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内容 江苏书展历史
江苏书展历史
1.香港书展的历史
起源[编辑]在贸发局主办的首届香港书展之前,香港的出版商会自行于香港大会堂举办书展。
1989年会展中心第一期落成后,出版界感到有必要把书展发展为一个规模更大,更专业化,更能服务业界的平台,因此要求贸发局协助业界主办书展。首届由贸发局主办的书展,在1990年举行,有149家参展商,展期4天,免费入场,参观人次达20万。
1990年代[编辑]1991年[编辑]第一年收入场费,划一票价港币十元正,场内特设儿童游乐区,参展商共200家,参观人次达23万,原展期四天,因风暴关系展期增加多一天共五天。1992年[编辑]参展商多达310家,展览场地扩展至两个展览厅,即展览厅五及半个展览厅七,展览厅七为漫画、儿童书籍及文具区。
1993年[编辑]一心抢购漫画及漫画精品的入场人士因过度挤拥,引致售票处旁之玻璃被迫至爆裂,两名入场人士受轻伤入院。[2][3][4]1994年[编辑]首次调升票价,成人票港币廿元,小童票价十元正。
1995年[编辑]1995年共举办两次书展,分别在二月及七月举行。1996年[编辑]参展期增加至六天。
参展商共392家,入场人数30万。1997年[编辑]1997年,会展新翼落成,书展成为首个在会展新翼举行的公众展览会。
这一届书展,首次设立“儿童天地”展馆,并增设“国际版权交易会”及“亚洲出版研讨会”推广版权贸易。1998年[编辑]经过民意调查,贸发局与所有协办机构决定书展只陈列、展示和售卖第一类物品及书刊,书展成为适合市民阖家参观的活动。
这亦促使原于香港书展参展的漫画商另起炉灶,于翌年起自行举办香港漫画节。1999年[编辑]为配合在职人士的时间,书展首次设立夜书市,在星期五、六把展览时间延至晚上10时,同届书展首设“大学坊”,展示大学出版的刊物,以及增设书籍速递服务。
书展成为暑期的香港阅读周。2000年代[编辑]香港书展2007入口香港书展2007场内2000年[编辑]2000年的书展在7月19日至7月24日举行。
本年增设会场银行服务。“儿童天地”由今届开始自行独立成为一个展览厅。
凭首五天任何一天票尾,再加港币十元可换取另一张成人入场票。2001年[编辑]2001年的书展在7月18日至7月23日举行,贸发局为配合书展,邀请艺术发展局担任协办机构,与各大文教机构携手,在书展期间推出一系列文化及推动阅读的节目,这些活动到了今届已经扩展至180多项,配合书展成为一个暑期的香港文化阅读活动周,极受读者欢迎的名家推介好书也在这一年开始。
2002年[编辑]2002年的书展在7月17日至7月22日举行,书展增设网上书籍目录搜寻,可让任何人士在网络上搜寻参展商参展书籍资料,同样在会场中装置八部电脑让入场人士搜寻书目,同时也成为一个网上的版权交易中心,把书展的版权交易部份扩至突破时、地的限制。2003年人杨志超的创意设计。
“超级书迷证”首次公开发售。书展邀请香港作家马家辉、梁文道担任“香港书展大使”。

2010年[编辑]大会主题设定为“绿色书展”。预计今次访客升至100万人次新高。
鉴于去年书展被少女模特暄宾夺主,并引起不少书展参观者抗议,大会决定拒绝有关人士于今届书展举办签名会的申请。今届“儿童天地”搬往展览厅3B-E(新翼3楼),为家长及小朋友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面积亦比去年增加了约30%。
大会因应业界需求,今年新增“电子书及数字出版”专区,汇聚约20家参展商,展示最新的电子书籍和数字阅读产品。区内还设有“数字互动阅读区”,让读者可于现场操作电子阅读器,浏览电子书籍的资料,体验电子阅读带来的方便和乐趣。
“英语世界”展区,面积比上届增加五成。2010香港书展年度作家刘以鬯作品在“文艺廊”展区展出,还有黄国兆改编自小说 至电影作品时的心路历程及剧照结集,亦有相关题材之座谈会。
主办机构香港贸易发展局加强与内地和台湾旅行社的合作,将书展加入访港行程中,鼓励旅客前来采购书刊并参与文化活动。珠三角出发的旅行团团费,部分更低至人民币68元。
除了与旅行社合作以外,大会于书展特设访港人士售票处及特别通道,访港旅客只需出示有效证件,便可以10元票价参观书展。香港旅游发展局旗下之旅客咨询中心亦将派发书展资料及优惠券,吸引访港旅客前来参观。
[5]书展由2010年7月21日至7月27日连续七天举行,书展完结,书展入场人次达92万,访港旅客达一万三千多人,比去年上升两成。虽然人次有所上升,可惜因连日天气欠佳及阅读电子版图书渐被读者接受,实体书刊的销量反而较去年有所下跌。
[6]2011年[编辑]今届书展由2011年7月20日至7月26日连续七天举行。开放时间为上午10时至晚上10时,其中7月22及23日(星期五至六)结束时间延至午夜12时,书展最后一日则于下午5时结束。
今年书展入场人次较达九十五万,其中访港旅客超过一万五千名,较去年升一成五。人均消费港币$522元,为参展商带来约五亿元营业额,按年增近一成半;参观者购买儿童读物增六个百分点,儿童英文书销量增四成;但有书商指,今年实施最低工资,加上书展摊位租金上涨,实际销售收益只与上届相若。
[7]逾520家参展商入场参展,并接近300个文学讲座在会场举行。本届增设“香港作。
2.中国江苏的历史
江苏建省始于清代初年,取江宁、苏州两府的首字而得名。溯流求源,江苏是《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徐、扬两州的一部分。
江苏地域和古老的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之一。从远古时代起,在江苏这土地上就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四五十万年以前,江苏境内就生活着丹徒“高资猿人”;在距今四万至一万年前,“泗洪下草湾人”、“丹徒人”、“溧水人”、“宜兴人”等远古居民,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距今六七千年前,北自淮河流域,南至太湖的广大区域,分布着许多原始的氏族部落。从淮安青莲岗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炭化小米,吴县草鞋山文化跨越中发现的炭化籼稻、粳稻、大米、野生葛纤维织成的罗纹葛布线片以及“杆栏式”房屋建筑遗存,昆山千墩、吴县张陵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大批史前玉器琮璧文化来看,江苏境内古人类创造的文化位居当时其他地区的前列。
江苏在春秋时期,分属吴、宋等国,战国时为楚、越、齐国的一部分。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分属九江、会稽等郡。西汉时分属徐州郡和扬州郡。
三国时,苏南属吴,苏北归魏。唐朝由河南道、淮南道和江南道分管。
宋代属江南东路的一部分。
元朝时,苏北属河南省,苏南属江浙省。明朝,建应天府,直隶南京。
清朝初年为江南省的一部分。
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二省,江苏省辖淮安府、扬州府、徐州府、江宁府、苏州府、常州府、镇江府、松江府,其范围大致与现在相同。
省的体制一直延续到民国以后。抗日战争时期,gcdzg领导下的新四军在苏北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发动和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解放。6月2日,江苏全境解放,分设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和南京市人民政府。
1953年1月,两署一市合并,成立江苏省人民政府。
1955年2月举行的江苏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出由47名委员组成的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接替了原有的省人民政府。
1958年3月至1959年1月,原松江专区九县和崇明县划归上海市管辖。
1966年1月,江苏省人民委员会中断。
1980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恢复办公
3.江苏省有多少年的历史
江苏省苏州古时称吴。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已历经2500多年的沧桑。古城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历史上,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传统文化发达、园林风景秀美的城市,被誉为"人间天堂"。
苏州,位于江苏省南部,大运河流贯境内,太湖在市郊以西,多湖荡河流,而西郊又多山丘,益增胜概。
春秋时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命伍子胥筑阖闾城,以为国都,是为苏州建城之始。秦汉为会稽郡治所,因原为吴地,故名吴县。秦末项梁、项籍在此起义反秦,盖当时江南风俗颇尚武勇,与后世绝异。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浙江以西(包括建德以下的浙江东岸地)为吴郡,以吴为治所。汉末孙策、孙权初据江东,亦以吴为驻地,后乃移治京(今镇江),再移秣陵(今南京)。孙吴东晋南朝时,与吴兴、会稽(一说为丹阳)合称“三吴”,为东南富饶之区。梁末改吴郡为吴州。隋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改吴州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大业时仍为吴州,又改吴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苏州。州(郡)名称虽几经变更,治所则均在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分吴县置长洲县,自此一城遂有两县。唐代后期,吴中人口增加,经济文化都有明显发展,名诗人白居易、韦应物、刘禹锡都担任过苏州刺史。
4.江苏城市历史
夏、商、周三代, 江苏分属不同的部落和诸侯国。
春秋期间(前770年~476年),分属齐、鲁、宋、吴、楚等国。
秦代实行郡县制,境内长江以南属会稽郡,以北分属东海郡和泗水郡。
西汉初年,郡国并行,江苏省先后分属楚、荆、吴、广陵、泗水等国,会稽、丹阳、东海、临淮、琅邪、沛等郡。东汉永和五年(140年),省境长江以南属扬州,以北属徐州。三国鼎立期间,分属吴、魏二国。西晋建国初,江南复属扬州,江北复属徐州。东晋及南北朝时期,江苏省大体上以淮河一线为界,以南属南朝,以北属北朝。隋统一中国后,境内分置苏州、常州、蒋州(今南京)、润州(今镇江)、扬州、方州(今六合)、楚州(今淮安区)、邳州、泗州、海州和徐州。从晋怀帝永嘉年间到南朝宋元嘉年间(307—453年),南迁移民,其中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在今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苏北地区则以扬州、淮阴等地为主,晋时迁都过南京。
唐分中国为十道,江苏分属河南道、淮南道及江南东道。五代时期(907~960),淮北的徐州先后属梁、唐、晋、汉、周,江南的苏州属吴越钱氏,其他各州先后属杨吴和南唐。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分属江南东路、两浙路、淮南东路、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宋室南渡,宋金对峙,金人据有淮北,南宋据有江南和淮南。元代实行行省制,江苏先后分属江淮行省、江浙行省、河南行省。
靖康之乱后,靖康元年至绍兴十一年(1126—1141年)。靖康以后北方人民南迁以本阶段人数最多,短短十余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十一年,宋金和约达成,和约规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迁的浪潮始告消退。
明初定都应天府,先后称为南京、京师,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复称南京,大致辖有今江苏、安徽两省和上海市,南京是明朝陪都。
清初废南京,以南京原辖区域改设江南省。[14] 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含上海)、安徽二省,江苏省(巡抚衙门驻苏州)辖江宁府(今南京)、苏州府、徐州府、常州府、镇江府、松江府(今上海)、扬州府、淮安府,[16] 两江总督署驻南京,江苏巡抚衙门驻苏州。这是江苏建省之始,取江宁、苏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简称“苏”。到清末时,江苏省辖有8府3直隶州1直隶厅。期间,太平天国曾在咸丰三年至同治三年(1853~1864)间建都南京,称天京,并曾在境内短暂地设置过天京省、天浦省和苏福省。
1927年(民国16年),南京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析置南京城区、上海城区为特别市,直隶于国民政府行政院,称院辖市。
1928年(民国17年)至1949年,镇江市成为江苏省省会驻地。江苏省的体制一直延续到民国以后。抗日战争时期,gcdzg领导下的新四军在苏北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发动和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解放。1949年6月,江苏全境解放,设苏北、苏南行署区及南京市三个省级行政区。
1952年,为了更好治理洪泽湖,安徽的盱眙县和泗洪县划归江苏,作为交换,萧县和砀山县划给了安徽。
1953年1月,三个省级行政区合并,恢复江苏省建制,省会设在南京。
1955年2月,举行的江苏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出由47名委员组成的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接替了原有的省人民政府。
1958年3月至1959年1月,原江苏省松江专区九县(嘉定、宝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汇、奉贤、青浦)和南通的崇明县划归上海市管辖,松江专区撤销。上海面积自此扩大了10倍。
1966年1月,江苏省人民委员会中断。1980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恢复办公。
1983年,江苏实行市管县体制,设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阴(2001年更名淮安)、盐城、扬州、镇江11个市。1996年,增设泰州、宿迁两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