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为什么那么穷 十堰历史
十堰历史
1.十堰市历史简介
来源于十堰镇。相传古时此地原名张家庄,后改名陈家街,清代中叶,人们在陈家街东侧的百二河拦河筑坝,沿河先后筑起头堰、二堰、三堰、四堰、五堰、六堰,
在花果园犟河上拦河修起了头堰、二堰、三堰、岳竹堰,两处共有十个堰;自此筑起十个堰以后,十堰便成为行政区划的一个专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十堰只是一个荒凉小镇,因明朝筑十堰引溪水灌溉田地得名。1963年开始的三线建设政策,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第二汽车制造厂(东风汽车公司)等工程和企业的陆续上马,
推动了当地工业大跃进式的发展,正是基于这种政策才催生了一座新的城市的诞生,十堰一跃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城。
今十堰市城区原为郧县的一部分,是随中国二汽落户此地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城市。1967年划郧县的十堰、黄龙两区和茶店区的茅坪公社成立十堰办事处,1969年成立县级十堰市,1973年将十堰市升为地级市。
1949年设两郧专区,属陕南行署区领导。两郧专署驻郧阳县,辖郧阳、均县、房县、竹山、竹溪、郧西等6县;
1950年两郧专区划回湖北省,改称郧阳专区,郧阳县改为郧县,郧阳专署驻郧县;
1952年撤销郧阳专区,原郧阳专区所属各县并入襄阳专区;
1965年复设郧阳专区,专署驻郧县;襄阳专区所属郧县、均县(驻丹江镇)、房县、竹山、竹溪、郧西6县划入郧阳专区;
1969年设立十堰市,属郧阳专署领导;郧阳专区辖1市、6县;
1970年郧阳专区改称郧阳地区,行署驻十堰市,辖十堰市及郧县、房县、竹溪、均县(驻丹江镇)、竹山、郧西等6县;
1973年十堰市改由省直辖,郧阳地区辖6县;
1994年9月29日,原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地、市合并为新的十堰市至今,代管原省辖县级市:丹江口市;
2014年12月17日,郧县改为郧阳区,十堰现辖房县、竹溪、竹山、郧西、丹江口市、张湾区、茅箭区、郧阳区。
扩展资料:
十堰位于湖北与河南、陕西和重庆四省市交界处,南与重庆市巫溪县、湖北神农架林区接壤,东南和湖北保康县、谷城县和老河口市为邻,东北与河南省邓州市、淅川县交界,北与陕西省商南、山阳县毗邻,西和陕西镇安、旬阳、白河、平利和镇坪县相邻。
大巴山东段逶迤于南,秦岭余脉屏障其北,汉水自西向东穿越全境,最高海拔2740米,最低海拔87米。境内的最大河流为汉水,自西向东贯穿全境,流经郧西、郧县、丹江口两县一市;境内50公里以上的有堵河、滔河、马栏河、神定河等30余条。
有丹江口水电站,位于丹江口市境内,连接三省五县市,总水域面积745平方公里。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十堰
2.十堰的历史有什么呢
十堰有着悠久的历史,东临“三国”名城襄阳、南望神农架、西依大巴山、北屏秦岭,汉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境。
现在的城区于清朝因人们在百二河和犟河拦河筑坝十处以便灌溉,由此得名十堰。196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十堰市(县级市);1973年,升格为省辖市。
1994年10月,成立新的十堰市(地级市)。十堰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20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家考古学者在郧县青曲的曲远河学堂梁子上发掘出了古人类颅骨化石,被国际古人类学者认定为直立人,并命名为“郧阳人”,距今100多万年,证明十堰地域为古人类的起源地。夏朝十堰地域分属梁州和豫州。
今郧县、郧西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等地域属梁州,丹江口属豫州。商朝十堰是古代方国的领地,先后有庸、彭、微等封国和部落方国在此生存。
庸国中心在今竹山上庸北坝地区,彭国中心在今房县地域,微国中心在今张湾黄龙附近。西周十堰仍为古方国并存地,有庸、微、麇、钖、绞、均等国。
庸国占竹山及陕西安康地区,微国在张湾黄龙,钖国和麇国先后在郧县五峰乡一带,绞国中心在丹江口习家店镇,均国在丹江下游的丹江口与河南淅川的交界处。春秋时期公元前611年前后,楚国北略,灭庸、麇后,在庸地设汉中郡,在庸都设上庸县,十堰地域属楚,楚与秦在此域设有上庸六县。
楚于公元前611年前后灭庸、麇后,十堰地域属楚,有上庸六县。按后承前制的建置规律,从西汉建置中可考楚之“上庸六县”除有上庸县外,还有房陵、钖、武陵、长利、武当五县。
战国时期十堰初属楚国之上庸六县(上庸、房陵、钖、长利、武当、武陵)。公元前312年秦张仪取上庸后,十堰属秦。
公元前304年,秦昭王将上庸地还于楚。公元前296年楚怀王死于秦后,十堰终属秦。
秦朝统一全国后实行郡县制。十堰分属汉中郡和南阳郡。
十堰地区有房陵县(今房县),钖县(今郧县五峰),武陵县(今竹溪县),上庸县(今竹山上庸),长利县(今郧西观音)属汉中郡。长利县(今郧县西北),武当县(今丹江口市)属南阳郡。
西汉武帝划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州,置刺史。十堰分属益州刺史部汉中郡和荆州刺史部之南阳郡管辖。
益州刺史部汉中郡辖十二县,十堰地域有房陵、钖县、武陵、上庸、长利属之。长利县有郧关。
荆州刺史部南阳郡辖三十六县,十堰地域有武当县属焉。东汉承西汉建制。
东汉长利县并入钖县、武陵县并入上庸县。东汉末年,十堰境有上庸郡、新城郡,以及上庸郡之上庸县、武陵县,新城郡之房陵县,西城郡之钖县,南阳郡之武当县。
三国时期,十堰地域属曹魏之荆州,境域有两郡八县。即上庸郡、新城郡、上庸县、北巫县、武陵县、建始县、房陵县、昌魏县、钖县、武当县。
两晋时期,本区域建置有二郡十一县:即上庸郡、新城郡和上庸县、安富县、北巫县、武陵县、微阳县、钖县、郧乡县、长利县、房陵县、昌魏县、武当县。南北朝时期,十堰地区分属各朝州郡管辖。
本域北方诸县(除北周外)大致是南北朝分界地。(北周辖全境)隋朝建置为州、县二级制。
炀帝时废州为郡,以郡统县。十堰地域分属西城、房陵、上洛和淅阳四郡。
境内有房陵郡和丰利县,光迁县,永清县,竹山县,上庸县,上津县,安福县,郧乡县,武当县。武当县于隋文帝开皇初改为均州,炀帝大业初废州为县。
唐朝贞观年间划分全国为十道,十堰为山南道所辖。开元时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五道,十堰地区分属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
唐地方为州、县二级制。十堰地区分属山南道之房州、均州、商州所辖。
境内有房州、均州和房陵、永清、竹山、上庸、武当、郧乡、丰利、上津和武陵、安福、堵河。五代十国时期,十堰地区建置基本上承唐代,十堰有房州、均州领房陵、竹山、上庸、永清,郧乡、武当诸县,上津县仍为商州所辖。
北宋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南宋划分为十六路。宋行政区划分路、州、县三级制。
十堰分属京西路南路和陕西路永兴军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实行省、府、州、县四级行政建制。
十堰分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和陕西行省管辖。十堰地区建置州县有均州、房州和武当县、郧县(郧县之名始此)、房陵县、竹山县,上津县。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十堰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所辖。
十堰地域有均州、武当县、郧县、房县、竹山县、上津县。弘治十一年(1498年)割房县脩文、宜阳等乡置保康县。
成化十二年后郧阳府辖郧县、房县、竹山县、郧西县、上津县、竹溪县,弘治十一年后增保康县。郧阳府隶湖广下荆南道(初治襄阳,后移郧阳)。
明洪武年间,废武当县入均州,成化十二年后,均州仍属襄阳府,此后州无领县。成化十二年以后,郧阳府和襄阳府及诸县统属郧阳抚治管辖。
郧阳抚治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底由第一任巡抚左副都御史原杰建镇,总镇治所设郧县,并在此设有湖广行都指挥使司、下荆南道。抚治辖河南南阳府各州县,湖广安陆府(后为承天府,治今钟祥市)、荆门州、沔阳州、郧阳府、荆州府各州县,陕西汉中府各州县,以及陕西西安府之商州各县,四川夔州府各县。
所辖共八府、九道、九州、六十四县。郧阳抚治自明。
3.十堰市历史简介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上游,武当山北麓中低山区,汉江南岸,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历年平均气温15.2℃,年平均降雨量828毫米。跨东经109°29′至111°16′,北纬31°30′至33°16′。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唯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位于华中、西南、西北三大经济板块的结合部,地处五省交界处,承担着东进西出、南北相连的作用,是鄂西北部周边地区人流、物流、教育、卫生和文化的集散地。辖五县一市两区和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即房县、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张湾区、茅箭区、丹江口市和白浪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堰是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和科研基地,是以汽车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345亿,人平过万元,连续三年跻身全国综合百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居全国第63位。城区人均收入在全省位居第二位,仅次于武汉。
全市国土总面积2.3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51余万,城区人口52万人。
十堰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1991年,考古工作者在郧县曲远河畔发掘的两个完整的南方古猿头骨化石,定名为“郧县人”。人类学家认为,这一发现填补了亚洲人类发展“链条”上空缺的一环,被列为当年“世界考古十大发现”之首。十堰市域在商、周时属绞、庸等国;战国时属楚国;秦汉时属汉中郡长利县;东汉、魏时属锡县;唐、宋时属武当郡郧乡县;元代始设郧县。现今的城区,于清朝因人们在百二河和犟河拦河筑坝十处以便灌溉,由此得名十堰。1967年,国家为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公司),设立了郧阳十堰办事处,196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十堰市(县级市),1973年升级为省辖市。1994年10月,原十堰市和郧阳地区合并,成立新的十堰市。十堰是道教和“武当拳”的发祥地,武当道教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全国宜居城市中十堰位列第三。十堰还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
4.十堰的历史
十堰市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十堰市在商、周属绞、庸国;战国时属楚国;秦汉时属汉中郡长利县;东汉、魏时属锡县;唐、宋时属武当郡郧乡县;元代始设郧县。十堰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20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家考古学者在郧县青曲的曲远河学堂梁子上发掘出了古人类颅骨化石,被国际古人类学者认定为直立人,并命名为“郧阳人”,距今100多万年。证明十堰地域为古人类的起源地。
夏朝十堰地域分属梁州和豫州。今郧县、郧西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等地域属梁州,丹江口属豫州。
商朝十堰是古代方国的领地,先后有庸、彭、微等封国和部落方国在此生存。庸国中心在今竹山上庸北坝地区,彭国中心在今房县地域,微国中心在今张湾黄龙附近。
西周十堰仍为古方国并存地,有庸、微、麇、钖、绞、均等国。庸国占竹山及陕西安康地区,微国在张湾黄龙,钖国和麇国先后在郧县五峰乡一带,绞国中心在丹江口习家店,均国在丹江下游的丹江口与河南淅川的交界处。
春秋时期公元前611年前后,楚国北略,灭庸、麇后,在庸地设汉中郡,在庸都设上庸县,十堰地域属楚,楚与秦在此域设有上庸六县。楚于公元前611年前后灭庸、麇后,十堰地域属楚,有上庸六县。
按后承前制的建置规律,从西汉建置中可考楚之“上庸六县”除有上庸县外,还有房陵、钖、武陵、长利、武当五县。战国时期十堰初属楚国之上庸六县(上庸、房陵、钖、长利、武当、武陵)。
公元前312年秦张仪取上庸后,十堰属秦。公元前304年,秦昭王将上庸地还于楚。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死于秦后,十堰终属秦。 秦朝统一全国后实行郡县制。
十堰分属汉中郡和南阳郡。十堰地区有房陵县(今房县),钖县(今郧县五峰),武陵县(今竹溪县),上庸县(今竹山上庸),长利县(今郧西观音)属汉中郡。
长利县(今郧县西北),武当县(今丹江口市)属南阳郡。西汉武帝划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州,置刺史。
十堰分属益州刺史部汉中郡和荆州刺史部之南阳郡管辖。益州刺史部汉中郡辖十二县,十堰地域有房陵、钖县、武陵、上庸、长利属之。
长利县有郧关。荆州刺史部南阳郡辖三十六县,十堰地域有武当县属焉。
东汉承西汉建制。东汉长利县并入钖县、武陵县并入上庸县。
东汉末年,十堰境有上庸郡、新城郡,以及上庸郡之上庸县、武陵县,新城郡之房陵县,西城郡之钖县,南阳郡之武当县。三国时期,十堰地域属曹魏之荆州,境域有两郡八县。
即上庸郡、新城郡、上庸县、北巫县、武陵县、建始县、房陵县、昌魏县、钖县、武当县。两晋时期,本区域建置有二郡十一县:即上庸郡、新城郡和上庸县、安富县、北巫县、武陵县、微阳县、钖县、郧乡县、长利县、房陵县、昌魏县、武当县。
南北朝时期,十堰地区分属各朝州郡管辖。本域北方诸县(除北周外)大致是南北朝分界地。
(北周辖全境)隋朝建置为州、县二级制。炀帝时废州为郡,以郡统县。
十堰地域分属西城、房陵、上洛和淅阳四郡。境内有房陵郡和丰利县,光迁县,永清县,竹山县,上庸县,上津县,安福县,郧乡县,武当县。
武当县于隋文帝开皇初改为均州,炀帝大业初废州为县。唐朝贞观年间划分全国为十道,十堰为山南道所辖。
开元时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五道,十堰地区分属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唐地方为州、县二级制。
十堰地区分属山南道之房州、均州、商州所辖。境内有房州、均州和房陵、永清、竹山、上庸、武当、郧乡、丰利、上津和武陵、安福、堵河。
五代十国时期,十堰地区建置基本上承唐代,十堰有房州、均州领房陵、竹山、上庸、永清,郧乡、武当诸县,上津县仍为商州所辖。北宋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南宋划分为十六路。
宋行政区划分路、州、县三级制。十堰分属京西路南路和陕西路永兴军路。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实行省、府、州、县四级行政建制。十堰分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和陕西行省管辖。
十堰地区建置州县有均州、房州和武当县、郧县(郧县之名始此)、房陵县、竹山县,上津县。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十堰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所辖。十堰地域有均州、武当县、郧县、房县、竹山县、上津县。
弘治十一年(1498年)割房县脩文、宜阳等乡置保康县。成化十二年后郧阳府辖郧县、房县、竹山县、郧西县、上津县、竹溪县,弘治十一年后增保康县。
郧阳府隶湖广下荆南道(初治襄阳,后移郧阳)。明洪武年间省武当县入均州,成化十二年后,均州仍属襄阳府,此后州不领县。
成化十二年以后,郧阳府和襄阳府及诸县统属郧阳抚治管辖。 郧阳抚治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底由第一任巡抚左副都御史原杰建镇,总镇治所设郧县,并在此设有湖广行都指挥使司、下荆南道。
抚治辖河南南阳府各州县,湖广安陆府(后为承天府,治今钟祥市)、荆门州、沔阳州、郧阳府、荆州府各州县,陕西汉中府各州县,以及陕西西安府之商州各县,四川夔州府各县。所辖共八府、九道、九州、六十四县。
郧阳抚治自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建立,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裁汰。经历两朝共205年,先后有120位朝廷重臣在抚治任职。
抚治于明万历十八。
5.十堰的历史50字
位于中国中央山地秦巴山区汉水谷地,湖北西北部,汉江中上游,跨东经109°29′至111°16′,北纬31°30′至33°16′。
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唯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市国土面积2.3万平方公里,辖两区五县一市及十堰经济开发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总人口334万。
十堰位于华中、西南、西北三大经济板块的结合部,起着承东启西、通南达北作用,是毗邻地区最大的汽车制造,汽车科研,医疗卫生,商业集散,交通枢纽,旅游文化中心,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中心城市之一。“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三张世界级名片闪耀全球。
6.求湖北十堰发展的历史
湖北,有1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以江汉平原为代表的大小冲击平原,以及以鄂西浅丘和平坝河谷相间地带等具备中国最好的农业生产条件的地区占本省面积的2/3还强.境内大多数地区水资源及其丰富,气候适宜,是中国最早的水稻生产地和以铁犁和水稻生产为特征的南方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大多数水田可以种两季甚至三季稻.自古以来就号称鱼米之乡. 湖北,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中国腹心地带,水陆交通及其发达,长江沿线城市大多可通行万吨轮船,武汉铁路局位居我国四大铁路枢纽中心.自古号称九省通衢. 湖北,汉文化的重要单元楚文化的发源地,屈原的故里,生长明妃应有村的所在,张居正,李时珍,孟浩然,皮日休,李四光的故乡.近代中国将星最为璀璨的地域.悠久的古代文明和天上九头鸟的近代俚称.高考收分位列全国前三的这个所在. 湖北,湖广熟,天下足的所在,一个拥有武汉这个曾经全国第二的城市,拥有襄樊,荆州,孝感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一个拥有宜昌水电城,十堰汽车城,这样的城市群的省份. 湖北,在任何一个人的心目中.即使不得今日外向型经济之便,它也当是繁荣的,富足的和文明的.因为他是九省通衢,是鱼米之乡,是九头鸟的聚居地,是拥有灿烂的文明和深厚的人文积淀的省份. 然而,今日湖北之落后,今日湖北之尊严无存,今日湖北人之不自信,今日湖北人之不自爱,今日湖北人之不作为.即使做为一个不相干的外地人,看着也是触目惊心和我见犹叹的. 湖北,你应该为自己哭泣! 一:宜昌: 宜昌的城市人口有75万余,加上对周边就业人口的吸引,宜昌已经具备100万人口级别大城市的雏形. 依托于三峡大水电建设,以及国家的移民资金的投入,并且,鄂西山地的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蓬勃兴起的掘宝运动中.宜昌在15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腾飞.06年宜昌的GDP有约700亿,这个数字在中西部的非副省级的城市里,排名非常靠前. 不过,这个GDP数字中间,三峡等中央直属企业的贡献犹大,因为从湖北城市的财税收入排名来看,宜昌只有宜都一个区的财税收入能够排在第10名.显然是因为三峡等中央直属企业的财税支付关系不在宜昌的原因. 按照市面的繁荣指数来看,宜昌的市容市貌也支持不了约700亿的GDP的经济数字.或者又是另外一场的数字出官的游戏吧! 宜昌当地,出国有垄断行业和大国资以外,平均收入水平较低.尤其不懂对于一个450万人口,700亿GDP的城市来讲.这样的收入水平是怎么得来的,或者说,宜昌的700亿GDP是怎么算出来的. 在湖北的城市中间,宜昌算是城市环境比较清洁,城市规划相对合理,城市秩序相对有序的地方了. 赞一个,在湖北如此粗砺的人文环境底下,宜昌总算是没有把一个城市混沌成一个自由市场, 虽然出宜昌国贸附近和长江沿线的滨江路以外.宜昌的城市建设还是显得有些破旧,有些凋敝,对于沿公路的生资市场,汽车修理.临时的商铺等比较有伤形象的商铺,没有统一规划,集中经营. 但在这样的人文环境地下,做成这样,已经殊为不易了. 但有一点必须提醒宜昌兄弟. 宜昌的妓院太多了,而且当地是乎对此熟视无睹. 一个地方,一个政府,基本的尊严是要的.虽然色情业的存在是全国普遍存在的事实.但请把它们搬离进城的主干道好不好!但请把亮红灯的铺子在一条街上的数量控制到不要超过十家八家好不好! 对于这个状况的熟视无睹,可否能够看成是一个地方的人民失去尊严的表示呢!? 二:荆州和沙市: 对不起,在荆沙,我既没有看到州,也没有看到市,我只看到了荆村和沙庄. 从经济数字来讲,荆州06年有440亿的GDP,荆沙的城市人口有约60万.这个数字,在中西部地区也算是过得去了. 但我第一眼看见荆沙的时候,我清楚的记得我被震惊的感觉: 要怎样一个无能的政府,才能把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维持的如此破败和凋敝? 要怎么样的懒惰和无能的人群,才能把一个地势平整,交通方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所在摧残的如此惨不忍睹. 要怎么样的麻木和不求上进,才能忍受生活在这样一个村庄级别的”城市里”! 漂亮的荆州古城墙和破旧的荆州市区的反差是如此的强烈.蝗虫一般绝对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群和蛮横霸道横冲直撞的乱鸣喇叭的汽车简直就是一副末世的图景.所有的商店以超过120分贝的喇叭的叫卖以及满地的甘蔗渣.任何一个垃圾回收桶及周围的混乱使你产生一个错觉:这个是非洲还是中国,是蛮荒的不开化之地还是21世纪的现代都市. 更加可笑的是,这个60万人口的城市居然没有一个人行横道的红绿灯.整个城市没有一片干净的让一个绅士好意思立足的土地. 在我游历中国的经历中,我还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一个城市,地处亚热带城市的绿化比北方城市还要萧条,人口达到中等城市规模却象一个农村集市一样混乱和缺少秩序.具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基础条件却贫穷落后如斯而且不思进取.有着南方的地理和气候却沿袭着北方人的生活习惯和品行,以刁蛮凶横为荣却不愿意为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努力.对于自己城市的破败和萧条熟视无睹且自己也亲自参与到积极破坏城市秩序的阵列中间. 对不起,荆州的兄弟们,请原谅我的恶毒吧! 但荆州真的是我在中国南方看。
7.十堰市历史简介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上游,武当山北麓中低山区,汉江南岸,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历年平均气温15.2℃,年平均降雨量828毫米。
跨东经109°29′至111°16′,北纬31°30′至33°16′。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唯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位于华中、西南、西北三大经济板块的结合部,地处五省交界处,承担着东进西出、南北相连的作用,是鄂西北部周边地区人流、物流、教育、卫生和文化的集散地。辖五县一市两区和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即房县、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张湾区、茅箭区、丹江口市和白浪经济技术开发区。
十堰是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和科研基地,是以汽车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345亿,人平过万元,连续三年跻身全国综合百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居全国第63位。
城区人均收入在全省位居第二位,仅次于武汉。 全市国土总面积2.3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51余万,城区人口52万人。
十堰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1991年,考古工作者在郧县曲远河畔发掘的两个完整的南方古猿头骨化石,定名为“郧县人”。
人类学家认为,这一发现填补了亚洲人类发展“链条”上空缺的一环,被列为当年“世界考古十大发现”之首。十堰市域在商、周时属绞、庸等国;战国时属楚国;秦汉时属汉中郡长利县;东汉、魏时属锡县;唐、宋时属武当郡郧乡县;元代始设郧县。
现今的城区,于清朝因人们在百二河和犟河拦河筑坝十处以便灌溉,由此得名十堰。1967年,国家为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公司),设立了郧阳十堰办事处,196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十堰市(县级市),1973年升级为省辖市。
1994年10月,原十堰市和郧阳地区合并,成立新的十堰市。十堰是道教和“武当拳”的发祥地,武当道教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全国宜居城市中十堰位列第三。十堰还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
8.十堰的前身是什么
成名由来 十堰地名始于明朝。明成化二十年 (公元1484年) ,薛刚纂修《湖广图经志》载有:“十堰,在县 ( 今郧县 ) 南,因溪筑十堰,以灌田”,这是关于十堰地名的最早记载。由此可见,十堰是因为在百二河上垒石为埂,拦蓄河水,共修筑十道堰,以灌溉农田而得名的。志中录有明代韩弼诗一首——《十堰春耕》:“布谷声中水满溪,南畴北陇把锄犁,劝农不费田官力,腰鼓一声人自齐”,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十堰人民辛勤劳作的情景。
历史变迁 现在的十堰地域古称郧阳,位于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秦巴山区腹地,汉江中游,汉江在境内流程 216 公里,襄渝铁路自东向西穿境而过,老 ( 老河口市 ) 白 ( 白河 ) 公路、316 和 209 国道纵横其间。 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 ( 今东风公司 ) 建于这里。境内还坐落着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占建筑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区三其境内。十堰市是一座年轻的汽车城、旅游城、生态园林城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十堰是人类的发祥地之—。据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对郧县梅铺西寺沟口龙骨洞、郧西县神雾岭白龙洞猿人牙齿化石和郧县曲远河口古遗址中猿人头骨化石的考证,大约在距今 80~100 万年之前,就有人类在十堰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相传黄帝时代,在汉水之南有彭、庸两个部落,属现在十堰市南三县 ( 竹山、竹溪、房县 ) 的地域。在郧阳设府建制前,十堰市所辖疆域之归属不定。大禹治水,划中国为九州,那时十堰属于雍、梁两州。到了商朝,大体也是如此。春秋时期,五霸竞相争斗,当时庸、彭、麇 ( 今郧县 ) 等国,先后败于楚国,那时十堰属于楚国疆域;战国时期,七雄互相征伐,十堰归属常有变化,故史有“朝秦暮楚”之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天下为 36 郡,十堰一部分属汉中郡 ( 今陕西汉中 ) ,一部分属南阳郡 ( 今河南南阳 ) 所辖。
汉承秦制。到汉武帝时,为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在全国设 13 个州部 ( 监察区 ) ,十堰属益州 ( 今四川成都市 ) 管辖。
三国时期,十堰先属蜀国,后属魏国的荆州。西晋时期,十堰仍属荆州,后来曾一度属梁州 ( 今陕西勉县 ) 所辖。到了南北朝时,前期属成国,后期属南朝。
隋朝建立后,先袭汉制,后废郡,置州县,那时的十堰属豫州 ( 今河南省汝南 ) ,后又划归梁州 ( 今陕西省 ) 管辖。唐初承隋制。贞观年间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把全国划分为十个监察区,称为“道”。十堰属山南道东道 ( 今湖北省大部,陕西省南部和河南一部 ) 。
五代十国时期,十堰属前蜀管辖。宋朝中期以后将道改为路,下设府、州、郡县,十堰初属京西路,中期以后改属京西南路,以襄阳守臣兼任。元朝实行行省制,省下设路、府、州、县,十堰属湖广行省襄阳路管辖,这样的行政区划一直延续到明朝中叶。
明成化十二年 (公元1476 年 ) ,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十堰山区流民的管理,设立郧阳府,府治郧县,辖郧县、房县、竹山、竹溪、上津和保康 6 县 ( 后改上津县为郧西县,将保康县划归襄阳府。 1936 年又将属襄阳府管辖的均县划归郧阳专署,从而奠定了现在十堰市行政区划格局 ) ,属湖广行省下荆南道 ( 监察区 ) 管辖。
清朝初期,仍沿明制,郧阳府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管辖。清康熙六年 (公元1667年) ,全国地方行政机构实行省、府、县三级管理制度,划全国为 23 省。将湖广布政使司划分为湖北、湖南两省,郧阳府属湖北省管辖。这种区划一直沿袭到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湖北省划为 11 个行政督察区,郧阳隶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9 年 5 月,十堰全境解放后,在十堰设立两郧专署,归属陕南公署 ( 今陕西省 ) 管辖。 1950 年 2 月将该地区划回湖北省,将两郧专署改为郧阳专员公署。 1952 年 12 月,襄阳、郧阳两专署合并。 1965 年,为加快山区建设,又分设襄阳、郧阳两专署,郧阳专署辖郧县、竹山、竹溪、郧西、房县、均县 6 县。 1967 年,中央决定在十堰建设我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先后划出郧县的十堰区、黄龙区及茶店区的茅坪公社,成立十堰办事处,隶属郧阳地区管辖。 1969 年撤销十堰办事处,在境内设置十堰市,由郧阳专署领导。 1973 年 2 月,十堰市升格为地级市,为湖北省直辖。 1994 年,郧阳地区和十堰市合并,仍称十堰市,辖丹江口市、郧县、竹山、竹溪、郧西、房县及张湾、茅箭两区至今。
9.十堰的介绍
十堰市位于中国秦巴山区汉水谷地,湖北西北部,汉江中上游,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与鄂、豫、陕、渝四省市交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十堰拥有“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
辖三区四县一市及两个市政府派出机构,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人口350万。十堰市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唯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城市。
十堰是世界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丹江口水库、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东风商用车公司总部所在地。1十堰有着悠久的历史,东临“三国”襄阳、南望神农架、西依大巴山、北屏古秦岭,三千里汉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境。
现今的城区于清朝因人们在百二河和犟河拦河筑坝十处以便灌溉,由此得名十堰。196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十堰市(县级市),1973年升格为省辖市。
1994年10月,原十堰市和郧阳地区合并,成立新的十堰市(地级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