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武昌起義時,清朝還有70多萬軍隊,為何非要起用袁世凱不可

火烧 2021-09-20 18:09:29 1030
武昌起義時,清朝還有70多萬軍隊,為何非要起用袁世凱不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湖廣總督瑞澄棄城而逃。在逃跑的過程中,驚惶不已的他接連給清政府拍了好幾份電報,請求火速派兵增援在漢清軍。
武昌起義時,清朝還有70多萬軍隊,為何非要起用袁世凱不可

武昌起義時,清朝還有70多萬軍隊,為何非要起用袁世凱不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湖廣總督瑞澄棄城而逃。
在逃跑的過程中,驚惶不已的他接連給清政府拍了好幾份電報,請求火速派兵增援在漢清軍。
瑞澄的電報讓王公大臣們驚惶之極,就連攝政王載灃都有些沉不住氣了。
(武昌起義)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清政府尚有八旗兵10多萬人,綠營兵20多萬人,巡防營20多萬人,新軍20多萬人,合起來有70多萬人。而革命軍只有區區3千餘人。
光是在數量上,清軍就能碾壓起義軍。
所以,載灃樂觀地認為時局可控,但是由誰來統領軍隊鎮壓革命軍呢?
在載灃出任攝政王后,為了維護滿人大臣的利益,他把以袁世凱為首的漢人大臣全部排斥在權力核心圈之外。
雖說當初讓袁世凱下野,大臣們都出了一份力,但是事到臨頭,他們還是認為,對付革命軍,袁世凱才是最合適的人選。
對於大臣們的建議,載灃很不高興。
一是,袁世凱出賣維新派人士換取榮華富貴,直接導致慈禧奪政,光緒帝被囚。
二是,光緒的死,袁世凱有嫌疑。
三是,袁世凱訓練了北洋新軍,在北洋新軍中有很高的威望。
於私於公,載灃都認為袁世凱不能起用,所以在他上任後,曾一度想除掉袁世凱。不過最後他還是聽從了奕劻及張之洞等人的勸說,只是以「腳疾」為由,解除了袁世凱的權力,讓袁世凱回家「養病」去了。
所以,他當然不會再用袁世凱。
載灃派遣陸軍大臣蔭昌率北洋新軍開赴武昌,以鎮壓氣焰高漲的革命軍。
然而,一向只認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卻根本不聽蔭昌的調遣。
不光如此,蔭昌的確也沒有指揮作戰的經驗和能力。面對如火如荼的起義,他不僅不加快步伐行軍,反而走到信陽便駐軍不前了。
此外,軍隊派出去了,但武器裝備和軍隊補給,都沒能及時提供給在前線 作戰 的清軍。導致前線清軍不光連饅頭都吃不上,武器也匱乏不已。這大大的影響了清軍士氣,於是敗績頻傳。這讓遠在京城的皇親大臣們坐立不安,他們時刻考慮著如何保全自己的權勢和財富。
在這種情況下,皇親大臣們再次向載灃提出,換袁世凱統兵作戰。
其實,坐不住的不光是皇親大臣,還有西方列強。
西方列強害怕新的政權出現後,他們的既得利益將得不到承認。所以在武昌起義後,他們非常不願意看到起義成功。
而此時,賦閑在家的袁世凱為圖東山再起,一方面暗中操縱北洋新軍。另一方面拉攏政府權貴,比如奕劻、那桐等人。除此外,袁世凱又和西方列強多有交通,以求得他們的支持。
袁世凱的努力沒有白費。
北洋新軍本來就是袁世凱訓練出來的一支戰鬥力很強的軍隊。
這支軍隊在袁世凱的運作下,儼然成了他的私軍。以至於當時有人對北洋新軍評價「只知袁宮保,不知清王朝」。
武昌起義爆發後,北洋新軍中的將領們,更是唯袁世凱馬首是瞻,處處都聽從他的調遣。
此外,奕劻、徐世昌等人也不斷在朝中進言,請求讓袁世凱出山主持大局。甚至在遭到載灃的訓斥後,竟以辭職相逼。
西方列強也認為唯有袁世凱實力最強,支持他復出,強烈要求清政府起用袁世凱。並提出,如果不起用袁世凱來解除大患,那麼他們將以武力參與。
正在爭執不下的時候,革命軍已經跨過長江,看上去很快就能打到北京城了。
情形危急,載灃又沒有更好的辦法來應對局面,所以他只能放下臉面,下詔委任袁世凱為湖廣總督,並命他前往鎮壓起義軍。
一切盡在掌握的袁世凱,哪裡看得上一個小小的湖廣總督的職務呢!所以他繼續以「足疾未愈」為由,拒絕奉詔。
無奈之下,載灃又派出袁世凱的好朋友徐世昌前去請袁世凱上任。
然而,想要袁世凱出山,必須讓他行使軍政大權。
為了清政府的命運,載灃再次忍氣吞聲,辭去了攝政王的職務,把權力讓給了袁世凱。
可惜,袁世凱從沒想過要做清政府的救世英雄,此時他雖把持了軍政大權,但是他已經有了更高的目標,那就是奪權。
明處,他率領北洋軍鎮壓革命軍。暗中,他又和革命軍互通消息,並多次談判,為的是能得到更大的利益。
在得到「誰讓清政府退位,誰就做大總統」的承諾後,袁世凱軟硬兼施,最終逼迫隆裕太后頒布了退位詔書,直接導致延續了二百多年的清政府亡了國。
這局面,其實早在載灃的預料之中。不過他暗自慶幸,幸好他早早辭去了職務,否則頒布退位詔書的那個罪人,就是他了。
(參考史料:《袁世凱的歷史貢獻》《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