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兵动 他,不動刀兵就一手將一個民族滅絕,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他,不動刀兵就一手將一個民族滅絕,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源和基石,如果沒有了它,那麼這個民族就等於不復存在。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孝文帝就是這麼一個典型,他做了自己民族的掘墓人,而且是沒有動刀兵,不用一槍一炮,葬送了自己民族的近乎一切。
衆所周知,鮮卑族是中國北方一個有着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民族。雖然這個民族不太先進,有語言但無文字,僅僅靠着口頭世代相傳民族的歷史與傳說。
但後來鮮卑族出了一位改革的“開明君主”,他出生於467年10月13日,他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長子拓跋宏(孝文帝),即位時年僅5歲。由於在兒時受到不少開明思想的影響,他看盡了鮮卑人與漢人的各種矛盾衝突。這一切促成了孝文帝長大後對政治,文化的一系列改革,使得與漢族達成了和平共處的積極影響力。本人並不否定他在這方面的功績,但是咱們換個角度看看,他又有不少歷史的侷限性,正是因爲這些侷限性,對鮮卑文明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讓我們一起解讀孝文帝的三項典型的改革舉措,也可以說是三個致命因素吧。
1.“說漢話,35歲以下禁止說鮮卑語”
雖然這對鮮卑民族與漢族的共融有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這也讓鮮卑語走向了滅絕之路。我們身爲漢人,可能並不覺得對我們有什麼壞處;如果我們是鮮卑人,我們會怎麼想?這時候肯定有不少人會說:“他們沒有文字,所以需要漢字來記錄下他們自己的歷史嘛,這也是爲了防止失傳嘛。”那好,如果真要記述歷史,那麼可以建立自己的文字,可以借鑑漢字來創立適合自己本族的文字。就不如說說日語文字的歷史,三國時期中國的漢字傳入了日本,到了唐朝時日本人發明了假名並沿用至今,日本文化得以流傳至今,朝鮮語也是如此。我認爲沒有必要完全用漢字取代自己的語言。
2.“穿戴漢族服飾,改鮮卑姓氏爲漢姓氏”
服裝可以漢鮮融合,比如國父孫文先生在百年以前,結合了中國傳統服裝與西裝的優點,設計出中西合璧的“國服”中山裝,不僅僅在傳統的原有基礎上有所改進,跟上了潮流,又不失民族風味特色。日本的和服設計概念與方式跟中國的中山裝也差不多,是中日融合的風格,所以說,服裝不一定完全取代,可以體現出融合的特色嘛。
如果把鮮卑姓氏改爲漢姓,可以用漢字或者自己民族創立的文字來予以保留,發音轉化爲文字。直接的替代造成了抹殺,等於這個姓氏的人已經沒了,在名義上跟別人沒什麼兩樣了。
3.“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
這些文化等方面的改革舉措,使得人的思想也改變了,精神上成了漢人。如果說改姓氏,改服裝等是外在的改變,那麼改思想,改禮儀就是內在的改變,甚至可以說是某種“轉基因”。如果這也改變了,他們與漢人也就沒有了差異,接着時間一長,鮮卑人等於就消失了,自己原先民族的文化和文明都將土崩瓦解,不復存在。
納粹德國的領袖阿道夫·希特勒曾說:”要消滅一個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滅承載它的語言;要消滅這種語言,首先先從他們的學校裏下手。" 而孝文帝是從希特勒所說的這些方面做起,讓鮮卑文明走上了不可挽回的末路,本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改進並與漢民族融合。
單純的“替代”只會“改”沒了。對於鮮卑族的消失,孝文帝有着不可推脫的責任,也許這也不是他想要看到的,只能歸咎於歷史的侷限性與古人認知的不足。但是,他的出發點是好的,也並沒有想要得到如此的結果。在促進民族之間共同的和平發展方面,他有功:在鮮卑族文明滅絕的方面,他有過。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若無此二者,即該族滅絕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