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浴火重烧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五章 欲火烧身》古诗原文及翻译

火烧 2021-06-05 10:01:36 1215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五章 欲火烧身》古诗原文及翻译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五章 欲火烧身》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欲火烧身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释】这第二十五章,说明了爱欲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五章 欲火烧身》古诗原文及翻译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五章 欲火烧身》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欲火烧身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释】这第二十五章,说明了爱欲不可以接近。 “佛言:爱欲之人”:佛说,纵欲、贪爱的人,只知顺着自己的情爱和淫欲心。这一类的人,“犹如执炬”,就好像拿着一把火炬。“逆风而行”:迎著风走路。“必有烧手之患”:一定会把自己的手烧坏了。烧了手,这还是小问题,恐怕有烧身之患。在这种情形之下,不接近是最好的。佛讲了,这“爱欲之人”就像拿着火把逆风而走,肯定要烧身的。这个呢,社会上已经给我们证明了这个问题。贪爱之人,特别是搞邪淫的人,得了艾滋病,救也救不了,最后死亡了。这种情况太多了,这种人必然要毁在这里。修道人如果起了贪心,那道业马上就废了。过去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人修道修得很好,有一天,来了一个女人,晚上就要在他这住,因为找不到地方,天挺黑的。这个道人说:“不行,你赶紧走,我这里不能留女人。”“不行啊!”她说:“我走不动了,一个是害怕,怕人、怕动物,没法走。我就在你门口住吧。”最后,这道人没办法,她愿意在门口住,就在门口住去吧。后来天太黑了,她说:“不行,我在你屋里住吧。”非要进屋不可,这女人就进屋了,在地上睡。到半夜了,又说:“不行,冷!”非要上床上去住不可。这个道人本来觉得自己的修行很有点修持,这个女人对他来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根本就不动念,到现在也没动念,就同意她到床上了,他还寻思考验考验自己的定力。到床上了,后来他就动了一丝的邪念。看到这个色相啊,在跟前这一逼,就动了一丝邪念。这个女人当时就不见了,观世音菩萨示现了,说:“你这道心还不行啊,还贪恋女色,所以你今生不能了道。”把他后悔得简直是不想活了,都修到这个程度了,进屋他都不动心。他说:“我这不毁了吗?”痛哭流涕啊!“我这恨不得死。”菩萨说:“你不能了道,但是可以升天。”你说,就升什么天他也不高兴啊,是不是?就差那一念之间。如果不贪,就坚持住,拒绝住,马上就了道了。就差这点过不去关了,多可惜!所以修道人最后吃亏就吃亏在这个色上。这个欲火烧身啊,一旦起了这个欲念心,就会把自己的身体、法身慧命烧掉的。不光是法身慧命,就是你的肉身它都会烧掉的。贪欲之人最后变成就像一个骷髅似的,精气神都被夺走了,没有正气,最后人见人烦。亲朋好友啊,人家都害怕,害怕他做出不净的事情。不能让那个欲心生起,看经书也是一样,看故事也一样。不要乱看书,你觉得是佛经故事,那里讲到一些女人的事情,你可能把经里的意思忘了,光去看那个去了,那不行的。那画面之类的都不能乱看的。说:“菩萨形象应不应该看?”有一些菩萨形象画得太像女人像,你也得远离。所以密宗那个像有时候有点好处,你看,他画几个鬼,那黑糊糊的,它能控制人。但我们主要还是多观察佛的形象和这些护法神的形象,那也是可以观的,看一看,这样的话能控制我们的淫欲心。主要还是在我们生理上和心理上多下功夫。生理就是饮食上注意别起贪心,平时睡觉别要求铺得厚、盖得多,别要求盖得暖,别要求这个。因为过暖了以后就容易产生这个贪心,当然肾脏不好那属于例外的,要把肾脏保养好,那倒可以,但是别要求这个好。刚才我说镜子不能照,就是平时脱袜子睡觉也不行。咱们中国人的习惯是要穿袜子,在印度都是光脚走道。实际上,不脱袜子有不脱袜子的好处。你看看脚啊,摸摸脚,就又生起了一种对面板的爱恋,这不好,所以咱们要求都是穿袜子睡觉。我从信佛不长时间就开始穿袜子睡觉,因为我觉得看脚也不行,所以这个脚也不能常暴露。但是大家可能是穿袜子的时间长,这脚有不透气等等的感觉,你可以洗洗脚,凉一凉,完了再轻轻穿上点,别挤著就行。修道人平时没有睡眠的时间,所谓的睡觉只是休息一下,马上就得精进。出家了还睡什么眠?但是避免不了,打个瞌睡就完事了。一说修道马上就从床上起来了,老处于战备状态,像部队似的,那才行呢。这一生随时都要和这些淫欲斗争,和贪嗔痴慢、财色名食睡斗争。你就得跟它玩命,就得玩命去。玩命时你还能说:“我光光脚,放逸放逸,去干吗……”那都不行的。所以人要变得傻一点,不要贪恋这个脚。但是你们也注点意,鞋也得宽敞点,若不合适就换一换,别像我这么傻。我这个指令码来应该穿42号鞋,后来在五台山就买了一双42号的胶鞋,准备从五台山往回走。穿上那鞋,现在回想起来就有点挤脚,但是它写的是42号,原先说穿41号的就行,这放大一号,穿42号不就行了?光认识号不认识大小,就穿那个鞋从五台山往回走,脚也挤坏了,也疼了,最后疼得就拖着脚走,还走呢。后来就是闭关了,闭关两年还穿那个鞋呢,最后磨得精薄了。后来过了两三年以后,有一天突然想起来:“这鞋是不是小啊?”就拿人家同样鞋号的鞋一比,比人家的小一块,和原先那个41号的鞋是一样大,它号大鞋小。穿了两年多都不知道,不知道这鞋是小的。不光这个鞋小,知道这个毛病了,发现连原先的棉鞋也是小的,打七那三年都穿这种鞋。那天恍然大悟,我说:我算明白了,原来号大鞋小,我是才知道。那脚肿得脚趾盖都是黑的,鼓起那么高,那脚肿得根本就蹲不下,走都是拖着脚走的。也没想到这个鞋小,就是人太愚蠢,也是果报。所以宁愿这鞋穿大点,别挤脚。但是晚上就要求大家不要脱袜子,可以把袜子放松,脚可以放松放松,可以洗洗脚,这倒可以,因为我们随时随地都要提起正念。穿袜子这就是随着地方习惯,这个确实有它的好处。不像印度,他袒胸都表示尊重。我们一看到袒胸,像鲁迅讲的,就想到邪念上了,看到胳膊就想到别的地方去了,这个确实也是我们这一方人的弊病。所以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要远离这个欲望。凡是能引起欲望的东西,我们都要远离。所以说“欲火烧身”,最能毁道的就是欲火烧身。好,今天我们再来看下一章。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二章 财色招苦》古诗原文及翻译

:m.baidu./from=844b/bd_page_type=1/ssid=0/uid=0/pu=usm%400%2Csz%401320_2001%2Cta%40iphone_1_10.2_3_602/baiduid=2E7649E17A78DA8B5410ADB7C1955A73/w=0_10_/t=iphone/l=3/tc?ref=_iphone&lid=15947257533337191969&order=1&fm=alop&tj=_normal_1_0_10_title&vit=osres&m=8&srd=1&cltj=cloud_title&asres=1&title=佛说四十二章经·财色招苦全文_原文%7C翻译_古诗文网&dict=20&w_qd=IlPT2AEptyoA_yk7v3od6he5AF2SmZuzQZfwHTqPctVe15Rz6bynnffx2redQV7AWtP0NA3WWD2gwExxq5CmH53FD53vO1DgBGQpd4Nmc9ypiWN-vJ&sec=19781&di=8bf8cf817f49ed5b&bdenc=1&tch=124.117.286.152.2.1354&nsrc=IlPT2AEptyoA_yixCFOxXnANedT62v3IEQGG_ydFAT_8ikitxPvxJxEsRFTaY83P2ED8y7GAtx6XuXXt_m1si210dK&eqid=dd500a3c003c48001000000658d4abee&wd=&clk_info=%7B%22srcid%22%3A%221599%22%2C%22tplname%22%3A%22_normal%22%2C%22t%22%3A1490332844967%2C%22xpath%22%3A%22div-a-h3%22%7D

浴火重烧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五章 欲火烧身》古诗原文及翻译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一章 名声丧本》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名声丧本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名”,就是人有想表示自己的大小、存在和好坏的欲望心,所以有个名。世间人特别贪好名。“名声”,不光要有名,还要有声,这个“声”就代表了很大,要广泛流传,人人都知道。“丧本”,“丧”就是失去的意思,而且永远失去,这种失就比如人死了一样,是那种丧。“本”就是根本。这一章也是很重要的一章。【释】这是第二十一章,教人明白,好这声名的人,不单是没有益处,而且有害处。所以佛说“人随情欲,求于声名”:人顺着他自己的情和欲去追求声名,就是去追求一个好名誉。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都喜欢有自己的一点地位和色,还有各种的物质,所以他就要追求名利、名声。追求名声的目的,就是要满足自己的情欲。要名声干吗?要大家认识他,知道他,而且进一步开发他的情和欲的市场和它的来源。所以追求这个名声和追求物质同样都是那种欲望所引起的。 “求于声名,声名显著”,有的人一生都在追求名和利,特别是名声,有的人专门求名声,不惜一切代价求名声。“身已故矣”,当他把名声追到的时候,声名最好的时候,实际上人已经老了,也就快死了,所以没有什么意思,没什么大意思。特别是“贪世常名”,人为了常名,甚至是自己给自己创造名声。据说头些日子有个人把清华大学的食堂给炸了,炸了以后,这个人就走了。公安局就去破案,怎么找也找不出这个人。这个人就在网上跟人家谈这个事情,别人不谈,他就主动去跟人家谈,去讲,把话题往那引,说清华大学那爆炸案如何如何。人家就提出来说:“这可能是哪搞的。”他说:“这都不对,不是那么回事。”他就跟人谈这人是怎么个思路,怎么个想法,怎么炸的,怎么个手段。因为就是他自己做的,所以讲得很清楚。这个网路都有公安局监视,一看他谈的思路跟公安局掌握的是一样的,“哎,这人怪,这人了解的情况和公安局掌握的一样。”一下就把他抓住了。这一审问他就说了,那个事是他做的。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我想出名。”他说出名最快的,那就是在最关键的地方,能让大家引起重视的地方干点事。他想要出名,就不管它好坏,只要出名就行了。这个人为了出名就办这些蠢事,最后进监狱了,他名声也就到此,遗臭万年,多愚痴!所以说贪图名声成功了,也就老了,也就快死了,他也是这样。【释】“贪世常名”:贪求世界上这普普通通的名誉。“而不学道”:而不去修习道果。“枉功劳形”:这就枉用了功,劳苦了身形。还有一些人求好名声,不断地做一些善事,但是目的呢?是为了扩大他的影响、他的地位。我们这个求名声的心老是不断,在世间上就为了名声不断追求,甚至为了当一个小头目,或让人家说一句你是这里的什么什么,甚至为了这个问题就给人送礼、结交,叫人说句好话。人家说句好话,就高兴得不得了,回去就睡不着觉了,到处跟人讲,我现在如何如何。这实在是没有意思,就为了这点事情,而“枉功劳形”,去奔波,他不去学道,也不修道果,就追求一种虚妄的东西。【释】“譬如烧香”:譬如有人点着一炷香。“虽人闻香”:虽然这人可以闻著一股香气。“香之烬矣”,但当这香烧完的时候。“危身之火,而在其后”:那火或者就会著大,把自己也会烧死的,所以很危险的事情就跟在这后边发生了。所以说这个名声很害人,就算只有俩人,他也得想法弄一个名声出来,这个不好。有的人出家了,有时候也贪图名声。这个名声害人最大,特别是古人,很多的为了一个名声,都可以不断地去拼搏这一生。这实在是没有意思。特别是吹嘘自己如何如何,这个特别可悲。我们应该做到什么呢?应该做到八风吹不动,这才行。咱今天特意讲讲“八风吹不动”的问题。(以下出自《净心诫观法·诫观八风力大智者 不动法第十四》)【诫】何者为八?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八风有几风呢?有八风,分为八:第一是利;第二是衰;第三是毁;第四是誉,称誉的誉;第五是称,称赞;第六是讥;第七是苦;第八是乐。为什么贪名?因为他不知道这个八风的厉害,也不知道什么叫八风,所以他贪名声,进行八风这种观,可以使他从名声里脱出来。【诫】一切众生,为八所动,不自安心,故名八风。何者动相?得利便悦,衰恼便忧,毁辱即嗔,誉谈即喜,逢苦怀戚,遇乐生逸,称赞情欢,讥刺抱恨,此之八法,能令痴凡动摇不安。这个“得利便悦”就是高兴的意思。 “衰恼便忧”,这个“衰恼”,遇到问题,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干吗呢?就生烦恼了,就忧愁了。这就是被八风所动,遇着点事就要死要活的,忧愁。 “毁辱即嗔”,遇到毁的时候,有人说他不好,说:“你呀,没啥修行,你这个事没做好……”他就会干吗呢?他嗔恨心就起来了,“你这还说我,你等著,我要找你毛病、找你麻烦。”起嗔恨心,恨这个,恨那个。 “誉谈即喜”,“誉谈”,别人一谈论他好的时候,那就高兴,就喜。誉谈的时候,一称赞他的时候,“即喜”,脸上的笑模样马上就现前了,心里特别欢乐。 “逢苦怀戚”,“逢苦”,碰到苦的时候就伤心。“怀戚”,伤心的意思。 “遇乐生逸”,一看到乐就生放逸,就追求乐去了,追求好。遇到大乐生大放逸,遇到小乐生小放逸,总得放逸一会儿。遇到沙发,他就得多坐一会儿;遇个硬板凳,就少坐一会儿。 “称赞情欢”,遇到“称赞”,别人称赞他了,就“情欢”,欢喜得不得了,那简直是不得了了。 “讥刺抱恨”,如果有人讥刺他,他就老抱有嗔恨心,对其恨之入骨。这就是八风,这几种都是我们容易犯的,也是最容易令人心动的地方。由于我们无始劫来养成的贪著的习性,所以我们大部分都在八风上时时的失败,很难在这八风上站得住脚。我们应该记住这个八风,时时警惕自己。 “此之八法,能令痴凡动摇不安。”哪个都能让你心动,你修的那点定力在它面前一下就打败仗了。【诫】毁誉声一,妄起二业,造三涂因,报四趣果,波浪五道,成就十缠,永处樊笼,何时解脱?然十界者,缘和故生,性空故灭。体解生灭,即无嫌恨。恨风不起,罪火不燃。火不炽然,心得清凉,无诸热恼。以无热恼故,名为净心。你应该知道因愚痴而妄起二业,造种种的业,最后到恶道里去回圈。如果在这里不断地被十缠所缠住,就永远的被这个樊笼给困住了。什么是解脱呢?“然十界者,缘和故生”。你不要给它创造缘,就会解脱。遇到称赞你的时候,你马上就动个念:“这是批评我,我应该警惕。”或是谁遇到称赞,马上就离开,别在那听。不要非得人家讲你两句好话,才心满意足地离开。不讲你好话,你就在这硬等著,等到人说:“你这人不错。”行了,心满意足,回去能睡个好觉,要不连一个好觉都睡不成。那确实是个麻烦。有时候自己干点儿活也是那样,“大家都没看着我呢。”后来有几个沙弥看到了,“这也不行,最好大戒师能看到我;大戒师看见也不行,最好执事人能看到我;执事人看着也不行,最好师父能看着我;最后师父看到了,应该所有人都知道我,连居士都应该知道我,我能干。”有时候做点事情老求名求利,这不好。怎么样去解脱?就是应该知道“十界者,缘和故生”,这个十界都是缘和故生的,何况这个名声呢,是不是?更没有可得之处。所以“性空故灭”,你知道体性本空,我本是没有的,因为有这些就有了我,有我就不空,去掉我就空。“体解生灭”,体解大道,体解生灭,明了一切本来是虚妄的,这样就会“即无嫌恨。恨风不起,罪火不燃。火不炽燃,心得清凉,无诸热恼。以无热恼故,名为净心。” 【诫】偈曰: 愚人贪美食 憎恶腹内屎 见生竟爱染 薄贱老病死 毁誉同响声 嗔喜更互起 取相心高下 不识平等理 痴惑著音声 凡夫共如是 死生粪与食 经文遣相比 耳被虚声诳 神仙堕崖死 智者解真空 视听不相似这个是偈子,挺好,是道宣祖师讲的。 “愚人贪美食,憎恶腹内屎”:憎,就是嗔恨的意思,一般愚痴的人都贪爱美食,但是憎恶腹内屎。它们本来是一个东西所变化的,但却在这里产生了分别。 “见生竟爱染”:一见到生就动心了,就喜欢,不是嗔恨就是喜欢,就是被染著了。 “薄贱老病死”:薄贱,瞧不起人。就是瞧不起那些老的、病的、死的。自己最后也得到了这种地步。 “毁誉同响声”:那个称赞和毁,本来就像声音一样,根本没有啥实际意义,没有内容。但是我们一听到有人称赞一句,那简直就高兴好几天,你说这到底是为了啥?不知道。 “嗔喜更互起”:一天一会儿生气,一会儿高兴,老是不断地变化,此起彼没。这个起来,那个灭掉;这个灭掉,那个又起来……一天老是起心动念,从来没有享过这个清净福。那个心里像火烧似的,成天难受。我们为什么出家?首先就要脱离这个,这实在没有意思。 “取相心高下”:老是在相上分别什么好,什么坏,有分别心。 “不识平等理”:“不识”,不认识,不知道佛法是平等的,本来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的,但他不懂这个道理,不识平等理。 “痴惑著音声”:愚痴,非常愚痴;迷惑,不知道什么是真的,把假的当真的。贪著什么呢?贪著音声,虚妄的追求。 “凡夫共如是”,凡夫都这样,所以说都这样的就是凡夫。你是不是凡夫?你就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些毛病,有这些毛病那就是凡夫。 “死生粪与食”:他是除了吃完饭就是上厕所,没有别的,他的一生就追求这个,实在是没有意思。 “经文遣相比”:遇到经文他就不要了,就给别人,叫别人去读,他干吗呢?好的东西、吃的东西他留下,读经、修行都给别人。他在这上又挑好挑坏,又比较,弄几句经文也是为了名声。 “耳被虚声诳”:耳朵被虚声诳,实际上是被骗了。 “神仙堕崖死”:过去有五通的仙人就因为贪听虚妄的音声而堕落。那时有个国王带一些宫女去游山玩水,在那里搞五欲之乐,搞那贪欲。有一群神仙从这路过,听到这个声音这么热闹,再一看,都是些女人在那里做五欲之乐,都在那里搞贪恋呢,这时心一动,五百仙人全掉下来了。国王说:“你们干什么的?”把他们抓起来了。说:“我们是修道人,神仙。”“修道人怎么可以看这种声乐呢?”最后把五百仙人的手都给砍掉了,飞也飞不起来了,功夫也失去了。所以一个声音都会把你折磨成这样。还有一个,也是讲女人声音的害处,原先有个帝释天下到世间来学道,他的妻子就在他后面跟着,看他成天往那世间跑,是不是到世间去搞什么。实际上她不知道这个帝释天对修道特别喜欢,常上仙人那去听法。后来她就跟着,帝释天发现她了,就撵她回去,她不回去,他俩就争吵起来。那个女人就娇声娇气的,这一说话,讲法的仙人一听这个声音,那功夫当时就全都失去了,修的那点东西全造成漏了。这女人的声音是不能听的,你看看,在天上飞行的神仙听到这个声音,“耳被虚声诳”,一个声音,本来什么都没有呢,结果都掉下来了,都从空中掉下来了,最后手都让人砍掉了,所以这个非常了不得。 “智者解真空”:只有佛才是真正的智者,我们谁也不好使,只有佛才知道什么是真空。 “视听不相似”:看见和听到就像没见过这个东西。这可不是说著玩的。你想,看见和听着像没听见一样,那不是我们所说的硬板著,说:“我就不听,我的脑袋不听不听不听……”它不是这种状态。眼睛就看着这个东西,他像没看到一样;那个声音,火车叫唤,他没听见;见色,见跟没见着一样;本来应该听见的声音,却没听见。这可不是我们顺口就说几句:“视听不相似。”那个是一种功夫、一种定力,定力到了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那个看见和听见就是个虚妄的东西,并不是外面存在一个看见和听见,是你心里有了污垢,它就存在着听和看见,心里污垢一净了,你能把它控制住,就没有看见和听见。那听和看本来就是不存在的,虚妄的。那看有时候都可以调节的,比如说我们看一个事物,由不清逐渐的清楚了,头一眼,这个挺模糊,慢慢再看一会儿,就比较清晰了,轮廓都可以看出来,这是我们一般正常人的一种看法(看事物的方法)。如果你有定力,可以把你这种看法给改变,可以用定力把它改变了。从远看,我要让它看得清楚;到近看,我还让它看清楚。这种看法你都可以调节的,所以说那个看法也是个虚妄的东西,是你久而熏习所造成的。所以说我们应该清楚这个问题,应该做到看像没看见,听像没听见。虽然你们很多的人在说话,一句没听见,半个字也没听见。不是说我听了几句,不是那样,一句也没听见。如果想听的时候,什么声音我都知道;不想听,什么声音我也不知道。“视听不相似”,这样的人才叫“智者解真空”,他已经达到这个空性的理了,能把这个声音空掉。不是光知道它是虚妄的,而是确实能做到把这个声音空掉,把这个相空掉。我们应该往这上追求,不是说“哎呀,我没听见呢”。实际上听见了,但是可能自己没怎么太分别,或只听几句,就说没听见,有时候都是犯妄语的。说:“我没看见。”瞅了一眼还说没看见,实际上心早就动了,那都不行的。视和听不相似,那是真看见,就成天瞅着你,他没有动心。这种境界刚开始叫直心,大家将来在修行中就有可能达到这种功夫、这种定力,达到这种定力的时候应该知道这是个直心的过程。虽然你还做事情,但心里没有分别,这个非常好。 “名声丧本”,由于贪图名声,人就不去用功了,而且也不学道了,追逐世间的东西,越追求你的六根越放逸,心越定不住,最后就堕落到三恶道里去了。我们应该常记住这些事情。我们虽然出家了,但有时候追求小的名声还是有的,一表扬,我们还是高兴,一批评就生气了,实际上这都是不对的。说:“别人一批评,我就欢喜,这对不对呢?”批评,你得真欢喜,不是假欢喜。真欢喜,是从心里往外欢喜,不动心它就生起欢喜。那种清净快乐、常乐我净,是经常的,我们常应该享受在这里的。你要是不动心,本身就快乐了,不用你再去生起一个欢喜来。你生起欢喜,后面就有一个烦恼跟着。我们心不动,就生起一种清净的欢喜,这才对。另外,面对批评,我们有时候做不到这点怎么办?我们确实得先入欢喜,先生欢喜想,来克服自己那个嗔恨。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七章 无著得道》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无著得道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第二十七章,“无著得道”。看到这个“无”字就令人生欢喜心,我们都坑在这个“有”上了。 “佛说:夫为道者”,就是修道者,像木头一样在水里寻流而下,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也不为鬼神所遮,也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所以佛说,我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释】这是本经的第二十七章,举出一个譬喻,说修道的人要远离一切的障碍。什么叫两岸呢?两岸就是情和欲,情欲又分为见思情欲和无明情欲。见思的情欲是执著于生死,像此岸一样;无明的情欲是执著于涅槃,也就好像触到彼岸一样。人和一切鬼神(人拿这木头和鬼神取这个木头)就譬喻所有邪见的网缠着人,如木头被人取了似的。就是说这个木头不能触两岸,也不能被人取,要是触了两岸,它就不能入海了,是不是啊?若是被人取,木头也不能入海,也不能被鬼神所遮。【释】至于洄流所住,这是指懒惰,和精进正相反。你懒惰就等于住在这地方不走了。我们打坐,如果说:“我们睡一会儿吧,多睡一会儿吧,今天先这么地,明天再说吧!”你今天就被这个旋流所住。或是,“行啊,我先跟这个人多唠几句嗑,唠完了,明天就不跟他唠了。”实际上,你今天已经被“洄流”所住了。【释】腐败和无为法正相反,因为他不能直心正念真如,所以,他常常想精进,又退了。就像那洄流一样,流得很急,但是一转弯又流回来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保证精进一步,脚踏实地一步,绝不能这面跑得挺快,那面一碰点事马上就回来了。也就是说走一步,就给自己后面断一条死路,就把那个路给堵死,走一步断一步。你看看你所作为,或是你思念的东西,或是你想的东西,都要把它断掉,包括书信,有些人来往,连地址都不要了。最后,家住在哪,不知道了;什么电话号码,不知道了,忘了,脑子里没有印象了。走一步断一步,别怕痛苦。昨天烟台那个记者又来电话,告诉我一个好讯息:“师父,我秋天有可能就出家了,可以到这来了。”我说:“你怎么回事?”他说他母亲已经开始透露口信了,说你夏天别走,秋天再说。他说:“我到秋天肯定走,同意不同意我也得走。”他同时问:“我走了以后,将来还能不能回去?”意思是看看父母。我说:“你可千万别跟你父母这么说,一定要断除,不回去了。”他说:“那行,那我跟他讲明白了。” 讲得挺有意思,他说:“师父您看,我去了,都得准备什么东西?得需要带多少钱呢?”我说:“你准备你自己的三衣这些东西吧,这钱需要多少,我不能跟你说,反正你自己准备。”他说:“师父,等到剃度,我是不是得供养师父和寺院呢?”我说:“我不供养你就不错了。”他说:“我明白了。”就是说很有决心。我说:“你来了得考验,不是来了就剃度。”他说:“那行,我考验十年都没问题。”有这个决心,挺好。昨天又来了一个出家的,是陕西还是什么地方的,今天也许还能有人来。就是说我们不能往后退,不能给自己留后路,有时候发些愿也是很有重要性的。我也是不断地发,我说:“我是宁可死在臭水沟,也不回那个俗家,那些事就别想了。我不会那样做的,那是不可能的事,大不了就是个死。”你必须自己断,有时候发完愿,自己刚要一动念,“哎呀,我都发过愿了,我哪能违犯我的誓愿呢?”对不对?顺着愿力来坚固我们的道心,这个是很重要的。你要是没发愿,“哎呀,我那时候没说,反正这时候也不算妄语。”这不行啊。有时候也得有点愿,愿能激励我们,能看住我们。因为我们发愿的时候往往是心比较清净,我们有了想法的时候心里已经不清净了。如果有了愿力,这样的话,使我们能够往前走,说话就得是大丈夫说话,是吧?有的人就是像洄流似的,流得很急,但一转弯又回来了。这个回头路我们应该加小心,不走这回头路,脚踏实地,稳稳当当,走一步断一步,连想回来的道路全都给它堵死。什么家庭、财产、女人,包括亲人,甚至父母那面都给它断掉,断了以后,我们这个道心才能顶着走。因为我们那个情感,今天你刚觉得挺好,过一会儿、过一段时间,遇到难处的时候,身体有病了,或是吃饭不相应了,或互相之间有点心情不愉快了,等等的事情,他就想寻找一个能理解他、安慰他的一个地方。他把这些事情看成是坏事情,需要一个来讲述和发泄的地方。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最好的办法,最好的办法是把它吸收。本来是给你这个粮食,你把它吸收了就行。像火炬一样,火炬的燃烧是靠燃料。什么是燃料呢?就是那些乱七八糟的违缘,得靠这燃料。你吸收了燃料,火才旺呢,是不是?你得把这个东西吸收,你的火才会变得更大;你不吸收,你的光芒就小。所以修道得吸收这些烦恼和这些情欲,怎么样吸收呢?就是不被它转,不被它转就是吸收。我们想达到无为法,自己就得有一个明确的方法。首先,我们为了这个无为法,什么都要放下。【释】不能达到无为法,我们就着相了。所修的福慧不成功,就像木头烂了似的。必须要堕落,不会到涅槃的彼岸,也不会了生死。因为情欲就是有为法,起心动念那都是不行的,何况再达到情欲那种深的程度,那更不行了。我们一定要深深知道,有念就是邪,这玩意最厉害。但是人每天都在和这个念头打交道,成天没有离开过,就是睡觉也做梦,是不是?没有离开过,所以我们必须得离开这个。无为法,不住在这里。像不触两岸的木头似的,“你来碰我,我就不碰岸,不著岸边。”所以就顺流下来。你如果贪著哪个,碰了岸,它都会卡住的。所以说,要不为情欲所惑,就像“人取”和“鬼遮”,这都是情欲的问题。不管你是哪面来的,我都不被你所沾,你高贵也好,低贱也好,我都不被你这个情欲所缠,所以他就住不了你。所以佛说,我保证这木头入大海,也就是保证我们人肯定得道。如果我们一有了有为法,福报就没有了,修不成功,木头也就烂了,而且必然要堕落。今天亲舟师说,有个日常法师还是哪个法师曾经讲过那么一句话,他说:“佛经里有一句话讨论在家的,在家就是地狱。”在家就是地狱,他说佛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在家确实是很可怕的。【释】不能了生死,这就是被这情欲所迷,为爱见的众邪所娆了。被情欲所迷啊,主要是这个情,特别是男女的情和欲望,还有男人和男人的情,女人和女人的情,这个很可怕。有的见了男人也生欢喜心,就是现在这种同性恋,这个可怕。所以宣化上人讲,这个同性恋如果一旦发起来,就会变成一种病毒,这种病毒和现在的病一旦结合起来,就像那个肺炎一样,传遍世界各地,最后造成大量的人死亡。这些东西都是人心的变形,所以才出现这些东西。由于这些东西,世间人就造业纷飞,好人现在也基本都沾染这些东西。因为没有正确的概念,所以很难逃出这一关,惟独信佛能逃出这一关。信佛真正修行,就能逃出这一关。如果在佛教造业,我看也危险。所以大家得注意这个问题。这些本来不应该讲得过多,但是也不得不讲。现在这个事基本上都明显了,外面确实存在这些事,很厉害的。有些魔都混进了佛教,披着袈裟,你根本就认不清楚。他们的诱惑力非常强,不断地给你吃的、好的,满足你、称赞你、鼓励你,你想得到的他都能给你,但下手的功夫最后就是情欲。不光做,而且还会造谣。他的造谣,首先混淆视听,把所有的大德牵扯进来,他说大德也都做这种事情,真是可怕极了!哪个大德有名,他就说:“他也那样。”只要有俩人和他反对,他都会给你添一句:“他们俩有这种关系。”这种人非常可怕!我出关的时候就见过这样的人,他问我怎么修行,我说:“持戒啊!”我告诉他要持戒修行,我也知道我这话可能不起什么作用,但是也给他种下这个种子。而且他也穿着袈裟,唱唸也很好,所以说你们不知道,那是很可怕的!他也经常给人做佛事,说话那很仁义的,表面上很体贴人的。不像我这个做师父的,又臭又硬,尽得罪人,人家很会顺着人心去说话的,所以我们都得加小心。现在已经变为很明显的一件事情,特别是混进佛教,太可怕了!对于这个,我们既不能宣传,不能在外面讲,同时我们要提高警惕。为什么咱们的洗澡间都设在那屋,不允许非僧人使用,包括新发心出家的居士也不允许使用,都是在避免这个东西。我们都得加小心啊,处处加小心!不是说:“你看师父尽贪恋,底下澡堂不是挺好的吗?师父你又盖那么个大澡堂干吗呀?你不是享受吗?”不是享受。为什么弄出这么多?就是让大家身心都干净,都清净,远离这些不净的东西。所以我们大家都得加小心!不能堕落,不能住在有为法上,特别是情欲上,更不能沾染半点,否则就会像木头一样,会烂的。你永远不会归入大海,也不会到达涅槃的彼岸,也不会了生死,主要就是被爱见和众邪所娆。而且这些人还有一套理论的,世间有世间的理论,他说的:“人活着干吗?不就是成立个家庭吗?不就是男女这些事、生儿育女吗?”他有他的理论。他这一说,我们有时候不加小心,就能上当,“是呀,你活着干吗呀?”一想也是,活着干吗呀?他不知道一个关键的问题,人生是修行的一个过程,所以我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就在这块。一定要记住:人生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都是奔修行来的,但是这个过程,有的人没有过关,有的人或在这里打了个旋转而被迷了,所以堕落了。我们现在出家就是觉悟了,觉悟什么呢?“哎呀,我原先的愿望是来修行,不是到这个世间混来了,不是要被它所染。”我们本来是要克服所染,来成就道业的,来度众生的,最后我们到这里一迷,就堕落那里去了。我相信大家很多都有大志愿,也可能是从天上来的,也可能是从各个道来的,但都是有一个目的,都想了脱生死,度众生,使自己能够早日成就。都是奔这来的,只不过有一部分人迷在这里了。对这种不正确的看法,只要知道人生就是修行的过程,一下就把它破了,而且我们的心马上得到正念,就回来了。你若不这么破它,不行的。而且这种说法是符合真理的,符合事实,也符合我们大家的本来面目。所以这样思惟我们就会得到正念,而且我们也可以跟这些人讲一讲这个事情,让他们能够反省反省,回忆以前的愿望。每个人都有愿望,是吧?这样的话就能破除他的爱见,一下就可以断除它,因为爱见的众邪会干扰你获得正知正见。【释】正念真如而精进,明白法的本性本来就是无为的。不是说我们要通过无为法想达到个什么,不是这个目的,是什么呢?是我本来那个就是无为法,我们本来的面目就是无为法。虽然我们现在在不断地谈无为法,实际上离无为法的本体还很远,但是我们通过谈无为法、修无为法,来逐步地回到我们本来的面目上。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无为法,这是我们应该记住的。【释】若能这样子,不为情爱所转,一定会得道的,这是这一章的大概意思。 “佛言”:佛说。“夫为道者”:修道的人。“犹木在水”:就像一根木头在水里一样。“寻流而行”:顺流向下走。“不触两岸”:不被两岸的石头所障碍。不触,就是不把木头定下来。没有触两岸,这木头就不会被两岸所留(即不被情爱所留)。这木头就好像一个修道人似的,“不为人取”:也不会被人拿去。“不为鬼神所遮”:也没有被鬼神所遮挡。为什么这个木头有时候会触到两岸,会被人拿走,会被鬼神所遮,谁能说一下?弟子:道心不坚固。道心不坚固,这是一个,还能不能具体一点说呢?弟子:贪心没除。弟子:心在动。弟子:因为他行为不正。弟子:就是我们人心里这个正念不够,就像木头它可能是弯曲的,它就会触到两岸。弟子:情欲没断。情欲没断,这章主要讲的就是情欲没断。大家讲得对不对?是对的。因为情欲没断,心就动,心一动,两岸就起来了,心一动就生两岸。情欲没断心必动,情欲没断,两岸就现前了,人也出来了,鬼也出来了,人鬼俱现前,人就把木头给你捞走了。这里也说到女人,你要是情欲一动,那女人顺手就把你给拿走了,你像木头一样轻飘飘地被她抓住了。害死人,这个女人真害死人。你情欲一动,鬼神就把你找著了,锁了你就走,不费事就拉你走。你没有根了,道心没有了,拉你就走,那太快了。我们为什么叫人给拽著走?叫鬼神给拉着走?就因为我们有了贪欲心,所以说,绝对不能贪欲。有人说:“如果母亲不是女人,可以把天下女人都杀掉。”有一个出家师父就发这么个愿,他说:“要是母亲不是女人,我可以把天下女人都杀掉。”就是这样。他说的那个“杀掉”,不是砍人这个“杀”,你可别理解错了。就是说他生生世世永远不见女人,在他眼里绝对不允许有女人存在。但是惟独还存在一个女人,就是因为一个母亲,所以他这一念没有把女人彻底看破,原因就在这,就因为母亲这一关过不了。实际上,什么是母亲呢?就是慈悲。不要把母亲看成女人,这样的话就把这个问题转了,是吧?特别是修道人,对这个要特别加小心。因为啥呢?这女人还怪,你越修道、越清净,那女人可愿意找你了,找你谈话、请法,她专门找你。因为啥呢?有的是有欲望心,有的是没有欲望心,但她需要个什么东西呢?需要他的这个清净。你一清净了,众生就来了,来找你,来吸取清净。但是你如果没有那么大的定力,一下就被它转走了。这就是害己害人,你不光害了自己,连人家也都被你害了。所以清楚这个也是很重要的。【释】“不为洄流所住”,也不被洄流——来回流的水所停止在那个地方。不能说是:“我现在修道了,我已经远离女人了,这就行了。”如果修道不努力,尽想睡觉,或是就混饭吃,那也不行,还得努力。你一天不精进,一天就丧失了很多的东西,而且你原先修的那点定力逐渐就没了,你这个弦也就松下来了。所以你得攒,你不攒,最后你没有什么东西了。【释】“亦不腐败”,也不会腐烂,败坏。怎么不会腐烂?就是不住在有为法上。我们修无为法,无为,就是空。【释】“吾保此木”,佛说:我保证此木,这根木头,“决定入海”,一定会流到大海里去。就是说我们如果能够断除情爱,你一定会得道的,佛给下了这么大的保证。只要我们断除爱欲之心,你肯定会得道的,别着急。有时候我们这个欲望心也是反反复覆,因为有它的习性和种子,有它生理的反应。有时候本来没有这个心,但它生理上还有。这个生理的反应是哪的呢?是我们的习性种子。过去种那个因了,你今生想修道,不偿还好使吗?是不是?有时候就得重报转轻报。它重报转轻报,表现为一种习性的种子出现了,所以你不能丧失信心。另外呢,这种习性种子出来了,为什么让我们有了反应?什么原因?就是戒律不清净,定力不足。所以大家一定不光学戒,而且还要修定力。为什么要修定力?你要是不修定力,你戒律不深入;你戒律不清净,定力也不会生起来。所以它俩都得有,戒里含定,定里含戒,它俩都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要严格持戒,同时要保证定力的形成。如果不修定力,很多人就要还俗了,他控制不了啊,是不是?他控制不了,所以转化不了。所以说,大家一定要好好修定力,把禅定功夫修上去。通过我们清净的戒律,修出的定力那就真实了,而且有保证。你定力有什么问题,戒律在那地方就帮你解决了。戒律既解决了你那些问题,又保证了你定力的真正生起。它俩是不可分离的,你缺了哪面都不行。所以沙弥这一段主要是干吗呢?在戒律上一定要下功夫,你别怕浪费时间。说:“得了,我去修定力吧,定力这么好,我去修定力。”那个定力,你没有清净的戒律,它生不起来。因为知见如果不正,那就坏了。这个微细的变化,你修道到一定的时候才会清楚的。当我们定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我们进行转化的时候,它这时候就找你,俗话说找你的小脚。 “针尖大的洞,斗大的风”,你有一点小毛病,你那点定力生得越高,它会漏得越快,顺着你的小洞就走了。就像大坝似的,里面储了很多的水,水量越大的时候,决口的机会就越大。所以我们想修道就是这样,必须用戒律来保证你的定力,用定力来帮助你的戒律更加地清净、完整和深入。它俩本来是一个,戒定慧本来就是不应该分开说的,但是由于我们不能够全面地掌握它,或产生了偏见,所以佛就把这“戒定慧”三无漏学给分开说了。说的这些整体是一个,并不是两个,是没有办法,只是一种方便说。我们第一步就得把戒律反复地学。有时候我们学了一年二年、或是三年四年的沙弥戒,就觉得自己各方面的作为都差不多少了。你觉得差不多少,实际上里面差得很多。为什么呢?第一个,你觉得差不多少,本身这就是病了。一个真正持戒的人永远没有满足心,永远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人,而且有很多的毛病存在着,有这样的心才在道上走。如果你有个满足心,“我差不多少了,我比别人高了,我已经学戒这么多年了,可以了。”坏了,你这个已经被污染了。起心动念都是污染,何况你再生出这种知见,它也是一种污染,大家应该清楚。我们由于在戒定慧上的努力,就会控制一些欲望,最后灭除欲望,就会如佛说的“决定入海”。【释】学道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情和爱、物欲所迷惑。“不为众邪所娆”。这个众邪可多。现在就有一种普遍的邪,它的讲法是什么呢?就是说,“修禅定不用持戒,什么五戒,这些戒不用持。”意思是:我的禅定全能解决了。或是“你修禅定这个期间,该吃什么吃什么,该怎么地怎么地,不用这个戒律”,这是一种邪的说法。还有一种说法,说:“我们唸佛人不必持戒,临终的时候只要念几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把我们接走了,因为阿弥陀佛有愿力啊,所以阿弥陀佛必把我们接走。”他自己不精进、不努力,反而用佛的话来误导众生、来谤佛。佛的哪句话说不得进行苦修啊,他把所有的因果都给否定了。本愿法门(日本的一种附佛外道)就是这样。也有的人说:“现在念句佛号,你就已经在大法船上了,不必那么执著,已经在大法船上了。”实际上,那都是犯妄语、大妄语。那法船是什么?就是得道啊。你本来就没得道,说你已经得道了;你本来还没有破除这个无明,说你已经破除无明了;你没控制住这个淫欲心,他就说你已经在控制了。所以有时候是犯大妄语的,而且有很多人不持戒了。这还怪,跟这些人跑的还不少,还真有人跟他跑。所以有很多说法都得小心。他们居士有时候在网路上一提到大悲寺,那些人就出来了,就和大悲寺对着干,就是不让你提大悲寺。一提大悲寺,不是不让你发表,就是跟你对着干,这也是很厉害的。咱倒不管它,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他说得越多,对他还没什么好处,但是对我们来讲,反而消我们的业力。因为我们的修行也有不到位的地方,有时候“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咱们有时候名声太大了,却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好,所以他们说几句,正好帮咱们消业了,咱们也挺好。但我还是担心他,我们消业了,他别堕落了,是不是?这可不好。对这个“众邪所娆”,关键是我们得认识,得认识无为法。讲一个小例子,过去有一个修行人在打坐的时候,看见一个孝子揹着他母亲,来到他跟前。他说:“我正打坐,你背个母亲上我这来,肯定是魔的化身。”越走越近,直跟他说话。“你想扰乱我的定力,那不行。”撵也撵不走,最后他身边有斧子,在那预备一把斧子,拿着斧子朝这个孝子就给一斧子。孝子挨了这一下就走了,跑了。当时把他乐坏了,得了,这就继续开始打坐。第二天,可能是一出定的时候,一看,那个斧子在腿上呢。那个孝子就是他腿,那母亲就是他身子,是不是?人在进入空性的时候,这种境界就现前了,不像我们想象的:身体是身体、腿是腿、脑袋是脑袋。这些东西一旦到那种程度了,它就没有啥实际意义了。我们活着觉得有个脑袋,实际上我们是一种执著。当我们修到一定定力的时候,这个身体的执著就破了,就是暂时破或是境界现前,他也会看清楚的。所以说,那个“我”根本就是不存在的问题,但是我们凡夫就是认为存在,“我脑袋迷糊了,我脑袋不好使。”老怨这个脑袋,那是脑袋的事吗?是不是?它不是脑袋的事,是我们业障在那里。“我记不住。”那记不住就是脑袋的事啊?它不是脑袋的事,是你的业障。那业障就是让你放弃这个我执,虽然还有个法执在那块,但我们就是不肯放下,就说:“我脑袋是这么想的,我身体是这么想的。”所以这不行。如果你有了这个想法,就会被魔所扰,所以我们得修无为法。【释】不被一切的无明、一切的懒惰所障碍。“精进无为”:精进地修习无为法。一切无明,什么是无明?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无明?弟子:“我”就是无明。 “我”就是无明,对。你说。弟子:有了淫欲心。淫欲就是无明。谁能再广泛地说一下?弟子:起心动念就是无明。好,他这句话全给包括了,大家说得都对。 “我”就是无明,淫欲就是无明,起心动念就是无明,你眼耳鼻舌身意全是无明,六根六尘全是无明。你不要以为,“在六根里,我还能挑出一个好的根,在六尘里,我还有一个好的六尘。”你不知道,整个都是在一个无明里,我们就在大黑锅盖里活着,所以我们的处境都是非常可怕的。但是我们今天能修道,能够去听讲,能够唸佛,这就很了不起了,所以我们现在就是万幸。我们知道这一点,实际上就具备了修行的本钱。你知道这点就行,过去听半句偈子都会了脱生死的,我们现在听了这么多,就更有了本钱。主要就是怎么样“精进无为”的问题,处处得无为,处处得住空相,处处不被物质所扰。你处处得空,不能被这个物质给吓唬住,精进地修习无为法。【释】“吾保此人”,我保证这个人。“必得道矣”,一定会得道的。 “吾”就是“我”的意思,这里指佛,佛不妄语。你断除情欲,修无为法,没有不得道的。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佛给保证了。佛给授记了,那你还怕什么?是不是?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千万不要被那个邪师所骗。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章 割爱去贪》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割爱去贪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佛言」,佛跟我们说。说什么呢?「剃除须发」,出家的第一步,必须把胡须、头发剃光了。这一句说明:做一个出家人,应该显现僧相。依文字来解释,口边的毛叫做须,头上所长的毛叫做发,须发为什么要把它剃除呢?所谓「三千烦恼丝」,要是不把它剃除,会给我们增添好多的麻烦。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认为胡须和头发,是父母给我们的遗体,是不应该动它,不可以剃的。但是,头发也好,胡须也好,也是人生的一种美,你看看,不论男的、女的,都要把头发打扮得很好看的。而且随着时代的转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流行的发型,已经成为专门的学问。时代不断在变,自从披头士的疯狂风靡了全球以后,许多男孩子都喜欢把头发留得长长的,从背后看去,也不知道他是男的或是女的。过去报上曾登载过这样的新闻:在台湾台北,好多的年轻人留着长头发,政府就下令,凡是见到留长头发的男性,把他拉到理发厅,替他们都剪掉。 在外国,有个明星叫尤伯莲纳,就是剃光头,也是很漂亮的。假使大家都剃光头,也未尝不可。台湾青年入伍受军训,都是要把头剃光的,人间所谓的美,其实没有一定的标准。 胡须,也有人喜欢把它留得长长的,台湾过去有位监察院长,名叫于右任,他的胡须留得很长很长,实在是非常美观的。另有一位名画家张大千,他的胡须也是好长好长的,非常的美。现在许多男孩子,都要留个八字胡子,无非是为了美观。 但是,释迦牟尼佛告诫弟子们:留胡须也好,留头发也好,世俗人可以,你们要做一个出家人是不可以的。为什么?你假如一天到晚要为头发和胡须而忙,花的时间可多了,好象你们每天早上要洗头发、梳头发,胡须也要把它修一修,真是花了不少时间。做一个出家人,为了生死,为了修持,把它剃光了,才不会浪费时间在这个上面,因此,做一个出家人必须剃著光头。所以,「剃除须发,而为沙门」说明了出家必须现出家的相貌。 「受道法者」,这一句话说明做一个沙门,现出家相以后,接着,应当受持道法。道,就是佛道,佛道修持的方法,称为道法,这是出家当沙门所必须实践的一条途径。什么途径呢?简单地说,就著沙门这两个字所翻译成中国话「勤息」的意思去做,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 痴」,也就是要很勤恳地持戒、修定和修慧。说详细一点,即是修三十七道品。总而言之,做一个出家人,并不是把头剃光就算了,必须修戒定慧、三十七道品等种种修持的专案,才能够走上学佛的大道。 修学佛道,就应当把世俗的一切抛弃,把五欲打破。本章经文说到的「剃除须发」,沙门既然现了僧相,当然不会结婚,把男女之色欲断了,这是去「色」。「去世资财」,就是去「财」,「乞求」,出家人托钵,向人家要饭,根本谈不上要有好的「名」了。「日中一食」,吃饭,平常人一天吃三餐,释迦牟尼佛制定佛弟子只吃中午一顿饭,这就是去「食」了。「树下一宿」,睡觉没有用什么床,只能在树下打坐,稍微睡一下,是去「睡」。 以上的经文,都是针对打破五欲的,我把它点出,让大家有更深刻的认识,接下去,我们再把经文逐句分析。 「去世资财」,去,去除,舍去。世间的物资财富,譬如田地房产、金银财宝、钞票或者银行存款,股票等等,做一个出家人,应该把它舍去,不要说出了家,还把这些带着,是不合法的。所以,不在钱财方面用心,叫去世资财。 真正说起来,世间的种种财宝,是靠不住,不会长久的,它并不真正属于我们所有,而是五家所共有,那五家呢? 一、水灾:菲律滨这个地方,每年雨季,大台风一到,哗啦哗啦下了好多的雨,整个城市、乡下成为一片汪洋,农作物、房舍、货物都遭受破坏,财物所遭受的损失,难以计数。这样一来,资财还是你的吗? 二、火灾:这种灾害,比水灾更为可怕,自己家里意外失火了,或者邻居发生火灾,被蔓延波及,往往一把无情火,把房屋、财物烧得精光,又没有保险,本来很富有的,顿时成为无家可归了。这是不是很苦?可见,我们的财富是靠不住的。 三、盗匪:尤其是现在,治安很差,我们好好地在路上行走,突然黄金首饰被抢去了,有的时候,手表也被抢走了,这还算好,要是他来敲门,硬著闯入屋里,把你的财物搜刮一空,或者有的时候,你有钱,他就追踪钉住你,伺机下手把你绑票,于是大开狮子口,向你勒索,看你是要钱还是要命?为了保命,你仅有的几百万也要付给他,不然,被撕票可就惨了。这情形,菲律滨,其他各国都有。所以,盗匪对我们的钱财,也有他的一份,他也是五家之一。 四、恶王:关于王,古代有时候出现轮王,很仁慈的国王,爱民如子,政治清明,真是太平盛世。可是,一旦恶王执政,把人民看得非常不值钱,他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往往倒行逆施,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你的家产没收。现在不好的国家领袖也是如此,看到你所拥有的企业兴旺,就生起了觊觎之心,他也要有一份,你为了避免麻烦,只好给了他股份。可见无论古代也好,现代也好,一个国家元首要是不讲人道,而只爱钱财的话,老百姓一定会受灾殃的,所以,恶王也是五家之一,他可以任意抢夺我们的钱财。 五、不肖子:做父母的,辛辛苦苦地营谋,得来的血汗钱,总是把它蓄存起来,舍不得花费,尤其是中国人,往往为下一代着想,千方百计,吃尽了苦头,都要赚一点钱,兴置产业留给子孙。但是,如果不幸生了一个不肖子,他才不会体贴父母的苦心经营,只是坐享其成地吃喝玩乐,大肆挥霍才痛快哩!真是个讨债鬼。所以,有的时候,做父母的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才积存下来的钱,被儿子跑到「贼船」(赌场)去,一夜之间把整个家产都输光了,这是我们常常所听到和见到的。 因此,佛法讲,我们所有的财富,不一定永远属于我们所有。 释迦牟尼佛告诫大家:出家的比丘也好,在家的信徒也好,对钱财要看得开,看得破,放得下,能够有舍心,多行善事,多布施,唯有布施功德,才不会被这五家抢走。本经说「去世资财」,就是做一个沙门,必须把世间的物资财富完全去除了占有欲。当然财富有财富的用途,用得当,当然是好的,用不当的话,就变成毒蛇了,这一点不得不小心啊! 「乞求取足」,乞求,就是出了家以后,出家人是要沿门托钵维持生活的,这在古印度的修行人,就已经是一种习俗了,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以后,也沿用了这种习惯,订为制度,时至今日,在印度,或者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南传佛教,依然储存了这种制度,当你们到泰国去旅行,就会看到,天才刚刚亮,就有好多身穿黄衣的出家人拿着钵,在路旁接受人家的供养。 那末,你们会说:「佛陀既然制订出家人必须出去托钵乞食,你师父都没有这样做啊!」这个,你们必须知道,佛法是不离世间法的,在印度、南传佛教国家,社会上有供养沙门的习俗,当然可以托钵,可是中国唐朝百丈祖师,他把这个制度改了一下,因为中国的风土环境,跟南传佛教国家不一样。比如说南传出家人吃荤的,中国出家人却是素食,是什么原因呢?南传的出家人,完全靠施主供养,施主煮了荤的供养你,你必须接受。而中国的出家人,在寺里面自炊,所以素食,完全合乎国家的环境,风土人情,因此,乞食的制度,在中国并没有实行。 这里,我顺便再告诉大家:百丈禅师在中国倡建丛林,订了中国佛教的制度──农禅制,他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你要吃饭,就得耕种,自食其力,这就是他倡导的农禅制度。 「取足」,出家人所取得来的,应该满足,要知足才可以常乐,这也是对治五欲,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应该要能够自己克制贪心,知道满足才好。 「日中一食」,这也是佛订的制度,佛在世的时候,制定出家人一天只能在中午吃一餐,叫做过午不食,或者称为持午、不非时食。什么是不非时食?就是超过了中午(午时),就不可以再吃饭了,这个午时,中国一般的说法,是十一点到一点,日中,出家人吃饭的时间,应该是十一点半。你也许要问,为什么日中一食,在午时吃饭呢?这个问题,佛在世时,曾经有国王请问过。 据《毗罗三昧经》记载:「瓶沙王问佛:何故日中而食?佛说: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为鬼神食。」有一个国王叫瓶沙王,问佛为什么出家人要规定在中午吃饭,是什么道理呢?佛告诉他,吃饭的时间,早上是诸天吃的,我们这里供天都是中午,但在大陆丛林里面,斋天(供天)是下半夜到黎明,天还没有亮的时候举行的,因为早上是诸天吃的时间。那末,中午呢?是佛菩萨吃的时辰。太阳西斜,下午是蓄生吃的,日暮,日落西山,晚上了,是鬼神吃的,所以放焰口、施食,都是在晚上戌亥二时。从《毗罗三昧经》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佛为什么要规定出家人只能在中午吃一餐(日中一食)了。 不过,佛教传来中国,由于出家人的生活形态改变,增加了吃早餐,称为「小食」,等于是吃点心,不是正食,因此,只能吃稀饭,但也不能太稠,必须是用筷子划过以后,马上可以合起来的。而在中国丛林中,由于出家人必须耕作,很消耗体力,所以不但吃早餐,连晚餐也吃,称为「药石」,把它当成是服药,也是力求简单的。 一天只吃一顿,是很合乎卫生,讲到保养身体,实在不宜吃得太多。《僧 律》说:「多食有五苦:一、大便数,二、小便数,三、多睡,四、身重不堪修养,五、多患不消化也。」也就是吃多了,要常常上「一号」去排泄大小便,也会感到想睡觉,提不起精神,而且身体很沉重,都不想动,那里还提得起劲来用功呢?何况,吃多了,会加重胃肠的负担,造成消化不良。这是佛在世时戒律所讲的。 「树下一宿」,佛在世的时候,还没有建寺庙,出家人过的是云水生涯,正是「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到处为家。白天行脚,晚上就找一个地方,随遇而安,在树下的石头上打坐,到了半夜,稍微躺一下,睡觉是这么简单的。为什么睡一宿呢?要是找到了一棵大树的话,大树之下好乘荫,风吹雨打都无所谓的,我就在这儿住下来吧!佛说,不行!只能过一宿,明天必须到其他的地方去。所以,只有一宿,才能够把我们的流连、贪念去除。 上面所讲的乞求、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把佛讲的十二头陀苦行举出了三种,我乘这个时候,顺便把十二头陀行简单地介绍一下。 衣、食、住是生活中所少不了的,每个人都要穿衣服、吃饭、居住,所以,佛制的十二种苦行,也不出衣、食、住三类。根据《十二头陀经》所说,十二种头陀苦行是: 一、关于衣服方面的: 粪扫衣:出家人穿着不需要漂亮,佛制定,是到垃圾堆里面,检拾人家丢弃不用、肮脏的、破破烂烂的布,把它洗干净以后缝做衣服,称为百衲衣。 但三衣:出家人只能有三件衣:五衣,称为僧伽梨;七衣,称为郁多罗;九衣,称为安陀会,有廿五条、廿三条、廿一条,也称为祖衣。出家人最多只有这三件衣,不可以有几箱几橱衣服,这也是养成少欲知足的习惯。 附带告诉大家:出家人穿的衣,称为「袈裟」,意思是坏色衣,不好看的颜色,不可以鲜艳的,大部分是黑色、灰色、咖啡色,或者藏青色,上面都有象稻田那样的纹路,这是有原因的。依律典的记载: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印度的治安很不好,甚至连出家人的衣服也会被偷去,或者被抢走。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去托钵,经过稻田的时候,看到稻田的形状,启发了他缝制袈裟的念头,他感觉到可以把布割成为一块一块的,再缝成象田的形状,这样既可以作为修行人是人间福田的象征,也可以昭示匪徒打消偷、抢的恶念,这就是袈裟的由来,也是袈裟被称为福田衣的原因,而出家人著袈裟,除了让施主种福田的象征以外,重要的还是在于去除沙门对一切衣饰外物的执著,不要为了打扮自己而花费心思与时间。 二、关于饮食方面的: 常乞食:佛的制度,出家人一定要托钵,每天一大早去沿门托钵,是理所当然的事,不要说你福报大,有施主护法,他每餐送来给你吃,或者每天请你到他公馆去吃一餐,佛说:不行,必须常乞食,你们既然出了家,就得托钵,不论乞到好的或不好的东西,都一样吃下去,或者是讨不到食物,也不可埋怨。 次第乞:沿门托钵,是一家一家依著次序来的,不能说这一家是贫苦人家,到第二家去乞讨吧!那是不可以的,必须依著次序来,纵然是叫化子,他把吃不完的给你,或是拿一碗水给你,也得接受。更不能说有钱人家的供养好,我专去向他们乞食,这也是不可以的。 一坐食:又称一食,每天只吃中午的一餐,不可以整天吃不停,才不会浪费时间,妨碍修持。 节量食:不能因一天只吃一次,就拼命地吃,不行,饮食要有节制,吃得太多,会把肠胃搞坏,何况吃多了,身体沉重,那里提得起精神用功修持? 中后不饮食:认真说起来,过了中午以后就不能吃饭了。 三、关于住处方面的: 阿兰若处:在旷野、山上、没有人烟的地方,也就是空寂闲静的地方,称为阿兰若。出家人在身体能够远离热闹、噪杂,心思远离五尘五欲,不攀俗缘的地方,才能用心修道。 冢间坐:前面说到树下一宿,要是没有树,怎么办?刚刚走到坟场,你也可以住在那里,面对尸体的种种变坏,作种种不净的观想,更使你容易体会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 树下坐:在树下住一宿。 露地坐:要是没有树,就在露天,大太阳也好,下雨刮风也好,依旧把身心安顿下来用功。 常坐不卧:晚上不倒单,一直盘著腿子坐着,不躺下来作卧睡的。 以上关于衣服方面的有两条,饮食方面的有五条、住处方面的有五条,合起来就是十二头陀苦行,一个出家人,如果不认真修持,不容易做到这样的。 好,十二头陀行介绍过了,我们再回过头来讲经文。 「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你们出家人,中午只能吃一餐,树下只能过一宿,要谨慎小心,不可以贪求想再来一次。 「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佛陀为什么对出家人的生活起居如此严格地要求呢?要知道,既然已学佛了,既然已经出家当沙门,必须了解,人生最大的两个敌人,一个是爱,一个是欲,这两个敌人把我们的真心蒙蔽了,好象一个明镜,许多灰尘把它遮住,失去了光亮。我们本来是很光明,很有智慧的,被这许许多多的烦恼灰尘遮盖蒙蔽著,才流浪生死,我们既然要出家,了生死,就得照着佛陀的教诫去修持。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佛遗教经》说:「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一个欲望多的人,贪得无厌,为求取更多的利益,于是千方百计以期达到目的,为了满足这个目的,他所付出的精神心力,都是给他增加苦恼的,所以他的苦恼也比别人多。另外有一种人,清心寡欲,与世无争,无所希求,没有太大的欲望,他可以清静地过日子,当然也就没有患得患失的心理负担,是很自在,没有苦恼的。可见,爱和欲是会使人成为愚痴、迷昧的。这点,我们不可不小心啊! 本章虽然是释迦牟尼佛对比丘(出家人)的要求,但是我们做为佛弟子的在座诸位,能够多多少少对五欲看淡,节制一点,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帮助的。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灭》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我空怖灭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释】第三十二章说明了人为什么有忧愁恐惧,就是因为人有爱欲,所以才有忧愁恐惧;若是把爱欲断了,就没有什么忧愁恐惧。我们人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妄认四大为自己的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己的心相,所以就执著贪恋,不愿意放下,因此就有种种的麻烦生出来;种种麻烦生出来,就有很多的忧愁烦恼,接着又生种种的恐怖。你若能观察四大,就知道身体是由四大和合而成,本来没有一个我。然后,你再观察六尘缘影也是空的,要知道这个心是无常的,能把爱欲心先断了,忧怖自然也就没有了。所以佛说,“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因为有爱欲,就有所忧愁烦恼。从忧愁烦恼,就会生出恐怖心。“若离于爱”,若能把爱欲心断了,或转变了。“何忧何怖”,又有什么可忧愁,又有什么可以恐怖的呢?所以,忧愁恐怖就因执著放不下而来的。这一段是宣化上人讲的,讲得非常好。解释了人怎么样生出的恐怖和忧愁,因为他有淫欲心,爱这个、爱那个。你所谓的爱必然导致心理的空虚,有了爱就有了我;有了我,他就执著这个“我”上了;执著我,就有取舍;有了取舍,得到了,生起了一种满足的欢喜,但欢喜的背面就带来了更大的忧愁和占有欲,因为有想就有忧愁,得到了欢喜,得不到就愁。他这种爱心、这种贪欲永远没有止境的,越贪越深,越深越想贪。它本来就是一个下坡路,说“我只滚一步”,它不可能的,站不住的。就像人从山上往下掉的时候,说“我掉在半空中”,它不可能,你在半空中是站不住的,还得往下掉,一直把你摔死、摔烂、摔坏了,这才完事;否则的话,你这个是不会停止的。只要你产生了爱心,它的后果就是忧愁,由忧愁又生出了恐怖,这是一个规律。所以佛讲出了,你的恐怖从哪生?就是从这个爱所生。世间人都讲爱,“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等等,在社会上虽然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但是终归还没有离开这个。我们需要的是慈悲,是布施,所以我们不建立在人那种爱欲的基础之上,要建立在无我的基础上,那才能更真实,才是真正的慈悲。人要是建在爱的基础上,你必然就要有忧愁、有恐怖的。因为法的本体是空相,你离开了这个,反而生出了种种的想法,这种妄想必然越发展越厉害。特别是淫欲的爱,那越发展越厉害,只能是无明转厚,无明越发展它越厚。我们不明白,就以为生出一念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就是心里想一下子,那没啥。”你不知道,它在内心里已经起了决定性的变化。当起了决定性的变化的时候,因缘成熟就要发生行为。发生行为了,无明就会越变越厚。无明越厚,恐怖、忧愁都生出来了,烦恼重重。为了发泄自己的烦恼又去贪欲,越贪欲越烦恼,天天恐怖,胆小怕事,甚至连夜道也不敢走。因为我的坚固,所以恐怖就生出来了。有的人胆大,可能就是淫欲心小,所以我也很佩服这个胆大的人,我说:这个了不起。我一看别人上高,爬得挺高挺高的,他也不害怕,也不怕苦。有时候我就非常佩服,我说:这人肯定是有定力。但愿你们胆大的好好努力,利用这种善根彻底把淫欲断下去,把烦恼断下去。胆小的,我和大家都属于胆小一类的,咱也别怕,咱也得努力,胆小那是过去胆小,我们现在不断地努力献身,不自私,慢慢的就胆大了。不贪欲,这个贪欲不光是色的贪欲,就是一个物质,任何的物质你都不能去贪。你有了贪,这种恐惧心就会生起来,因为它是自私的,往下坡路走的。包括一张纸,你都不能贪。一些微小的变化有时候你不清楚,所以你要查。佛讲了,我们生出的恐怖心等等的事情,都是由忧愁烦恼而生。忧愁烦恼就会生出恐怖,晚上不敢走夜路,见个人就害怕。你看看现在,大家在克服害怕心上就比以前强多了。过去在家时,一进屋睡觉,首先得把门锁上,是不是?插得牢牢的,看锁没锁死,大门都得关着。现在你也不摸钱了、一顿饭了、东西也不攒了,你看那个门,开着门睡觉他都不想了,愿意怎么开怎么开,不管了。我们这个恐怖心就是因为贪爱,爱什么呢?爱“我”。爬高的人,他爬的时候没有想到“我”,没有想到掉下来会怎么的,他那时候没想。有时候我看到那爬杆的瘦,我心里可佩服了,他一点都不瘦,比我强多了,我都爬不上去。你看他身体瘦,实际上比我这胖的强多了。你看他身体有病,比我这个心里有病强多了,远远胜于我。这是第三十二章。我们下面接着讲第三十三章,“智明破魔”。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九章 返本会道》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返本会道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前三章都是就着我们日常生活的事相方面来说明「自作自受」的道理,比较容易了解;在更前面,讲了许多属于理性方面的道理,佛恐怕我们误会,以为只要了解佛理就好了,因此,本章训勉我们,光只是了解,或者听闻佛法,却不用脑筋去思惟;或者只是思惟而没有实行,结果还是等于零,唯有从闻而思,从思而修,才能返本回道,向道上去会,与佛法相应,才能得到受用。 「佛言」,释迦牟尼佛对我们说。「博闻爱道」,博,广博的意思。博闻,广博多闻,闻,不一定完全是用耳朵听闻说法,我们阅读经典、研究佛学,从文字方面了解佛法,都称为「闻」,所以博闻,是从多方面去听闻,广博地了解。「爱道」,爱,就是喜爱,道,就是佛道,也就是圣道。我们对于佛的圣道,有一种爱慕之心,却停留在只是听听这个阶段,这圣道是非常高深,很难得去体会的,单单凭着我们的信仰与爱护,去听听、研究研究,是不够的,要体会到圣道是不可能的。 道,也可以说是道理、佛道、佛的道理。佛的道理很多,一部大藏经,涵盖了三藏十二部,都是佛所说的道理,不论是显教、密教、性宗、相宗,总而言之,都是佛的道理。光是在佛的教理上研究,那是不够的。也许有人不知道什么是显密性相,我稍说明一下:显,就是显教;密,就是密宗。那些仁波切、上师、活佛,就是密宗的出家人,称为「密」。密宗有它的一套思想体系,认为修密是持咒,可以「即身成佛」,其实认真说起来,修持密法必需要十二年在显教方面去下功夫,穷通教理的。显,密宗以外其他各宗派,称为显教,所以显密是一对的。至于性相,性,就是本性,我们的真性,我们一般所研究的经典,好象《般若经》,是讲关于性宗的道理。相,是法相,属于唯识宗的道理。总而言之,十宗中,小乘、大乘、性宗、相宗,都是佛教的道理。 「博闻」,属于闻,闻而不思──只是听闻而没有动脑筋去思考、明辨、抉择。「爱道」,内心的羨慕、喜爱,而没有好好地下功夫,就是思而不修──没有切实地身体力行,「道必难会」,我们只是在外表上博学多闻,对于各种教理非常爱慕,力求其广泛,但是,必须知道,不论是在文字上、言语上,种种的「闻」,都是心向外去驰求。而「道」,我们的真性,并不在外,我们向外去追求,结果是徒劳无功的,对无上的「道」,必定是很难体会到的。因此,单凭着闻、思,没有办法体会到「道」本来的面目。 「守志奉道,其道甚大」,假使我们立定了坚固的志愿,能够坚守我们的志愿,坚定我们的信心,念念趣向于菩提,不杂有名利之心,发愿反求诸己,不向外去攀缘、追求。也就是回光返照,坚守成佛的志节,时时刻刻在「道」上面下功夫,念念遵奉佛的圣道去修持,最后就能够道成就──在菩提这条大道上才能够达到目的地,成就一定是很大的。换句话说,能够时时地从闻思而起修,听了、看了经典以后,进一步更要脚踏实地去修持,对佛道一定有确实的受用。 本章完全是讲理的,我们没有证悟到那种境界,怎么说也是说不清的,正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你每天精进修行,功夫到家了,才真正体会到那个境界是什么样子,就好象这杯茶,究竟是热的?是温的?是冷的?我如果告诉你,那是温的,比较烫一点,到底烫到什么程度,说不清的,必须要你亲自喝了这茶以后,才知道它究竟是热到什么程度。佛法也是这样,你没有亲自去体验,再怎么说也说不清楚的,完全要靠自己去下功夫,去修持,去体会,才能了解。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一章 喜施获福》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喜施获福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这一章说明看到人家发心布施,我们能够生欢喜心,同样地可以得到无量的福报与功德。 施,就是布施;用物质帮助人家,或者给予精神上的支援。布施这一个修持的法门,是修菩萨道的六度之一。六度,行菩萨道必须具备的六个条件──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里只把六度的第一个布施提出来。 讲到布施,佛经中有的讲得非常圆融,布施一度,就圆满具足了六度。现在我把它各别简略说明如下: 一、当布施财物的时候,内心毫无贪惜,就是布施。 二、当布施的时候,会远离悭吝心,所以也等于持戒;因为持戒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调伏我们的贪爱和憎恨等烦恼。 三、布施的时候,能够忍受所有受施者的唠叨,以及旁人的闲言闲语和风凉话,不起憎恨等烦恼,这就是忍辱。 四、布施的时候,能够亲手不断地把财物施舍给需要的人;同时也不会考虑到财物快完了,也不会起退却心,这就是精进。 五、布施的时候,能坚定意志,专心系念,施舍的心念绝不改变,这就是禅定。 六、布施的时候,绝不贪求果报,也不选择物件,分别亲疏,大家一视同仁地平等施舍,这就是智慧。 以上这些道理,在《优婆塞戒经》(第二卷),以及《十住毗婆沙论》等佛教的经论中,阐释得很详细,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找来参考。 平常我们说,修行要修六波罗密,什么叫波罗密?《心经》一开始就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波罗密是梵语,中国的意思是「到彼岸」,好象我们人生这个苦海,六道轮回是此岸,到了觉悟的那一边,称为彼岸。我们修持六度法门,就可以到达彼岸。因此,称为六波罗密。 我们做社会慈善福利事业,表面上看起来,是行布施,但真正要做到布施波罗密,能够到彼岸,应该还要具备好几个重要的条件,才可以称为波罗密,这儿,我举出五点来说明: 一、了知实相:实相是佛教的专有名词,就是要了知我们修持的实实在在的本相,称为实相。实相,本来是真如理体,是佛性。布施也有它真正的意义,譬如说,我这条手帕要布施给你,我是能施的人;你接受我的手帕,是所受施的人;还有,我所布施的手帕(东西),是施物。能施、所施、施物,三者都不是实在的,都不要去执著,称为三轮体空。说明白一点,我们救济人家、帮助人家,事情过后就算了,不要认为我送了一条手帕给你,你接受了,就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中,希望有一天,人家来报答。这样就不叫布施,更谈不上是波罗密了。所以,我们要到彼岸,布施时,就必须三轮体空,不执著所行的善举,这样才能够成为布施波罗密,才能够到彼岸。 二、起慈悲心:我们布施时,人家对我们有所要求,希望能得到吃的、穿的,或者希望布施他几块钱,我们生起了慈悲心,满足他的要求,而且不要居功;人家有痛苦时,我们为他解除了,也不要老是记着曾经有过这件事。总而言之,能够怀着慈悲心,无所求地施舍、助人,才是真正的布施。 三、发施济愿:我们帮助人家,必须出于内心,不要等到人家来要求,而能自动发心,以怜悯心、不带丝毫的条件去助他,这样才是真正的布施。发这样的愿,就是实现佛陀的本怀。好象在我们讲堂前面供奉的大愿地藏王菩萨,他的本愿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们帮助人家,只是代佛行化,实现佛陀慈悲救世的精神,所以,布施济世的作法,是不需要有所执著的。 四、回向法界:我们无论诵经,做任何善事,都要回向。当我们布施,做了一件好事,应该回自己向他人,把我们的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希望藉著这功德,大家将来共同的完成佛果,这就是发愿回向,回向是很重要的。 五、具足方便:我们布施也要看机缘,要具足善巧方便。你所要布施的东西,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所以,布施要有权巧方便。经中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你要度化众生,想接引人家来信佛,必须先用一种方便,就着他所喜欢的,把他诱导过来,而后再慢慢地把他引入佛门,成为我们的同志,一起修学佛道,这是一种方便,是很重要的。 能够具足以上所说的五点,布施才算达到究竟,也才能称为波罗密(到彼岸)。 把布施解释以后,我们再回头来讲经文。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我们看到人家施舍,做好事的时候,能够私底下从内心生起欢喜、赞叹,同样也有福报的。 「沙门问曰:此福尽乎」,当时有一个心量比较偏狭的沙门(出家人),听后非常怀疑,问佛:佛陀,是真的吗?如果照佛陀这样的说法,那这个布施的人,他本来所应该得到的福报,岂不被人家分光了吗?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佛说,你这种想法就不对了,我举一个譬喻给你听,就象这里有人拿了一把火,「数千百人」,很多很多的人,「各以炬来分取」,就因为他有火把,于是,你拿木柴,我拿树枝,大家拿着各种不同的燃料,纷纷来这里引火,取回家去,用来「熟食除冥」,熟食,引火去煮饭;除冥,室内没有光亮,黑漆漆的一片,于是,拿火把来照明,称为除冥。 「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大家虽然是来引你的火去,但你本来的这一把火,还是照常存在的,它的光亮丝毫没有减少,并不因人家来引去,火的光亮就有所损失,或者消灭了。施舍的人所得的福报也同这个道理一样,我们为他欢喜、赞叹他,所得的福报,也不会因此把他的福报分光了,没那回事。 本章主要告诉我们,当我们看到人家布施、种福,我们的力量虽然不够帮助他,但是我们随喜赞叹,同样的有功德,这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的其中一个──随喜功德。 因此,奉劝在座的诸位,人家不论做什么好事,我们都要随喜赞叹,我们的能力做得到,帮他一点忙,要是能力不够,以我们的精神去支援他,同样有功德的。 可是,在现实的社会,不是那么一回事,那个有这么开阔的胸襟,谁有这样大的慈悲呢?有句俗语叫「猫哭老鼠」,这是句歇后语,你们想想,老鼠是猫的点心,现在猫儿居然为老鼠伤心,哭起来了,这是「假慈悲」呀!因此,希望大家牢记:看到人家做好事,不要随便批评人家,必须先把事实弄清楚了,而随喜赞叹才对。 下面,我再说一个小故事: 佛有一个弟子名叫迦旃延,有一天,他从阿凡提国弘化结束,回到舍卫国,在途中,突然看见一个老婆婆在河边嚎啕大哭,好伤心哦。他心想:不得了,这一下子老婆婆要是跳到河里寻短见的话,怎么得了?于是,赶快上前,一把将老婆婆抓住。 「老婆婆,你身体不舒服吗?有什么困难吗?请你告诉我。」 老婆婆手上拿着水瓶,穿得破破烂烂的,向迦 延看了一眼,叹口气,说: 「我告诉你又有什么用呢?你解决不了我的问题。」 「不会没有用,我是个出家人,佛陀常常告诫我们,应该慈悲为怀,尽力帮助人家,你有什么问题,告诉我好吗?我会为你解决的。」迦 延恳切又热情地说。 老婆婆犹豫了一会儿,才慢吞吞地告诉迦 延: 「我穷得太苦了,年幼就卖给大富人家,几十年来,主人总是虐待我,我挨打受骂,受尽了苦楚,唉!我真是生不如死,不如早点死掉算啦!」 说著说著,老婆婆又伤心地哭了。迦旃延温柔地对她说: 「这个不算什么,你要知道,你穷苦是因为前生没有修福,你现在可以种福、布施,也会发财呀!」 老婆婆听了,很不以为然。 「你这出家人,只会说风凉话,自己没有遭受到痛苦,那里会了解人家的苦楚,我是从小卖给人家当奴婢的,你要我布施,我两手空空的,连手中拿的这个水瓶,还是主人的,叫我用什么布施呢?」 「你希望快乐,希望有福报有钱,就必须买『富』,要把『贫穷』卖出去。」迦称延肯定地说。 「怎么买?怎么卖?」老婆婆张大了眼睛,好奇地问。 「你卖啊!你就是买富,你要发财啊!我呢,买贫啊!你就赶快卖来,这样不是很好吗?」 「布施布施,我手中的水瓶还是主人的,我怎么布施啊?」 「可以,你现在拿这个水瓶去装水,把它倒在我的钵里面,就是布施。这样,你就买了『富』,我就把『贫』买回来了。你转个面目来,就富有了。」 大家想想,一个当奴婢,一贫如洗的老婆婆,有迦旃延尊者来帮她的忙,要买她的贫,把富卖给她,结果会是怎样?她照着尊者的指示去做,马上生到忉利天。 这个故事不是我杜撰的,是佛经所记载的,它启示我们要布施,要供养,应当出于我们的一片至诚心。 因此,讲到喜施获福,很欢喜地帮助人家,看到人家做好事,我们心里面随喜赞叹,会得到福报的,「福不唐捐」啊!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六章 舍爱得道》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舍爱得道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佛说:“人怀爱欲,不能见道,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佛大慈悲,佛本来就是讲一句话,我们都应该明白的,又用譬喻来解释。“人怀爱欲”,爱这个东西、爱那个东西,爱好、爱坏;有欲望,钱的欲望、吃的欲望、女人的欲望、色的欲望、香味的欲望,等等的欲望。只要你产生一点爱的心,爱楼房、爱汽车、爱水、爱药……你有一点爱的心,就不能见道。但是这个得区别一下,爱道不算,那修道就不算,这个不属于爱欲。我们说的都是不正常的那种,有这种爱欲心,所以不能见道。佛讲了这句话,我们就应该明白了。佛讲一句话,就应该明白是怎么回事,就清清楚楚,不用再说了。但是我们还有不明,佛又进行比喻:譬如澄水。说我们就好像一潭平静的水,虽然有污垢,但它沉在底下,日久了可以清除。但是由于我们不能放下这个爱欲之心,就比如一个人用手在水里一搅,搅动的时候,底下的污垢就被搅起来了,水就不是清的了,就是浑的。 “众人共临”,大家都围着这水看自己的倒影,“看看我的相貌是什么样呀?”完了,因为水浑了,谁也照不见了,它不能发挥水那种照的作用,所以说“无有睹其影者”。 “人以爱欲交错”,不断地爱,今天爱这个,明天爱那个;一会儿这个又不好了,那个又好了,总是在不断地交错,此起彼伏,不断地生起爱欲。心中的污垢越起越盛,原先起不点儿,这回好,不断地盛。世间人刚吃完又打麻将,打完麻将看电视,看完电视又做些其它不应该做的事情,等等的事情。我们有的人虽然修道也是这样,今天爱钱、爱衣服、爱饭、爱名和利。特别是世间人爱女人,他把厕所当成最干净的东西了,有时候明明知道是厕所,他还糊里八涂往里钻。爱欲反复地这么交错,此起彼伏。 “心中浊兴”,所以“故不见道”。有了灰尘,他不可能见道,因为只有水清才能见道,他都给搅浑了,能见道吗?所以佛说,“汝等沙门”,你们这些比丘啊,“当舍爱欲”,应该把爱欲舍掉,首先就得舍掉爱欲。我们现在出家了,第一个舍掉的就是女人,这简直太殊胜了。你等于拔下了地狱一大根,因为有女人的地方就有地狱,地狱和女人是分不开的。首先舍去了女人这些污垢,而且又舍去了世间很多的贪欲。比如吃一顿饭啊,因为慈悲,众生的粮食来得不易,我们应该吃一顿饭。另外,为了修道,减少欲望等等,这都是舍爱欲。我们的爱欲更得舍,你不要以为出家了,舍掉了一些粗的就完事了,我们脑子里的影子、想法也得舍,还有一些小玩具,你也得加小心,就一根草,你也不能生欢喜心。说:“我这个衣服颜色不好,那个衣服颜色好,我得换一换。”就想尽办法去换,“师父,你看,这个衣服是不是不好呀?这地方有点儿毛病,我穿着不合适。” 那不合适你就自己改呗,给你啥穿啥,佛制是捡粪扫衣,捡破布自己缝的,谁告诉你有发衣服这一说?那衣服都是自己乞来的,自己捡来的,自己缝上的,有一块布那就不错了。这不行,我们的头一个概念就是错了,我们以为出家人还有发衣服的。错了!你记住,出家人既不会发衣服,也没有吃饭的地方,更没有给钱的地方,啥都没有,一无所得。你时时要想到,出家就是出这样的家,你有这心,它就不会产生欲望心。有了欲望心就有烦恼,“怎么没给我呢?怎么这都给他,不给我?”完了。应该永远有一种心,什么呢?什么好东西都是给别人的,我应该站在最后一个。就是最后一个,我也不要,不是说最后一个我就要,最后我也不要。“那最后的你不要,不穿衣服能行吗?”比如发衣服,最后一个,我是不要而要的,我没有那种贪欲,给你只是为了大家,也是为了遮体,并不是我有贪欲心。没有这种要的概念,一点都不让它生起,你这才行。我吃饭后为什么最后一个出来?没有别的目的,我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先我成佛,我最后成佛,所以我走在最后,这是我的想法。有的人说是“领着成佛”,我现在没有那个能力领着成佛,就想给你们大家做一个垫脚石,把所有人都送成佛,最后的那个可能就是我了。也可能还有他方世界的众生再来,那我们再等,要把所有的众生度尽,那才行。那不能光嘴上说一说,我们做的时候就不做了,那不行,你的心里得去做。在碧山寺的时候,吃饭我都是最后吃,一堂二堂过完了,最后才轮到斋堂的吃。吃饭的时候,那个饭菜都是大家吃剩下的,我去吃。那行堂的桶里的都已经捞过了。那盆里有没有现成的?就是多炒的,有!就是有,那我也不敢动一下。那不能去打,因为什么?外面那行堂的桶里还没有完事呢,是不是?桶里还有,不管剩的是汤,它终归是有,所以得吃到最后。那天有一个师父看我老吃最后的,他说:“我给你行堂。”他要给我行堂,你要行就行吧。他拿着勺子去舀,把那汤控一控,捞点儿干的。因为大家都吃完了,基本就剩个汤,干的不太多了。他就是慈悲,想给我捞点干的,意思是:那汤剩下就算了。我不让他打,我说:“你把它放下。”我没说话,但是那意思。我放下钵,把勺子给扭过来,把那菜再倒汤里去。他愣了!他说:“你什么意思?意思是不好,不要?”我说:“不是,你放下来以后,你顺便打,捞著稀的就是稀的,捞著干的就是干的。”并不是说我永远不用干的,也不是这个意思,也不是我喜欢稀的,遇到啥我就吃啥。后来他瞅着我,愣了,以后再也不给我打菜了,也没人给我打菜了。因为我太挑剔了?不是,他是不忍心。我那时看到菜,你要说心里没有想法……心里有没有想法?有想法。就算有想法我也不去那么做,不去做!只要一贪,那灰尘全起来了,那个贪心就是灰尘。什么是灰尘?那贪心,爱吃的那个就是灰尘,那一念就是灰尘。你就左搅右搅,全浑了,这顿饭吃得一点也不清净,那是不行的。我们一定要克服贪欲这一关,小的也不能贪。说:“我都舍去了。”最后就是剩下一片药,你都不能去贪,得达到无所求那种地步,不能贪,不能有这种想法。闭关的时候,我想干吗呢?从来没有一个扇子,哪怕有个蒲扇,夏天扇扇风也行,没有。要是到外面找一找,也能找到,但不去找,因为人家没给你,你不能自取,所以就等待、等待……闭关过了二年,在第三年的时候才发现一把“扇子”。闭关时我那桌子是纸壳做的,有几个木板条,上面放一个纸壳,这就是我的桌子,这个纸壳我用了三年。一天,那个纸壳有个边耷拉着,那个边拽下来个口子。我一看,顺便就把它撕下来了,“别郎当了,怪碍事的”。一撕下来,哎呀,我这一扇,它出风了,这大纸壳出风。你说,闭关两年都不知道这玩意撕下来就可以出风,那个桌子要是不损坏,我还不知道撕,没有想到撕下来能扇扇风。夏天太热的时候,打七的时候坐那块,哪怕有张纸扇一扇也行。——纸不行,太软了,哪怕有个稍硬一点儿的,有个纸壳能扇扇风也行,它没有那个条件。没有那个条件怎么办?你别求。你不能说要把扇子什么的,什么电风扇,那里也没电,你更不用想这些事。就连一把扇子也没有想去求,就连纸壳也没想尽办法去找,在那放著都不知道。那天,我把纸壳撕下来,还不是夏天撕的,是冬天撕的,那时给我乐坏了,简直就生起了一种欢喜。什么欢喜呢?我想:哎呀,今年夏天打七的时候,不至于热成那样。实际上,这种欢喜心也是不应该有的,但是那欢喜心有时候就控制不住,“今年夏天有个纸壳能扇风”。我把它放那块,有时候没事儿还瞅它两眼:哎呀,好,今年我有收获,有个纸壳。闭关的时候,那舌头生口腔溃疡,药片没有了,用牙膏。牙膏没有了,把牙膏皮扒下来,擦那个舌头。刚念两句它又疼,于是再擦,擦了之后,舌头全是白的,全是那牙膏皮,就是那么做。牙膏有没有?有,在亲藏那儿管着呢,他不给我,我就等著,就得等。特别是药片,曾经有一个什么含片,那时候还没有胖大海,反正就那种含片吧,含在舌头上能缓解的。实际上它是治嗓子的,不是治口腔溃疡的,但是不管怎么的还有含片。打个七用了一半,一点儿,就像大米粒那么大,用那么一小块儿,搁嘴里含一含,含一含那舌头能缓解缓解,然后再继续诵,再疼的时候再含,最后还剩了半块。这半块储存到了下个七,可能将近四个多月,四个多月以后可能还没用。那天我开启那个纸,里面还有一小块,我想:“得了,这还有个半片,多半片呢,下回打七还有药。”心里还有点底儿,最起码下回还能扛一阵子。有时候把那药片放嘴里含了一下,产生点唾液以后,润滑以后,把那药片再吐出来,在旁边搁著。你不能一下含完了,含完了下回疼的时候怎么办?一会又疼得实在受不了了,实在受不了就拿它含两下,再缓解缓解,就那么样,使了多少回,所以一个药片都能使用好几个月。就是说,我们不要在这里有贪欲,要自己去想办法,一切都要自己想办法,不求人,没有这个贪欲。那衣服破成什么样呢?就剩个袄袖子,剩下的全是一条一条的。是什么原因呢?一个是没有时间缝衣服,四个月才能缝一次衣服。那回大家看我四个月没缝,以为我没有针了,就供养我针又供养我布,叫我缝衣服。实际上我不缺针,也不缺布,缺什么呢?缺线。他们谁也没想到缺线,就不给你拿线。最后八个月都没缝衣服,成天穿着,那衣服不管是原来的,还是补的,最后都成了一片一片的。他们都以为师父故意要现那形相,不是那个事,是没有线,有线我就缝上了。但是打七时不缝,必须打七结束了,在这一个七结束后的空余时间,洗洗澡、剃剃头,然后再把衣服洗一洗、缝一缝,准备打下一个七。为了打下一个七,这才准备的。那次连下一七都没准备,穿的这衣服就剩个袄袖子、一个领子,还继续打七,这啥也没有了,怎么办?八个月以后,那天供养了线,哎呀,把我乐坏了,心里话:这可算有线了。赶紧就缝衣服,那衣服实际上和重做差不多少,就剩下领子和袖子,袖子也是破的。所以说出家人衣服也得自己缝,大小,能有那么个形就不错了,有那块布就行了,不行就剪开重新改。我的裤子,是用三条过去的旧裤子,毁了一条裤子做的,不像你们出家,还有新做的,等等的事。我也做了一套衣服,是包装布做的,那是在没出家之前,一套衣服花了十块钱,连手工都算上了,也就这个。所以说我们要学会“出家”。有时候我们身虽然出家,但心还没有到位,还不会出家。有时候还放不下,还跟物质争。没有那个东西,你给我,说老实话,我都觉得难受。这个爱欲心一定要破除,不破除是障我们道的。有时候我们想修,但不知道方法,不是大家不想修、不想去苦修。想,但不知道这个方法,所以我就给大家提个醒。另外你得多思惟:怎么减轻这种贪欲心,怎么不求人……怎么去思惟,你才有智慧。我那个时候也没有人告诉我,说:你应该怎么修,怎么穿衣服,怎么入佛门……没人告诉我这些事。现在你们还挺有福,师父还能给提个醒,剩下就是你们做的事情。那时候没有这个概念,谁给我提醒啊?没有人。但为什么能想到?就是有一个不求的心。不求,我也得生活,但是我以不求这个心为我的原则,这个根本原则不能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再想想,我怎么生存下去?这就不至于走错路,这个爱欲都应该这么去。有了爱欲,这个道就不能见。你为了见道,但只要有一念贪心,它都不能见道的。特别是女人,那就更不用说了,凡是有好、有贪心都不行。有爱的心、有欲望的心,这就是什么呢?这就是污垢,这就是无明。所以我常给大家讲,什么叫修道?你就去毛病、去习气,就完事了。这些毛病习气正是障我们道的因缘,什么障道?就这些东西,毛病习气越积越重。那爱欲心就是毛病,不能忍的心就是毛病,就是习气,只要把这些去掉了,没有不见道的。是不是?我们来看一下宣化上人怎么讲的。【释】第十六章说明了一般人的心。心水本来是澄清的,但若把它搅浑了,就不澄清了。澄清是什么呢?就是道。不澄清呢?就是爱欲。爱欲障着我们不能明心见性,不能见道证果。证得初果是见道位,也就是见道了。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当你有爱欲来袭,则不见道。这就好像用手把澄清的水搅浑了。这水因为有一些沙泥、微尘在里头,所以浑浊了。要是没有微尘在里头,你搅它,它也不会浑的。这微尘是什么呢?就是爱欲。这爱欲就像水里的微尘似的,你用手一搅,就生了爱欲心。 “众人共临”:所有的人都来到水边,共临于水——都站在水的旁边。“无有睹其影者”:但谁也看不见水里有自己的影子。为什么呢?就因为水被你搅浑了。为什么你不见道呢?也就因为你被爱欲浑浊了。 “人以爱欲交错”:人哪,一天到晚想爱、想欲,想来想去都是爱欲这种不干净的东西。“心中浊兴”:这令你的心浑了,你的智慧水浊了,没有智慧。“故不见道”:所以你就不明白道。修道,修来修去也不证果,也不见道,为什么呢?就因为你有爱欲。你若没有爱欲心,很快就会证果见道了。所以佛说,“汝等沙门”,这个汝等沙门,连现在的比丘、比丘尼都包括在内。“当舍爱欲”:都应该把爱和欲舍了。舍爱欲,不是说我很讨厌女人,见到女人,就发脾气赶她走。不是那样的,要怎么样呢?要见如不见,闻如不闻,也不需要讨厌,但是也不动心,不动念头。“舍”,就是布施出去。好像你布施钱给人,既然已经布施了,你自己就不能再有了。所以要把它舍了,舍给谁呢?要舍给你爸爸,舍给你妈妈。 “爱欲垢尽”:爱欲这种邋遢、污浊的垢,要是没有了。“道可见矣”:你就可以见道证果了。宣化上人这一段讲得非常明确。为什么不证道?就是你有爱欲的心,没有别的东西。只要是有东西能引起你心动,那都不能见道。要是没有东西能引起你心动,就能见道。特别是佛用水来比喻,这是个非常明确的东西。你看,你动它一下就不行,因为啥呢?因为你里面有灰尘,你一动,那灰尘就搅起来了,所以我们修道千万别动。当你的灰尘都除尽的时候,你怎么动它也不会搅,再说,到那个时候你也不去动了,它也不动了。我们因为有灰尘就要动,有灰尘就产生爱欲,产生爱欲我们就产生动。昨天把这个概念给大家讲了,应该这么理解。所以说,心一旦浑了我们就没有智慧,这个大家已经知道了。出家第一个舍的就是财,得舍去,得舍给谁呢?都布施出去。有的人曾经问过我,有个比丘尼师父说:“师父你看看,我出家还带了工资,我没吃常住饭,我有工资。”我说:“你这种出家是不对的,你应该把它舍去,至于你舍给谁我不管,你舍给你爸爸,舍给你妈妈,叫他们有生活出路呀,或是舍给谁,那是你的事情,首先你得把这个财路断去,不能说带着工资去出家。” 出家就是舍财,舍财本身就是出家的一部分,你怎么带着财去出家?完了还弄一个“我没吃常住的”,傲慢!还说没吃常住的,怎么没吃常住的?你以为带钱就不吃常住的了?常住的饭和你们家的饭,和你的钱买的饭不一样,常住的饭是十方布施的,那是珍贵无比的,那是你那点臭钱能买来的?所以,说这话的人她糊涂,还满以为自己应该理直气壮,“我没吃常住的,也没沾常住的光,我是自己顾自己。”你说这人脸皮多厚?脸皮太厚了。只能说明她出家那一念不正确,不应该那样。出家,第一个就是要舍财,把你的所有东西都要布施出去,这才是正确的。我永远不再摸钱了,它愿意怎么地就怎么地,和我没关系,我再也不要了,我就是为了远离钱财才出家的,这才可以。所以在咱们这里出家,没有跟大家说:你得布施多少东西,或是你要拿出什么财产才允许你出家。听说有的地方出家还要花多少多少钱。应该常住不能要钱,你更不能要,谁也不能要,这才行。这个财产是一大障碍,特别是这种自己给自己开了后路的,你有了工资搁那存著,就等于给自己开了个后门,说不定哪天就从这个后门溜出去了,就回去了,还俗了。他有钱嘛,以为还有另一个生活在等着他,所以说那是不行的。出家人,舍就舍干净,断绝后路,包括亲人,以后我再也不和你们有什么联络,在钱财上,我再也不和你们联络了。作为一个真正的出家人,就是说要背水一战,置自己于死地,一定要把自己的后路给切断了,半点余地都没有。不能把自己的钱财,说:“我不带了,储备在我的朋友、我的哥哥那,他们给我储存,到了一定的时候,真有困难过不去关了,他们还可以帮我拿出来。”我跟你说,你这都是危险的讯号,证不证道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你以为做得祕密,但它不证道啊!你祕密,你在那儿密,在这块儿就不密了。你那个祕密,你觉得挺密,但你永远见不到“真密”。为什么我们修道有时候道心不行,就是爱发脾气,忍不住呢?就是因为你那个财没舍掉,你又留了一个祕密,你的祕密是啥?就是发脾气的根源,心不平的根源,瞧不起别人的根源,不能吃苦的根源,不能生感谢心的根源,所以一切道不能生。有财就不能证道,要是能证道的话,那世间上做买卖的都可以得道,那钱越多道越多,是不是?所以说贫道贫道,不能有钱,这个钱关一定要过去的。所以佛说了,出家人如果捉钱、储钱,非佛弟子,不是我的弟子。不是佛弟子,那你是啥?你自己合计,反正佛是不承认。所以我们不光明里要做佛弟子,暗里更是佛弟子,不能储备钱财,不能给自己开后路。有的人想:“我现在是出家了,我在我母亲那还储了一万两万的,在我哥哥那还储个三万两万的。”等等的事情,那都是危险的,我们不能干那事。我们这一生要想修佛道,就是穷死、饿死、冻死,也不再和它打交道了,永远永远的断绝它,永远断绝,和它再也没有什么联络。虽然我们有的人前生有很大的福报,有很多的钱财,能布施出去,这都是非常殊胜的,反而助成你的道业。有的说:“我很穷,我没有,这一关我不用担心。”你不知道,你虽然穷,但有时候你也得考虑你那个心是否有布施,你得到的东西是否随时都能布施出去。穷难布施,穷有时候不好布施,他觉得:“这一粒米,我吃了,我可能会活下去;给你,我可能死。”他可能不布施了,所以说穷人有时候就难布施。布施没有大小,在于心,所以我们越穷越能布施,而且一切东西都不阻挡。我在没出家前,就做过那个思惟,我说:“我出家以后,如果有人需要我的东西的时候,我能不能给他?行,可以给他。需要饭,我给他,我饿著,可以。需要衣服,也可以给他,我用草也能活着。他要是需要头发能不能给他?给他,一根根拔吧,对不对?拔得满头大包我也给他,叫他随便拔,只要他能有用就让他拔。眉毛给不给他?给。说需要你的肉,给不给?这玩意可得合计合计了,这玩意能不能给?唉,尽量给吧!” 所以你平时都得思惟这些东西,“我能不能布施?”一旦下了决心的话,说:“我能布施。”就不再改变了,当人家需要的时候,就得毫不犹豫地布施出去。原先我说布施,那玩意也是难哪!在本溪山上闭关的时候,那天看到一个虫子,像蜜蜂那么大,带个嘴,挺长挺硬的一个黑嘴,它躺在地上。我就寻思:“慈悲呗,把它捡起来,看是死了还是怎么回事?死了就把它埋起来,没死看能不能救活。”搁在手心里瞅一瞅,哎!这一搁手心里,它就活了,我挺高兴。正高兴呢,它拿那个嘴顺着你的手就开始扎,就往里叮。当时没有什么想法,突然手一抖搂,把它掉地下去了,没让它扎。哎,当时这后悔,“这叫什么人哪?人家要你血肉的时候,叫你布施,你倒不布施了,你说你这哪行?当时想得挺好,又不布施了。”哎呀,这后悔,怎么办?又赶紧把它捡起来,寻思:豁出来让你扎。但它不扎,连理都不理你,你怎么地都不理你。我一看,真后悔。头一念布施是真布施,第二念布施就是假布施了,是不是?后来我这后悔呀,怎么做错了这件事情?得了,它可能是要这血喝,可能是嫌我这臭,不如第一步香,没经住考验,怎么办?我回去拿针,把手扎个眼,往外挤血叫它喝。那它也不喝,挤出血,连理都不理你。哎呀,所以生大惭愧。我们说布施,在突然爆发的情况下,你能不能布施?平时不修布施到时候就晚了,不好使。你觉得,说:“我穷,没有。”你不修布施,到时候你都布施不出去,你还有血、有肉、有骨头,你能布施出去?是不是?布施是人人平等的,人人都需要布施,血肉也得布施。有时候难免在布施中要生起一点想法。原先就是为了布施给众生,慈悯众生,蚊子成天找你,“嗡嗡嗡”的,要干吗?要点吃的呗,你给它粮食它是不吃,它不爱吃,它要喝的是血。所以我有时候就出去,到外面把胳膊伸出来,蚊子就落在胳膊上喝血。当时想:“行啊,布施吧。”好,一个蚊子喝完了,还没走,又来两个,两个没走,又来三个。一会儿它喝饱走了,那个又来。我一看,这时间太长了,还得修道,这脑袋就有想法,这咬胳膊别得什么脑炎哪。“哎,答应布施了,你怎么这么吝啬呢?再布施一会儿吧。但布施归布施,不是还得进行修道吗?”后来一想还得修道,就找个理由“还得修道”。他不知道布施也是修道,说赶紧进屋用功吧。后来采取个什么办法呢?说:“最后一个蚊子离开的时候,我再进屋。” 我左等右等,这个走了那个来了,它也停不下来。最后好不容易剩一个蚊子的时候,快要喝完了,它应该走了,但还不走,你也不能撵它走啊。它喝完了,慢慢把嘴拔下来,拔下来也不走,它还要抻抻腿,抻抻左腿、抻抻右腿。哎,抻完腿,最后还在那转两圈。我说:“你再转两圈,一会又来蚊子了。”后来趁它们一瞬间还没来,赶紧进屋吧。我说这个厉害,这个布施也不是那么好布施的,今天到此为止,明天再说。都不敢说明天再布施,只能明天再说了。就赶紧起来准备回屋,当一起来的时候,变了,什么变了?自己怎么走到屋的?瞅著自己没有腿也在走路,你说多好。啊,原来是这么个事儿。你看布施的功德多大,境界马上就现前,叫你有所悟道。你觉得蚊子吃你点血,但它给你的东西,是你想都想不到的,所以说布施能见道。你说殊不殊胜?那是你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你光觉得:“我布施就是舍去了。”实际上你没有舍去,你只不过是舍掉你的垃圾,换来了真正的东西,你哪舍去了?所以说这叫布施。刚才讲了爱欲障道,所以说不要贪,不要爱护你的身体,不要满足你的欲望,这很重要。我们修道就得在这上下功夫,你不在这下功夫,你想得道?我们就做人都难,还想得道?连做人都不够格,做世间人还讲朋友、讲义气呢,是不是?讲“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还讲这句话呢,我们能布施吗?比如说,有的说:“我没有啥布施的。”没啥布施,你还要布施一份心呢。原先刚到本溪的时候,那时候正好回茅蓬去办点事情。我和性空就上茅蓬去,因为答应说:回去等个人。正好从苏居士家里出来,到了火车站,那冬天特别冷。那些居士没有一个戴帽子的,性空师也没有戴帽子,就我戴个观音斗,人家都没带。我说:“你们怎么不戴帽子?”他说:“不冷不冷。”都说不冷,我说:“你们赶紧回去取。”谁也不回去取,说不冷。我说:“好,你们都不冷,那我就得跟你们不冷呗,得把帽子摘下来。”因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难我得同当。不是说,你饿了,我这块饼子舍给你,就叫有难同当。当别人受苦的时候,你也要跟着受,得有这种心。不是说你在受苦,我来拉你,我来救你,这就叫有难同当。虽然大自然、天气可能对谁都冷,多个人受苦,这个冷可能也不会减少,是不是?但我有这个心,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受苦,所以说我这个人愚痴、笨。人家说,你看看,原来两个人受苦,现在变成三个人受苦,不是多一个人吗?如果变成四个人受苦,不是多俩人吗?少一个人不就少一个人受苦,何必都跟着受苦呢?但我这个人就愚痴,我就愿意和大家一起受苦,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布施。因为天地之大,无不是心的感应,我这个心和大家一样,虽然天气冷,但我这个心不冷。大家都没戴帽子,而且又是送我,我自己戴着帽子暖乎乎的,虽然我不冷,但我那个心是凉的,我宁可要这个心热,也不要身体这个热。所以说为求道,你得有这么样的心,不要怕办愚痴事。学道了,我们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别人可能看我这个人太笨了,太愚痴,哪有这样式的?我今天就讲到布施这块,就是舍掉这个贪爱,对自己的爱护之心和自己的欲望之心都要舍去。将来还要讲其它的爱欲,包括女人的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单独讲。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教诲无差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释】第三十九章是教人明白所有的佛经都应该信受,不应该分别大乘、小乘、顿、渐,分别那一部经要紧,那一部经不要紧,生出这么多的分别心。佛所说的经典,总而言之,不超出权、实两种。权教是为实所说的,把权教再说详细了,就是为显出实教,所以权实不二。学佛法的人不应该分别什么大、小乘。所以我在洛杉矶对一位泰国比丘说:“本来佛法没有大乘、小乘这么多分别,因为佛教里出了一些执著的弟子,不想真正学佛法,所以就分大分小,做佛的不肖弟子。” “佛言”:佛说。“学佛道者”:各位学习佛道的人。“佛所言说”:佛所说的经教。“皆应信顺”,都应该信佛所说的经教,不应该有分别心。“譬如食蜜”:就好像吃蜜糖一样,中间是甜的,边上也是甜的,所以“中边皆甜”。“吾经亦尔”:我所说的经典也都是这样,都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教化众生皆共成佛道。宣化上人在这一段讲得很明确。“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信就是相信的信,顺就是顺从的意思。为什么说“佛所说法,皆应信顺”?谁能答一答?弟子:因为佛是觉悟的人,他说的东西,就是因为各种因缘而说,都是真理。弟子:因为佛法只有这一条道,没有第二个道。弟子:信是成佛之母,而且佛所说的法,一字一句都能了道。弟子:佛所说的都是叫我们控制在生灭之间。谁还能具体说一下?你说。弟子:佛的每句话都是对我说的。嗯,对你说的。还有谁能说一说?我刚讲完。因为佛的教育,佛说的道理都是了脱生死的。为什么要信顺呢?因为我们的生命在呼吸之间,这刚讲完,不允许起任何分别心。你起任何分别心,都是不能了脱生死的。你想一想,佛已经属于证道者,我们还有什么可分别的呢?我们相信佛,应该在呼吸之间就控制自己,控制这个生死洪流,所以我们得信顺。信顺就等于了脱生死一样,马上就信。像师父给你讲话,你得信,你得顺从赶紧去做,这是了脱生死啊。就包括我们道友之间,师兄弟之间说的话,你得信顺哪。就是年龄最小的沙弥跟你们说了,虽然他小,他说了,你也得去依教奉行,马上信顺,都得去做。为什么?因为有了分别心,你也就在生死上打了败仗了,所以不能生出分别心来,应该赶紧去做,那你才能控制生死。怎么控制生死?就在这上下功夫,是不是?这是应该做的。我们表面看上去很平常,说:“师父,你也没怎么去搞什么苦行啊,或搞什么东西。”那是我们另外需要修行的地方,我们平常时间就在依教奉行上下功夫,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脱生死的。你不在这下功夫,你不掌握这个,你到哪去,除了吃就是睡,要不就是昏沉,你还有啥?究竟在哪上了生死都不知道。所以说,更不应该在佛经里去分出什么大乘、小乘、顿、渐,你不应该这么分别的,因为说大说小都是为了显出实。大小是权教,都是为了显出实相来。过去,那是我刚出家的时候,有一个师兄,我去了以后他就问我,他说:“有的人说,守出家戒是小乘,那菩萨戒才是大乘,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反正我们俩也熟悉,他可能是顺便考考我。我答:“根本就没有大乘和小乘。”后来我又说了一点别的。他听完以后点头认可,那意思是:你说得对。那为什么说有大有小呢?那只是个权教,是为方便度人。这个大小本来不存在,佛所说的法本来都是一实相,关键在于用心。我们如果在这里再分出大小,“哎呀,这个法正确,这是大乘的,我得去努力做。这个是小乘的,我先不去做。”那就完了,你只要一起分别心,在生死河上,你就流落生死里去了,而且越走越远。这一念就了不得了,不知道过几个生死了,我们的生命就这么样浪费了。你再怎么分顿、渐,顿教、渐教,哪一部经重要,哪一部经不重要,这都没有啥意义。说诵这个经有无量功德,那个经没有大功德。实际上都是你自己在分别,功德在于你是否清净,是否能控制你的妄想。你老去分别,分别来分别去,最后不但没有得到佛法的真实意义,反而离了生死这条路越走越远,而且越来越堕落,所以说,不能分别。就是对铜像、泥像、纸像,我们都不能分别,好坏也不能分别,走路也不能分别,什么都不能分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想法了脱生死。所以佛就比喻,就像食蜜一样,“中边皆甜”,中间和边都甜。只要你不分别,中边都甜;你要是分别,那中边甜不甜呢?它就不甜了,哪都不甜。你看我们过斋也是这样,我跟大家讲过,打食物了,如果你不瞅这个馒头和菜,你就不知道这个菜是什么味、馒头什么味。当你瞅著这个馒头、瞅著这个菜打到钵里,那气味马上就进入鼻子里去了,一会儿你就闻到味了,鼻子马上就知道这个馒头是什么味、菜是什么味。你要是不分别,你好长时间都不知道是什么味,所以你要是不瞅它一眼,你都不知道这个东西打过来了,也不知道有没有这个味。所以说,味道是哪来的呢?由分别心来的。有了分别心,就没有清净心了,所以这个食物就不能成为蜜了;如果没有分别心,就像食蜜一样,中边皆甜。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甜?就是我们的清净心。不分别就会有清净心,所以你吃什么都甜,你吃糠咽菜,甚至不吃饭都甜,喝口水都甜。说:“今天我饿了,吃饭时没给我打,但我没起分别,也没起嗔恨心。”你看看,你这一天虽然肚子饿,但心里很清净,很自在,它也甜。有的人不是,“这个食物来了,我就使劲多要一点。”吃完了以后,心里就不舒服,总觉得欠别人点什么似的。你看我占了便宜了,他生起的那个欢乐是占便宜的那个欢乐,实际上心里是一种惭愧,它不会长久的,最后慢慢就会起烦恼,一会儿就惹事了。因为他想占别人便宜,贪著这个“生”,就必然有个“灭”跟着他。一会儿,回寮房去了,谁可能一下子碰着他,引起烦恼了,这非生气不可。因为啥呢?并不是因为谁碰了他一下而生气,他心里搞了一个贪便宜的心,种下了一个生气的种子。因为贪便宜就要吃亏嘛,他种下一个生灭的种子,种下一个烦恼的种子,到时候那个烦恼非起来不可。就算没人碰他,它自己也得起来,何况借点因缘,所以非得生气不可。什么原因生气?就是你平时没有摄住心,有分别心,所以烦恼是这么起来的,是你没有控制这个生死的河流。宣化上人在洛杉矶曾对泰国比丘说:“佛法没有大乘和小乘这么多分别。”过去在印度也是这样,后来就出现了小乘不承认大乘,大乘批评小乘的现象,最后佛法就在印度灭掉了,就是这么灭掉的,就因为互相在内部斗争。过去,佛教在印度掌握了整个印度的命脉问题,国王也信佛,人民都信佛。它那个那烂陀寺住的僧人有多少呢?就是玄奘法师去的时候,它那时候有多少人?那一个寺院有一万人。原先我寻思有千八百人就算不错了,那个那烂陀寺有一万人,你说这个寺院得多大?我原先还有个想法,说将来发愿建个大的道场,有上千人的道场。这一看,和人家没法比,人家那道场有一万人,你看人家心量有多大。那个时候主要是辩论,一个是和外道辩论,另外就是这个大小乘辩论。小乘说没有大乘,最后玄奘法师以大乘来驳斥小乘。玄奘法师倒不是批评小乘不对,而是显示大乘,确实存在大乘问题。实际上,大小二乘都是一乘,都是为了显示实相而说的,观机逗教嘛。所以我们不应该分别,有了分别就不是佛的真正弟子了。刚才大家都答得很对,佛法都是觉悟的法,所以对佛没有什么怀疑的,我们都应该去依教奉行。我们从佛这开始依教奉行,然后逐渐地扩大,扩大到师父那,扩大到道友那,扩大到所有人那,最后我们都要不去分别。这样慢慢养成那个好的习惯,我们就会在生死河流上站住脚,而不让生死河流把你冲跑了;要不你就随着生灭越跑越远,越跑越厉害。佛的讲法有权法和实法这两种,权实是不二的。权教就是方便说,方便说是说什么呢?是显示实教的。权教是为显示实教的,这个应该清楚。有的人就把权教当为根本,那也是不行的。有的人听人一提实相,他就反感,认为你尽说大话,“小的还没持好呢,就尽说大话。”这也是不对的,我自己认为是不对,因为我们时时要把所修的法归入实相,要有这种胸怀。我一听谁要讲法,讲的是实相,我心里特别欢喜。虽然他有些事情可能还没做到,但他已经认识了,那我就非常欢喜,因为他早晚都能成就,他已经种下这个种子了,就差一个时间和实践的问题,或是进一步修证的问题了,他终归是认识了。所以说,我们应该重视这个实相,如果你不重视实相,不从根本上了解这个,最后把权教当成根本,这就是三世佛喊冤。因为佛所说法都是显实相的,你最后把佛的本意给忘了,光看到指头,忘看月亮了,这个可不行啊。我们应该知道以权显实,权实不二。不能因为是权教你就不学了,你说:“这不行,我得专门学实相,我不学权。”你没有权就很难达到这个实相,所以说,我们不应该排斥权教,因为它是你入门的阶梯,你没有这一念,想直接就登堂入室,它不可能的。你没有台阶能好使吗?是不是?你得需要这个过程。我们应该随顺这个过程才对,心里不要有隔碍,这样就好。最后,我们都共同成佛道。今天就讲到这里。 ※…………※…………※…………※…………※…………※ 我们昨天讲到第三十九章,“教诲无差”。这里讲了,学佛应该知道随顺佛法。为什么要随顺?因为生死就在念头之间,就在一刹那之间,我们每天都在生死之中,在不断地生灭中。生死有三种生死,一个叫念念生死,有一种叫分段生死,还有一个叫大洪流生死。分段生死那是一个粗相的生死,我们想解决分段生死,你就得在念念生死上下功夫,念念生死才是我们真正的生死。(编者注:大洪流生死:是大生死流,我们无始劫来的轮回大洪流。分段生死,指我们一世又一世生死,这一世为人,死了又投生为人,或者投生为畜生,或者生为天人,天人死了又为人,就这样一世一世的轮回,一段一段的生死轮转。)所以佛说,如果认为生死在几天之间或吃饭之间,那都没有见道。认为在呼吸之间,佛说你已见道了。这个得实证,你不实证是不知道的,不是说听别人一说就知道了,得通过实证才能见到这个地方。你没有见到这个地方,说明你没有实证,没有得到究竟。生死在哪你都不知道,你怎么知道究竟,是不是?我们想行道,想修行,就得在念念上去做,所以我们大家就要有紧迫感,不能麻痺,念念都得想法了脱生死的。佛告诉我们应该信顺佛法,你只要信顺了,就会像蜜一样甜。蜜从哪来?在于我们的信顺,一个是对佛法生起信心,另外去随顺佛法,你才会有“中边皆甜”,边上也甜,中间也甜,像蜜一样。如果你不能信顺,就算有了蜜,你得到的也是苦的,因为你把蜜给变坏了。本来是甜的东西,你硬给加了毒药,所以它变成不甜的东西,甚至是有害的东西。修学佛法的关键是在于这个用心,是否能够信顺佛法、随顺佛法,随顺就是依教奉行,无条件的。你放下“我”,一切都甜;你有“我”,一切都苦,有“我”就生出一切苦来。我们修行为什么不得道?就是在用功上没用到火候上,心力未到,没掌握它关键的地方。有的认为:“哎呀,赶趟,我这生死还早呢,我这生死在哪呢?在临终。”他把希望寄托在临终了,那只是个方便地说。凡夫只能看到这个临终,他看不到念念之间的生灭,所以凡夫永远是凡夫,他不能成道。如果凡夫知道念念有生死,他很快就放弃了他所有的贪欲,凡是贪欲都是要他命的、都是要他生死的,你说他哪敢去贪?是吧?说“这个东西好吃,那个东西不好吃”,他就不敢去分别了,所以他很快就得道。得道就在这个关键的地方,所以我们不能麻痺,不能把希望寄托到未来,我们应该把希望寄托在当下,就在这一念之间,在念念之间去做。只有这样,你才会得道的。好,我们今天继续往下讲。讲第四十章,“行道在心”。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