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位 王莽这个可怜的书生,妄图效法古制拯救苍生,终究是落的国破家亡
王莽这个可怜的书生,妄图效法古制拯救苍生,终究是落的国破家亡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唐-白居易
王莽的形象复原图
千百年来,在人们心中,王莽“野心家”“伪君子”的标签,已经根深蒂固。常言道“大奸似忠”,平日看似谦恭俭朴、大公无私,但最终还是露出狰狞,夺取了刘汉的社稷。而最终,他的时代,在流民起义和豪族叛乱中被埋葬了,“逆臣贼子”就应该落个死无全尸的下场,这是野心家和伪君子应得的。
难道,这就是王莽的真面目吗?似乎并不是。胡适夸赞他是一个大政治家,说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史家钱穆说他是个书呆子。“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种书生的政治。...... 不达政情,又无贤辅,徒以文字议论政治。”
野心家、政治家、政治家、书呆子,这种种脸谱之下的王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书呆子王莽

其实,王莽的本质上就是一个书生,而且书呆子气特别严重。他疯狂的迷信书本,不,是疯狂的迷信儒家的经文典籍。他照搬书本上所列举的条条框框,想要把这个现实社会,硬生生的改造成书本上所描绘出来的太平盛世。
所以,王莽会大力实施复古改革。
推行井田制,平均分配土地;更改官名、地名、爵名、人名,改革币制,以符合古制;搞五均六筦,控制物价;盐、铁、酒、币、山川资源,收为国有。……这一系列的改革,就是依据“经典”里或者传说中,尤其是千百年前的周礼古制。至于这些古制是否在历史上真实存在,效果究竟如何?王莽并没有深究。只要是儒家的经典上所记载的,他就把它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
五均六筦,平价谈何容易?
从书本上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用书本来规范错综复杂复杂的现实生活,这种不求实际,食古不化,轻“敌”冒进的改革,注定会失败。
这也是王莽国破家亡,身败名裂的根本原因。一个书生政治家的悲哀。我们不能说,王莽的谦恭俭朴、仁爱孝敬、胸怀天下、大公无私,都是伪君子的表演。对于儒家所倡导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王莽是最忠诚的实践者,这也流露出了一个书生的单纯与可爱。他能够登上皇位,靠的不是别的,是这种道德上的感召力,所赋予他的崇高的声望。所以,至高无上的权力顶峰迎接了新主的到来,江山社稷和平的交接。
被认为是“穿越者”的物证
所以说,王莽是“成业书生,败也书生”。他能发迹,不光是因为显赫的家族背景,还因为西汉末年特殊的社会环境。汉武帝一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的思想浸淫汉朝社会100多年,人们普遍认为,能够挽救天下苍生的人,只有儒家的圣贤。
于是道德高尚,符合圣贤气质的王莽被时代选中,被渴望圣贤的人们神话了。人们对王莽的崇拜就像现代人追星一样狂热,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王莽的身上。
王莽时代的钱币,有“一刀”字样
但是,王莽只是一介书生,他肩负的,是一个已经千疮百孔的帝国。作为书生,王莽并不具备一个开国君王的雄才大略,除了治礼之外,他不通军事,不会用人,更不懂治国。叛乱时,王莽根本没有办法应对,只能对着苍天大地,对着列祖列宗的牌位痛哭。
其实在他败亡的前夕,王莽曾经不吃饭不睡觉,整日整夜的在书房研究兵书,看到那个场景,让人觉得既可笑,又心酸。
王莽,你这个可怜的书呆子。
王莽(62)儒家(19)书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