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性格差异 中国人的性格与历史有什么联系
中国人的性格与历史有什么联系
从鲁迅先生的阿Q到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国民性格从来不是什么新鲜的问题。
难得的是,张宏杰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角度,来进行他的“国民性格调查报告”。
他以一个旅行者的热情和一个时政家的敏锐站在世界的版图上东张西望,向你展现日本这个桀骜不驯的小邦,韩国人在外交上的锱铢必较,美国人一直被我们误读的所谓“开放”……而就在这样的让我们充满好奇的细节描绘中,中国人与他们的文化差异和性格特征就会无比鲜明地显露出来。

“中国人习惯喝茶,越烫越好;而韩国人喜欢喝凉水,一扬脖子咕咚咕咚灌下去。
”这其实是个很有意味的语境,简单的细节背后,其实隐藏的是中国人的骨子里的喜欢安逸和韩国人从不缺少的倔强与桀骜。
这次比较其实是对“大国概念”的颠覆。
在这样的比较中,作者模糊了我们平常都会有的“大国和小国”的概念,他如此地总结这次比较式调查,“小国可能变成大国,而大国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小国。
” 狼性还是羊性 张宏杰是个典型的“关联主义者”,他似乎习惯将事物放入广大的背景和范畴中去寻根溯源。
所以,他的这份“国民性格调查报告”显然不是一份就事论事的关照和调查,在进行了与其他国家的“比较式调查”之后,他又站在历史的书架面前,开始了他的“念旧式调查”。
作者是个历史的拾遗者。
他一点一滴地串起蒙古民族从无拘无束的游牧到无可避免的定居过程;他小心翼翼地追溯满族文化的兴盛和衰落。
你可以看到曾经野性十足的民族将自身修炼得温文儒雅,看到我们性格中刚强的铁元素,比如好战和桀骜,一点点地被遗忘与征服,l狼性在逐渐消失,羊性在逐渐显现。
在这种略带忧伤的回顾中,“中国人身上有狼性,也有羊性。
我们在历史上曾经是狼,逐渐被驯服为羊”,这样的语句似乎成为了“中国人性格历程”的最恰切的注脚。
无关“过滤性病毒” 想必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忍不住拿这本书与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做个对照。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使我们子子孙孙受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
”这恐怕是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最为响亮的言论。
不过,同样是在探讨与追寻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张宏杰似乎和柏杨唱了反调儿。
柏杨的意图在于让我们警醒,他将中国人性格中带有灰色的东西一一放大;张宏杰的意图却是记录和发现,他能够机警地发现老祖宗文化的每一次滑坡。
“我们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印象过于美好。
春秋战国恰恰是中国历史猛烈下陷的开始。
”这样的观点大概能够引起我们的激烈讨论。
可是,他也能够不断发掘出那些已经被我们遗忘许久的东西。
比如他狂热地向往成吉思汗时代中国人身上的自由精神。
就在横向的比较历史的纵向追溯中,他问道:将我们的缺点都归结为我们的老祖宗,然后愁眉苦脸地抱怨,是否真的正确。
他这样写道:“在我们老祖宗的生活里,远远不止有‘小脚’和‘鸦片’,他们有太多我们轻易丢掉的东西”。
张宏杰的客观是值得柏杨的“酱缸文化”致敬的。
这或许就是这本书最可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