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包拯是哪个朝代 中国古代第一神探,能力远超包拯,狄仁杰不是他的对手!
中国古代第一神探,能力远超包拯,狄仁杰不是他的对手!
宋慈,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字惠父,汉族,建阳(福建南平)人,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唐相宋璟后人,南宋著名法医学家,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是世界法医学鼻祖,被称为“法医学之父”。著有《洗冤集录》五卷,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也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比意大利人佛图纳图·菲得利写成与公元1602的同类著作要早350多年,他在当时的知名度远远高于南宋的皇帝,可惜,这么有名的一位刑侦高手,在元朝人编纂的正史《宋史》里,对他却是只字未提,令人费解。现有关于宋慈的介绍,大都来源于南宋词人刘克庄的《宋经略墓志铭》。
宋慈自幼聪明,并且胸怀大志。他深受理学影响,最初跟着朱熹的学生吴稚学习。在刘克庄笔下,诸葛亮是他最崇拜的人是,为了学习诸葛亮“舌辩群儒”的口才,整日钻研诸葛亮著作。但是,宋慈在仕途上,并非一帆风顺。直到32岁,才考中进士,谋取了浙江鄞县县尉一职位。遗憾的是,就在他上任前,父亲病逝。按照古时的规定,父母去世后,宋慈需要在家守孝三年,一直到了41岁,宋慈到任江西信丰县主簿,才算是正式踏上政坛。他跟他父宋巩一样,都属于大器晚成之人。
那时古人认为接触尸体很晦气,所以验尸的工作一般是下等人担任,被称作“仵作”。当时的官吏们对尸体与案发地点都是“遥望而弗亲,掩鼻而不屑”,因而是非混淆,冤狱丛生。身为刑狱之官,宋慈对此深恶痛绝。他告诫手下官员:“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盖死生出入之权舆,幽枉曲伸之机括,于是乎决。”(“大辟”即杀头,是最重的刑罚,这种刑罚则是由犯罪事实决定的,而犯罪事实必须经过检验才能认定,所以检验的结果往往是生死攸关的。)后来宋慈制定了一条标准:无论案发何处,检察官员都必须“躬亲诣尸首地头”。即便是尸味难闻,臭不可近,官员也“须在专一,不可避臭恶”。还有一点,在宋慈之前,检验尸体时,总是把隐秘部分遮盖起来。但宋慈重视实践,他对当检官员:切不可令人遮蔽隐秘处,所有孔窍,都必须“细验”,看其中是否插入针、刀等致命异物。并特意指出:“凡验妇人,不可羞避”,应抬到“光明平稳处”。
一天吃完午饭后,广西提刑官宋慈正在院子休息时,突然接到报告,说路旁出现一尸体,全身被镰刀砍伤十多处。他赶到现场,看到死者惨状时,着实不忍。宋慈立马检查死者衣物俱在,心中生疑。经传讯死者的妻子,得知死者生前曾与一借债人发生口角,于是便急速差人分头命令借债人附近的居民,“你们把自己家里面的镰刀全部拿出来,放在官府,如有隐藏的,肯定就是杀人的那个人”一下子居民上交镰刀七八十把,都陈列在地上。当时正值盛夏,有一堆苍蝇围着一把镰刀飞来飞去。宋慈一查,原来此镰刀正是借债人所使。于是他立马叫人传讯借债人。借债人犹不服。宋慈指着镰刀说:“大家的镰刀都没蝇子光顾,只有你的杀人血腥气犹在,连蝇子都感兴趣。你还有什么话说?”于是,杀人者终于叩首服罪。

《大宋提刑官》中的宋慈
嘉熙三年(1239),53岁的宋慈担任广东提点刑狱,其职责为负责广东的司法、刑狱、审问囚徒、复查有关文牍,兼举劾有关人员,检察地方官吏。他到任后,经过调查,发现官吏多不奉法,法官受贿者很多,一时积案如山。这是自小心怀天下的宋慈所不能容忍的。于是,他严令制定审理日程,认真调查研究,并带头当仵作深入一线验尸,八个月内处理待决囚案200余件。为正视听,他将一批不法官吏予以严惩,当地百姓拍手称快。他任南剑州通判时,当地正遇饥荒。这个时候,米商和富户最高兴,因为他们可以乘机囤积居奇,抬高米价。宋慈不愧为“送慈”,他别出心裁地推出“济粜”法:把人口按贫富程度划为五等,赤贫者完全济助,较好者半济,最好者不济,上者发其存粮之半而济人,最上者则尽发其存粮而济人。效果很明显,灾民顺利渡过荒年。
宋慈
淳祐九年(1249),宋慈擢直焕章阁,知广州,任广东经略安抚使。就在这年春天,他突然患上末疾,但仍然照常工作。当地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宋慈重病在身,毅然亲自出席。此后,他精神大为委顿,于这年三月初七日在广州任内病逝,享年64岁。次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归葬于福建建阳县崇雒里(今建阳区崇雒乡)昌茂坊。宋理宗赵昀赞誉他为“中外分忧之臣”,特赠“朝议大夫”,并亲自书写墓门“慈字惠父,宋公之墓”以表彰他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