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想知道md青年时期学习生活的经历

火烧 2022-05-15 18:37:44 1077
想知道md青年时期学习生活的经历 md当年理应是步行去安源林正德2006.4.20《南方周末》发表了《〈md去安源〉的幕后风波与历史真实》(P1158591)一文,该文的一个小标题是:“不是步行,而是

想知道md青年时期学习生活的经历  

md当年理应是步行去安源

林正德

2006.4.20《南方周末》发表了《〈md去安源〉的幕后风波与历史真实》(P1158591)一文,该文的一个小标题是:“不是步行,而是坐火车”,对此,本人并不认同。

1967年10月1日,油画《md去安源》在中国革命博物馆“md思想的光辉照亮安源工人革命运动”展览中首先亮相,引起巨大的反响。

诚然,《md去安源》这幅油画的主题就是:md去安源。

从画面上看,补充主题的应当是md步行去安源,至于md穿的是长袍还是短褂,这只是一个细节,还有md右手执的是雨伞还是行囊,由于《南方周末》印的是黑白照片,无法准确辨清,我特地翻了一本当年的《md诗词句解》,上有这幅彩色油画插图,仔细辨认一下,确实是雨伞,不过,长袍还是雨伞都只是细节问题,而不是主题。

1968年7月,该画在全国公开发表并大量印刷发行。

该文道:“当年,bl、qj胸前都佩戴过该画的像章;ze住室里惟一的一幅绘画作品也是该画。

同年10月1日,北京的文化工作者将《md去安源》巨幅油画装上彩车,与8个‘革命样板戏”造型一道,加入首都群众庆祝国庆游行,缓缓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md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这段话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不是也可以说明md对这幅油画是认同的,否则,当他看见他老婆胸前居然佩戴着他不认同的像章时,难道他不会龙颜大怒吗?

该文说,“正当全国各地大肆宣传《md去安源》油画之时,md亲自审查了这幅油画”。

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很不确切,众所周知,md每天都要阅览许多报纸,他早就上百遍看过这幅油画,也可以说上百遍亲自审查过这幅油画了。

退一万步说,就算后来有那么一次不知有什么正式规格、形式的“亲自审查”,他也只不过说:“我在安源不是穿长袍,是穿短衣。”请注意,在这里,明察秋毫之末的md并没有否定主题和否定补充主题,他只是对服饰这一细节提出异议。

尽管该油画的作者们在创作前曾深入安源矿体验生活,了解md多次来安源的情况,并广泛搜集反映md青年时代的文章,但应当承认,他们对md青年时代的历史背景、生活习俗不甚了解。

对于长袍这一服饰为什么会被历史淘汰掉,就是穿它太不方便了,它太笨重了,穿它怎么好长途跋涉?而且,md出门远行,什么换洗的衣服都不带,只带一把雨伞,据该文介绍说,“右手挟一把雨伞,说明md风里来,雨里去,为革命不辞辛苦的工作作风……”其实,以我看,穿长袍和只带一把雨伞全是油画作者的想当然。

md早年好友萧瑜著有一本书《我和md的一段曲折经历》,该书原名《md和我曾是“乞丐”》,书中记述了他和md一起乞讨生活的一段经历。

1917年暑假期间,md和萧瑜约好一起外出过一段乞讨生活,体验一种身上一个子儿也不带作长途旅行的生活。

萧瑜在书中道:“一个美丽的夏日清晨,md一大早来到学校,他穿了一套学校的制服,那是一身白裤褂,已经很破旧了。

我身为一名教员,日常在学校中穿着传统的长衫,但为了这次叫化生活,便改穿短装和布鞋。

md总是剃大兵式的光头;因此在出发的前一天,我也照他的样子把头发剃光了。”“md带了一把雨伞和一个小布包。

包裹里有一套换洗的衣服、洗脸巾、笔记本、毛笔和墨盒。”萧瑜所带之物也和md大致相同,他还把钱交给学校会计代为保管,这样,“我们拿起了包裹,我锁好房间,便上路了。

我们把包裹挂在伞杆的一端,将伞扛在右肩上,把包裹靠近脊背,这样重量便分配得比较均匀,背起来也感觉轻松些。”

还有一本邵凡所著的《求索》也记述了md的这段经历,书中道:“他(指md——笔者注)穿着白竹布对襟短衫,青洋布长裤,剪着短短的的平头,胁下挟着一把旧油纸雨伞,肩上背着一个白土布包袱,脚上穿的是草鞋”。

综合这两本书所描绘的加以推测,md步行去安源的行头理应与当年外出乞讨时的行头大致相同,即他还是大光头,而不是大包头(这在时间上不过相差3、4年,按理发式应该不致于有太大的变化);他是穿对襟短衫,而不是长袍;带雨伞,还带一个白土布包袱;还有他也不是右手挟雨伞,而是将伞扛在右肩上,伞柄的一端挂着包袱——我认为萧瑜是亲身经历,所描述的细节理当比邵凡更可信。

很显然,油画的作者把这些细节全搞错了。

md喜爱冒险的性格铸成了他敢于身无分文,却到处游历,走遍湘中山地和洞庭湖滨,他特别推崇司马迁曾经“览潇湘,登会稽,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所以,司马迁的社会经历特别丰富 ,胸襟格外宽广,他主张读活书,不仅要读有字的书,还要读无字的书,就是要向天下的万事万物去学习,而要零距离观察社会的最好办法就是走路,正是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尽管去安源有火车,但他还是选择走路。

红军为什么要举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这其中自然包涵了他的主张,尤其是在遵义会议之后,他重新掌握了红军的指挥权,四渡赤水,把运动战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文革中,他支持红卫兵全国大串联,尤其大力支持红卫兵步行串联,就是要红卫兵们也要圆他年青时的梦,走路零距离观察社会。

想知道md青年时期学习生活的经历

据《〈md去安源〉的幕后风波与历史真实》一文说:“最早说md步行去安源的,是时任‘中共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的qj。

qj于1966年11月19日在全国政协礼堂接见北京航空学院的学生代表时说:‘安源煤矿md是走路去的,沿着铁路一步一步走去的,遇到一个老乡就聊聊。”我想,qj还不致于平白无故要去造她老公的谣,她能在公开场合这么说,一定是md把他以前的经历告诉了她,尽管md去安源时她还小,但这些“枕边话”应该是可信的,“最早”说的也是最权威的,而且,在油画问世这么多年期间,md从来也没有在任何场合否定他当年是步行去安源。

再说那个知情人王耀南少将也只是提出他记忆中md去安源是1921年秋天,并没有对md步行去安源这一事实提出异议。

综上所述,我认为md当年理应是步行去安源的,至于他是怎么走法,几次是步行去的,这是他一个人所为,事情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安源曾通火车,并不能说明他就不能走着去。

再退一步说,文中说,“到1921年,安源每天有两列运煤的火车开到长沙,并在运煤列车上挂几节客车车厢,以方便旅客从安源到长沙”。

如果王耀南的记忆有误的话(请注意,记忆是非常靠不住的东西,记忆失误的事例多得数不胜数),那么,md就可能是原先画说明词说的,“md1920年去安源”,因为关于md的说明词肯定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

假若md真是1920年去安源的话,那安源不就是没有火车通长沙了么?这理由不是不攻自破了么?为什么md当年去安源,在文革前没有lq、李立三去安源的影响那么大,原因就在于他去安源的时间比较早,gcdzg是1921年7月才刚刚成立的,他怎么可能那么早就去建立什么产业工人党支部,组建工会搞大规模工运呢?他去安源只是个人行为,或者说是一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连他第一次去安源的时间都没有准确的历史文件记载来证明,只是凭靠不住的个人记忆。

参考资料:://zj/asp/zhuce/tougao/CASE/viewarticle.asp?id=19627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