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灵江 灵江历史
灵江历史
一、越南有一条江叫灵江
越南有叫灵江的江。
在越南历史中,1661年西王郑柞挟神宗亲征,渡过灵江与南阮守将阮有镒对阵,郑军与阮军对峙到翌年,战事毫无进展,郑柞只好与神宗北返。不久就1672年,郑氏在讨平高平莫氏之后出兵十万南侵。郑军猛攻南阮边境城垒,但是南阮守将奋力死守,郑军力攻不克无计可施,被迫北撤。1627年,第一次郑阮之战爆发,到此为止,郑阮交战45年,其中郑氏主动进攻六次,每次都不得要领。自此,郑阮双方以灵江为界,至西山起义为止,南阮北郑之间没有大规模冲突。此后,阮主在南方割据,权位世代相传。形成越南历史上的第二个“南北朝时代”。
二、瓯越的历史,来历
在我国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一带,很早就生息着一个人数众多、历史悠久的民族,这就是史籍上所说的越族。越族由于族属众多,种姓互异,各部族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故又称之为“百越”。
百越一名,首见于《吕氏春秋·恃君篇》。其文云:“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兜之国,多无君。”《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粤”即“越”。
越而称百,可见其聚处之广,种姓之多。其中大的部族,依其分布地区的不同,主要有于越、闽越、瓯越、南越、西瓯等几部分。 于越:一作放越。以先秦时的会稽(今浙江绍兴)为中心,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一带。其民“剪发文身,无皮弁搢笏之服”。
《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云:“乌程、余杭、黟、歙、无湖、石城县以南,皆故大越徒民也。秦始皇刻石徙之。”从此,于越便和正在形成中的汉族逐渐融合,于越文化也和中原文化趋于同一了。 东欧和闽越:东匝亦名瓯越或东越,以今温州一带为中心,主要分布在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闽越以今福州一带为中心,主要分布在福建闽江流域及其沿海岛屿上。
傣族先民“滇越”一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与当时福建的闽越,广州的南越,广西及越南北部的西瓯越和骆越,两广的扬越,皖南及赣湘东部的山越,浙江的大越、于越和瓯越,同称“百越”或“百粤”。
瓯越泛指古代的东瓯、闽越、南越等地,其地理位置大致在现在的浙江南部和福建、两广一带。
青田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东接温州,南连瑞安、文成,西临丽水、景宁,北靠缙云。全县有23个乡,10个镇,总面积2493平方公里,人口48.7万。
春秋战国时期,今青田境域属瓯越地。
秦统一六国后,征服欧阳和闽越,置闽中郡,今青田境城在其中。
西汉惠帝三年(前192)五月,瓯越首领驺摇因助汉灭秦有功,封为东海王,都东瓯地,世称东瓯王,辖地包括今温、台、处(丽)地区。始元二年(85),以东瓯地回浦乡建立回浦县。今青田境城在回浦县境内,属会稽郡。
汉族的前身是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它逐渐同周围的戎夷蛮狄融合而成汉族,但仍然主要住在中原地区。今天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一带居住的是“古越族”。从人种学角度看,华夏族属于蒙古人种,高颧骨,薄嘴唇,斜眼睛,比南方人高大粗壮。文化上:束发,右衽(衣带往右扣),土葬,以龙为图腾,等等。经济上:主要从事农业,春秋时期起已懂得使用铁器。南方的越族则不同,含有更多的马来人种成分,低颧骨,眼睛平而较大,鼻子较宽扁,嘴唇较厚,个子较小,骨骼较细。文化上:断发且下垂,赤膊纹身,盛行“悬棺葬”,以蛇为图腾,等等。经济上:或农业或渔猎,还不懂得使用铁器。
这些越族又称”百越“或”百粤”,主要分三大支:(1)在浙江南部瓯江、灵江流域的叫“东越”或“东瓯”、“瓯越”;(2)在今天福建(包括浙江苍南、平阳)的叫“闽越”;(3)在珠江流域包括今天广东、广西的叫“南越”。
三、临海历史
【基本概况】 临海市位于浙江东南沿海。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经济、文化发达,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和大批珍贵文物,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素有“小邹鲁”和“文化之邦”的美誉。
自唐广文博士郑虔来台州开办学馆、启蒙教化之后,民重耕读,教育发达,名人辈出。在历代科举中,出过3位状元,1位榜眼,1位武探花,共有进士357人,其中最盛的宋代达217人。
清光绪年间,建有中学堂2所,高等学堂6所,初等小学堂30所。历经漫长岁月的风雨沧桑,临海形成了名城、名人、名迹、名特“四名”之城。
古城墙历史悠久,保存完好。台州古城、谭纶画像、戚继光表功碑、千佛塔、桃渚城、涌泉、溪口古窑址群、郑虔墓、翼龙化石产地保护区等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峰、珊瑚岩群分别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和多功能国家级地质公园。
临海资源丰富,有铅、锌、铜、氟石、蜡石、珍珠岩、萤石、陶土、白土、墨汁土、花岗岩、玄武岩等矿藏,盛产木材、柑橘、茶叶、蚕茧、中药等经济作物,还有黄鱼、大黄鱼、墨鱼、鲳鱼、鳓鱼、石斑鱼、鳗鱼、梭子蟹等海鲜产品,向称“鱼米之乡,柑橘之县”,列为全国林业基地县和茶叶基地县。工业生产逐步形成以摩托车、纽扣、化工、彩灯、眼镜、汽车配件等为龙头的企业集团和骨干产业链。
风景名胜繁多,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优越,旅游业发展迅速。 临海是浙江东南沿海的一座古城新市,属沿海经济开放区。
服装、机电、化工、建材、轻纺、食品饮料成为主要产业,并逐步走上集约化经营轨道,规模效益开始显现。杜桥眼镜市场成为全国四大眼镜市场之一。
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26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0.0%;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30.7亿元和16.1亿元,增长15.2%和18.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7亿元,增长19.3%,其中工业性投资71.1亿元,增长1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0252元和8739元,增长8.6%和11.8%。 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建立了38个总面积达668公顷的农业示范园区和高产示范园区,形成了以水果、蔬菜、水产、畜牧、兔业、茶叶、笋竹等七大系列为主的农业经济产业链。
名、优、特产项目数以百计,“临海蟠毫”、“羊岩勾青”分别成为全国、全省名茶,有柑橘、葡萄、杨梅、枇杷、栗子等五大名果。全市1994年实现荒山绿化。
总库容2.025亿立方米的牛头山水库通过省级验收,正式交付使用。 内外交通方便,104国道和甬台温高速公路纵贯全境,临甬(临海至宁波)、临金(临海至金华)两条省道纵横交错,全市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公路网,直达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全国20多个城市。
水路运输有红光深水码头和对外开放的液化气专用码头,内外轮可通过海门港连接上海、大连、香港及世界各地港口。路桥机场距临海市区50余公里,可谓水、陆、空交通俱备。
程控电话装机总容量已达10万余门,电话普及率达到10.62%。顺利通过全国第二批电气化(县)市和省第一批自力更生治水(县)市建设项目验收。
引人注目的古城墙修复工程、涌泉寺、三峰寺等旅游景点建设基本完工,形成了临海观光旅游热线。现有大专院校1所,中小学616所,教育工作高标准地通过国家“两基”评估验收。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市政公用事业目标管理上了新台阶,成为“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市”。 【历史沿革】 夏、商、周时,临海属瓯地,春秋时属越地,战国时属楚。
秦统一六国后,属闽中郡。 西汉始元二年(前85年)置回浦县,设县治于章安,属会稽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改称章安县。 三国吴大帝时建临海县(以临海山得名)、临海郡(治章安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章安、始丰、宁海、乐安并入临海县,属处州。 十一年(591年)移县治于大固山。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台州。 自唐至清,临海历来为台州路、台州府治所。
民国初,废府存县,属会稽道。 民国16年(1927年)废道制,先后属第六、第七行政督察专署管辖。
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接管临海,建立县人民政府。 1981年后,临海县章安区、黄岩县洪家区与三甲区,陆续划属椒江市。
1986年3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海县建制,设立临海市,是台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1994年,迁台州行署至椒江,设立台州市。
临海市由台州市代管。 【风土人情】 早年,在我们的古城区内,有一个“水龙会”,水龙很多,都藏在城区各处的庙里,清河庙、鱼棚庙、玄帝庙、崔王庙都有,每年不管外面有没有发生情况,都雷打不动地照例出来聚会活动一次,比试一下本领的高低,在那些藏着水龙的庙里的漆黑木栅大门上,都显赫地写着“太平公所”四个大字。
这就是一支由强壮的年青人组成的业余的救火队伍,义务地担负着城区及近郊各处救火职责。水龙就是一台人工操作的抽水机,水龙头就是一支喷水的水枪,为了给人们有常备不懈的警觉感,水龙的浑身上下都漆着火红的颜色;除了水龙还有很多的提水桶,这提水桶与平常用的提水桶。
四、临海长城历史
临海古城墙,总长6000多米,至今已有1500多年。有“江南八达岭”之称。
临海城墙,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据《辞海》载:东晋隆安四年(400年)至元兴元年(402年),郡守辛景所筑。
第二阶段:《台州府志,建置》载:唐初,向东南平原扩建大城,系“唐尉迟敬德所造”。
第三阶段:庆历五年(1045年),知州彭思永重修城墙。
第四阶段: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知州赵汝愚整修城墙,增开兴善、镇宁、丰泰、括苍四个城门,并修崇和、靖越、朝天三个旧城门,增筑月城(瓮城),形成了月城外抱大城。城门顶与城门楼底层之间开空洞,上装活动暗板,战时掀开暗板投掷巨石打击进攻城门之敌,并能快速堵住城门。这种特别的结构,在全国属罕见。至此,临海城墙的范围和城墙的建筑结构风格形式定型于宋朝。
第五阶段;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戚继光与谭纶一起带领将士大修城墙
1997年,临海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旅游事业开发,先后投资近4000万元,由临海市古建筑工程公司进行修筑复原。他们发现除清顺治十五年(1568年)代理知府胡文烨对部分墙体"增高三尺,垛口并三为一”外,其余都是唐、宋、明留下的遗存建筑。在南边城墙兴善门考古调查时,发现城墙断面显示:唐、宋、明、清四个朝代的文化层十分明确清楚;唐代为泥夯土墙,高3米;宋代在唐代夯土墙上加高1米,在里外边各加砌一砖半厚的包砖;在江边段城外前砌1米高的石砌护墙;明代又在宋代的基础上加高2米,里外各加砌一砖半厚的包砖,并且在结合部用条石平放拉结;清代在明代的呈外略作修补加高。西南段的城墙均在7米高左右,宽4.4米左右:而在龙顾山段逶迤的城墙,高度一般在3到5米,宽度在3到4米不等的不同级别。
五、灵桥的历史
宁波灵桥70岁了.
宁波灵桥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奉化江奔腾咆哮把当时的明州撕成两半,为解决舟渡难险,公元823年制16舟船,用蒙索连排,上铺宽6尺的木板,长55丈,据说通桥当时天空出现彩虹,即立桥名为“灵现桥”。
此后“灵现桥”在清末改建,但因缺钱而作罢,1922年,一场秋风冲毁了屡修屡毁的灵现浮桥。
1931年8月,改建宁波老江桥(即灵现桥)筹备委员会在宁波、上海同时成立。据说建桥工作是在上海旅沪宁波同乡会的主持下开展的,早期在沪上成功的宁波人士坚持要在家乡造一座像上海苏州河上外白渡桥那样的坚固桥梁。最后,宁波灵桥由上海工部局英籍工程师詹姆生和新江记营造厂竺泉通设计中标,德国西门子洋行中标工程承包。但据当时参与建桥的老人施求藏回忆说:灵桥用外国材料、挂洋行牌子,但实际上设计、施工都是沪甬两地的宁波人。英国人詹姆生、师克和许多外国人很少来宁波。于1936年建成通车。
灵桥建成后历经沧桑,在日寇侵略我国,宁波沦陷前遭受了日本侵略者飞机的轰炸,被炸得千疮百孔,抗日胜利后曾作修缮,但在宁波解放后,国民党轰炸机几乎天天来轰炸,灵桥上路面、钢梁上弹孔累累,但灵桥仍然屹立在奉化江上,是解放舟山群岛的钢铁运输线。
现在,灵桥仍然担负着市内的繁忙的交通,是我们宁波市的历史性重要标志

六、关于:临海文峰塔的历史、故事
临海古城为千年府治,融儒学与佛、道化为一体。
位于临海市区,始建于晋,扩建于隋唐,全长6000米,近年又进行了维修。城墙北枕大固山,南接巾子山,前绕灵江,东滨东湖,城北部最为险峻,逶迤曲折,气势恢宏,人称“江南八达岭”。
城墙除御敌功能外,还兼防洪,四个城门及瓮城结构都别具一格。江南长城、大成殿、龙兴古寺,紫阳古街、巾山群塔、东湖琉秀、华胥洞等景点,无不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王牌景点江南长城始建于东晋,历经1700多年的沧桑变幻,尚存有揽胜、靖越等城门,白云、平海等城楼和众多的敌台,瓮城,长6000多米。
七、关于吴川历史
吴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新石器时代,吴川的先民便在这里繁衍生息。吴川在唐虞时代属南交,禹贡属荆扬南裔,殷、周属南越,周末属百粤,秦时属象郡,西汉初年属南越国地,三国至南朝宋、齐时期,吴川先属广州高凉郡高凉县;424~453年(宋元嘉年间)始置平定县(吴川县前身),隶高凉郡;589年(隋开皇九年)废平定县设置吴川县,唐属邕管都督府罗州招义郡;五代南汉属罗州,公元982年(宋开宝五年)废罗州属广南西路辩州;982年(太平兴国五年)改辩州为化州,吴川随隶化州;1377年(洪武九年)改属高州府,清沿明制仍属高州府,至今1400多年历史。
2000年,吴川市辖5个街道、12个镇,总人口822482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2年,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2个镇(兰石、覃巴、吴阳、中山、黄坡、振文、樟铺、板桥、塘㙍(㙍字为“土、叕”两字合为一字)、长岐、浅水、王村港),159个村委会、28个居委会;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0个镇(兰石、覃巴、吴阳、黄坡、振文、樟铺、塘土叕(“土叕”两字合为一字)、长岐、浅水、王村港),其中黄坡镇合并了中山镇,塘土叕(“土、叕”两字合为一字)镇合并了板桥镇。
八、钦州的钦江的历史
钦江发源于广西灵山县平山镇白牛岭,由东北向西南横穿灵山境内,至钦州市尖山镇入茅尾海,全长179公里,流域面积2457平方公里。
是钦州第一长河钦江流经钦南区、钦北区、灵山县的19个镇。习惯上,灵山县陆屋镇以上河段称为鸣呵江,陆屋以下河段称为钦江。
流向 钦江上游为陆屋江,出广东灵山县东北,西南流入钦县界,至县东南歧为二,一南流折东南入于海,一西北流为横江,又西南二支合流为猫尾海,东南为龙门港,南入于海。钦江呈东西走向,长达百余公里。
编辑本段景色 钦江发源于灵山境内的罗阳山脉,水量充足,清湛纯净,它养育着一方水土一方人。钦江两岸五彩缤纷,景色迷人。
钦江有丰富的水土资源,和谐的自然环境,勤奋的劳动大众,浓厚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旅游条件,纯朴的乡土风情。位于灵山灵东天湖坝底的钦江最上游又称鸣珂江,它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也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编辑本段环境保护 钦江是钦州人民的“母亲河”,我们要认真保护好、整治好两岸的环境,开发建设好“一江两岸”,为钦州人民造福。这是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黄道伟昨日上午检查钦江拦水坝工程及钦江水质环境情况时强调的一番话。
钦江拦水坝工程是为提高钦江城区段枯水期水位、改善城区水环境和用水条件、创造优美滨河环境而规划建设的。项目建成后,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潮水上溯,为沿岸提水灌溉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将城区水位提高,形成一个“城中湖”,为城区两岸增添一道亮丽风景。
目前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100多万元。在施工现场,黄道伟认真听取情况介绍后,要求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认真负责,加强管理,确保施工安全。
要完善设计,努力把项目建成优质的精品工程,形成一个可供休闲娱乐的景观胜地,造福钦州人民。 钦州,古称安州,有1400年悠久的历史,南北朝宋代时期置宋寿郡,梁代设安州。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安州为钦州。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宁越郡为钦州总管府,元改为钦州路,明初改为钦州府,民国年间改为钦县,属广东省钦廉专署所辖。
解放后,广东省设钦廉行政专员公署,1951年改隶广西省,1955年复隶广东省。1965年7月再隶广西壮族自治区,改为钦州地区行政专员公署,下辖上思、防城、钦州、灵山、浦北、合浦、北海七个县市,1983年10月划出北海市和防城港,1987年7月划出合浦县归北海市管辖,1993年5月防城港市成立,划出防城县和上思县归防城港市管辖。
199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钦州地区撤地设市,改为地级钦州市建制。 钦州,地处祖国西南沿海,广西南部,位于北纬20°54′至22°41′,东经107°27′至109°56′之间。
背靠大西南,面临北部湾,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钦州北邻广西首府南宁,东与北海市和玉林地区相连,西与防城港市毗邻,现辖二县四区,即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区、钦北区、钦州港经济开发区和钦城管理区,总人口310多万,总面积10843平方公里, 小岛屿303个,陆地海岸线长520.8里。
有海外华侨同胞38万人,分布在46个国家和地区。 今天,开放的钦州正以其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四方来客。
近代历史上钦州出现刘永福、冯子材两位蜚声中外的民族英雄。现在,他们故居成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钦州市区和灵山县通行方言为白话,属于粤语钦廉系。浦北县通行廉州白话,而犀牛脚地区通行海獭话。
钦州港是个不可多得的天然深水良港,是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规划的“南方第二大港”。近年,由于钦州的区位优势突出,市委、政府采取措施得力,特别是实行了业主制建码头、仓储的形式,建设高潮迭起。
目前,己建有万吨级码头3个,正在建3000吨至万吨级码头11个;己建成仓储(库)11个,总投资24. 25亿元。工地,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喜人景象。
据专家规划设计,近期可建6个作业区和两个内河作业区,建设1~9千吨码头1OO多个,三墩作业区可建3O万吨级泊位。远期吞吐能力1亿吨以上。
钦州港的深水条件良好,中国罕见,世界也是少有的。 钦州市区位优势非常突出。
已建成的铁路有南(宁)—钦(州)、黎(塘)—钦(州) 、钦(州)—北(海)、钦(州)—防(港)、钦(州)—钦州港等五条铁路和高速公路在钦州交汇。大交通的格局,已经形成。
钦州港的对外开放,加快了钦州市对外开放步伐,又带来商品经济的繁荣兴旺。钦州人开拓国际市场,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出口市场现扩大到美国、俄罗斯、加拿大、荷兰、埃及和阿根廷等23个国家和地区。
钦州是广西沿海金三角上的一块宝地。这里气候温和宜人,河流水库众多,土壤肥沃,植物繁茂。
自然资源丰富,依水临海,山川美丽,游览风景迷人,名优产品繁花似锦,有兴旺发达的农业。也有大有可为的海洋捕捞养殖业,城乡市场广阔,开发建设有着很大潜在优势。
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钦州致力于投资环境的改善。近年来,钦州市政府和各县区政府投入巨资,大搞城镇基础建设,制订了各种优惠政策,与海内外进行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九、谁知道潮阳西胪历史
汕头市潮阳区西胪镇,背山面海,土地肥沃,向来是潮汕平原的“鱼米之乡”。据史料记载,西胪始创寨于南宋建炎年间(公元1127至1130年),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漫长的历史,孕育出灿烂多彩的区域文化,这里滋生出《铁面按察》、《虎山烽火》、《苏六娘》、《碧血钱坑》、《杨健生》等许多激动人心的故事,并被编成潮剧、话剧在潮汕地区及东南亚一带广泛流传,西胪古镇也被誉为“故事之乡”。
西胪许多烩炙人口的故事是和历代名人和学者分不开的。南宋绍定年间(公元1228至1233年),广西按察使、法学家郭浩任满,不回福建莆田县祖家,携眷到潮阳定居,与大儿子郭琳居西胪泉塘村,郭浩在任期间,秉公执法的事迹在广西被编成桂剧。郭浩到潮阳定居后,好多传奇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并被编成《铁面按察》搬上舞台。明代,西胪村青年郭继春与揭阳县吕浦村表妹苏六娘互相爱慕,反抗封建婚姻,苏六娘被沉江而死,尸体飘至榕江下游,被渔民捞起,安葬于榕江边白屿小埔上,苏六娘的坟墓,上世纪60年代初在学大寨平整耕地时被毁去。郭继春与苏六娘相爱的故事,也广泛流传,并被编为潮剧《苏六娘》,还制成电影戏剧片搬上银幕。西胪人陈琴生(公元1886至1919年),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者之一,据《潮阳县志》记载:“陈琴生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先后担任孙先生秘书、粤军参谋长、第四军军长等要职,1919年,在揭阳县钱坑寨(今属揭西县)销毁鸦片时被暗算身亡,年仅34岁。”陈琴生牺牲后,他的故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新中国建国前被编成话剧《碧血钱坑》。1944年,日寇驻在河溪乡的中队由中队长永芳敖幸率领,进犯西胪,西胪民众群起而攻之,在虎山与日寇激战,全歼包括永芳敖幸在内的日军49人,成了轰动潮汕的一次抗日大捷。西胪民众斗日寇的故事在潮汕各地被广为传颂,并被编成语剧《虎山烽火》,1969年 7月28日,西胪受到强台风海潮袭击,公社革委会主任杨健生奋不顾身,带领群众抗风抢险,光荣牺牲,年仅39岁。杨健生牺牲后,被省革委会授予“革命烈士”称号,杨健生在西胪的许多感人故事被传为佳话,并被编成潮剧《杨健生》,在粤东地区广为传播。
动人的故事使西胪这个古代的边陲小镇闻名遐迩,一批与故事有关的古建筑、古诗文、古墓葬也给西胪古镇增辉添色。其中保存较完好的有始建于唐代的梅峰寺和无水桥,建于宋代的长美岩寺,建于元代的古雪岩寺,建于明代的黄氏宗祠,这些古建筑,集石刻、木雕、嵌瓷、泥塑等民间工艺,反映了不同朝代的独特建筑风貌。各处古建筑还留下了一批历代名人学者的古诗文,其中元代诗人陈牧隐有《题凤山古寨》一诗,诗曰:“保障当年建义旗,凤山磐石绕阳溪。英雄战垒今何在?万古鸦声对落晖。”明代御史、学者陈大器有《乌岩洞》题咏:“拄杖梯云乌道斜,石岩深处有僧家。灵根不秘千年迹,留取夭桃一树花。”有一片古树林,百年以上的古树逾千株,其中有植于宋建炎年间的槐荫树,植于元代的梅树,植于清道光年间的铁树,千姿百态。有保存完好的宋代名儒、潮州知府黄儋墓,明代御史、学者陈大器墓。这些古建筑、古诗文、古树木、古墓葬给西胪古镇的传奇故事披上了神奇的色彩,表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
昔年贫穷落后的西胪镇,如今已旧貌换新颜。过去这里的民谣有:“西胪古今名人多,故事一讲几大箩,故事岂能当饭吃,肚子饥饿没奈何。”新中国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胪镇一派欣欣向荣,在南海滩,已建成8000多亩面积的水产养殖基地,乌耳鳗鱼、膏蟹、莲藕远销省内外;小北山上建成375.5公顷水果种植基地,乌稣杨梅、金棱杨桃驰名海内外,镇办起建筑公司一家,有216支施工队在全国各地承包工程,还办起石料加工、土特产加工、塑料、毛织等民营企业和家庭作坊300多家。每年前来西胪旅游观光的海内外游客逾10万人次。故事之乡,新事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