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 为什么中原王朝是嫡长子继位,而游牧民族是幼子守业?

火烧 2022-11-15 02:39:53 1040
为什么中原王朝是嫡长子继位,而游牧民族是幼子守业?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种说法:「 ”中原王朝是嫡长子继位,而游牧民族是幼子守业。”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这个说法本身就不准确。因为这两种情况只适用于特定时期
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 为什么中原王朝是嫡长子继位,而游牧民族是幼子守业?

为什么中原王朝是嫡长子继位,而游牧民族是幼子守业?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种说法:「 ”中原王朝是嫡长子继位,而游牧民族是幼子守业。”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这个说法本身就不准确。因为这两种情况只适用于特定时期,很多时候并没有严格的要求,毕竟枪杆子里出政权,谁的枪硬谁就可以改变规则。 幼子守业 先来说说所谓的「 ”游牧民族是幼子守业”,这个观点有些一概而论的嫌疑,因为历史上第一位统一匈奴的冒顿单于便是家中的长子。 想当初冒顿单于的老妈去世的早,父亲头曼单于便娶了个小妈,还给冒顿单于生了个弟弟,但这个弟弟注定不是来和他兄友弟恭的,而是来要他命的。原来小妈早就惦记老单于死后的屁股垫,加上冒顿单于本身对小妈就没好感,真让冒顿单于继承单于估计她也就凉凉了,于是枕边风一吹,老单于就鬼迷心窍的把冒顿单于送到敌国(月氏)去当人质。 然后儿子前脚刚到,头曼单于就带兵来打月氏,拙劣的演技就差没写信告诉月氏:帮我把亲儿子冒顿杀了!谁知冒顿也非等闲之辈,看着不对抢了马就颠了,逃回来也不跟老爸翻脸,儿子没说啥但老爸脸就挂不住了,于是就给了大儿子冒顿单于一万骑兵作为「 ”补偿”。 后来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冒顿单于带领这一万骑兵来了场魔鬼训练,统一了纪律,然后一挥手就把自己老爸干掉了,就像当初老爸把自己当炮灰时候一样无情。作为长子的冒顿单于就这样继承了单于之位。 而所谓的幼子守业,往往是在游牧民族迅速扩张时期,以成吉思汗为例,当时蒙古铁骑纵横欧亚大陆,兵峰所指,所向披靡。由于占领的疆域太过于广阔,多线作战需要多人指挥,所以成吉思汗的几位年龄较大的儿子,都被派驻到了各个占领地,随后成为各个汗国的前身。哥哥们都走了,自然就剩弟弟了。 所以在成吉思汗死后,便由三子窝阔台继位,他的哥哥术赤建立了钦察汗国,哥哥察合台建立了察合台汗国。当然成吉思汗还有个小儿子拖雷,其在世时一直将拖雷留身边,并将绝大部分部队留给了小儿子,估计是其本身喜欢打仗,亦或是窝阔台比较适合主持朝政,成吉思汗虽然没直接传位拖雷,但绝对是格外偏爱的。 这一点和所有上了年纪的人偏爱幼子没什么本质区别,所谓的幼子守业,也基本都是出于这种感情衍生出来的,而并非成文的规定。大家给老爸面子(如成吉思汗),大家就遵守下,但如果老爸做的太过分(如头曼单于),那就要看谁的心狠,谁的拳头硬了。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窝阔台去世后,是拖累的儿子蒙哥(1209年-1259年)继承了大汗之位,这么看窝阔台更像是一个过渡期角色,或许成吉思汗当初将绝大部分军队留给拖雷,便已经预料到这样的结局。 所以说,游牧民族所谓的幼子守业可不能算是什么规矩,到最后还是要看谁够狠!这点和中原王朝没什么区别。 嫡长子继位 中国的嫡长子继承制源于父系氏族的形成,因为在母系氏族时期,部落中的儿童都是「 ”知母不知父”,这就无所谓嫡长子继承一说了。父系氏族建立后,「 ”父亲”观念逐渐被确立,加上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形成,才逐渐形成所谓的「 ”嫡长子继承制”。 在夏朝和商朝前期,皇帝的位置尚未形成明文法度,这时候还出现了「 ”兄终弟及”的情况。比如开创商朝的商汤共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嫡长子太丁、次子外丙、幼子中壬。太丁死的早,让老爹商汤白发人送黑发人,所以商汤死后继承王位的是次子外丙,外丙死后并未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由他的弟弟中壬继位,中壬死后也未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把皇位留给了最早去世的太丁之子,也是自己的亲侄子太甲。 从中可以看出,中原王朝并非一直采用嫡长子继承制。不过到了商朝末期,作为嫡长子的帝辛(又名受德),也就是后来的商纣王,便是以嫡子的身份登上了皇位年龄比他大的帝乙长子微子启,只有干瞪眼的份。其实微子启的确有点冤,因为不同于后来的嫡庶之争,微子启和帝辛其实是一个妈生的,只不过生微子启的时候他妈还是个妾,生帝辛的时候,地位已经升级为皇后。 本来大家都想立大一点也懂事的微子启,但当时的大臣们却开始咬文嚼字,认为微子启算不上名正言顺的嫡出,导致原本唾手可得的皇位,白白「 ”让”给了弟弟。或许正是这份不甘心,让微子启始终对商纣王心存怨怼,甚至再周武王伐(偷袭)商纣王时,扮演了不太光彩的角色。后世读到的史书,往往遵循成王败寇的原则,所以我们看到对微子启的评价都是正面的,而对商纣王却是一竿子打死,这其实是有所偏颇的。就连伟人读到此处,对微子启的评价开头就是一句话: 微子最坏,是个汉奸。——《同吴芝圃等人的谈话》 再来看嫡长子继承制,据史料统计,商代前后总共31个王,其中传子者18人,传弟弟者13人,以「 ”子继”为主,「 ”弟及”为辅,到了后期,嫡长子继承制才基本确立。到了周朝,「 ”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的制度才被正式确定下来。 但即使有这样的制度,也不一定人人都会遵守,总有这样那样的诱惑,让人找到改变规则的理由,却殊不知稍有不慎就掉入万丈深渊。 比如那位历史上口碑很差的周幽王,便是因为喜新厌旧进而决定废长立幼,招至外戚势力联合犬戎的反扑,死在了镐京的大火之,自此西周灭亡,那位坑死自己老爸的周平王建立了东周,周天子如日中天的辉煌,因一场人性悲剧而一去不返。 又比如唐朝初年的玄武门之变,身为弟弟的李世民,因不满哥哥继承皇位,将屠刀斩向的同胞兄弟(太子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皆是窦皇后所生),自此开启了史上最无情的皇家诅咒:老子杀儿子、母亲杀儿子、儿子逼老子、侄子杀姑姑的人伦悲剧就此展开。 强权固然可以打破固有规则,但同样也要承受相应的代价,只不过大多时候这个代价太过血腥与残酷。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