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咏怀其七十九阮籍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二》原文及翻译

火烧 2021-10-16 00:16:05 1060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二》原文及翻译 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二原文: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去者余不及
咏怀其七十九阮籍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二》原文及翻译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二》原文及翻译  

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二原文: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二鉴赏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首二句从象征时光流逝的白日写起。句式与曹植《赠徐干》中「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相同,表现出光景西驰,白驹过隙,盛年流水,一去不再的忧生感情。只不过阮诗未写「白日」匿于何处,曹诗落实是「西山」。一偏于形象、一偏于说理;一重在写景起兴,一重在寓意象征故也。「去此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闻人倓说「去此」指「去魏盛时」,谓曹魏之盛在俯仰之间转瞬即逝。由此可知,首句「朝阳」、「白日」之谓,不仅象征时光袂忽,且有喻指曹魏政权由显赫繁盛趋于衰亡,一去不返,终归寂灭的深层寓意。在这里,诗人把人生短促的挽歌与曹魏国运式微的感叹交融在一起,双重寓意互相交叉、互相生发,置于诗端而笼罩全篇,下十二句,均受其统摄。

  先是「人生若尘露」二句,以「人生——天道」的强烈对比,写人生与国运的短促。在「悠悠」天道和永恒的宇宙中,曹魏政权都去若俯仰,何况区区一介寒士,不过如尘似露,顷刻消亡罢了。

  下「齐景升丘山」四句,再用齐景公惜命,孔子伤逝的典故,极写人生与国运的短促。《韩诗外传》曾记载齐景公游牛山北望齐时说:「美哉国乎?郁郁泰山!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言毕涕泪沾襟。《论语·子罕》则记载孔子对一去不返的流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齐景公登牛山,见山川之美,感叹自身不永痛哭和孔子对流水的惜逝中,诗人对个人命运和对国运的双重忧虑,比先前的比喻和对比更深了一层。

  如此袂忽的人世,诗人将如何自保?值此深重的忧患,诗人又如何解脱?「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十字,乃大彻大悟语。末六句,诗人断《楚辞·远游》、《庄子·渔父》两章而取其文意。前四句,取《远游》「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句意,谓:三皇五帝既往,我不可及也;后世虽有圣者出,我不可待也。不如登太华山而与赤松子游。赤松子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与仙人同游而有出世之想,语出《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末二句隐括《渔父》句意,表明要摆脱「怀汤火」、「履薄冰」(第三十三首《咏怀·一日复一夕》)的险恶处境,籍以自保和解脱,只有跟从赤松子,追随渔父,即或仙或隐,远离尘世之纷扰,庶几可以避患远祸,得逍遥之乐。——然而这不过是一时的幻想。仙则无据,隐亦不容,所以终究还是要跌回前面所描写的阴暗世界。

  阮籍生当魏晋易代之际,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日趋残酷激烈。司马氏为篡魏自代,大肆杀戮异己,朝野人人侧目,亦人人自危,诗人也屡遭迫害。既要避祸全身,又要发泄内心的忧患与愤懑,因此,只能以曲折隐晦的方式,以冷淡的语言表达炽热的感情;以荒诞的口吻表现严肃的主题。这首诗即运用神话、典故、比兴和双重寓意的写法,致使其诗意晦涩遥深,雉以索解。钟嵘《诗品》说阮籍《咏怀诗》「厥志渊放,归趣难求」。可谓诗界知己。

诗词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二诗词作者:【魏晋阮籍诗词归类:【感叹】、【人生】、【命运】、【忧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