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砖窑有几种 砖窑历史

火烧 2022-02-16 07:28:16 1096
砖窑历史 一、砖的历史发展是怎么样子的 砖的定义 砖,是以泥土为原料并经高温饶制而成的建筑材料。 砖的出现 在中国,砖出现于奴隶社会的末期和封建社会的初期。从战国时间的建筑遗址中,已发现条砖、方砖和栏

砖窑历史  

一、砖的历史发展是怎么样子的

砖的定义 砖,是以泥土为原料并经高温饶制而成的建筑材料。

砖的出现 在中国,砖出现于奴隶社会的末期和封建社会的初期。从战国时间的建筑遗址中,已发现条砖、方砖和栏杆砖,品种繁多,主要用于铺地和砌壁面。

条砖和方砖用模压成型,外饰花纹,栏杆砖两面刻兽纹,兽作伏状,俯首翘尾,形态古朴、生动。 砖的兴盛 真正大量使用砖开始于秦朝。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都城、建宫殿、修驰道、筑陵墓,烧制和应用了大量的砖。 历史上著名的秦朝都城阿房宫中就是使用青砖铺地。

青砖上还有各种装饰性纹理图案,至金仍有珍贵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公元前214年, 秦始皇为防御北方的匈奴贵族南侵,动用大量劳动力,使用砖石建造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气魄雄伟,工程艰巨,用砖量巨大。万里长城历经千年的风雨,至今仍基本完好。

砖塔的出现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了中国,佛教的兴隆给中国的砖建筑带来了一个划时代的转变。 在佛教流行的期间,用砖砌筑的砖塔在中国各地出现,从而成为一个砖建筑的象征。

建于北魏正光年间(公元520-524年)的河南省登封线的嵩狱寺塔,是中国现存的砖塔中最古老的砖塔建筑。在风光秀美的嵩山群山环抱中巍然矗立的嵩狱寺塔造型自然、和谐,在整体上给人一种优美深邃的觉。

明清的"金砖" 北京故宫是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经过十四年的时间建成的一组规模宏大的宫殿组群。 明成祖-朱棣在建筑故宫时想要一种比石头和金属更坚实的材料,他想到了"砖"。

于是,他命令用山东德州出产的粘土制砖并使用高温窑柴火连续烧130天,并且在出窑后再用桐油浸透49天。桐油容易浸透,一磨就会出光。

砖铺在地面不断被磨透,在五百年的今天依然完好如初。 故宫所用方砖质地坚硬,敲打时有金之声,故称"金砖" 砖瓦作为建筑材料,在我国历史悠久。

提起砖瓦的历史,人们总会想到“秦砖汉瓦”。日前在凤凰山下的周公庙遗址--西周贵族大墓群考古现场发现的先周时期的空心砖、条砖和板瓦,说明这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龙山文化(距今4000年)和先周-西周(距今约3100年至2770年)文化叠压的大型周代聚落。

据介绍,这次在周公庙遗址发现的大量空心砖、条砖、板瓦是在一处包括3组建筑、占地500余平方米的大型建筑基址周围发现的。这些体量形制非同一般的建筑材料,过去在周人都邑遗址从未发现过,显示出周公庙遗址曾经有类似宫殿、宗庙性质的高等级大型建筑存在。

这次在周公庙遗址西周贵族大墓群考古现场发现的空心砖、条砖、板瓦,据考古专家推断为先周时期的遗物。从残块断面看,砖体瓦体较大,不平整,平面密布粗绳纹,是手制泥质灰陶,颜色不纯。

代砖墓是考古工作者于1959年在侯马市西郊牛村南发掘的,当年迁移复原于市内。金代仿木砖墓建于金卫绍王大安二年(1210年),即金章宗明昌七年(1196年),墓主为金代董明、董海。

两墓均为"四合院"形式,南廊北厅东西厢房。墓室四壁用砖雕出墓主人的家居生活情景。

装饰的花木千姿百态,间有鸟雀,生动活泼。北壁雕出的五个作戏彩俑,造型优美,颇为罕见,比如"尉迟恭章鞭夺槊"等刀马人物,亦英姿勃勃。

砖雕在我国历史悠久,但宋金时发现很少城墙 用砖砌筑的城墙,中国的代表性杰作当推明长城,明朝以前的砖城墙实物留存的极少。砖城墙由于墙体较厚,往往多采用包砌的办法,即里外墙面用砖砌筑,中间部分为夯筑的土墙,仅在高大城楼的下面,才砌筑实体的砖台。

其他砖结构 中国古代砖结构除上述几种主要类型以外,还有实体砖塔、砖台基、民居建筑中的承重墙体及砖砌下水管道、井围等砖制构件。 明、清以来,常用的砖可分为城砖、方砖、开条砖等几种,每一种又各有若干规格,砖的砌筑方法,最初采用与土坯相类似的陡砌,后来采用平卧砌筑。

明朝比较常用一顺一丁的砌法;清朝多用三顺一丁或五顺一丁的砌法。砌筑用的胶结材料,早期使用黄土泥浆,宋朝以后渐渐使用石灰浆。

根据出土实物资料证明,我国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建筑用瓦就出现了。砖也是在西周时期就开始使用在建筑上。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业进一步发展,陶窑室容量扩大,火膛加深,支炎道和窑箅孔眼加多,火力大而布热匀,再加上封窑严实与最后阶段采取灌水方法,使陶胚中的铁质还原,制成比红陶、褐陶硬度更大的灰陶与黑而光亮的蛋壳陶。这种制陶技术为后来砖、瓦、陶水管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70年代,在河北省藁城县台西村商代中晚期遗址中发现用夯土和土坯混筑的墙。土坯是以后烧砖出现的前奏。

50年代中期,在古周原中心的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和扶风县召陈村,连续出土了多座西周大型建筑基址,并出土了大量的瓦及瓦当。从而以丰富的出土实物资料证明,我国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建筑用瓦就出现了。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不过瓦的使用到春秋时代才逐渐普遍。

砖也是在西周时期就开始使用在建筑物上。陕西省宝鸡市文物普查队在陕西岐山县赵家台曾发现一批西周时期的空心砖和条砖,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砖。

空。

二、砖的历史发展是什么样的呢

战国晚期,我国出现了一种空心砖椁墓。

1988年,在陕西临潼东陵发现了两座战国晚期砖室墓,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砖室墓。两座墓一个由475块砖平砌构筑,另一个由155块砖立砌而成。

砖的规格约长42厘米,宽15厘米,厚9厘米,重18公斤。 秦代,砖已较多地用于建筑,在秦始皇陵的遗址中,发现了三种条形铺地砖和一种曲尺砖。

秦代的砖主要由官营手工业生产。在秦始皇陵曾出土带有"左司显瓦"、"左司高瓦"戳印的条砖。

左司为左司空的简称,秦代的左司空主要是造砖瓦。 西汉前期空心砖比较流行,在地面建筑中用来铺建阶沿或踏步,在地下用来砌造墓室,。

空心砖墓的结构可分为平顶箱子式和两坡顶式。所用砖少则十几块,多则一百余块,有长方形砖、柱形砖、三角形砖等式样。

空心砖的形状和尺寸按每块砖所在的部位分别设计,制坯时还需刻划编号,以免组装时发生错乱,这可能是最早的装配式建筑。空心砖一般都是素面的或拍印有简单的几何图案。

但在河南有不少空心砖上模印有画像,其内容丰富多彩,如乐舞、骑射、车马、田猎、门阙、神话故事等。如1970年9月,在郑州新通桥附近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汉代画像空心砖墓。

整个墓室用133块各种不同形制的空心砖筑成。全幕所用空心砖,除封门砖和铺地砖为素面外,墓顶和四壁的砖都印有精美的画像。

西汉时期,制砖业除官营手工业外,民间生产也有发展。在辽宁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发现了7座砖窑,每窑约能容18000砖左右,窑旁多有水井。

由于空心砖制作复杂,不宜大量生产,而小条砖具有制作容易,承重性强,砌筑方便,应用灵活等优点,至东汉时期,小条砖逐渐代替了空心砖。汉代小条砖尺寸逐渐规范化,长、宽、厚的比例约为4:2:1,使其在砌墙时可以灵活搭配。

为配合条砖的使用,还创造了多种异型砖,如榫卯砖、企口砖、楔型砖、曲面砖等。 魏晋以后,小条砖的应用更为广泛,产量也增加了。

唐代,铺地砖的使用比较普遍,在唐长安城大明宫龙尾道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素面和莲花纹方砖。据专家推测,在龙尾道平级铺素面方砖,在坡道则铺莲花纹砖。

瓦是重要的屋面防水材料,它的使用始于西周早期。1976年,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发现了一组大型建筑基址,其年代,根据对一根炭化木柱所做的放射性炭素测定,结果为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西周早期。

在屋顶堆积中发现少量的瓦,推测当时只用于屋顶重要部位和部分屋脊上。同时,在陕西扶风召陈村也发现了大型西周建筑基址群,从出土陶器判断,上层建筑是在西周中期修建的。

在遗址中发现很多类型的板瓦、筒瓦、还有半瓦当。(板瓦是仰铺在房顶上,筒瓦是覆在两行板瓦之间,瓦当是屋檐前面筒瓦的瓦头。)

瓦上都有瓦钉和瓦环,用来固定瓦的位置。在陕西沣西客省庄发现一块瓦残片,断面呈人字形,可能是用于屋脊上的脊瓦;还发现有尚未烧制的瓦坯,推测这里有专门烧制瓦的手工业作坊。

在河南洛阳王湾、北京琉璃河董家林等处也发现了西周晚期的瓦。据此推测西周早期宫殿建筑开始在房顶局部(可能在屋脊等处)用瓦,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房顶大部分盖瓦。

当时的瓦都是用泥条盘筑拍制的,制法是先用泥条盘筑成圆周形的陶坯,然后将坯筒剖开,四剖或六剖为板瓦,对剖为筒瓦,然后入窑烧制。瓦的厚薄不均,反面有手摸痕,表面有粗而乱的绳纹。

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瓦的使用增多。在列国城市遗址中都遗存了很多瓦件,其中有许多带图案的瓦当。

各国瓦当的图案不同,反映出各国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等。如秦国流行各种动物图案的圆瓦当,有奔鹿、立马、四兽、三鹤等;赵国为三鹿纹与变形云纹圆瓦当;燕国主要有饕餮、双龙、双鸟和山云纹等半瓦当。

战国时期瓦的结构有了重要改进,就是把瓦钉和瓦身分离,这不仅增强了瓦的固结,而且使瓦坯的制作简化。 秦汉时期是瓦的发展兴盛阶段。

瓦当在战国开始从半圆形向整圆形演化,至东汉时全部为圆形。秦汉瓦当图案很丰富,并有很多文字瓦当。

如汉长安地区建筑的瓦当,有的以“长乐未央”、“长生无极”等吉语作纹饰;有的宫殿、官署往往用其名称作纹饰,如“上林”、“左弋”等。王莽时期由于谶纬学盛行,而以四神象征四方是谶纬学的内容,故王莽宗庙的四门,一般东门用青龙瓦当,西门用白虎瓦当,南门用朱雀瓦当,北门用玄武瓦当。

1986年,辽宁省文物部门在绥中县墙子里村发现了大型秦汉宫殿遗址,发现的瓦当直径有52厘米,如此大的瓦当,可以想像当时建筑的宏伟。 西汉中期,开始把轮制技术应用到制瓦业,泥条盘筑法逐渐被淘汰。

在洛阳龙虎滩村的一处北魏官府建筑群遗址,出土了大批质密坚实,表面经刮磨,有光泽、制作精细的各种瓦件。包括板瓦、筒瓦、莲花纹瓦当、兽面纹瓦当、扁平菱角形瓦钉、兽面纹脊头瓦、鸱尾等,推测这是北魏官府手工业产品。

在瓦上有刻划或捺印的瓦工文字,根据刻划文字可以知道,当时官府制瓦是以隧为单位,隧主是低级武职,隧主之下有技术工和若干种工人。技术工称为匠,并分成轮(用陶轮制瓦坯)、削(分割瓦坯)、昆(打磨瓦)等工序。

生产瓦件的匠、工可能是按军事组。

三、砖的历史发展是什么样的呢

战国晚期,我国出现了一种空心砖椁墓。

1988年,在陕西临潼东陵发现了两座战国晚期砖室墓,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砖室墓。两座墓一个由475块砖平砌构筑,另一个由155块砖立砌而成。

砖的规格约长42厘米,宽15厘米,厚9厘米,重18公斤。 秦代,砖已较多地用于建筑,在秦始皇陵的遗址中,发现了三种条形铺地砖和一种曲尺砖。

秦代的砖主要由官营手工业生产。在秦始皇陵曾出土带有"左司显瓦"、"左司高瓦"戳印的条砖。

左司为左司空的简称,秦代的左司空主要是造砖瓦。 西汉前期空心砖比较流行,在地面建筑中用来铺建阶沿或踏步,在地下用来砌造墓室,。

空心砖墓的结构可分为平顶箱子式和两坡顶式。所用砖少则十几块,多则一百余块,有长方形砖、柱形砖、三角形砖等式样。

空心砖的形状和尺寸按每块砖所在的部位分别设计,制坯时还需刻划编号,以免组装时发生错乱,这可能是最早的装配式建筑。空心砖一般都是素面的或拍印有简单的几何图案。

但在河南有不少空心砖上模印有画像,其内容丰富多彩,如乐舞、骑射、车马、田猎、门阙、神话故事等。如1970年9月,在郑州新通桥附近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汉代画像空心砖墓。

整个墓室用133块各种不同形制的空心砖筑成。全幕所用空心砖,除封门砖和铺地砖为素面外,墓顶和四壁的砖都印有精美的画像。

西汉时期,制砖业除官营手工业外,民间生产也有发展。在辽宁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发现了7座砖窑,每窑约能容18000砖左右,窑旁多有水井。

由于空心砖制作复杂,不宜大量生产,而小条砖具有制作容易,承重性强,砌筑方便,应用灵活等优点,至东汉时期,小条砖逐渐代替了空心砖。汉代小条砖尺寸逐渐规范化,长、宽、厚的比例约为4:2:1,使其在砌墙时可以灵活搭配。

为配合条砖的使用,还创造了多种异型砖,如榫卯砖、企口砖、楔型砖、曲面砖等。 魏晋以后,小条砖的应用更为广泛,产量也增加了。

唐代,铺地砖的使用比较普遍,在唐长安城大明宫龙尾道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素面和莲花纹方砖。据专家推测,在龙尾道平级铺素面方砖,在坡道则铺莲花纹砖。

瓦是重要的屋面防水材料,它的使用始于西周早期。1976年,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发现了一组大型建筑基址,其年代,根据对一根炭化木柱所做的放射性炭素测定,结果为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西周早期。

在屋顶堆积中发现少量的瓦,推测当时只用于屋顶重要部位和部分屋脊上。同时,在陕西扶风召陈村也发现了大型西周建筑基址群,从出土陶器判断,上层建筑是在西周中期修建的。

在遗址中发现很多类型的板瓦、筒瓦、还有半瓦当。(板瓦是仰铺在房顶上,筒瓦是覆在两行板瓦之间,瓦当是屋檐前面筒瓦的瓦头。)

瓦上都有瓦钉和瓦环,用来固定瓦的位置。在陕西沣西客省庄发现一块瓦残片,断面呈人字形,可能是用于屋脊上的脊瓦;还发现有尚未烧制的瓦坯,推测这里有专门烧制瓦的手工业作坊。

在河南洛阳王湾、北京琉璃河董家林等处也发现了西周晚期的瓦。据此推测西周早期宫殿建筑开始在房顶局部(可能在屋脊等处)用瓦,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房顶大部分盖瓦。

当时的瓦都是用泥条盘筑拍制的,制法是先用泥条盘筑成圆周形的陶坯,然后将坯筒剖开,四剖或六剖为板瓦,对剖为筒瓦,然后入窑烧制。瓦的厚薄不均,反面有手摸痕,表面有粗而乱的绳纹。

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瓦的使用增多。在列国城市遗址中都遗存了很多瓦件,其中有许多带图案的瓦当。

各国瓦当的图案不同,反映出各国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等。如秦国流行各种动物图案的圆瓦当,有奔鹿、立马、四兽、三鹤等;赵国为三鹿纹与变形云纹圆瓦当;燕国主要有饕餮、双龙、双鸟和山云纹等半瓦当。

战国时期瓦的结构有了重要改进,就是把瓦钉和瓦身分离,这不仅增强了瓦的固结,而且使瓦坯的制作简化。 秦汉时期是瓦的发展兴盛阶段。

瓦当在战国开始从半圆形向整圆形演化,至东汉时全部为圆形。秦汉瓦当图案很丰富,并有很多文字瓦当。

如汉长安地区建筑的瓦当,有的以“长乐未央”、“长生无极”等吉语作纹饰;有的宫殿、官署往往用其名称作纹饰,如“上林”、“左弋”等。王莽时期由于谶纬学盛行,而以四神象征四方是谶纬学的内容,故王莽宗庙的四门,一般东门用青龙瓦当,西门用白虎瓦当,南门用朱雀瓦当,北门用玄武瓦当。

1986年,辽宁省文物部门在绥中县墙子里村发现了大型秦汉宫殿遗址,发现的瓦当直径有52厘米,如此大的瓦当,可以想像当时建筑的宏伟。 西汉中期,开始把轮制技术应用到制瓦业,泥条盘筑法逐渐被淘汰。

在洛阳龙虎滩村的一处北魏官府建筑群遗址,出土了大批质密坚实,表面经刮磨,有光泽、制作精细的各种瓦件。包括板瓦、筒瓦、莲花纹瓦当、兽面纹瓦当、扁平菱角形瓦钉、兽面纹脊头瓦、鸱尾等,推测这是北魏官府手工业产品。

在瓦上有刻划或捺印的瓦工文字,根据刻划文字可以知道,当时官府制瓦是以隧为单位,隧主是低级武职,隧主之下有技术工和若干种工人。技术工称为匠,并分成轮(用陶轮制瓦坯)、削(分割瓦坯)、昆(打磨瓦)等工序。

生产瓦件的匠、工可能是。

四、古代长城砖如何烧制的

中国长城学会专家表示: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明朝开始在八达岭地区修筑长城,当朝官吏选择在此建砖窑,烧制长城砖。

因为这里土层深厚,土质好,植被茂盛、雨水充沛,具备烧制长城砖的条件。且这里有一条沟可直通八达岭地区,据说修筑八达岭长城的大量城砖就是从这里烧制而成,其中最大的城砖有20公斤重,小的规格较多,大小、形状不一。

通过发掘工作,考古队员推断说,长城砖窑的发现与发掘可以完全推翻以往的“长城砖依靠外运”的说法,同时还可以有力地证明,古代抚宁板厂峪一带有着极好的造砖条件,即“三近”:近黄土源可以就地取土制坯;近水源可以就近取水;近燃料可以就地取材作为烧窑的燃料。 根据初步判断的长城砖窑的规模来看,当时长城砖烧制的指挥调配有条不紊,烧制长城砖的每一道工序制坯、烧砖、验砖、运砖以及用长城砖修葺长城都有着明确的分工和管理。

由此可以得出,当时的驻军有着较强的军事指挥和调度能力,并有着大量具有较高技术的各个类别的技术人员存在。 从已经发掘的长城砖来看,这些砖质地坚固,质量很好,可以反映出当时烧砖的技术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明代修筑长城是一项规模宏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在所用的建筑材料中,除了大量的土、石、灰之外,还有木料、瓦件及砖。

这些用料均采用就地取材的方法。在山上开取石料,用石块砌筑。

砖瓦则采取就地开窑厂烧制,石灰也就地采石烧制。修筑关城和城堡、敌台所用的木料也就近采伐,如果近处没有,就从远处采运。

在唐山境内长城沿线已发现了十余处砖窑、灰窑遗址,其中大岭寨砖窑还出土了成批烧制好未用的长城砖。我们在对迁安、迁西、遵化三县(市)的明代长城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大批长城建筑构件遗存物,主要分为瓦件、石料及长城砖三大类,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照2:筒瓦 一、瓦件 板瓦:均已残破,外面光滑,内饰布纹,瓦的一端较厚而且稍平,另一端较薄且不规则。泥质灰陶,质地坚硬。

一般长30厘米,宽20厘米,厚2。5厘米(照3)。

照3:板瓦 筒瓦:已残,表面光滑,内饰布纹,瓦的一端有子口。 泥质灰陶,质地坚硬。

残长7厘米,厚1。5厘米,直径8厘米(照2)。

瓦当: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均残。圆形瓦当饰莲花瓣纹,但内部纹饰各不相同。

半圆形瓦当外饰草叶纹,内无纹饰。这类瓦当均为泥质灰陶,质地坚硬。

砖窑有几种 砖窑历史

半圆形瓦当直径8厘米,厚2。5厘米。

滴水:共发现3件,均已残破。其中最为完整的一件外部饰莲花纹,两侧呈曲线下垂。

另一件滴水残片外饰兽面纹(照1)。 照4:吐水石槽墙体内部 二、石料 吐水石槽:砂岩质,整个槽体分为吐水部分及根部。

吐水部分指凸出墙体的一段,其横断面为半圆形。 根部指与墙体连接的部分,其横断面为方形,在吐水平面上凿成半圆形凹槽。

以迁安县小官段城墙上一吐水石槽为例,总长1。02米,根部宽27厘米,厚20厘米,吐水部分宽20厘米,厚12厘米。

吐水凹槽根部较前部稍宽,根部槽宽14厘米,前宽12厘米,凹槽深3厘米(照4、5)。 照5:吐水石槽墙体外部分 压线石:青石质,是用来代替青砖压线而事先预备好的石板。

长方形,但长短不一,相差较大,有的仅长16厘米,有的67厘米,有的长达1米。但宽度相同,一般32厘米,厚9厘米(照6)。

照6:垒砌于墙体上的压线石 垛口基石:一般置于垛口下面,也有人称之为旗杆石。 有青石质和砂岩质两种。

总体呈长方形,两端凿成凹进的三角形垒砌在垛口两侧(因为砌垛的砖为三角形)。中部凿成略呈长方体的拱形,正中有一圆形孔。

基石长69厘米,宽36厘米,两侧的三角形除一边为基石宽度外,另两边边长18厘米,拱形的宽度12厘米,圆形孔直径4厘米,深2。 5厘米。

基石边厚9厘米,拱高1厘米(照7、8)。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旗杆石只是一种传统叫法,即认为此类石中孔为插旗杆之用。

在黄崖关长城维修中,发现的佛朗机炮,其支柱尺寸恰与此石中孔相符,因又认为这些基石是支撑炮位的,后述的“旗杆砖”也与此同。 照7:砂岩质垛口基石 照8:垒砌于垛口下的青石质垛口基石 箭窗基石:呈长方形,为一整体,基石左右长方形垒砌在墙体内。

窗口部分可分为内窗台和外窗台,外窗台呈坡形,内窗台平,中部有预制的安装木窗的方形凹槽。以遵化413号敌台的箭窗基石为例,宽32厘米,厚13厘米,长度因垒砌在墙体内无法测量。

门柱石:预制,砂岩质或青石质,长方形,表面布满刻凿的痕迹。宽0。

25米,厚0。27米,高1。

1米左右。 照9—12:不同类型的门柱石、门柱拱券石及门基石 门柱拱券石:预制,砂岩质或青石质,整体呈半圆形。

宽0。25米,厚0。

27米,与门柱石相同。拱券石一般由三段石组成,上端和下端均为圆弧形。

但个别也有由两段石组成或用一整块石形成拱券石现象,这类拱券石一般为下端呈圆弧状,上端为长方形(照9、10、11、12)。 门基石:总体为长方形,一般为砂岩质,表面布满刻凿的痕迹。

门基石中有门坎,门坎外侧平滑而且稍高,内侧加宽而且略矮,两端各有一圆形门轴孔。门基石的垒砌高度一般与长城城墙漫水相平或略高。

以遵化398号敌台为例,门坎外侧石。

五、焱窑的历史

世界闻名的吴哥窑被喻为人类建筑史上最辉煌作品的代表。

历史上高棉帝国的君主就是从吴哥窑开始征战东亚,曾攻下并统治现在越南的南部地区及中国的云南省辖,越南以西的孟加拉湾也曾在柬埔寨的版图内。如今的吴哥窑群寺以其独特的建筑与民族风格再现了当年高棉帝国的繁荣与进步,吴哥窑是当今最能体现柬埔寨文化的宗教中心。

吴哥窟(英语:Angkor Wat) 又称吴哥寺,位在柬埔寨西北方。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

中国古籍称为“桑香佛舍”。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庙宇,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

1992年,联合国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此后吴哥窟成为柬埔寨成为旅游胜地。一百多年来,世界各国投入大量资金在吴哥窟的维护工程上,以保护这份世界文化遗产。

吴哥窟的造型,已经成为柬埔寨国家的标志,展现在柬埔寨的国旗上。 12世纪时的吴哥王朝国王苏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希望在平地兴建一座规模宏伟的石窟寺庙,作为吴哥王朝的国都和国寺。

因此举全国之力,并花了大约35年建造。 吴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筑艺术的高峰,它结合了高棉寺庙建筑学的两个基本的布局:祭坛和回廊。

祭坛由三层长方形有回廊环绕须弥台组成,一层比一层高,象征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在祭坛顶部矗立着按五点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征须弥山的五座山峰。

寺庙外围环绕一道护城河,象征环绕须弥山的咸海。 历史 12世纪中叶,真腊国王苏耶跋摩二世定都吴哥。

苏耶跋摩二世信奉毗湿奴,为国王加冕的婆罗门主祭司:地婆诃罗(Divakara)为国王设计了这座国庙,供奉毗湿奴,名之为“毗湿奴神殿”。宋代赵汝适著诸蕃志记载,当时的国都名字“禄厄”。

禄厄(Lokor)来自梵文nagara,即都城。16世纪,此寺被称为“Angkor Wat”;“Angkor”,来自nagara,Wat是高棉语中的“寺庙”,“ngkor Wat”即“寺庙都城”。

元成宗铁穆尔在元贞二年(1296年),派遣周达观出使真腊。使团取海路从温州开洋,经七洲洋(西沙群岛海面)、占城、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萨州),横渡淡洋(今洞里萨湖)至吴哥国登岸。

周达观和他的使团驻吴哥一年。回国后周达观写了关于真腊风土民情的报告《真腊风土记》。

《真腊风土记》称吴哥窟为“鲁班墓”,又说国王死后,有塔埋葬,可见吴哥寺乃皇陵。一些学者认为,吴哥窟是苏耶跋摩二世的皇陵,根据有三:一:与吴哥大多数其他寺庙朝东,面对朝阳不同,吴哥窟正门朝西,面向日暮;根据荷兰考古学家博施(Bosch)的研究,印度和爪哇的殡葬风俗,墓地一律朝西,祭祀的寺庙则朝东。

二:画廊浮雕反时针方向排列,是印度教葬礼时在墓地巡行的方向;三:吴哥窟画廊中苏耶跋摩二世与毗湿奴神相貌相似,暗含日后升天成毗湿奴长驻毗湿奴神殿之意。元代航海家汪大渊在1330年-1339年间曾游历吴哥,他称吴哥窟为“桑香佛舍”,这表明在十四世纪中叶,吴哥窟已经改为佛寺。

汪大渊还报告吴哥窟有“裹金石桥四十余丈”,十分华丽,有“富贵真腊”之语。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派遣尹绶出使真腊。

尹绶从广州出发从海道经占城,过淡水湖(今洞里萨湖)、菩提萨州、经吴哥窟抵达真腊。尹绶回国后将真腊国的山川、地理和吴哥都城所见,绘画成图上呈,明成祖大喜。

暹罗破真腊国都吴哥,真腊迁都金边,次年,吴哥窟被高棉人遗弃,森林逐渐覆盖漫无人烟的吴哥。后来有些高棉人猎户进入森林打猎,无意中发现宏伟的庙宇,也有一些当地的佛教徒在庙旁边搭盖屋寮居住,以便到庙宇中朝拜,但吴哥遗迹多不为世人所知。

1586年,方济各会修士和旅行家安东尼奥·达·马格达连那(Antonio da Magdalena)游历吴哥,并向葡萄牙历史学家蒂欧格·都·科托报告其游历吴哥的见闻:“城为方形,有四门有护城河环绕……建筑之独特无以伦比,其超绝非凡,笔墨难以形容”。但达·马格达连那的报告,被世人目为天外奇谈,一笑置之。

1857年,驻马德望的法国传教士夏尔·艾米尔·布意孚神父(Charles Emile Bouillevaux,1823年—1913年)著《1848-1856印度支那旅行记,安南与柬埔寨》,报告吴哥状况,但未引人注意。1861年1月,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Henri Mouhot)为寻找热带动物,无意中在原始森林中发现宏伟惊人的古庙遗迹,并著书《暹罗柬埔寨老挝诸王国旅行记》,大肆渲染,他说“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这才使世人对吴哥刮目相看。

法国摄影师艾米尔·基瑟尔(Emile Gsell)是世界上最早拍摄吴哥窟照片的摄影师。1866年他发表的吴哥窟照片使人们可以目睹吴哥窟的雄伟风采。

1907年,暹罗将暹粒、马德望等省份归还柬埔寨。1908年起,法国远东学院开始对包括吴哥窟在内的大批吴哥古迹进行为期数十年的精心细致的修复工程。

吴哥窟的190米宽的护城河,如一道屏障,阻挡森林的围困,因此吴哥窟比其他吴哥古迹,保存得最完整。但仍然杂树丛生,有些树根深植入。

六、瓯窑的历史

瓯窑在浙江南部温州一带,迄今为止已发现瓯窑古窑址200余处,是我国古代又一个规模很大的瓷窑体系。瓯窑是浙江主要瓷窑之一,唐代窑址分布于浙江的有温州、永嘉、瑞安、苍南、瓯海等地 。

晋人潘岳在《笙赋》中说:“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说文》云:“缥,帛青白色也。”说的是用青白色瓷器喝美酒。同时代的杜育在《荈赋》中说:“器泽陶简,出自东隅。”唐人陆羽所著的《茶经》里转引《荈赋》时为:“晋杜毓《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明、清沿袭此说,并进一步的发挥。如《景德镇陶录》“瓯,越也,昔属闽地,今为浙江温州府,自晋已陶。”《陶说》:“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亦越地,‘后来翠峰’、‘天青’于此开其发矣”,“是先越州而知名者也。”因此,瓯窑引起了史学界与陶瓷界的注意,把它当作一个早于越窑的历史名窑。但是,隅与瓯是音近而误,而“东隅”与“东瓯”两者有很大差别,“东隅”泛指东方,在吴晋时期的东方,还有越窑与婺州窑,而且大量考古资料证实,越窑瓷业比瓯窑发达,制瓷工艺与瓷器质量也比瓯窑高。晋代文人所赞誉的究竟是瓯窑瓷器,还是指越窑青瓷,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瓯窑窑址是1937年夏陈万里先生首先在温州市西郊将军桥附近的西山护国岭脚发现的,并作了实地调查。这是一处唐宋时代的窑址。范围大,堆积层丰富,瓷器质量高,是瓯窑的典型窑址之一,它的发现是对瓯窑青瓷研究的一个新的开端。 50年代以来对瓯窑窑址进行了多次调查,结合墓葬出土瓷器资料研究,现已基本上弄清了瓯窑的面貌。

瓯窑200多处窑址,广泛分布在永嘉、乐清、瑞安、文成、泰顺诸县和温州市。它们多数聚集在瓯江、飞云江和楠溪江两熊这些地方制瓷的自然条件很好。产品可通过船筏运运到温州等城市销售,水上交通非常方便。 在瑞安县岱石山、金坪山、凤凰山,永嘉县梅岙,乐清县白鹭屿等商周时期的墓葬和遗址中都发现了原始瓷器,如施青釉或黑釉'这说明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就已生产原始瓷器。在永嘉县小坟山、察桥和殿岭山一带发现了汉代的原始瓷窑,产品有罐、罍、钵、盆等,胎骨坚韧,外施黄褐色和青灰色釉。在永嘉县东岸乡芦湾小坟山、箬隆后背山发现了东汉瓷窑址,出土有罍、罐、钵、壶、盆、洗之类瓷器,这些瓷窑址距离汉代原始瓷窑不远,造型装饰也与原始瓷相类,无疑,瓯瓷也是由汉代的原始瓷手工业发展提高而来的。

六朝时期的瓯窑窑址主要分布在永嘉朱涂乡水井湾、罗溪乡夏甓山、东岸乡赤头山等地,制瓷技术和瓷器的质量都有显著的提高。瓷胎坚硬,白中微带灰,釉色以淡青为主,亦有青黄色,与“缥瓷”接近,与西晋后的越瓷灰胎深青釉有明显的不同(表五)。器物种类丰富,计有壶、罐、钵、碗、碟、笔筒、砚、水盂、桶、洗、烛台、灯盏、熏炉、唾壶、虎子等,可以与同时期的越窑媲美。但明器中只见灶、井、镆斗、火盆、鸡笼、狗圈、猪栏等,不见砻、磨、碓、扫帚、米筛等谷物加工工具。扁壶、狮形烛台也少见。五联罐的选型相当特殊,东汉时也作葫芦形,肩部捏塑三熊,罐身分上中下3节,而不是2节。瑞安县三国墓出土的1件,中罐作盂形,直筒腹,肩部用小罐间隔成4面,其中一面趺坐3人,中间1人双手环抱小孩7个,左面又站立儿童2人。这类瓷塑相当少见,它的含意应该与绍兴出土的吴永安三年的人物楼阁罐上刻的“……多子孙寿命长……”是相同的。温州雨伞寺东晋升平三年(3 5 9年)纪年墓出土的牛形灯,灯柱作直立的牛形'牛头向前突出,后肢落地,在盘座与灯盏口之间装一个半圆形把手,实用美观。此外,如三国西晋时的笔筒,东晋时的扁圆腹罐和盂形钵等,在造型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