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课重点 初一下册历史19、20课的重点是什么?急!!

火烧 2022-09-27 04:45:01 1070
初一下册历史19、20课的重点是什么?急!! 19.它和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的内容密切相联,即清政府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进行斗争;对外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本课

初一下册历史19、20课的重点是什么?急!!  

19.它和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的内容密切相联,即清政府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进行斗争;对外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本课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三个方面分别叙述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的册封以及驻藏大臣的设置,从而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等,使清朝中央加强对新疆等地区的统治;土尔扈特部的回归祖国,则进一步展现了祖国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同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清朝前期的疆域,基本奠定了今天我国版图的基础。

“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与“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是本课的重点。

“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让学生分两部分掌握:一是清政府确定了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从此,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二是清政府设置的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从而加强清政府对西藏的统治。

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1)西藏宗教主要是佛教。

它有许多派,其中的黄教创始人是宗喀巴,他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是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他们是西藏佛教地位最高的两位领袖。

(2)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封号和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并赐以册印。

从此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从而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3)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应引导学生复习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元朝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属宣政院管辖。

这些史实,充分说明藏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西藏地区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让学生分两部分掌握:一是乾隆时,天山以南的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祸及当地人民。

二是清政府招降不成,调兵平定了叛乱,而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讲述时,让学生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1)回部。

回部指居住在天山以南广大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

(2)大小和卓的叛乱是回部上层的叛乱,他们分裂祖国,残害维族人民,激起当地人民的不满。

(3)清政府讨伐大小和卓叛乱,注意政策,得到维族人民支持,终于平定了叛乱。

(4)清政府在平叛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这就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本课内容虽然主题明确,但因涉及多个少数民族,初一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人名、地名、封号等较难掌握,同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概念,学生也较难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应让学生理解,在清朝统一政权下,我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包括满、蒙、回、藏、维吾尔等五十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民族大家庭。

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边疆地区得到开发,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基本奠定了今天的民族格局。

二、教法建议

1.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已初步掌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线索,这一课应进一步强化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所以,在讲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回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课的主题。

2.这一课介绍的都是边疆少数民族的内容,人名、地名较多,应指导学生用好地图,注意把每一个重大事件和清朝中央政权的管辖范围在地图上进行标示。

有条件的学校,可制作课件,对重点的内容可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来进行掌握。

3.讲述“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时,可让学生看图片“江总书记接见十一世班禅”,问学生:江总书记为什么要接见这位稚气未脱的班禅?达赖和班禅的封号由来如何?以图片展示激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以探究的思维去掌握清朝对达赖、班禅的册封和驻藏大臣的设置等内容。

向学生解释册封的含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重大事件有何意义,说明这些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4.讲述“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应利用地图讲清回部的地理位置和宗教信仰,不作展开。

讲解此目还可让学生回顾汉代、唐代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

讲大小和卓的叛乱,对叛乱过程不作补充。

但对取胜的原因应略加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平定叛乱,也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项重要措施。

5.讲述“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教师可给学生放映电影《土尔扈特东归》片段。

教师可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恰当补充东归途中的艰辛,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6.讲述清朝的疆域内容,要结合地图,用图示法按方位来展示清朝的疆域,使学生易于掌握。

让学生了解省级行政区的划分,认识清朝前期的疆域奠定了今天我国版图的基础。

让学生注意理藩院和元朝时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宣政院的区别。

同时,使学生认识清朝五十多个民族中,每一个民族都对祖国历史的缔造做出了贡献,基本奠定了今天的民族格局,就像《爱我中华》的歌中所唱“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7.可指导一些对本课感兴趣的学生,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为主题,进行研究性课题探讨。

可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挖掘地方史的材料等方式来进行,目的在于进一步深化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以祖国统一为主线索,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注意挖掘本课零散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少数民族的人名、地名、封号等,学生比较难记,可采用少数民族的名称和汉族的内容作对比的方法来进行,既提高学习兴趣,又可了解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特点。

3.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本课文物图片来观察分析历史事件,通过收集信息来了解文物造型、图案特点、建筑风格等,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4.结合第18课的主题内容,进行本课的总结。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统一多民族巩固的措施,即:(1)平定少数民族上层的叛乱,(2)反抗外来侵略,(3)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管辖。

这些内容,可通过图示法来理清线索。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须弥福寿之庙由两个部分组成。

庙的前部为汉式寺院的传统布局,后部为藏式的平顶大红台。

想一想,这种汉藏合壁寺院建筑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汉藏文化的融合,体现了民族团结。

2.清军为什么能取得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胜利?他们说的对吗?为什么?

清军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是一种分裂行为,它违背历史发展的趋势,是非正义的。

清军的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他们捍卫了祖国的统一,是正义的。

他们说的不太全面,应把两者结合起来分析。

原因是:(1)大小和卓的分裂活动,残杀虐待维吾尔族人民,丧失民心,违背历史的发展趋势,维吾尔等族人民因此支持清军的斗争。

(2)清政府的平叛策略正确,只杀叛乱首领,不杀无辜民众,顺应民心。

练一练

D

活动与探究

1?畅想考察:为了解西藏地区与清朝中央政权的关系,你可作一次畅想的实地考察,选择三个考察地点,并写出经过的交通线路、考察活动内容。

还可根据考察地区的自然条件,写出携带的必要物品。

● 考察地点:拉萨的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

● 交通线路:

(1)青藏公路线。

第一段西宁至拉萨:

交通工具:汽车。

行程时间:32~38小时。

行程:西宁—日月山(文成公主进藏路口)—青海湖—黑马河—昆仑山口—沱沱河—那曲—拉萨。

第二段拉萨至日喀则:

交通工具:汽车。

行程时间:6个多小时。

行程:200多公里。

(2)川藏公路:成都至拉萨(略)。

除以上交通工具外,还可乘飞机。

路线是:成都至拉萨;西宁至拉萨。

● 考察活动内容:

①考察参观布达拉宫,了解顺治帝、康熙帝对达赖、班禅的册封。

②罗布林卡寺:达赖的夏宫,金瓶、金印的收藏处。

③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

④日喀则:扎什伦布寺。

通过以上考察,达到以下目的:第一,了解西藏在清朝的管理下,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第二,了解清朝时期汉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第三,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西藏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 旅途携带物品:

除日常用品外,因西藏海拔高,气压低,缺氧,温度低,故应注意携带以下物品:氧气包或赛鲨力等含氧类药品;扩展心脏类药心血康等。

2.填图:请在下页的清朝疆域图上,填写边疆省级行政管辖机构的名称。

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伊犁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西藏办事大臣;云南;广西

20.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理解现实、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所以应重点掌握。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为本课难点。

二、教法建议

1.本课开始之前,教师可提问:我国哪些农作物是从国外引进的?给出答案后,教师还应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中有关甘薯引入的详细内容,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甘薯引入的具体过程,用生动的史实强化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学习。

2.“明清经济的发展”一目包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四方面内容,教师可以分列四个细目分别讲授。

应讲出农业、手工业、商业较前代的突出进步,以体现“发展”的含义。

资本主义萌芽部分也应区别出明清两朝的差异和变化,使知识形成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

3.关于农作物引入和推广的知识,首先,应清楚交待引入和推广的过程。

例如,原产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甘薯,自明中期经菲律宾传入中国后,先在广东、福建种植,稍后传入周边省份。

18世纪中期以前主要在南方传播,清嘉庆以后,已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其次,还应说明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引种推广的意义。

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的产量也很高,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

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

4.关于手工业,教材选取了棉纺织业、丝织业和制瓷业以反映这一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这一时期棉纺织业最突出的进步是从南方推向了北方。

学习这一知识,教师可采用两种方法:第一,提供相关史料,由学生研究史料,自己得出结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转化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可提供以下四则材料:

自元代以来,松江逐渐发展成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浙江嘉善魏塘镇)纱”民谣;

“数年来,肃宁(河北肃宁)一邑,所出布匹,足当吾松(指松江)十分之一矣”。

——徐光启《农政全书》

山东邹县“鬻布于邻”。

——吕坤《实政录风宪约》

说明到明代,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第二,让学生讨论“动脑筋”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既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又能促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智慧。

讲到丝织业,可以让学生依据教材中大字内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了清朝,南京的丝织业可与原来的丝织业中心苏州相媲美,说明了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清朝丝织业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发展。

明朝制瓷业的发展有两点引人注目:第一,江西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第二,开始于宋代、成熟于元代的青花瓷,明朝已达极盛。

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是明清社会经济一个显著的特点。

学习这部分内容可由学生回忆唐宋时期我国古代商业情况,以便对比了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较前代的空前发展。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直接导致工商业城镇兴起。

学习这一内容,教师可提供一些史料证明城镇的迅速崛起,还可以详细讲解《皇都积胜图》,以说明明清两代商业发展的盛况。

商人数量大大增多,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又一突出表现。

他们拥有庞大资本,合伙经商,往往形成地域性的商业资本集团。

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徽商、晋商”的小字,使学生了解他们的经营范围。

应特别注意他们还有人投资于手工业生产,这是一种新趋向。

6.讲资本主义萌芽部分时,可由学生阅读有关施复夫妇发家过程的小字,再引出明朝中后期社会生活发生的这一新变化。

7.“闭关锁国的政策”一目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清朝政府对内坚持“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第二,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政策”。

关于“闭关政策”,教师可以分三部分讲述:即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从海禁到“闭关政策”出台的过程,“闭关政策”的影响。

“闭关政策”影响可以由学生讨论,然后再指导学生归纳总结。

三、学法指导

1.注意总结知识。

明清是我国古代历史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

学习本节课后,可以将以前各朝代经济发展的内容按农业、手工业、商业分类,并作一梳理、汇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2.要善于联系地看问题。

例如,高产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引进和推广,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工商业城市的普遍建立和大商人的增加,是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

在商品经济空前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新的历史现象。

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是当时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一政策对此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只有联系地看问题,才能正确解释历史。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在明代,北方地区用棉花纺纱织布,经常断纱,织不出高质量的棉布。

明朝末年,北方出现半地窖式房屋,屋檐高出地面二尺多,开窗透入阳光,在里面纺纱织布,织出了紧实细密的棉布,这是为什么?想想看,谁说的对?

小女孩说的有一定道理,但小男孩说的更准确,因为纺纱织布不仅要求一定的温度,更重要的是要求一定的湿度。

半地窖式的房屋既有利于保持一定湿度,也有利于维持常温,所以可以织出好棉布。

2.对比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作物和清朝闭关锁国的不同后果,谈谈你的想法。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引进外国作物,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而清朝“闭关锁国”,则使中国在世界上迅速落伍了。

有关“想法”的大致思路如下:①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世界隔绝,应广泛交往。

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②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③我国目前的开放政策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练一练

A

活动与探究

1.右图是明代《南都繁会图》的局部,上边有“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等招牌。

想一想,这种景象反映了什么?

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应搞清楚几个词的含义:南都指南京;东西两洋指东洋、西洋;西北两口指张家口和古北口。

这些招牌,反映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广泛性,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课重点 初一下册历史19、20课的重点是什么?急!!

2.议一议: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①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进而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②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③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想法”的思路大致是:①从“闭关锁国”政策中汲取教训;②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