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宰相打和尚是谁 他是大唐最具智慧的宰相,死前留下一妙计使得政敌不敢报复其家人
他是大唐最具智慧的宰相,死前留下一妙计使得政敌不敢报复其家人
我们肯定都听过一个故事,“死诸葛退生仲达”,诸葛亮和司马懿斗了一辈子,没想到斗到最后,司马懿还是斗不过诸葛亮,被已经去世的诸葛亮算计了一回。其实,这样的故事不仅发生在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司马懿身上,类似的故事在大唐也上演过一回。不过这一回合的主角换成了姚崇和张说。
提起这两个人,其实我们都很熟悉,二人都是唐玄宗的时候的名相,辅佐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而且两个人都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两人都是三次出任宰相。可以说两个人还挺像的。

姚崇在武则天时期以门荫出身为仕,后参加科举进入仕途,此后一帆风顺,青云直上,被武则天提拔为宰相,后因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被调离京城。唐睿宗时期,姚崇被召回担任宰相,但因得罪了干预朝政的太平公主,又被贬出京城。玄宗登位后,姚崇再次出任宰相。
姚崇果然没有辜负唐玄宗。他担任中书令仅仅一年,就理顺了所有的关系,也包揽了所有的政务,政绩可观,是推动“开元之治”的大功臣。
相比姚崇,张说出身低微,23岁赴东都洛阳参加科举考试,在近万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取对策第一名,从此步入仕途。后因不愿作伪证,张说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宗昌,遭流放。中宗继位后,张说被召回朝廷。睿宗时,张说任宰相,因不附太平公主,被罢相。玄宗登位后,张说又被任命为宰相。
张说文武兼备,才华横溢,文韬武略,做事也是干净利落,论能力、论功劳丝毫不逊色于姚崇,是推动“开元之治”的另一位重要人物。
可以说,这两个人还真的很像,不过像归像,二人却私下很不和睦,嫌隙很深,经常互相攻击。
姚崇与张说不和,主要是由于两人的思想倾向不同,有学者将他们之间的斗争称为“吏治与文学之争”,背后实际上是庶族和士族之争。
唐玄宗登位初期,两人就开始较量了。最开始,张说为左丞兼中书令,而姚崇为同州刺史,地位是要低于张说。之后唐玄宗打算任命同州刺史姚崇为宰相,张说知道之后心生妒意,于是想千方设百计的阻止。
张说先是指使御史大夫赵彦昭弹劾姚崇,玄宗不予理睬。张说一计未成又施一计,让殿中监姜皎向玄宗建议,任命姚崇为河东总管,以阻止姚崇入相,谁知又被玄宗识破。
不久,玄宗就任命姚崇为宰相,张说害怕姚崇报复他,于是就去找玄宗的弟弟岐王寻求支持。没想到却被姚崇抓住这一把柄果然进行报复。结果张说因此被贬为相州刺史。张说被贬不久,又因别的事情牵连,再贬为岳州刺史。
不过随后张说在另一宰相苏颋的帮助下,重新得到玄宗重用,在开元十七年,又当上了宰相。
当张说重返朝廷时,72岁高龄的姚崇已老之将死。临死前的姚崇算到张说肯定不会就此罢手,即便是自己先走了,但料想张说不会放过自己家人,于是临死前留下一条妙计。
姚崇临死前,嘱咐自己的儿子说:“张说对我怨恨很深,将来可能会毁我名声,报复你们。我死之后,他出于礼节,必来吊丧,你们可将我收藏的珍宝器皿全部陈列出来,此人自少生活奢侈,尤其喜欢名贵服玩,所以,很喜爱这类东西。如果他看都不看这些东西,那你们可能会有灭顶之灾;如果他看了这些东西,你们就将他喜欢的送给他,并请他为我撰写碑文。得到他所撰碑文后,你们马上誊写,呈报皇上,并准备好石碑,立即雕刻。他考虑事情通常比我迟钝,几天之后,一定会后悔。倘若他要以修改为托词收回碑文,你们就说已报请皇上批准,并将雕刻好了的碑拿给他看。”
不久,姚崇病逝,张说果然并来吊唁,很喜欢陈列于厅前的宝物,一再赏玩,姚崇的儿子按父亲的嘱咐把宝物送给了张说,并请他撰写碑文。
张说本就擅长写墓志碑文,姚家相请,张说当时一高兴,挥笔而就。碑文对姚崇的生平功业叙述得非常详尽,当时的人都认为是“极笔”。
姚崇的儿子拿到碑文后,立即上乘唐玄宗,玄宗对张说的碑文也很满意,于是姚家立刻按照姚崇生前的要求,将碑文刻到了石碑上。
过了几天,琢磨过味来的张说明白自己上了姚崇的当了,于是派使者来索要碑文,说是词句没有考虑周密,想要拿回去修改。姚崇的儿子便带使者去观看已经刻制完成的石碑,并告诉他已经文章禀呈皇上了,使者不得已回去向张说作了报告。
张说深感后悔,抚着胸口说:“死姚崇犹能算生张说,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永远斗不过这只狡猾的老狐狸!”
有了这篇张说自己写的碑文,他以后再想去诋毁姚崇就不可能了,姚家子孙从此太平无事。姚崇果然厉害,堪称大唐最具智慧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