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谥号 趣历史谥号
趣历史谥号

中国历史上谥号文的人有多少都是谁
诸侯:晋文公姬重耳、宋文公子鲍、秦文公嬴硕、滕文公姬寿、郑文公姬捷、楚文王熊赀、魏文侯魏斯。
帝王:汉文帝刘恒、魏文帝曹丕、晋文帝司马昭、宋文帝刘义隆、陈文帝陈蒨、隋文帝杨坚、明文帝朱棣、清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
文人:孔文子孔圉、季文子季孙行父、韩文公韩愈、白文公白居易、杨文公杨亿、王文公王安石、朱文公朱熹。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中国历史上谥号为文帝的是哪些人
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魏文帝曹丕,字子桓,司马昭(211-265)即晋文帝,晋武帝司马炎之父,刘义隆(407~453年3月16日),南北朝时期的刘宋皇帝,陈文帝陈蒨,是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高祖武皇帝陈霸先的侄子,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安徽凤阳人,生于当时称作应天府的南京。
洪武三年(1370年,隋文帝杨坚,隋朝开国皇帝。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
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亦作皇太子、洪太极、黄台吉),满洲爱新觉罗氏。
请教历史上谥号“文”的名人有几位
历史上单谥“文”的名人有:
【周】孔圉,宋文公子鲍,周公旦,荀寅(即中行文子),秦文公,季孙行父,晋文侯仇,晋文公重耳,陈文侯圉,曹文侯寿,楚文王赀,赵武,齐文侯赤,虢文公,鲁文侯贾,燕文公时,魏文侯都
【汉】朝阳文侯华安,汝阴文侯夏侯婴,淮阳文王刘玄,齐文王刘则,鲁文王刘陵,河间文王刘辟疆,楚文王刘礼,
【三国】娄侯张昭,司马昭
【南北朝】衡阳王刘义季,元昭业,任城王元彝,宇文泰,主动文广,长孙俭
【隋唐】上官仪,令孤楚,白居易,韦贯之,韩愈,权德舆
【宋】王安石,朱熹,王珪
【元】欧阳玄,姚燧
明清时,除亲王外无单谥,且“文”单谥只用于皇帝。
历史帝王的谥号及庙号
古代皇帝的名号主要有四种:谥号,庙号,年号,陵号。
你上面说得是庙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漤,始於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於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於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陵号:皇帝死了以后埋的陵墓,如长陵,茂陵,用陵号称呼行的的非常少,比较常见的前三种,比如说年号,万历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这些都是年号。而最早使用的是谥号,就是一个人死了之后给他最后一个总的评价,比如刘邦得到的谥号就是“高”,所以称为高皇帝,也称为汉高帝。但是,一个皇帝如果贡献特别大,除了谥号以外,还给要他上一个庙号,庙号是什么?就是皇帝死了以后,他的神主,他的牌位供奉在太庙里面那个牌号,还是举刘邦的例子,他的庙号也是高,叫高祖。西汉十一帝,人人都有谥号,有庙号的只有五人,高皇帝位居第一,其他四位皇帝都带有宗:文帝刘恒,庙号太宗;汉武帝刘彻,庙号世宗。在皇帝的称号中,庙号是高于谥号的,在庙号当中“祖”高于“宗”,庙号高祖的刘邦是在汉代得到后世评价最高的一个皇帝。
在古代皇帝和大臣的心目中,确定什么样的年号纪年,是一件非常重大而神圣的事情。改朝换代以后,新的皇帝即位,践阼为主,需要重定正朔,以显示奉天承运,上顺天道,下合人意,而重新确定年号纪年,正是奉正朔的一种表示。据《中国历史年代简表》,历代的皇帝所用的年号共有708个,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表示受命于天的,如应天,天兴、天授等;2、表示神圣祥瑞的,如万利、河清、大圣等;3、表示改朝换代的,如太始、开元、皇初等;4、歌颂文治武功的,如大德、上明、文治,显德等;5、希图安宁平顺的,如安定、广顺、永宁等;6、祈求江山永固的,如长久、天寿、长乐等。其中,“天”字在历代年号中使用得最多,达71次。“天”字,《尔雅》解释为:“天,君也。”古代帝王称作天子,被认为是上天之子。在中国古代皇帝死后,后世的皇帝要另外给他一个特殊的称号,这就是谥号。《说文》这样解释:“谥,行之迹也。”也就是说,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表达褒贬之意,所谓“劝善戒恶”。其中有褒扬的,比如:民无能名曰神(如宋神宗),经天纬地曰文(如汉文帝),克定祸乱曰武(如汉武帝),博闻多能曰宪(如唐宪宗),等等; 有批评的,比如:乱而不损曰灵(如周灵王),好内远礼曰炀(如隋炀帝),动祭乱常曰幽(如周幽王),等等;有表示同情的,比如:恭仁短折曰哀(如汉哀帝),在国逢难曰愍(如晋愍帝),年中早夭曰悼(如周悼王),短折不成曰殇(如汉殇帝),等等。
庙号也是一种死后的称谓,但与谥号有所不同。“庙”字,《说文》解释为:“庙,尊祖貌也。”宗庙是祭祖的场所,帝王的宗庙中奉祀的祖先都有一个特立的庙号。与谥号相比,庙号的用字少,而且都是褒扬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