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张良陈平范增 陳平的智謀水平與張良在伯仲之間,為何後世對他評價卻遠不如張良
陳平的智謀水平與張良在伯仲之間,為何後世對他評價卻遠不如張良 陳平與張良,是劉邦最為得力的兩大謀士。在漢朝開國戰爭中,兩人鞍前馬後追隨劉邦,竭忠盡智效力良多。可以說,劉邦能夠戰勝強敵項羽,掃滅群雄一統
陳平的智謀水平與張良在伯仲之間,為何後世對他評價卻遠不如張良

陳平與張良,是劉邦最為得力的兩大謀士。在漢朝開國戰爭中,兩人鞍前馬後追隨劉邦,竭忠盡智效力良多。可以說,劉邦能夠戰勝強敵項羽,掃滅群雄一統河山,張良與陳平的貢獻不可或缺。他們兩人如果少了任何一個,只怕秦末漢初的歷史走向都會發生難以想像的逆轉。
張良的一生事迹廣為人知,極富傳奇色彩,如博浪沙刺秦、黃石公授兵法、輔佐劉邦進取關中、鴻門宴智救劉邦、下邑之謀聯軍破楚、功成之後急流勇退等等,早已膾炙人口,天下皆知。但陳平的智謀水平與張良在伯仲之間,業績功勞都不次於張良,但影響力和知名度、乃至後世評價卻都不如張良。
最能體現陳平智謀水平的,莫過於滎陽之戰。漢高祖四年,劉邦與項羽在滎陽會戰,結果被項羽團團圍困在滎陽城中,「楚軍急攻,絕漢甬道」,日夜猛攻城池,漢軍的糧道也被切斷,韓信帶領的人馬在北線作戰,局面也非常緊張,分身乏術,劉邦一時陷入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絕境。
張良和陳平此時都在劉邦身邊,但這次陳平的表現卻比張良高明得多。整個滎陽之戰中,張良唯一的功勞是阻止了酈食其的「分封六國」之策,其他方面則無所作為。而陳平卻表現得極為出色,可以說,如果不是陳平的妙計,楚漢之爭很可能就此終結,劉邦只怕難逃此劫。
陳平根據當時的形勢,先後使出了環環相扣的兩條計策。第一條計策是「反間計」。《史記》記載,他勸說劉邦拿出黃金四萬斤,然後暗中派使者用這些黃金去收買項羽手下的一些將士,「陳平既多以金縱反間於楚軍」,並乘機在項羽軍中散布謠言,聲稱項羽的大將漢鍾離昧等人自恃功高,想要求項羽裂土封王卻不可得,於是心懷不滿,有歸漢之心。
一時間項羽營中流言蜚語滿天飛,所謂「三人成虎」,項羽聽說後,也對鍾離昧等部將起了猜疑之心,開始採取防範措施,將帥失和,各懷心事,作戰積極性和戰鬥力大為下降。
緊接著陳平又使出「借刀殺人」之計,目標直指項羽手下最得力的謀士「亞父」范增。當時雙方談談打打,一直派使者互相往來。有一次項羽的使者來到滎陽城中,陳平命人安排高等規格和盛大儀式予以接待。誰知陳平一見項羽使者的面,卻故作吃驚地說:「我以為是亞父的使者,原來是項王的使者」。於是立即撤去豪華酒宴,端來一些粗劣飲食草草招待一番了事。
項羽的使者回去跟項羽一說,項羽頓時對范增也起了疑心,懷疑范增跟劉邦暗中聯繫,從此對范增的話不再聽從。范增滿懷忠誠卻遭猜疑,氣急敗壞之下「疽發背而死」。如此一來,項羽手下的謀臣武將都被陳平分化瓦解,上下離心,士氣低落,劉邦乘機突圍而去,逃出生天。
從滎陽之戰的始末可以看出,陳平的智謀水平不輸張良。但後世對張良是一邊倒的好評,對他評價卻不高,如「良之術多正,平之術多譎」,「張子房青雲之士,誠非陳平之倫。然漢之謀臣,良、平而已。若不共列,則餘無所附」,「權智有餘,公正不足,是謂智意,陳平、韓安國是也」,都對他評價一般。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這主要是因為張良德才兼備,而陳平德不配才。陳平為人貪財,漢朝武將曾經集體向劉邦揭發他「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利用職權謀取私利。而且在劉邦死後,呂后專權亂政之時,陳平身為老臣卻只顧保住自己的富貴前程,「無能有所匡正,而阿意順旨」,使得他在後世評價不高。了解更多陳平的事迹,請閱讀《白話精編史記》。
參考資料:《史記》
很赞哦! (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