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则 论语十二章第一则采用了三个相同的什么句式
论语十二章第一则采用了三个相同的什么句式
论语十二章第一则采用了三个相同的什么句式
【反问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论语》十二章。第一则采用了三个相同的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反问 增强语气
子曰《学而》第一则采用了三个相同的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反问句式,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强调作用。
读论语十二章第一则的读后感周记
【感受】
“学而”这三句话,之所以成为论语的开篇之作,实际上概括了人生最重要的三件大事:学习,交友,修身!
“学而时习之”,“习”字,有说是“复习”,孔子不是说了嘛,温故而知新;还有个说法是“实习”——学以致用。但不管是复习还是实习,第一句话代表“学习”是毫无疑问的。
“有朋自远方来”,古代“同师为朋,同志为友”。所以孔子所说的朋,至少是能够谈得来的,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些人,并不是天天过来找你喝酒,找你闲聊,找你说东家长西家短的酒肉朋友和市井侩夫,这样的朋友,估计孔子不仅乐不起来,烦都烦死了。
“人不知而不愠”,通常就是“注释”中的解释。讲的是对自身修养的锻炼,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其实也听说过还有另一种解释:“知”和“智”在古代是通用的,论语里有“知者不惑”,所以,这句话也可以解释成:人有时候并不聪明,但他也不会抱怨。这一点很难得,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但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知为知之,知之为通之,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别人说个什么,他马上就会说“这个啊,我知道,我太在行了!”,好象天下大事,无所不晓,世间万物,无所不知。做人不仅要承认自己的知,更要承认自己的无知。知识浩如烟海,学问穷通天下,谁也无法将其读完读精,所以,无知并不是耻辱,用贫乏来掩盖无知才是耻辱。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也是君子修为的重要方面!
读好书,交好友,定好位,我觉得也可以这样去理解这三句话。
至圣先师(或者说后人编纂论语者)以此做论语开篇,确实是把这三件事作为人生中极重要的大事情来看的,想真正做好也的确不易!我也努力把这三件事做好吧!以此自勉!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修辞【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的理解
1、这一则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重点字词:
“时”是在一定的时候,不是时不时、常常的意思。
“习”有两种说法:复习;实习,实践,演习。
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解释,应该是后者。
“说”通“悦”,喜悦的意思。
“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同一师门的师兄弟指的意思。
“人”是别人的意思。
3、翻译:
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
论语十二章第七则体现了什么思想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
【启示】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 乐。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论语十二章第一句心得体会150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的开始,似乎,夫子对学生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夫子把自己最基本的读书和做人的原则和标准暴露给学生:“每天学习并经常复习;知己不期而至,远道而来,高兴之情,无法形容;君子的标准之一即是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愠恼”. 的确,这三条于我有切身的体会。学习过的知识重温旧梦时,快乐之情确乎无法形容和控制.比如年少背诵的诗词歌赋,留存在记忆的某个角落,渐渐被时光冲淡,一天因某种机缘又一次含英咀华,烂熟在心时,朗朗在口时,何止是快乐,简直是对逝去年华最美好的回忆和温存、无言的感动和感恩.是在过去的日子里认识了这些高贵的朋友,才至心灵重新弥漫似曾相识的快乐,何止?每每这时,我就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和喜悦.更何况,夫子讲的“习”,不仅包括诗,还包括礼、乐、射、御等等当时贵族子弟要学习的六艺呢!古语云:“大丈夫当建功立业”.夫子的弟子很多是在实现孔子的施政纲领的.
论语十二章第八则里疏的意思
疏:粗劣。
疏食:粗粝的饭食,糙米饭。
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以下加下划线者为课本未收)
⑶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⑷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⑸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⑹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⑺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⑻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⑼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⑾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⑿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十二章第六句怎么翻译
贤德啊,颜回!吃一碗饭,喝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颜回却不改变自己的乐趣,贤德啊,颜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