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简介100字 苏格拉底简介.ppt
苏格拉底简介.ppt
苏格拉底简介 公元前469年出生于雅典城的一个石匠兼雕刻匠家庭,自幼随父学艺,后来当兵,曾经三次参战。 大约在40岁左右苏格拉底出了名,并进人五百人会议。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的罪名被判有死罪。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要帮他越狱,但他决心服从国家的法律,拒不逃走,在狱中服毒而死。终年70岁。 蘇格拉底小故事 蘇格拉底的太太非常凶悍。有一次,她大發脾氣,把蘇格拉底大罵一頓後,還餘怒未息,於是就提了一大桶水,澆在蘇格拉底頭上。蘇格拉底究竟不愧是大哲學家,涵養功夫特別到家,他非但不生氣,反而搔了搔淋濕的頭髮,笑道:「雷聲以後必有大雨,這是自然法則,也證明這是真理。」 蘇格拉底小故事 蘇格拉底的婚姻生活過得不很幸福。可是他卻能從自己的不幸中取得一個幽默的結論:「不管怎麼樣,還是要結婚。如果娶到一位好太太,那麼你很幸福;如果你娶到一位 壞太太,你會變成一個哲學家。」 蘇格拉底小故事 蘇格拉底既仁慈又聰明,可是他卻敢於冒犯掌權者,所以當時的權要把他拘禁起來,判他死刑。蘇格拉底接到了這死刑宣告,只是一笑置之。 人們說:「你該準備接受死刑。」他搖搖頭,還是笑著,說:「我一生都準備有一天會死。
」人們問:「你怎麼準備的?」蘇格拉底大義凜然地說:「無論是大眾面前或是私底下,我從未做過一件對不起人的事。」 蘇格拉底小故事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在雅典蓋了一間住屋。有一位朋友去參觀時,覺得屋子很小,就問:以蘇格拉底這樣有名望的人,為什麼不建一間適合他身分的屋子?」這位哲學家回答:「如果這樣狹小的屋子能夠擠滿真正的朋友,我就滿意了。」 辩证法的产生 面对社会上主流的诡辩家,苏格拉底认为不顾事实,只追求“说话的技术”,不符合哲学的精神.那些诡辩家同人辩论时,总是设法迷惑对方,将对方引入圈套.如果这个办法行不通,他们就故意以势压人,或用华丽苏格拉底简介,生僻,闪烁的言词使人听后有知所云.苏格拉底则不然,他总是用平静的态度,温和而朴素的言词同人讨论.他相信:真理是从辩论中发现的.基于这一点,他提出了辩证法. 被控告 由于苏格拉底想验证特尔菲的神谕是否属实,想改变人们的愚昧状态,就到处与人辩论,因此引起人们的反感.这些人对苏格拉底的质询无以作答,就设法攻击他,以掩饰自己怕无知.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以“败坏青年”及“苏格拉底说不要信神”的莫须有罪名被控告. 判决 面对控告,苏格拉底还以强而有力的辩护,人类史上从未有过苏格拉底这样的辩护.尽管他的辩护足以证明他的精神和行动并不犯罪,然而,他还是被判处死刑. 五百人的裁判官进行投票,结果以三十票之差的过半数判决苏格拉底有罪.就这样,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不久便要撒手西去第二篇结束 第二讲 第二篇 苏格拉底的问题 从宇宙生成论到本体论 自然哲学的局限 巴门尼德:本体论的转向 从“时间上在先”到“逻辑上在先” 从宇宙生成论到本体论 智 者所谓“智者”,古希腊语为sophistes,原本泛指有智有识有才之士,例如希腊“七贤”,其中包括雅典最早的改革家梭伦和哲学始祖泰勒斯。
但是到了公元前5世纪时,“智者”一词则专指一批收费授徒、重点教授修辞学和论辩术并以此为职业的教师。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智者:同一条河流不能两次面对同一个人 普罗泰戈拉(约公元前490-410年) 人是万物的尺度。 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399年) 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主要思想:1、认识你自己2、德性即知识3、“是什么”的问题4、助产术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以“认识自己”为座右铭,在他看来,自然哲学家们不去关心自身而去关心自然,而且在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探讨上以感官物为依据,以自然物作原因,因而自以为是,众说纷纭,让人无所适从。实际上,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内在目的,亦即“善”(agathon)。由于认识自然的本性为我们的能力所不及,因而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亦即认识“德性”。德性(arete)自然万物之中都蕴含着内在目的,苏格拉底称之为“善”。在苏格拉底这里,“善”还没有成为纯粹的伦理学范畴,而是泛指事物自身的本性,也是它们追求实现的目标。具体到人身上,“善”就表现为“德性”。
所谓“德性”(arete)在希腊语中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例如马的arete是奔驰能力,鸟的arete是飞翔能力,两者的arete是不同的。人造物也是一样,例如织布梭子无论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它的arete都在于能够织布。因而人的arete就是人之为人的本性。 德性即知识德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由神平均分配给了每一个人,因而人人都具有德性。但是说人人都有“德性”,并非指现实地拥有,而是潜在地拥有。换言之,人并不是生来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指导下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实现出来,成为现实的和真正的善。所以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此,他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得出了“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的结论。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 “是什么”的问题如果说知识就是德性,德性就是知识,那么认识德性所认识的是什么?换言之,究竟什么样的知识才能被看作是真正的知识?苏格拉底的回答是,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是什么”,或者说,认识事物的定义或概念,亦即我们所说的“本质规定”。
苏格拉底:我尽可能扮演我的论敌,向你提出问题。如果他听到了你讨论优美的文章,他就会按照他的习惯先盘问你美本身究竟是什么。他会说:有正义的人之所以是有正义的,是不是由于正义? 希庇亚:我回答,那是由于正义。 苏格拉底:那么,正义是真实存在的? 希庇亚:当然。 苏格拉底:有学问的人之所以有学问,是由于学问;一切善的东西之所以善,是由于善? 希庇亚:那是很明显的。 苏格拉底:那么美的东西之所以美苏格拉底简介,是否也是由于美本身? 希庇亚:是的,由于美本身。 苏格拉底:我们的论敌要问了:请告诉我什么是美? 希庇亚:我想他问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是美的? 苏格拉底:我想不是这个意思,他要问的是美是什么。 希庇亚:这两个问题有区别吗? 苏格拉底:有区别。他问的不是:什么东西是美的,而是:什么是美?请你想一想。 希庇亚:我懂了,我来告诉他什么是美,叫他无法反驳。什么是美,苏格拉底你记清楚,美是一位漂亮小姐。 苏格拉底:好!回答得真妙!不过我要是这样回答,可要遭到论敌反驳呀。我的论敌会这样问我:“苏格拉底,请答复这个问题:凡是美的那些东西真正是美,是不是因为有一个美本身存在,才使那些东西美呢?”我就会回答他说,一位漂亮的年青小姐的美,就是使一切东西成其为美的。

你以为如何? 希庇亚:他敢说漂亮的年青小姐不美吗? 苏格拉底:他当然敢,他会说:“你真妙,苏格拉底,但是一匹漂亮的母马不也可以的美的吗?神不是也曾经称赞过马的美?” 希庇亚:不错,神说母马很美,是有道理的。 苏格拉底:那好,他会接着说:“一架美的竖琴有没有美?” 希庇亚:应该承认,竖琴可以是美的。 苏格拉底:一个美的陶罐呢? 希庇亚:这可太不像话了,怎么可以在正经的谈话中说起这些不三不四的东西呢? 苏格拉底:但是陶罐要是做工精细,可以是很美的呀。 希庇亚:这倒也是。 苏格拉底:那么你也承认一个美的陶罐也有美了? 希庇亚:陶罐做工好当然也有它的美,不过这种美总不能与一匹母马,一位漂亮小姐的美相提并论吧。 苏格拉底: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的,最美的猴子和人相比还是丑,而学识渊博的人和神相比则不过是猴子。既然最美的陶罐也比小姐丑,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最美的小姐也比女神丑呢? 希庇亚:的确如此。 苏格拉底:但是我们的论敌肯定会讥笑我们:按照你的说法,岂不是美的东西既美又丑了吗?请注意我的问题,我没有问什么东西是美的,而是问美之为美,美本身是什么。正是这个美本身加在了某个东西上,这个东西才是美的。你总不能说,这个美本身就是一位漂亮小姐、一匹母马或者陶罐吧? 希庇亚:这问题太简单了!如果他问的是凡是什么东西一旦加上了它就会变得美了,这个美不是别的,就是黄金、再丑的东西一旦镶上黄金,就显得美了。
苏格拉底:他会反驳说,那些真正的艺术家的作品可不是靠黄金点缀才是美的,一座雕像没有黄金镶嵌也可以是美的。 希庇亚:这么说,你想知道的美,本身就是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人都不会显得丑,是吗? 苏格拉底:这回你说对了。 希庇亚:那好,我告诉你:对一切人来说,无论古今,一个凡人所能有的最高的美就是家里钱多,身体好,全希腊都尊重他,长命百岁,自己替父母举行隆重的葬礼,死后又有子女替自己举行隆重的葬礼。 苏格拉底:哈哈,了不起,这番话太妙了,也就是你说得出来。但是我们的论敌一定会说:“我问的是美本身,这个美本身,加到任何东西上都能够使之成为美的,美本身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美的,换言之,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美本身永远是美的。” …………智者希庇亚对于这样的“支离破碎”、“咬文嚼字”的讨论不以为然,他还是认为美不是别的,只要能在法院、议会或者大官面前发表一番措词美妙又有说服力的议论,靠它可以赚一大笔钱,既可以自己享受,有可以周济亲友,那就是美。当然,苏格拉底也没有给出美的定义,他只是更清楚地了解到:“美是难的”。请大家注意,为什么苏格拉底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希庇亚,他问的问题不是“什么东西是美的”,而是“美本身是什么”,希庇亚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用美的东西来回答美本身的问题呢?因为希腊人在开始哲学思考的时候,还没有抽象概念可以使用,最初都是用感性事物来象征抽象的东西,例如用水、火、气等说明本原。
经过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思维劳作,希腊人才从感性经验中超拔出来,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抽象思维。当苏格拉底把哲学的问题集中在“是什么”的问题上的时候,其意义就在于他把哲学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在如何从感觉经验中归纳抽象出普遍概念来。所以亚里士多德把两项贡献归功于苏格拉底,这就是“归纳论证”和“普遍定义”。助产术-辩证法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也被他称为“辩证法”(dialektike)。辩证法的本义就是“对(dia-)话(logos)”。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所采用的方式是问答法,即通过发问与回答的形式,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段,使对方对所讨论之问题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最后得出正确认识,生下自己孕育的真理胎儿。这种方法,一般被总结为四个环节:反讥、归纳、诱导和定义。 密尔:做痛苦的苏格拉底 ,还是做 快乐的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