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天大将军身 古代將軍身手究竟如何,與普通士兵對抗是否真的跟砍菜一樣?

火烧 2023-04-08 14:24:49 1049
古代將軍身手究竟如何,與普通士兵對抗是否真的跟砍菜一樣?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首先,理論上說,古代戰爭條件下,如果一對一「單練」,武將的個人武力,要遠遠高於普通士兵。當然,這並不是說普通士兵武力孱弱,而
天大将军身 古代將軍身手究竟如何,與普通士兵對抗是否真的跟砍菜一樣?

古代將軍身手究竟如何,與普通士兵對抗是否真的跟砍菜一樣?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首先,理論上說,古代戰爭條件下,如果一對一「單練」,武將的個人武力,要遠遠高於普通士兵。當然,這並不是說普通士兵武力孱弱,而是將軍與士兵,「行業標準」完全不同。
先看士兵,中國歷代軍隊,士兵的訓練標準制度各有不同,但真正開始規範化,卻是從北宋初年開始。厲行「強幹弱枝」國策的宋太祖趙匡胤,在精選全國精銳組成禁軍後,又設立了極度嚴格的訓練制度:精銳的禁軍部隊,每天必須有一次訓練,且「無得番休」。每年春秋季節還要舉行閱兵,閱兵里考核不合格的「爛兵」,一律都要淘汰。想安心享受大宋禁軍的豐厚錢糧?就得摸爬滾打苦練。
在訓練內容上,宋朝禁軍也空前細化。宋朝士兵練的,可不是什麼「高深心法」「精妙武功」,而是諸如「步射」「騎射」「使槍」「格鬥」等訓練科目,且都被宋王朝繪成圖像,供數十萬軍隊瞪圓了眼照著學。另外還有「教格法」,即軍事訓練的標準操典,比如「馬上使槍」,就必須「左右十刺得五中木人」。射箭則是「六發而三中為第一等」。能挽七八斗強弓的兵,就是優等好兵。
而在這一套訓練操典里,最重要的,並不是士兵個人武力有多強,而是看不同兵種的士兵,能不能形成密切的配合。「排弩」「排槍」的操練熟練程度,遠比單個士兵的武勇更重要。宋代士兵的訓練操典制度,也被元明清幾個王朝基本承襲。明代戰神戚繼光更明確指出,一支軍隊的冷兵器戰鬥能力,不在有幾個「武術高手」,而是「開大陣,對大敵」時,能「叢槍戳來,叢槍戳去,亂刀砍來,亂殺還他,只是一齊擁進」,拼的是團隊配合。
放在實戰戰場上,也只有這樣的理念,才是最靠譜。哪怕「積弱」的宋朝,其經過嚴格訓練的禁軍,依然能在缺馬且人數劣勢的情況下,在「唐河之戰」「徐河之戰」等大戰里以少勝多,吊打數倍於己的遼國精銳。而戚繼光強調「開大陣」的戚家軍,更以嫻熟的戰術配合,在碾壓東南倭寇,再痛擊北方韃靼,多次以懸殊的交換比,殺出酣暢淋漓的大捷。同時代與戚繼光齊名的俞大猷,更曾以「車百輛,步騎三千」,憑著多兵種密切配合,在安銀堡擊潰數倍於己的韃靼騎兵。
這些勝利,靠的都是整體配合,至於靠「武功高手」提高士兵戰鬥力?武俠小說里常有。
但相比之下,對於帶兵的將軍們來說,個人武藝,卻確確實實是古代軍隊制度下,「硬核」的考核選拔標準。
古代將軍與士兵之間,戰鬥力差距究竟有多大?還是可以先看看宋代。如基本的「射箭」,以南宋名將虞允文的說法,「士挽弓七斗八斗者」就是優中選優的好兵。但南宋兩位名將岳飛與韓世忠,都能拉動三百斤的硬弓。對比普通士兵,那是絕對優勢。
而除了岳飛韓世忠這樣的特例外,軍中的普通軍官考核,乃至武將選拔,武力水平也是絕對的硬杠。其標準之高,可以參看中國傳統的「武舉」考試。清代武科考試的第二場,就是考「步射」與「技勇」。其中的「步射」,要拉「八力」「十力」「十二力」三等硬弓,拉滿才算合格。「技勇」則是要先耍大刀,「考生」可以選擇「八十斤」「百斤」「百二十斤」三類大刀,不但要舉起來,還要做出「前後胸舞花」這樣的高難度動作才行。最後是舉石礩,二百到三百斤的石礩,必須舉到「離地一尺」。
這幾個考核,考的都是武將們「一力降十會」的硬本事。對比一下就知道:士兵武力考核的高標準,放在武將的考核里,只能是入門標準。
為什麼要這麼高標準?古代戰爭條件下,武力高的武將,帶兵才足以服眾。遇到殘酷的戰事,武將的身先士卒與強大武力,就是軍隊的「兵膽」。比如宋遼徐河之戰里,有著「黑面大王」之稱的宋軍悍將尹繼倫,就是靠著奮勇奇襲的方式,率先殺入耶律休哥的營帳,打得這位當時正吃飯的遼國第一名將分分鐘崩潰,殺出了著名的「徐河大捷」。武將的武力與勇武,就是戰場上士兵們的「定心丸」。
所以,理論上說,在古代軍隊里,帶兵將軍的武藝,往往要高於士兵。但這個「理論」,是建立在一個王朝的軍隊,訓練選拔都「正常」的情況下。倘若不正常,那就倆說。
比如北宋禁軍,雖說有嚴格的訓練制度,但到了北宋中後期,訓練就流於了形式。宋仁宗年間的宋軍精銳騎兵,有的就連馬都不會騎。到了北宋末年時更糟,金兵南下時,北上抗敵的北宋禁軍精銳,好些人竟然上馬就緊緊抱著馬肚子,一路行軍嚇得打哆嗦。看過這樣的爛兵,也就不難理解,怎麼大宋突然就靖康之恥了。
明末的士兵,也是同樣不堪,晚明英雄盧象升的嘆息說,明末的「精兵」,且不說日常訓練,由於錢糧常被剋扣,飯都吃不飽。以至於檢閱的時候,一陣風吹來,就有人「僵而仆者」。這樣「風一吹就倒」的軍隊,叫盧象升「見之不覺潸然淚下」。打仗?基本是找死。
就連號稱「滿萬不可敵」的八旗精銳,不靠譜時也是叫人跌碎眼鏡。太平天國戰爭時,昔日的「八旗」就孱弱無比。永安戰役里,七個太平軍士兵打個衝鋒,幾百八旗兵就崩潰。
攤上這樣軍隊廢柴的年代,武將們的個人武力,豈不是更絕對優勢?還真不是。
比如北宋,在靖康之恥前夜時,駐守河北要地的禁軍將軍們,基本就是紈絝膏粱子弟。平日里武藝稀鬆,卻是飲宴遊獵不斷。明末薩爾滸大戰時,明軍馬林部的統帥馬林,就是個精於詩詞歌賦的文人,戰場上也是率先跑路。到了崇禎年間時,崇禎皇帝曾全力狠抓武舉考試,瞪圓眼睛要選幾個好將軍,可這嚴苛的武舉也注了水,考生早就買通了考官,好些人別說拉硬弓,射箭都不會,考試時竟然直接拿著箭往箭靶子上一插,竟就合格了。
至於晚清太平天國戰爭和鴉片戰爭期間,清軍八旗的主將,也常見撒腿跑路。特別是太平軍北伐戰役里,有的「八旗悍將」戰場上掉頭就跑,甚至化妝成乞丐跑回北京,成了老百姓街頭巷尾的笑話。
放在這樣的年代裡,將軍和士兵誰更強?這事兒,只能說是「比爛」。看懂這樣的「比爛」,也就看懂了好些王朝,末路年代裡發人深思的悲劇。
參考資料:莫明邁《宋代軍隊的武藝訓練》、顧宏義《天裂:十二世紀宋金和戰實錄》、范中義《戚繼光兵法新說》、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史》、苗棣《崇禎皇帝大傳》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