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局的意思 出口大国明朝为何被淘汰出局?有何历史隐情?
出口大国明朝为何被淘汰出局?有何历史隐情?
明初长期实行海禁,从制度层面打压和抑制对外贸易的发展。但到明朝中后期,随着政策的调整和产品价格方面的优势,瓷器、纺织品、茶叶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使明朝成为出口大国,带来了巨大的贸易顺差,但这却没有使其真正富强起来,也没能改变其国运。
出口大国
明朝的开创者朱元璋来自社会最底层,他没有多少文化,却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不仅建立了一个朝代,而且有一套自己的治国方略,把一片废墟上建立的这个王朝治理得很不错,经济得到了恢复,人口大量增加,社会趋于稳定,史称洪武之治。他的继任者们延续了这些主要经济政策,先后开创了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和弘治中兴等所谓盛世。
朱元璋是贫民出身,自祖辈起就过着拖欠官府税款、四处躲债的生活,能踏踏实实当一名佃户都算是梦想,所以对土地有着深深的敬畏,在他看来只要能顺利收上来税,让农民承担一定徭役,对一个朝廷来说也就足够了。所以朱元璋的经济政策很保守,特别强调重农抑商,发展小自耕农,打击工商业者,不允许发展对外贸易,规定尺板不得出海。
同时期的欧洲正经历着一场巨变,资本主义开始萌发,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向欧洲,造成了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投机活跃,发生了所谓的价格革命。而另一边,在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和实物征税的经济格局下,明朝拥有大量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物价,所盛产的茶叶、纺织品、瓷器等在国际市场上有极强的竞争力,世界各地都迫切需要中国商品。这时,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也让明朝的财政出现了困难,朝廷迫切需要开辟新财源。在这种情况下,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
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迅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中国商品不仅实用而且价格很低,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以丝绸为例,在欧洲,中国同类商品的价格仅是本地产品的50%甚至1/3,在北美洲的墨西哥,中国产品的价格仅是西班牙产品的1/3,在南美洲的秘鲁,这比价甚至达到了令人惊讶的1/9。一时间,世界各地的商人纷纷涌向中国,疯狂采购中国商品,据史料记载,162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曾以4盾/磅的价格在中国采购生丝,运到欧洲就卖到了16.8盾/磅,毛利率高达320%。中国商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上一时间所向无敌,尽管缺少这方面的准确统计数据,但从随后白银向中国净流入的速度和数量判断,明朝已毫无争议地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
白银帝国
对于一个小自耕农为主体的农业帝国而言,进口需求远不如出口那么强劲,这样就产生了巨大的贸易顺差。放到现在,贸易顺差可以换来外汇,比如美元,而在那时贸易顺差换来的是当时国际流行的硬通货——白银。
白银作为货币在中国也有一定历史,汉武帝曾发行过银币,但在明代中期以前白银一直都不是主要流通货币,顶多是一种辅币,更多是作为储备之用,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并不盛产白银。现在中国虽然是世界八大产银国之一,但近代之前中国勘探出的银矿资源一直稀缺,且矿石品位不高,含银量多在1%以下,与秘鲁波托西银矿的50%、西班牙银矿的25%无法同日而语。据有关资料显示,到明清之际中国年产白银仅10万-20万两,在世界白银总产量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秦代以后铜钱一直是主要流通货币,宋代出现了纸质货币交子,明代也有类似的纸币,称为宝钞,但由于管理不严、发行混乱,宝钞贬值很快,被百姓弃用。在这种情况下,白银在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迅速提高,张居正改革推行一条鞭法,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改实物税为货币税,结算的货币不是宝钞也不是铜钱,而是白银,白银这种中国无法大量出产的贵金属成为明朝的主要货币。
大量商品出口换回来的是大批白银,明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白银最大的流入地。面对疯狂涌入的白银,明朝政府的货币管理也十分滞后,当时世界各国的金银比价都在1∶10以上,而明朝由民间自发形成的比价约在1∶5.5-7之间,存在着投机的空间,许多外国商人于是把白银运往中国换购黄金,经过这种套汇手段轻易赚取了超额利润。
据《剑桥中国明代史》,当时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2-1/3输向了中国,1571-1821年间美洲有4亿比索的白银输入马尼拉,其中大部分最终转到了中国。据何芳川《澳门与葡萄牙大商帆》,仅1631年经菲律宾输往澳门的白银就在1400万两,这个数字已经相当惊人了,因为明朝鼎盛时一年的财政收入还不到500万两。德国著名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提出,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副其实的白银帝国。
但明朝的其他经济政策未能及时跟进,重农抑商仍是国本,明朝此时仍然是一个农业占绝对统治的国家,没能实现经济转型。在对外贸易方面,主导权其实也不在朝廷,而在外商以及本地的买办商人那里,大量廉价商品换回的白银也多积攒在商人们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