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王莽简介 從先進模範到亂臣賊子,一心效仿周公的王莽,為何改制失敗?
從先進模範到亂臣賊子,一心效仿周公的王莽,為何改制失敗? 王莽這個人大概是史上黑化最嚴重的一個人物。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第一點是他的改革失敗了,作為失敗者被人完全否定並不意外。第二點原

從先進模範到亂臣賊子,一心效仿周公的王莽,為何改制失敗?
王莽這個人大概是史上黑化最嚴重的一個人物。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第一點是他的改革失敗了,作為失敗者被人完全否定並不意外。第二點原因是新朝過後恰恰是號稱「漢室復興」的東漢王朝,如果王莽不被塑造成反面人物,沒法說明東漢政權的合法性。在初期,剛上台的王莽沒有想過要當皇帝。一心效仿周公的他,做一個完美的道德的演繹。然而,當民意大潮漸漸湧起的時候,他的心理不知不覺地發生了變化。如果需要靠他的一己之力是無法解決平民百姓的生活問題的,明白這一切的他便發起了他人生轉折點的王莽改制。不同尋常的「官二代」王莽
王莽出生於漢初元四年,父親是王曼,哥哥叫王永。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在王莽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和哥哥都先後去世。父親去世時,他才剛剛四歲。父兄都去世後,他就跟隨叔父們一起生活。那個時候,姑姑王政君雖然已經被立為皇后,但因為不受寵,所以王氏家族也沒得到什麼好處。直到王莽十四歲時,他的姑姑王政君成了皇太后,王家才突然顯赫起來,五個叔叔同日封侯。王氏家族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外戚世家,王家先後九人被封侯,擔任大司馬有五人,是西漢一代中最顯赫的家族。
在漢朝,權力必然導致腐敗。與整天無所事事的表兄弟相比,只有王莽生活簡樸,為人謙虛謹慎。王莽十分勤勞好學,喜愛鑽研儒學。他服侍母親以及兄嫂,撫養哥哥的長子,做事行為都非常嚴謹規矩,恪守本分。對內侍奉諸位叔伯,十分周到,對外結納賢士。這個大族中的另類指的就是王莽吧!他是世人眼中的道德楷模,行為標杆,名聲也漸漸被傳播開來。作為皇帝的親表哥,誰都會認為王莽在錦衣玉食中長大,其實遠非於此。王莽的叔叔們都進入了國家的決策層,他的表兄弟也隨即進入了朝廷任職,王家在朝廷掌握了絕大部分的主權。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些都是王氏家族的天下,他們是「老大」。從那時開始,朝廷要官都出自王家門下。
因為早年間父親就病死了,王莽家並沒有享受到封侯的待遇,只有太后也就是他姑姑的一筆定期補助。王莽母子倆既沒有錢又沒有權,只有所謂的血緣這一空殼子,和王莽的叔叔們比起來,王莽母子的日子那是相當窮苦了,過得連普通百姓都不如。貧困因為對比而放大,傷害因為敏感而更深。同樣是王氏的人,他與他們的差距卻是迥然不同的。雖同在一個城市,王莽卻與他們相隔這樣遙遠。他們內心的淺薄、愚蠢和無能,用多少華服都掩蓋不住。仗著叔叔們的權勢,興風作浪,不學無術。若是沒了家裡的長輩,他們將不堪一擊。因為他們,王莽終身厭惡鋪張和招搖。
生性好強的媽媽,省吃儉用把王莽送到明儒陳參門下,學習《禮經》。像所有的寡婦一樣,王莽的身上背負著她太多的期望,尤其是當她的長子早夭之後,王莽成了她唯一的兒子。不識字的她卻每天都堅持要陪王莽溫書到深夜。她希望王莽能夠出人頭地,光大家聲,不希望同樣是留著王家血的兒子過得這樣凄慘,為她也更是為了他自己。王莽在父親和哥哥相繼死後,面部也習慣嚴肅,連眼神也變得憂鬱。生活早早就教會了他如何應對挫折。
王莽學習非常刻苦,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改變他的命運,這是他奮鬥的必然途徑。他曾遭受的冷眼旁觀,使他儘早地體會到了社會的黑暗。聖賢的教誨灌輸他巨大的道德激情,他堅強的意志也來源於不幸的生活,這使得他更加堅強。他希望有一天他能夠靠他自己最終幫助他走入權力中心,把那些像寄生蟲一樣的表兄弟踩在腳下,他想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公平合理。他夢想著自己最終能夠留名千古,光耀萬世。不管怎麼說,王莽年少時期的恭儉孝順出自真心,並非刻意偽裝。
在系統的儒家思想中,他的思想倒是與儒家產生了不同。在他的時代,道德在正統觀念中是超越一切的最高價值,他的人生目標就是將道德完善。他為自己的優秀學業而感到驕傲,他也希望通過良好的品質獲得人們的肯定。但在王莽的心中,他的崇尚美德,實際上是出於用道德這一優勢壓倒那些兇殘的紈絝子弟的神秘的出發點。他用出於自己出眾的品性,來反襯出自己的諸多表兄弟是如何的放縱。他想憑藉道德資本來戰勝這些平日視他如無物的人。
按照儒家的道德觀念,在現實生活中必然會遇到種種障礙和尷尬。年少時期的王莽跟普遍的有志青年一樣單純而倔強,他的心裡藏著滿腔的抱負,他把這些他所經歷的苦難當成了成功路上必經的鵝卵石,當成了「為賢作聖」道路上必要經歷的磨難。他的思想和庸人的信念不同,聖人之徒必須讓社會適應自己。想要改變這一切的他就要帶頭克己復禮。對母孝順,對長兄的孩子視如己出,見師長都鄭重其事地提前沐浴,配上禮品,穿戴整齊地拜見。在每件事情上,他力求完美,身邊的人無一不感到傾佩。他也成了老師口中的好學生,朋友眼中的好兄弟,外人面前的好榜樣……所以他的行為自然就很引人注目。然而,王莽的真誠和單純也一目了然。
人心古樸的西漢末年,讚揚者畢竟多於批評者。大家以當今皇帝親表表兄之尊,王莽勤身博學,情愛師長,孝順母親,無疑不是與他眾多不知天高地厚的表兄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西漢是一個十分重視個人美德的時代,年紀輕輕的王莽憑藉著自己的美德就樹立了優良的社會形象。而這一形象和他的那些驕奢跋扈的表兄一比,顯得更加光彩照人。
王莽走上權力之路
王莽雖受到忽視,但王莽畢竟是皇帝的至親,這一社會關係使他擁有普通人無法企及的潛在優勢,一旦機緣巧合,優勢就會轉化成巨大的現實利益。
成帝陽朔三年,大司馬王鳳忽然病重。王莽遵從孝道趕到王鳳府上照顧病人。王鳳得的大約是腦血栓後遺症,偏癱在床。王莽代替僕人親自給王鳳端屎端尿,親自嘗葯,衣不解體。疾病使王鳳感覺到了異常的虛弱和無助,令王鳳沒想到的是,平日里自己漠不關心、不理不睬的侄子竟然能接連這樣細心地照顧他,給了這個深受疾病折磨的心靈增添了難得的溫暖。然而自己平日里經常照顧的侄子,每次來探望都是意思意思,待不上一會兒就匆匆離去了。在這兩位的行動上來看,王鳳對這個曾經被自己忽視的侄子所打動,自己內心也感到深深的愧疚,他決定要好好照顧他,儘可能地彌補他。經過深思熟慮後,王鳳鄭重地把王莽託付給太后,希望太后能代替他好好照顧王莽。
根據王鳳的遺願,朝廷任命王莽為黃門郎。王莽的善良終於派上了用場,至此以後,他就更加堅信美德的重要性了。以前,每次王氏子弟入仕後都會聽到風言風語,而任命王莽後,王政君聽到的卻是由衷的歡迎之聲。大家都覺得像王莽這樣品行高尚的人早就應該進入仕途了,聽到這些話,太后對王莽改觀。不久王莽被升為射聲校尉,進入中級官員的行列。
這一年王莽二十四歲,達到了心智完全成熟的成年。謙恭和氣的外表下隱藏著說出來會嚇任何人一跳的雄心:他要改變這個不合理的社會,為天下立萬世太平之基,使自己躋身孔孟之列,被後世永遠敬仰。 這是一個真誠的儒家式的雄心壯志。在王莽的晉陞之路中,他實實在在地在心裡清楚聲譽對一個人而言的重要性。在以後的攀登過程中,他下意識重複自己的成功經驗,道德熱情被進一步地激發,他覺得他的行動力也應該加速了。不知不覺,王莽入仕已經六年了,由於王莽的不善言談,不喜送禮,不愛拉幫結派,這使他官位升遷得很慢。
直到成帝永始元年,王莽的叔叔成都侯王商向漢成帝上書,他希望把自己的封地分給王莽。簡單來看,他實際上就在為王莽討封賞。眾人見狀後也立刻紛紛做出了行動,眾多儒學名士也趁機上書,頌揚王莽的品行。於是,在王莽三十歲這年,被封為新都候,封邑一千五百戶,晉陞為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由此,他經常隨侍在皇帝和太后左右,成為了一個頗有影響力和權勢的大臣。
又過了八年,深受輿論支持的他接替退休的叔叔王根,成為大司馬,社會輿論終於把他推向了權力的高峰。登上權力巔峰的王莽俯視天下,看到的是一片末世衰敗的景象。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在集權政治中,每個人的政治生命都是脆弱的。漢成帝的死打亂了王莽的整個計劃。成帝綏和二年,王莽上任不到六個月,漢成帝去世。由於無子,詔定陶恭王子繼承帝位,就是歷史上的漢哀帝。
漢哀帝上台後,擅自尊自己的祖母為恭皇太后,與王政君並尊。並在一次宴席上,將傅太后的座位與王太后的平等安放。傅太后的名稱本來就很可疑,即使做了太后,她也與王太后有嫡庶之分,怎麼能並尊。王莽見狀後,立刻命令把傅氏的座位搬到一邊。就這樣,王莽的不識時務就得罪了新帝。這年七月,王莽被罷職,回到南陽封地閑居。這一年,王莽三十九歲。
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集中了儒家的平均地權和法家的節制資本,這兩種思潮都起自東周。儒家平均地權最著名的就是「井田制度」,然而井田制度的實施條件太過苛刻,董仲舒曾讓步為「限民名田」,是否實施也未可知。法家節制資本的措施桑弘羊曾予實行,主要包括鹽鐵官賣和官營商業。但僅達到了籌款的目的,改革經濟的目的卻未能實現。
到了王莽,結合儒家與法家,推行新政。「王田」、「六筦之法」等都是這一思想的具體體現。王莽其實是在漢朝改革大勢下站出來最終實行改革的人。要實行改革,自然要獲取政權,因此王莽不是所謂的篡竊,而且當時的人也並不以此為異端。
王莽改制的失敗是註定了的。
因其改革最終的依靠是人,而一個時代明白大勢所向的終歸的少數,明白了大勢又願意為之而努力的更是少數中的少數。統治者中的大多數,其利益總是和人民相反的,況且改革的措施更是歷經多次反覆,如貨幣制度,官員不一定能完全明白,卻能夠藉此攫取利益。因此推行不易,監督不得,最終的失敗自然不可避免。
改革失敗,而社會組織已被破壞殆盡,內亂不可避免,直至光武奮起,最終戰亂局面才被控制。然而,經過這一次大改革失敗後,政治家的眼光亦為之一變,根本改革被視為不可能,想把亂世逆挽而至於小康終不可行。「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與天下安」成為金科玉律,中國的社會改革運動至此遂告長期的停頓。
總結
總體說來,王莽的改革基本上都是為了改而改,刻意附會西周制度。這樣的改革可以說沒有得到社會任何一個階級的支持。在西漢末年混亂的局勢下,維持社會穩定應該是第一位的,但是王莽卻反其道而行之,一再加劇社會動蕩,自然得不到支持。所以王莽改革在我看來基本上是應該否定的。事實上,政策效果與初衷完全背道而馳。幾年之間,土地兼并問題更為嚴重,天下流民四起,民怨沸騰。結果,王莽被迫取消政策,但為時已晚。
權力有時帶來睿智,但更多時候帶來獨裁。對於朝野上下一邊倒的埋怨、鼓噪,對於因飢餓而搶掠的民眾,對於趁火打劫的匈奴鐵騎,王莽開始了一系列的「法西斯」高壓政策,使得形勢更加急轉直下,最終他也在戰火中,身首異處。
參考文獻:《漢書?王莽傳》 《周禮》 《漢書?薛宣朱博轉》 《尚書》
很赞哦! (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