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框架图 高中历史必修1单元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1单元框架
一、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思维导图是: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制作流程:
1. 阅读书籍
2. 构建框架
3. 录入重点
4. 调整方式
5. 论证引入
6. 细化语言
7. 处理杂项
8. 内容归档
二、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3、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分封制的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分封制的局限性: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4、西周的宗法制 内容:是一种继承和分配制度,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
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根据大宗。
三、谁有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结构框架图
1.西周实行分封制。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掌军事。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
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 。
后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6、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
内阁制度正式确立。7、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 ;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8、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得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消极: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总之君主专制的加强,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四、高中历史必修一二的结构图
价值决定价格:(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生产者意义。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低,处于有利地位。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高,处于不利地位。→决定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缘故。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劳率'↑生产品量↑劳时'↑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注:掌握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关系图(见导学)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③作用:A.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B.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C.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
(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 历史:学习历史要善于抓主线高一的历史应该还是世界近代史注意时代的转折点就是生产工具所代表的三次技术革命注意五点矛盾即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殖民主义者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个人推荐三大重点1法国大革命2世界大战3社会主义曲折道路当然这仅仅是一小部分 如果是中国近代史的话,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必须掌握,最好背下来(事件、内容、意义、影响)因为他们正好是中国近代史社会性质的三个阶段然后是 五、4运动 ,新旧民主主义社会的根本区别——领导阶级的不同(从资产阶级领导到无产阶级领导),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区别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中国的转变)太平天国(进军路线:金田——永安——南京(天京),失败原因等),国民大革命(功绩、失败原因(客观、主观)、教训)最后的忠告就是一定要听老师的(因为他们压题肯定比你准),如果有什么考试说明就一定要背(特别是大题,肯定考着上面的)考点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内容:周王把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天子镇守疆土,随同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作用:加强周王对地方的统治,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分封制无法实行宗法制 内容: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办法,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考点二: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地方政治制度: 秦:郡县制 汉初:郡国并行制,为此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宋:收军权 收财权 文官制度 通判监督 元:行省制度 明:废行省 设三司发展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行政制度: 秦:三公九卿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 元:中书省; 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清:军机处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选官制度: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呈现出两大基本矛盾和斗争: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2)发展趋势: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3)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4)在秦朝确立: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自称“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B建立完备的中央官制。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6)发展:A、加强中央集权:①汉朝: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
五、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单元结构提纲
必修一 历史复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
西周分封制内容:(分封对象)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奴隶制国家政权)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正妻的大儿子继承大宗位置) 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制度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这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
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都由中央(皇帝)任免。
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不得世袭 。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
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结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首)、御史大夫(监察)和太尉(军事)是中央的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4。
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5。
秦创皇帝制:皇权至上、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具有终身制、世袭制、君王主权、个人独裁特点2。演化进程皇权与相权秦始皇汉武帝隋唐宋明清,创皇帝制外朝三省六部制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废丞相军机处,丞相权力大内朝三省长官都是丞相 权分六部,削弱丞相的外朝权力分散丞相 权力分割相权内阁形成皇权达到顶峰,地方建制秦东汉唐朝宋元朝明朝清,郡县制州、郡、县道、州、县路、州、县行省制度废行省设三司省、道、府、县,选官制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4。
监察体制 秦 :御史大夫 两汉: 设刺史(地方) 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不断加强6。
.清朝设军机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
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的权力空前加强。7。
从秦到明朝,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希腊文明的摇篮1.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a.地中海东部、欧、亚、非三洲要冲b.三面环海,山与海阴隔,海岸曲折,良港众多c.地中海式气候,温和宜人2.地理环境对希腊的影响:a.不利于粮食生产,适宜葡萄和橄榄的生长,b.为维持生计,发展对外贸易和海外殖民活动 c.有助于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二、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城邦建立:公元前8世纪左右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 独立自主(共和政体) 公民:父母祖籍均属本邦、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成年男性公民三.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1.原因:平民与贵族反复斗争的结果。
2.背景:(1)在雅典国家形成之初,城邦里的4个部落各自为政,贵族垄断了一切大权;(2)公元前6世纪初,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雅典新兴的工商业的阶层;(3)工商业者们不满贵族专权,要求发展城邦民主政治,促进工商业的繁荣。3.过程:(1)梭伦改革(目的:缓和社会矛盾)①内容:a、经济上:颁布“解负令”——使受贵族盘剥而沦为债务奴隶的人重获自由;实行一系列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措施。
b、政治上: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由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②评价:a、历史局限性: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第四等级不享有基本参政权利,这种中立政策实际上不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
b、历史进步性: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2)克里斯提尼改革①内容:a、以10个新的地域部落代替旧的4个血缘部落;b、建立“五百人会议”,代表原来的“四百人会议”:c、设立“十将军委员会”,每部落各选一名;d、制定陶片放逐法。
②评价:a、以新的行政选区制度,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最终形成)。b、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3)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的顶峰)A民主政治的表现:(1)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2)“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
①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②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3)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
六、谁有高一历史必修一八个单元的知识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第1课:分封制实施的目的、受封对象,诸侯对天子的义务与在封国内享有和权利;分封制实施的影响(包括积极与消极)宗法制:含义、目的、特点、作用。
第2课: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时间、意义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与意义。第3课:汉武帝、宋太祖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隋唐实施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什么?三省各自具有怎样的职责?三省六部制的实施有作用?元朝实施行省制度的原因、目的与意义。
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分别实行怎样的选官制度,其选官标准又有何不同?隋唐的选官制度实施有何历史意义?第4课清朝前期为加强君主专制,几代皇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重点是军机处的理解掌握)第二单元第5课: 希腊地理环境有何特点,对其政治制度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简述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与意义。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有何特点?产生了什么影响?第6课罗马法包括哪些内容?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原因是什么?罗马法对罗马及后世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第三单元 第7课英国《权利法案》制定的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英国议会、内阁、首相、国王的各自权利与相互关系如何?第8课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主要内容、作用。美国联邦政府组织结构有何特点?国会、总统之间是如何实现权力的制衡的?第9课法兰西共和之路漫长而艰难说明了什么?共和制能在法国最终确立起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德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背景是怎样的?德国的君主立宪制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有何区别?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主要是什么?19世纪70年代,法、德两国都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其各自背景各是什么?两国为何会建立起不同的政治体制?21. 结合背景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必然性,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22. 理解掌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掌握它们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23. 掌握太平天国兴起、失败时间,定都天京意义、理解掌握《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24. 辛亥革命:掌握同盟会的成立背景、时间、地点、领导人、理解其纲领。
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临时约法》内容及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5. 五四运动时间、斗争对象、主力、初步胜利的成果,意义。
26. 中共成立的条件、时间、一大主要内容、中共成立的意义。27. 中共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的背景、主要内容、意义。
28.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概况与意义。土地革命的内容、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和意义。
29. 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30. 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四大会战)、百团大战、日军的暴行。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31. 解放战争: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全面内战爆发。
战略反攻与战略决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意义。
32.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条件、标志和意义。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时间、意义。
33. 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成就。(两个会议、三大制度)新时期是如何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34. 祖国统一大业:香港问题的由来:香港问题能顺利解决的原因、过程、意义。
35. 台湾问题是怎样造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进行了哪些努力?当今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国共两次合作分别给中国社会进步起了怎样的推动作用?两次内战又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由此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36.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什么?到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外交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70年代我国外交又取得了了怎样的新突破?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世界和平发展进行了哪些努力?37. 什么叫冷战?美国冷战政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美苏冷战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38. 美苏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是如何出现的?日本从战败国迅速发展成世界大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近代史上发生在南京的大事,几乎浓缩了一部中国近代史。请举出近代发生在南京的大事并答出每件大事所产生的影响。
七、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结构框架图
啊!!朋友:这是很综合的PPT课件,复习之专家!://wenku.baidu/view/62732ff04693daef5ef73dd8.这是一个很规范的知识框架,不过有题空要自己添,供参考。
://wenku.baidu/view/40fea842a8956bec0975e30d.这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的检测题,供检测用、://wenku.baidu/view/db782090dd88d0d233d46a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