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圣德路 “颂圣德,歌太平”,明代“台阁体”竟是吹捧盛世的文体?
“颂圣德,歌太平”,明代“台阁体”竟是吹捧盛世的文体? 作者: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明代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段,明代近三百年的文学发展历程中,涌现出

“颂圣德,歌太平”,明代“台阁体”竟是吹捧盛世的文体?
作者: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明代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段,明代近三百年的文学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不少杰出的文学人物和新颖的文学思潮,所谓“台阁体”就是其中一例。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认知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明代文学的辉煌成果 >大明王朝建立后,在第二代君主在位时期发生“靖难之役”,朱棣夺得政权后,明王朝的政权愈加巩固。成祖永乐至宪宗成化年间,统治集团治理有方,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经济稳步发展,在这种历史大环境下,思想文化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当时台阁辅政重臣“三杨”,的倡导与默许下,“台阁体”的文学作品走上历史舞台“大放异彩” >三杨画像 >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均为明代前期的“治世能臣”,是所谓“仁宣之治”的缔造者。这几位重臣位高权重,知人善用,在治理军政事务上颇有一套。在明廷统治阶级的努力下,三杨也认为当下的承平之世得来不易,有加以歌颂的必要。所以“台阁体”最大的特点就是歌功颂德、吹捧“盛世”。同时由于是为了“政治正确”,也很难说能表达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这样的官样文章很难谈得上什么社会价值和批判精神,如果说有什么可取之处的话,也就是用辞华丽,此外别无长处。难怪后世称其“阘冗肤廓,几于万喙一音”,明代文风遭受其荼毒不浅。 >杨士奇《东里文集》 >这样的文风既得到统治集团的喜爱,又不会有触犯“文字狱”的风险,自然受到相当大一部分文人的追捧。明代中期的 “茶陵派”也深受台阁体风格的影响。 >参考资料: >1.张廷玉等:明史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 3.陈戍国、陈冠梅:中国礼文学史(元明清卷) 编辑: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赵培文 很赞哦! (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