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年号 明末时期崇祯帝若与后金讲和,能否改变局势?
明末时期崇祯帝若与后金讲和,能否改变局势?
明末崇祯内忧外患,内有农民军起义,外有后金入侵(当然,后金是当时的一种分据势力,这里就不讨论它的性质问题)。现在不少文章认为崇祯应该和后金和谈,主要集中在不该斩杀和谈派陈新甲,避免二线作战。那么,这也就是一种攘外先安内的策略吧,对不对呢?我认为,不对。
首先,议和早在袁崇焕时已有之。天启七年,皇太极与袁崇焕议和。后金乘机发动侵入朝鲜的“丁卯之役”,袁崇焕接到朝廷的救援命令但是消极对待,结果朝鲜兵败被迫议和,满清得到了左翼的良好屏障。天启七年(1627年)四月初八,皇太极遣使者责怪其趁建修筑不愿讲和。时锦州城已修筑完成,大小凌河尚未完工。五月十一日,皇太极率后金军过大凌河。筑大凌河城班军无城可守,退至锦州。后金直抵锦州。
可见,后金议和只是一种手段,等待时机或者分化瓦解明与朝鲜、蒙古关系。
而后陈新甲议和在崇祯13年,失败被杀在15年。这个时候,明已经在与后金的作战中损失惨重,尤其松锦之战明军损失13万。形势不能更和袁崇焕时相比。这会是丧失多少权利的合约,而后金怎末会在得了好处以后遵守合约。

再者,对内镇压,对外妥协。更会打击民心士气。内部农民起义多因为天灾挨饿而揭竿。明朝廷对此宜很清楚,能安抚就没有剿灭。孙传庭和洪承畴曾经杀的李自成只有18骑。但短短2、3年其又有百万大军。或者有人说明应该一鼓作气将李自成和其他起义军当时剿灭,这有可能也做的到,可是,2、3后,有那百万灾民的基础,张自成又会带领他们打来。
所以,我觉得,明当时应该学习宋招安宋江的做法。就是后来,李自成打到北京城外,也是要崇祯封他为王。在当时受降李自成时不是发给耕牛、农具遣散,而是让他们合力对抗后金,枪口一致对外,而且,不适用高俅的卸磨杀驴的做法,而是规定,谁平定辽东谁为辽东王或者侯。这样,变害为宜,明朝或许有希望。
3xm中文网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