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这个“卖国贼”
重新认识这个“卖国贼”
这个人的名字,可能是我们历史教科书上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之一,他叫李鸿章,他的一生,用百万字立传,恐怕都未必能尽述,所以,今天我们只讲关于他的一个小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1860年,李鸿章37岁的时候。
彼时的李鸿章,办过团练,稍微有了点名气,最多算一个“小V”。之所以还能算“小V”,也主要是因为他加了一个“大V”(拥有众多粉丝的用户,小V即粉丝较少的用户)的“微信”,进入了他的朋友圈。
那个“大V”,叫曾国藩。
安徽合肥人李鸿章,1823年出生,17岁中秀才,21岁中举人,23岁以“年家子”身份进入曾国藩帐下。
什么叫“年家子”?就是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和曾国藩是同年中的进士,称为“年家”,“子”就是子女。在那时候,“同年进士”一般都互相抱团,官场上相互照应,本身就是个利益团体。
曾国藩以“识人”闻名。当23岁、身高超过一米八、仪表堂堂的李鸿章出现在曾国藩面前时,就被一眼看中。从后来的发展看,曾国藩对李鸿章也是刻意培养,确实是把他视为自己的接班人。
可以说,晚清三大名臣里,如果没有曾国藩的提拔和指点,可能还是会有左宗棠,但基本不会出现李鸿章。
李鸿章一直恭恭敬敬地称曾国藩为“老师”,自称“学生”,但在他37岁那年,却和曾国藩闹翻了。
闹翻是因为两件事。
第一件事,当时负责追剿太平军的曾国藩,把大本营安扎在了安徽的祁门。当时担任曾国藩幕僚的李鸿章坚决反对。他认为,祁门易攻不易守,且是个“绝
地”,无路可逃,大本营安扎在这里是自寻死路。
曾国藩不听。

第二件事,曾国藩当时任用另一个亲信幕僚李元度守徽州。李元度文人出身,带兵到徽州后,不听曾国藩“坚守不出”的意见,贸然出击,徽州转瞬就被攻破。徽州是祁门的门户,徽州一失,祁门门户大开。曾国藩盛怒之下,要向朝廷参奏李元度的过错。
李鸿章认为,李元度是曾国藩幕僚中资格最老的亲信,在最困难的时候一直力挺曾国藩,还救过曾国藩的命,不应该因此就参奏他。于是李鸿章带着一干幕僚,去和曾国藩讲道理。
曾国藩还是不听。
两个建议接连不听,李鸿章怒了,一气之下,决定走人。
李鸿章要走,曾国藩也怒了:老夫这么关照你,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要走?罢了,滚!
后来呢?太平天国的大军果然直扑祁门,曾国藩退无可退,当时把遗书都写好了,把刀挂在帐上,随时准备殉国。幸亏手下悍将鲍超率援军在千钧一发之际解围。
而李元度后来被重新起用,平苗乱,修炮台,办洋务,做得有声有色(当然,曾国藩后来还是密荐了李元度)。
这个故事,说的是李鸿章的“倔”。但“倔”的背后,折射出李鸿章当时的一些能力和见识,至少已不在老师曾国藩之下了。
曾国藩(9)徽州(3)祁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