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前是什么社会
中国以前是什么社会
中国以前是什么社会
中国史学界习惯上把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称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史学家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说:“清朝道光20年到22年……在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下,中国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了1946―1948年间,也就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在革命的炮火中将要宣告结束的时候……把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进入社会主义时代的历史称为中国现代史……按社会性质来划分……看来是更加确当的。”对待这种耳熟能详的中国近代史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笔者颇疑之,现不揣浅陋,将自己的看法芹献出来与通家共榷。
一、1840―1949年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辨误
(一)半殖民地说混淆了社会其他属性同社会性质之间的差异性
在社会历史学中,社会性质是一种社会形态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社会根本属性,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的属性。从社会性质上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史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五种社会形态。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性质的社会形态。而殖民地,“原指一个国家在国外侵占并大批移民居住的地区。在资本主义时期,指被资本主义国家剥夺了政治、经济的独立权力,并受它管辖的地区或国家。”半殖民地,“指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从狭义上讲,半殖民地即指资本主义时代部分地丧失独立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国家或地区。所以,殖民地、半殖民地都相对于宗主国或掌控国而言,是属于国家在世界上所处地位及国家相互间控制与被控制权属或地位等关系范畴的概念,它同区分社会形态的社会性质相比较,就如同青菜与豆腐是两类不同的食品一样,具有不同的意义或内涵。它的内涵及其外延也不能涵盖社会性质所具有的内容。用它作为标尺来衡量、鉴别、确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显然超出了殖民地自身意义的范畴。诚然,处于某社会形态中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同时带有被他国侵占、统治或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属性,但殖民地、半殖民地属性是社会性质以外社会的其他属性,它与社会性质这一人类社会的根本属性既不能在内涵或意义上相容共通、相互叠合,又不能在数、质、量上相互比较、等量齐观。半殖民地社会说抹煞了社会性质同社会其他性质的区别,将表示国家地位、国家关系的社会属性混同于社会的根本属性,显然犯了历史学中概念界定上的错误。
有人要说,认定当时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指中国国家主权的部分丧失;说中国变成半封建社会,是指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并有所发展。这里只是将半殖民地这一社会属性同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同提并列,并没有把半殖民地当社会性质来看待。这样解释似可成说,但它忽略了另一点,即严密而又合乎规范的科学概念是不应引发歧义理解的。正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是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这两个不同概念不同范畴的词汇并列地限定社会或社会性质,它就势必要误导人们把半殖民地也当作社会性质来看待。故而这种提法极易混淆社会性质同社会其他属性之间的差异性,既不严密,又不准确规范。
(二)半封建社会说缺乏社会历史概念内涵的严整性
从社会性质上看,人类社会只经历过五种社会形态,但在五种社会形态之间,都有过一段或长或短同时并存著新旧两种势力此消彼长的生产关系,也许同时还存在少量其他生产关系的时期。史学界习惯上把这些时期泛称为前一社会形态向后一社会形态的过渡时期。笔者认为,史学界这样的界定是比较审慎、稳妥的。迄今未有人提出过半原始社会、半奴隶社会、半资本主义社会、半社会主义社会的概念。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这些概念缺乏科学命题的严整性。其一、社会性质是很难用量化的方式来区分的。就半封建社会而言,若从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经济在中国整个社会经济中的权重来看,则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也远未达到与封建性的农业、手工业经济平分秋色的地位;就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同清政府、袁世凯、北洋军阀、蒋介石等政权之间的权力分配来看,更难以用量化的方式来衡量谁掌握的权力之大小多少。从文化方面来看,资产阶级文化在旧中国虽有很大发展,但比起封建文化,显然还相当薄弱。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基本上还是封建性文化占据统治地位。其二、更主要的是,这些提法缺乏科学命题内涵的唯一性。所谓半奴隶社会,是指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呢,还是指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半封建社会,是指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呢,还是指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半资本主义社会,是指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呢,还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些都会使人产生两难或两样的选择。
从广义上讲,殖民地、半殖民地不只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社会历史现象。古今中外,强国将弱国、先进国家或民族将落后国家或地区、落后国家或民族将先进国家或地区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现象不胜列举。当西罗马帝国的皇帝成为日耳曼“雇佣军手中可供随意玩弄的傀儡”时,灭亡前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西罗马帝国统辖区,可以说就是处于落后的原始公社制度解体时期的日耳曼人控制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141年宋金议和以后,宋高宗赵构向金统治者称臣、割地、输币的南宋社会,可以说就是受金封建统治者侵略、控制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鸦片战争后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社会,又是处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控制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历史分期上却分别有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封建社会继续发展时期,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不同。殖民的主体有原始部落、封建国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不同;殖民的物件有处于封建生产关系萌芽阶段的奴隶制国家,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时期的国家,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时期国家的不同。同一个历史概念,在内涵上分衍出如此多的不同,还有什么科学性或科学定义的严密性可言?尽管由于历史教科书的引导,人们习惯于把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这一时期当作半封建社会来理解,但作为严格的历史科学来讲,历史概念必须具有单一解释的特点,就某一国家某一时期的社会性质来说,无论是历史时代,还是生产关系,阶级统治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只能有一种解释,而绝不允许内容含混、语义两歧。正因为半封建社会说违背了历史概念内涵的唯一性原则,它的规范性、正确性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怀疑了。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破坏了历史学科体系的统一性和同范畴历史概念的同一性
历史是一门自成体系的学科,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都应按同一的学术规范、同一的原则、方法、标准来确定历史概念,划分历史时期。如前所述,近现代以来史学界根据人类社会根本性质的不同,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五种最基本的的社会形态。而对五种形态之间同时存在着新旧两种生产关系的时期,一般称之为前一种社会形态向后一种社会形态的过渡时期而不再细划分为某某社会。现在唯独于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提出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题,这就违背了历史学科体系的统一性。表现有二:第一,它模糊了五种社会形态之间的过渡时期同社会形态本身在性质上的差别,容易误导人们以为在人类社会五种形态之外还存在着第六种社会形态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而破坏了社会历史学中对人类社会形态的一般性科学界定。第二,它回避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是否达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果姑且不论)的历史事实,易误导人们认为中国不存在这一过渡时期,只有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违背了社会历史学中两种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过渡时期的一般原理和习惯命题方式。所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从社会性质的类别和历史分期两个方面破坏了历史学科体系的统一性。说违背了历史学科同范畴历史概念的同一性,是指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发展到封建经济解体、崩溃,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着一个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虽然在时间上与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有相当的重合,但遵循不同社会形态同范畴概念一致性的原则,只能称作“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否认或淡出了“过渡时期”的存在,直接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包容替代之,当然跟社会历史学中的同一性原则相悖。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知,1840-1949年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违背了历史学科体系的科学性、严整性和规范性,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尚值得商榷。那么,在该时期的中国社会到底是什么性质的社会呢?
二、1840-1949年中国社会性质辨正
1840-1949年以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我打算划分为两个阶段来阐述: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前为第一阶段,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为第二阶段。按照行文的需要,我先着重分析第二阶段中国社会的性质。
(一)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是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
常识告诉我们,社会性质通常是以社会制度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经济、政治等制度的总称。政治制度即政体,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经济制度的主要方面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md同志说过:“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一定的政治制度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制度之上,但一定的政治制度又是确立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根本保证。故一种新的政权组织形式建立,常常标志著一种新社会形态的产生。如“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是奴隶社会形成的标志。”“封建制国家的建立,是封建社会形成的标志。”“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标志著欧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开端。”[]显然,通行的历史或社会史教材都是将一种新的政权形式的出现,作为新旧社会制度革命或更替的关键或标志。据此,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赶走了皇帝,结束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按照社会历史学同范畴概念一致性的原则,毫无疑义,我们应该把中华民国的建立看作是中国资本主义社会开端的标志。
(二)资产阶级政权的持久统治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证明1912-1949年的中国处于资本主义社会
有人要说,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迄无疑问。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和以他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了。而袁世凯和北洋军阀,原来多是清王朝的高阶官吏,他们所组成的政府以及后继的蒋介石政权都实行独裁、卖国、镇压人民的反动政策,袁世凯本人还曾复辟过帝制。在袁世凯、北洋军阀、蒋介石政权统治下,中国没有改变国家地位半殖民地的属性,仍然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和奴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当时在中国整个国民经济中也不占主体地位。因此,辛亥革命并没有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胜利,不能把辛亥革命胜利看成是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开端。个人认为,上述观点之所以存在,是为社会历史上的一些表象所迷惑,没有看清社会历史的本质。因为:
第一、分辨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性质,不在于是孙中山还是袁世凯、段祺瑞……蒋介石等哪一个人掌握国家政权,而是要看这些政权究竟是些什么性质的政权。我认为袁世凯及继他而起的北洋军阀、蒋介石政权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主要基于以下两点理由:一、袁世凯、北洋军阀、蒋介石等历届政府都基本沿续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体制。虽然在1916-1917年袁世凯曾实行帝制,张勋也导演过复辟清王朝的丑剧;但袁世凯的关门皇帝只做了83天,张勋复辟则更短命,只有12天。都有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自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1949直至年蒋介石政权在大陆被推翻,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根本政治制度是基本延续下来了。二、以上历届政府都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从袁世凯、北洋军阀、蒋介石政权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来看,如果这些政权都是纯粹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出于地主阶级利益和阶级统治的需要,必然要对新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采取种种压制、束缚、阻挠的政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将很难发展起来。只有当这些政权具有资产阶级性质时,才会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采取宽容的政策或保护性措施,中国的资本主义也才能得到较快的发展。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欧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压迫,使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机会,进入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1912-1919年新建厂矿472所,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8年中新增资本1.3亿元以上,相当于过去50年的总和。”“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官僚垄断资本……凭借自己掌握的政治权力,逐步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在上海成立中央银行……形成了全国金融垄断网……还实行‘币制改革’,建立官、商机构,逐步垄断了全国的商业、工矿企业、农业、交通……还独占进出口贸易,拥有钜额的房地产等……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袁世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蒋介石统治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有力地反证了这些政权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第二、虽然袁世凯和他所培植的北洋军阀的首领大多出身于清王朝高阶官吏,但我们不能因为新政权同旧的上层建筑存在联络就否认新政权的资产阶级性质,阶级出身也不能作为区别阶级属性的依据。在世界史上,德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都与封建残余有着密切的联络,因而被列宁称做“军阀的、容克(普鲁士贵族地主)的、资产阶级的、帝国主义的国家。”俄国在1861年亚历山大实行资本主义改革后,“在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储存著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列宁称之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日本的垄断资本同军国主义、封建残余密切结合”,md称之为“一个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俄国、日本在历史上都带有严重的封建性,但不妨碍它们在本质上属于资本主义甚至帝国主义性质的国家。封建地主阶级同资产阶级都属于剥削阶级,他们之间本来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封建营垒中的人,在时代浪潮冲击下转入资产阶级营垒中的情况在中外历史上都不鲜见。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举人康有为后来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前清状元张謇后来成了资产阶级实业家,清朝的翰林蔡元培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光复会的发起人,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封建武士出身的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后来成了资产阶级政府的扛鼎人物。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亲自发动并领导了废除农奴制的资产阶级变革。正如张华腾先生所说:袁世凯早年“受甲午战后中华民族空前危机的刺激和民族空前觉醒的感召,参加了维新运动”,他“在自己的辖区,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在直隶练新军、办实业、兴教育、试行地方自治等,成绩斐然”,已经“资产阶级化”了。即便说,袁世凯和他创造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我国的经济形态的主体还是封建经济,诸政权同旧的封建势力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络,因而带有很强的封建性,但从其统治的16年时间中,一是军阀政权基本维持和利用了资产阶级政体,并没有实行封建政体。二是保护和发展了资本主义并取得实际效果,可知他们已不同于那些纯粹的封建官僚,而是从封建地主阶级营垒中分裂、蜕变出来,资产阶级化了的军阀;他们所建立的政府,已不应再看成是封建军阀政府,而只能看成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军阀政府了。
第三、的确,袁世凯、北洋军阀、蒋介石政权都是以阴谋手段篡夺最高政权权力,都是独裁、卖国、镇压人民的政府,袁世凯还曾实行帝制。但耍阴谋诡计、独裁、卖国、镇压人民、实行帝制不只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利。作为剥削阶级的资产阶级,为了本阶级或某些特权阶层的私利,同样会千方百计地玩弄阴谋诡计,强化独裁统治,镇压人民反抗,甚至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我们不因德国的希特勒炮制国会纵火案、玩弄慕里黑阴谋就否认他法西斯政权的资产阶级性质,不因英国克伦威尔驱散国会就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统治、镇压掘地派运动和爱尔兰人民起义就否认他政权的资产阶级性质,不因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梯也尔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就否认他政权的资产阶级性质,不因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加冕称帝和对外侵略扩张而否认他政权的资产阶级性质,我们同样不能因此而否认袁世凯、北洋军阀、蒋介石政权的资产阶级性质。
其实,对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和蒋介石政权的资产阶级性质,史学界一般也是承认的。如何沁先生云:袁世凯篡政后“建立起地主买办阶级的反动专制统治”(北洋军阀政府是袁世凯政权的继续)。杨先材先生云:蒋介石建立的“国民党政权是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权。”现有通行的中学统编历史教材等基本都持以上观点。买办阶级即买办资产阶级,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里,勾结帝国主义并为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服务的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发展成为官僚资产阶级。”从上可知,所谓买办阶级或买办资产阶级政权,实质上都是大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说到底,袁世凯、北洋军阀、蒋介石政权,都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第四、判别一个国家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性质只能在社会性质自身所包容的内涵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性质中去寻找答案。正如我在前文所述,半殖民地是国家地位范畴的概念,它与社会性质在内涵上只有差异性,而无相容性,不能将之作为判别、认定社会性质的依据或标尺。我们不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土耳其……最后也不能不投入英法帝国主义的怀抱,一天一天变成了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奥地利、捷克、波兰、法国、荷兰等资本主义国家都曾沦为德国法西斯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而否认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基于同样的理由,我们绝不能因中国历史上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半殖民地地位,就认定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
不错,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没有占据到主体地位,但鉴别中国是否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标志,不在于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社会经济中的比重,而在于当时的政权性质及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作用。1912-1949年中国的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大资产阶级手里;1912-1949年袁世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20世纪20-40年代蒋介石统治时期民族工业受官僚资本的压制纷纷破产、倒闭,但压制民族工业的官僚资本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高阶阶段。因此,尽管1912-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据到主体地位,但由于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及其持久统治地位的确立,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操纵地位,我们仍可推定,中国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确认了1912-1949年中国社会的性质,遵循社会历史学划分历史时期的通例,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可上溯到15世纪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这里就无须赘述了。
一、 对中共二大认定中国社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思辨
史学界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问题至今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说的误区中徘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这一命题是共产国际按照列宁的意见确认并经gcdzg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认定的。无庸置疑,中共二大的这一认定比较客观地揭示了当时中国受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控制、奴役的半殖民地地位和封建性生产关系在中国社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它对gcdzg激发人民的革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发动和领导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对官僚资产阶级的斗争,起了无以估量的伟大作用,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但判别历史上某一理论或观点是否正确,主要不是看它是否为权威所肯定,是否在历史上发生过作用(md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也很具有权威性,若不是把党组织和一大批领导干部作为革命物件,对防止党和党的干部腐败变质,也有很大作用),而是要看它是否合乎历史学科体系科学命题系统而又严格的规范。
历史学科是由若干个表示历史过程、历史理论的历史概念、历史命题按一定的方式和程式组成的科学体系。历史概念、历史命题发生错误,必然造成阐释、论证失据,历史内容、历史理论混乱,从而破坏历史学科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统一性、严整性。人们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就会陷入迷惘。这对人们了解和探索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是不利的。弄的不好,还会对现今和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起误导作用,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因此,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几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已回首对中国近代历史进行长时间的反思,发现现今历史学科体系中存在着严重的缺点时,绝不能熟视无睹,就应该根据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理论观点,不囿于历史上似乎已成定论的成说,从建立和规范历史学科体系的需要出发,勇于对之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既肯定其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又指出其理论上的不足,同时以正确的历史观点对之进行必要的修正。对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也应当持这样的态度。为此,笔者撰写本文,旨在激发对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讨论,以求得比较公允的答案。由于本人蜗居一隅,所见难免疏陋,谨作抛砖引玉,诚祈通家指正。
中国目前是什么社会
我国坚持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但改革开放后即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党的十九大上习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那么,我国就要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gcdzg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gcdzg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以前是秦国吗
秦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国君嬴姓(少昊氏之后),传说周孝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分封在秦,作为周朝的附庸。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了被戎人和狄人占领的原周朝在陕西的领地。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前246年嬴政登基,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祖国以前是什么
国人历来国家观念淡薄,重视个人荣辱得失重视。
所以但知有君有朝,一朝天子一朝臣。而忽视了国。
所以祖国以前是朝代,是诸侯国。
比如南宋时有南宋的有金朝有蒙古有辽朝。三国时有诸侯国地主武装割据的魏蜀吴。
唐僧说自己是大唐高僧。所以以前只有朝代无祖国。
中国以前是怎么约会的
古代有元宵灯会,春游,诗会,文会,等等男女都可以去的聚会
魏国以前是什么国家
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魏国。
先秦时期(秦朝以前),魏国(也称梁国)是战国七雄之一
东汉末年,魏国是三国之一,即曹操建立的政权
南北朝时期,北魏,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一个国家,皇室原姓拓跋,后改名为元,最出名的是北魏孝文帝元巨集。
北魏分裂后,魏国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东魏由高欢掌权,就是后来的北齐(兰陵王的国家),西魏由宇文泰拥立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大权落入宇文一族手中,到最后演变成了北周。
三国以前是什么朝代
你看懂下面这个排序就以后不用问人了
1. 夏朝 前2100年 - 前1600年
2. 商朝 前1600年 - 前1066年
3. 周朝 前1066年 - 前221年
1. 西周 前1066年 - 前771年
2. 东周 前770年 - 前256年
1. 春秋 前770年 - 前476年(三家分晋始为战国)
2. 战国 前475年 - 前221年
4. 秦朝 前221年 - 前206年
1. 西楚 前206年 - 前202年
5. 汉朝 前206年 - 220年
1. 西汉 前206年 - 23年
2. 新朝 8年 - 23年
3. 东汉 25年 - 220年
6. 三国 220年 - 280年
1. 曹魏 220年 - 265年
2. 西蜀 221年 - 263年
3. 孙吴 222年 - 280年
7. 晋朝 265年 - 420年
1. 西晋 265年 - 316年
2. 东晋 317年 - 420年
8. 十六国 304年 - 439年
1. 汉前赵 304年 - 330年
2. 成汉 304年 - 347年
3. 前凉 314年 - 376年
4. 后赵 319年 - 350年
5. 前燕 337年 - 370年
6. 前秦 350年 - 394年
7. 后秦 384年 - 416年
8. 后燕 384年 - 407年
9. 西秦 385年 - 431年
10. 后凉 385年 - 403年
11. 南凉 397年 - 414年
12. 南燕 398年 - 410年
13. 西凉 407年 - 421年
14. 夏 407年 - 431年
15. 北燕 407年 - 436年
16. 北凉 401年 - 439年
9. 南北朝 420年 - 581年
1. 南朝
1. 南朝宋 420年 - 479年
2. 南朝齐 479年 - 502年
3. 南朝梁 502年 - 557年
4. 南朝陈 557年 - 589年
2. 北朝
1. 北魏 386年 - 534年
2. 东魏 534年 - 550年
3. 北齐 550年 - 577年
4. 西魏 535年 - 557年
5. 北周 557年 - 581年
10. 隋朝 581年 - 618年
11. 唐朝 618年 - 907年
12. 五代十国 907年 - 979年
1. 五代 907年 - 960年
1. 后梁 907年 - 923年
2. 后唐 923年 - 936年
3. 后晋 936年 - 946年
4. 后汉 947年 - 950年
5. 后周 951年 - 960年
2. 十国(902年 - 979年)
1. 吴越(904年-978年)
2. 闽国[[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3. 荆南(906年-963年)
4. 楚国(907年-951年,楚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5. 吴国(904年-937年)
6. 南唐(937年-975年)
7. 南汉(917年-971年)
8. 北汉(951年-979年)
9. 前蜀(907年-925年)
10. 后蜀(934年-965年)
13. 宋朝
1. 北宋 960年 - 1127年
2. 南宋 1127年 - 1279年
3. 辽 916年 - 1125年
4. 西夏 1032年 - 1227年
5. 金朝 1115年 - 1234年
14. 元朝 1260年 - 1368年
15. 明朝 1368年 - 1644年
16. 清朝 1644年 - 1911年

民国以前是什么年代
清代!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国以前的母系社会是男生子么
不是的,母系社会只是说女性的地位高于男性,母系社会时期,妇女从事的采集比男子从事的狩猎有比较稳定的性质,是可靠的生活来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她们是氏族组织中的重要成员,她们的活动是为了氏族集体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维系氏族的生存和繁殖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妇女在氏族公社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普遍受到重视。就是传说中的女尊男卑。
秦六国以前是什么朝代
秦六国以前是周。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即《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