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六安人怎么样 六安的历史文化丰不丰富

火烧 2023-01-21 22:59:03 1047
六安的历史文化丰不丰富 六安历史之辉煌!!斗换星移,紫气东来,沉睡在六安市卅铺镇双墩村一座距今2000多年前的大型西汉诸候王墓,随着合武高速铁路建设的进程,在省、市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露出地面。这是一

六安的历史文化丰不丰富  

六安历史之辉煌!!

斗换星移,紫气东来,沉睡在六安市卅铺镇双墩村一座距今2000多年前的大型西汉诸候王墓,随着合武高速铁路建设的进程,在省、市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露出地面。

这是一座保存基本完好的诸候王墓,是六安乃至安徽省建国以来首次发现的“黄肠题凑”大型西汉王墓,墓葬形制,为全国发现的第八座,外藏椁藏品非常丰富。

王墓内椁虽然被盗过,但随着价值连城的青铜器,车马器出土,王墓一醒惊天地,翻开了六安古代历史的辉煌一页。

对今后研究西汉六安国的诸候王世系提供有力物证,为发展六安经济,提高六安知名度创造了一个千年难逢的机遇。

六安历史悠久,自皋陶部落迁六始有建置。

皋陶历经、舜、禹三代为“大理”,作“士”,在理政、教育、制刑、融合夷夏,形成中华民族诸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先秦诸子评价:“尧以不得舜为已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已忧”。

因此,皋陶与尧舜禹齐名,被后世称“上古四圣”。

《史记·夏本纪》载:“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

因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皋陶之后裔庇荫其祖之功德,自此在六这块土地上勤于劳作,繁衍生息。

纵观六安古代历史,历朝历代都视“六”为军事要地,群雄们为控制六安的地理位置,占有肥沃土地和生产资源而纷争,六安也因此出现过两度辉煌的历史阶段。

一是古六国时期,禹封皋陶后裔于英六至春秋楚穆王灭六国(前622年)“六”立国长达1500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立国较早较长的方国之一。

夏时,皋陶次子仲甄封于六为英伯。

至西周,皋陶后裔降爵为英子,六子,三代均未有封王。

殷商时期,“六”是商王朝疆土最南端的封国,商王朝在六设置监狱,驻扎军队。

六地盛产大龟,商王用龟甲占卜“六”地凶吉,说明六国的政治军事动态,牵动着商王朝的稳定。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曾多次出现“六安”、“霍山”。

在六安城东开发区建设工地上发掘有大量商代青铜器,其中商代青铜,被收录入《中国文物精华大会·青铜卷》。

另一件商代青铜龙凤尊,于1999的该市委党校建筑工地出土,体量超过三星堆龙凤尊,目前可称全国第一尊。

六安的夏商周遗址,星罗棋布散落于山川田野间,几千年来它向后人传承着古六国的历史文明。

另一辉煌阶段是两汉时期。

这个时期六安曾是九江国、淮南国、庐江国、衡山国、六安国的都邑。

汉代的六安,经济文化繁荣,西汉成为汉室王候贵族较集中的地方,六安的十位封王都出于这个时期。

《汉书》和《六安州志》记载了封王者姓名和传略。

一、英布:高帝元年(前206年)项羽立英布为九江王,都于六。

四年(前203年)英布反楚归汉,立布为淮南王,都于六。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英布反汉被诛。

二、刘长:高帝子,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十月立淮南王,都英布故地,后徙都寿春。

孝文六年(前174年)谋反,废,徙蜀死雍。

谥曰历。

六安人怎么样 六安的历史文化丰不丰富

三、刘勃:淮南王刘长之子,孝文帝十六年(前164年)立安阳候刘勃为衡山王。

孝景三年,吴、楚七国反,吴使至衡山,衡山坚守无二心。

四年,吴楚平,勃入朝上以为贞信曰,南方卑湮,徙王济北以褒之,勃于十二年徙济北一年薨,谥曰贞。

四、刘赐:淮南王刘长子,孝文帝十六年(前164年),立阳周候刘赐为庐江王,十二年徙王于衡山以贬之,十三年谋反,自杀。

五、刘庆:汉景帝孙,胶东康王刘寄之子。

元守二年(前121年)七月,武帝封恭王刘庆为六安王,以故城为都,立三十八薨,谥曰“共”。

这就是第一代“六安王”,正在发掘的“双墩一号汉墓”经考证,确系六安王刘庆之墓。

六、刘禄:刘庆子,始元四年(前83年),汉昭帝立夷王刘禄嗣六安王,十(四年)薨。

七、刘定:刘庆孙,本始元年(前73年),汉宣帝立缪王刘定六安王,二十三年薨。

八、刘光:刘定子,甘露四年(前50年),汉宣帝立顷王刘光嗣六安王,二十七年薨。

九、刘育:刘定孙,阳朔二年(前23年),汉成帝立刘育嗣六安王,三十三年,王莽篡位,贬为公,明年废.

十、刘恭:东汉明帝子,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章帝徙封江陵王刘恭为六安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