏世谱不分卷、王氏谱图一幅、王氏族谱十卷。

上海:王氏世谱四卷、南汇王氏宗谱不分卷、云间王氏族谱二十二卷、嘉定王氏续修支谱二卷。

江苏:王氏三沙全谱不分卷、王氏三沙统谱不分卷、王氏族谱八卷、王氏修族谱十六卷、三槐王氏宗谱十二卷。

姓王的历史人物 王姓的历史演变

浙江:任和王氏重订家乘不分卷、王氏家乘、萧山王氏族谱十四卷、新发王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广东:新丰王氏族谱不分卷、太原堂王氏族谱世系不分卷。

聚集地(迁徙分布)

王姓早期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

周灵王后裔王元避秦乱,迁于琅邪,后徙至临沂。

河内王氏,其先为太原人,世居祁县,后徙平州,又迁至河内温县。

魏公子无忌之孙卑子悼,悼生贤,西汉时徙居霸陵,遂为京兆人。

王氏迁往江南,始于西晋末年。

唐僖宗时,河南故始人王潮、王审知入闽,王审知被封为闽王,同时王氏又有迁居四川、安徽、江西者。

北宋末,中原人多次大规模南流,其中不少王氏族人迁徙至浙江、江苏一带定居。

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一支王氏迁往广东,其后裔散处广东、广西各地。

王姓移居海外,始于明清之际,主要分布在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在台湾排第六,源于福建和广东两支(此两地来自琅琊即山东和太原的五氏世族),福建的是王潮的后裔。

来自广东的王氏祖先是清雍正年间入台的。

明末开始,王氏陆续有人迁往台湾。

较早的王忠孝惠安人,入台时曾受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厚遇。

堂号

王姓堂号有"三槐"、"槐阴",其中"三槐堂"比较有名。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