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苏联为什么解体最主要的原因 苏联从成立到解体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火烧 2021-06-25 00:50:27 1062
苏联从成立到解体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苏联从成立到解体中的重大历史事件1917年11月7日,晚9点40分,伴随着这门大炮发出的一声怒吼,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1917年1

苏联从成立到解体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苏联从成立到解体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1917年11月7日,晚9点40分,伴随着这门大炮发出的一声怒吼,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布林什维克党人在俄罗斯取得了政权,随即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随后的几年里,由托洛茨基指挥的红军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1921年3月,苏维埃政权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并且首先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变余粮无偿征集为市场买卖。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1924年1月21日,苏联的缔造者列宁逝世。约瑟夫• 斯大林获得政权。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
虽然斯大林被西方国家和一部分苏联人视为一个屠杀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苏联改成了一个工业和军事强国。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苏联军事也比以前强出好几倍。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的疯狂下跌开始,大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全球,袭击了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就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一个规模巨集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十个月后,工厂建成投产。
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双方结成貌合神离的同盟,同时祕密划分了双方在波兰、波罗的海国家、芬兰和罗马尼亚的势力范围。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军队突袭苏联。一星期内,苏军损失兵力100万人以上,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
阿道夫·希特勒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苏联红军和盟军在1945年攻占了纳粹德国全境,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1日,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的顶端。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共损失兵力1000万,占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总伤亡人数的73%,苏联以2000万人的牺牲为代价,捍卫了正义,捍卫了和平。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一页,仅此一点,苏联就无愧于一个大国的称谓!
二战后,斯大林与其他社会主义盟国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同美国和北约相抗衡。在20世纪中叶的万里晴空之下,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隔洋相望,共同主导了世界未来几十年的走向。
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闯入了太空,它的身上镌刻着“苏联”的字样。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号飞船,第一次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梦想。
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共产党高层领导人之间进行了几年的政治斗争。随后赫鲁晓夫掌握了政权。他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的祕密报告批判了斯大林及其个人崇拜的严重后果,苏联的政治斗争从此向更加人道的方式转变。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从1959年开始,苏共与gcdzg进行了一系列的辩论和争吵。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获得政权。文化大革命期间,中苏关系处于低谷,只存在名义上的外交关系,并发生过诸如珍宝岛事件和铁列克提事件的边境冲突。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与中国就珍宝岛问题发生武装冲突,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这两次行动都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

建党到建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gcdzg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北伐战争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遵义会议:(1935年在遵义召开)

红军的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

平型关大捷

台儿庄战役

百团大战

中共七大1945年4月

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

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

、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

苏联为什么解体最主要的原因 苏联从成立到解体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北京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

公元前约70万年,北京地区出现北京猿人
公元1153年,燕京地区成为金国的中都
公元1285年,元大都建成,北京城出现。
公元1368年,朱元璋大将徐达攻占北京城,并扩建,形成现在的北京城结构。
公元1421年,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烧杀抢掠。崇祯皇帝在京自杀
同年,清军入关,攻占北京
公元1858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焚毁圆明园
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
公元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逼迫中国最后一位皇帝退位
公元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公元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
同年,md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从隋朝建立以后的重大历史事件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 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 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 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 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 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 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 王安石开始变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灭北宋,南宋开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战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年 元灭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结束
1405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影响乐山的重大历史事件

远古
距今5000—10000年前,三江流域沿岸已有先民活动。公元前2000年左右,乐山出现铜制器具。公元前600年前后,以鳖灵为首领的开明氏部族定居青衣江流域,在此生息繁衍,开垦荒地。
战国
战国公元前309年,秦武王派兵南下,灭掉开明氏原管辖地区统治,秦国在今乐山市市中区建立南安县,从陕西泾水地区迁来大量人口到青衣江流域定居。
秦朝
公元前256年,李冰组织乐山人民凿断凌云山崖,开出引水渠道。从此,岷江,大渡河在乐山一带的水上航运逐步发展起来。
两汉魏晋南北朝
汉朝将南安隶属于犍为郡。西汉文帝时,南安人邓通铸造钱币,有“邓氏钱布天下”的说法。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在犍为铁山冶铁制造武器、工具等,乐山的冶炼规模和技术已达到先进水平。
魏晋南北朝,东晋末年,南安设定治官县,重点对迅速发展起来的冶铁业实行管理。这一时期,原来居住在广西、贵州、云南一带的十多万撩人进入四川,乐山犍为铁山以及三江流域聚居了大批撩人。居住生活延续了二百多年。
南北朝时期,因战乱不断,乐山地区的建制屡有变迁。
北周时置嘉州,取“郡土嘉美”之意。在乐山设定平羌县管理撩人。
隋唐
隋朝置眉山郡。原南安县改名龙游县,传说是隋朝军队从成都乘船向乐山进军、追击陈国败兵时,岷江中有游龙导航,帮助隋朝军队统一天下,因此改南安为龙游。中央政府在乐山增设夹江、峨眉两县。此时,乐山能造黄龙大船,成为四川江河沿岸的重要造船基地。
唐复嘉州,眉州。种茶业已十分发达。岑参赋诗描述嘉州城外“田半种茶”。唐朝中期开凿了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
两宋
两宋宋朝改嘉州为嘉定府;元代改为嘉定路;明代改为嘉定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嘉定州为嘉定府,并在府治置乐山县,取“城西南五里有‘至乐山’”为名,改龙游县为乐山县,“乐山”之名沿用至今。
元明清
元朝设定马湖路,明朝设定沐川司,清朝设定马边厅、峨边厅。
近代
中华民国废州府,治地设乐山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设乐山专员公署。1950年置乐山专区,1968年改为乐山地区,1978年乐山县与五通桥区合并改为乐山市(县级),仍隶属于乐山地区。1985年国务院批准改乐山地区为乐山市,属省辖市。1997年乐山市行政区划调整,眉山等6县划出。

夏商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启夺取王位改为世袭制,太康失国,少康中兴 商汤伐夏 盘庚迁殷,武丁中兴 武王伐纣

二战后的重大历史事件

美苏冷战、第三世界国家崛起、西欧复兴走向联合(欧共体)、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经济腾飞、1973-1981年的世界能源危机和滞涨局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经济一体化、md领导新中国崛起、九一一事件和反恐战争、美国霸权膨胀、2008年至今的世界经济危机、中国改革开放实现民族复兴。

以末尾为8、9、0的重大历史事件

九一八事变.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学生数千人在gcdzg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
1900年4月,义和团刚在北京近郊发展起来,俄国公使就提出镇压。美国、英国、法国、德意志帝国各国公使也奉本国政府密令,联合照会清朝政府“剿除义和团”,并将舰队聚集大沽口进行威胁。5月间,义和团在京津一带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清军士兵参加义和团,以端亲王爱新觉罗·载漪为首的排外势力在清政府内占据上风。各国公使眼看清政府已无法控制形势,总理衙门也“无力说服朝廷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便策划直接出兵干涉。5月28日,英国、法国、德国、奥匈帝国、义大利、日本、俄国、美国八国在各国驻华公使会议上正式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调兵入北京,清政府被迫同意。5月30日至6月2日,八国的海军陆战队400多人,陆续由天津乘火车开到北京,进驻东交民巷。随后,各国继续向中国增兵,各国军舰24艘集结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侵略军达2000余人。6月6日前后,八国联合侵华政策相继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侵略中国的战争爆发。
五三十惨案 1923年二七京汉铁路罢工失败后,中国工运陷于低潮。直至1924年,连续爆发了沙面罢工,青岛日本纱厂罢工及上海2月罢工等,中国工运的高潮才再次来临。1925年5月30日,大批学生和工人在街头散发传单和演讲,租界巡捕大捕学生和工人。在南京路老闸巡房门前,近万群众聚集,要求释放被捕者。英藉督察爱活生竟命令巡捕向群众开枪,华捕只向天放枪一排,印捕则平放一排,登时血肉横飞,群众大乱,四散奔逃。共击毙15人,重伤40余人,被捕者53人,是为“五三十惨案”。

罗马重大历史事件

罗马帝国与东西罗马
古代罗马(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历经王政、共和、帝国三个阶段。罗马帝国是公元前27年至公元476年间占据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古代罗马国家。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于1453年为奥斯曼国帝国所灭。
古罗马共和末期,屋大维获得内战的胜利,将国家最高权利集于一身。公元前27年1月13日,元老院授于他《奥古斯都》(意为《神圣》、《伟大》)尊号。奥古斯都采用《元首》(意为《第一公民》或《首席元老》)称号,史称他所建立的政治制度为《元首制》。元首制实际上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制。它标志著罗马由罗马公民占有特权地位的城邦转变包括各个行省的所有奴隶主共同统治的帝国。奥古斯都长期统治帝国全境,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开创了延续百年的所谓《罗马和平》时期,为1至2世纪奴隶占有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奥古斯都逝世后,其继位者继续不断加强皇权,巩固专制统治,残酷镇压反对者。同时不断对外开疆扩土,帝国疆域最大时,南起北非撒哈拉沙漠,北至喀尔巴阡山脉和黑海北岸,西起不列颠,东到美索不达米亚,但好景不长。
193至284年间,罗马奴隶占有制社会已陷入全面危机,政局混乱,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蛮族大举入侵,帝国统治发生动摇。284年,近卫军长官戴克里先夺取帝国政权(284至305在位),改元首制为君主制,采用东方君主的宫廷朝仪,完全抛弃了残存的共和外衣。为强化统治,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镇压起义,迫害基督教徒,暂时稳定了局势,但他退位后,帝国又陷入帝位觊觎者的纷争之中。324年君士坦丁一世重新统一帝国。330年将首都由罗马迁到拜占廷,改名为君士坦丁堡。他继续推行戴克里先的改革,竭力维护奴隶制度。为了利用基督教巩固反动统治,于313年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使基督教逐步成为帝国的重要支柱。
君士坦丁一世死后,争夺帝位的斗争重新开始。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部:西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和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西半部因连年战乱,经济衰落,城乡联络松弛,日趋薄弱。476年,日耳曼雇佣军长官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西罗马帝国灭亡,从而也标志著西欧奴隶占有制社会历史的终结。
东罗马帝国人口稠密,商业繁荣,贵族势力弱小,因而皇权巩固,能够保持同蛮族的和平关系,国家的统一得以维持。由于其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已与早期罗马帝国大不相同,故历史上习惯称《拜占廷帝国》。查世丁尼一世(527至564)掌权后,正式接受基督教正统教义
,基督教文化成为维护拜占廷的有力工具。巴西尔一世(867至886)至巴西尔二世(963至1025)统治期间是拜占廷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拜占廷军力强盛,消灭了横行爱琴海150年的阿拉伯海军,几乎整个叙利亚、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的大部及亚美尼亚和乔治亚都划入拜占廷版图。巴西尔二世死后,拜占廷进入衰落时期。此时拜占廷日渐衰微,已抵挡不住外族的入侵。1071年诺曼人占领了拜占廷在义大利的最后一个据点,切断了它同意大利的最后联络,拜占廷沦为小国。此时,奥斯曼帝国在西部的小亚细亚崛起并屡次进犯拜占廷。奥斯曼帝国最终于1453年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国彻底灭亡。
十字军东侵
十字军东侵是指1096至1291年间西欧天主教会、世俗封建主和义大利富商对地中海东岸国家等进行的侵略战争。侵略军身缀十字标记,故称十字军。
11世纪初,随着西欧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市普遍兴起,人口迅速增长。已经分割了的封建领地不能满足封建主们的需求和享受欲望,他们开始将富庶的东方作为掠夺的物件,并诱导连年遭受饥荒、心怀怨愤的农民向东方寻找出路。义大利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经营东方商品的城市也企图排挤贸易上的劲敌阿拉伯,通过占领地中海东部建立商业据点。此时,以教皇为首的罗马教廷已发展成为一种超国家的政治权力,它极力煽动信徒同东方伊斯兰异教徒作斗争,藉以加强教皇的权力和地位。
11世纪中叶,突厥人在小亚西亚大败拜占廷帝国军队,西亚的基督教会和修道院遭到严重破坏。拜占廷皇帝频频向罗马教皇求援。1095年教皇号召西欧基督教徒进行圣战,从异教徒手中夺回《主的陵墓》。十字军东侵由此揭开序幕。
1096年至1291年间,十字军共组织了8次主要的远征。第一次十字军东侵(1096至1099)的主力是以法国贵族的封建主武装。1099年7月15日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建立了以西欧封建制为模式的耶路撒冷王国。第二次十字军东侵(1147至1148)有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德国皇帝康拉德三世参加,但两国联军于1148年在大马士革被击溃。第三次十字军东侵(1189至1192)时,英王查理一世和法王腓力二世皆率军参战,由于两国君主矛盾重重,明争暗斗,最后无功而返。第四次十字军东侵(1202至1204)由教皇英诺森三世发起、组织,并于1204年攻陷君士坦丁堡。十字军撕下《圣战》的面纱,暴露出侵略掠夺的本质,对占领地洗劫一星期之久,破坏严重。第五次十字军东侵(1218至1229)中,神圣罗马皇帝利用伊斯兰国家内部矛盾,夺得耶路撒冷、伯利恒和通往地中海的通道,但1244年突厥人在埃及支援下又占领了耶路撒冷。第七次东侵(1248至1254)由法王路易发动领导,进攻埃及时惨败,路易被俘,1250年以大笔赎金赎回。第八次十字军东侵(1270)进攻北非突尼西亚时,路易七世在军中病亡,军士败退。随着东方伊斯兰教影响的扩大以及十字军《圣战》面具被揭穿,十字军活动越来越不得人心,因而不得不停止。
十字军东侵给西亚等地人民带来了灾难,严重阻碍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对西欧社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西欧从东方学到了布匹、绸缎的精纺、印染技术以及较高的金属加工技术,同时学会了种植水稻、荞麦、西瓜、柠檬、甘蔗等农业技术。少数义大利城市,如威尼斯和热那亚,取得了东部地中海的商业霸权,扩大了西欧在东方的贸易市场。同时,战争中许多封建主或战死或定居东方,使西欧的封建势力有所削弱,有利于加强王权。天主教会利用十字军煽动宗教狂热,调动封建武装为其服务,扩大自身势力。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一个历史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群星争艳、人才济济的光辉时代。恩格斯称之为《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
文艺复兴最早源于义大利。义大利在当时的欧洲已经率先完成了从封建主义走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阶级准备、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马克思曾说,《资本主义生产,最早是在义大利发展》。14、15世纪的义大利佛罗伦萨等地,随着工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富裕的匠师和大作坊主成为了新兴资产阶级。他们需要取得与自身经济地位相适应的社会地位,需要将本阶级的价值观、思想文化提升为社会主流。但当时的资产阶级还是刚刚登上历史舞台、正在成长的新生力量,为抗衡并最终战胜其时顽固、保守、愚昧而残暴的天主教会,必须找到一种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武装自己。它必须能唤起大众的觉醒意识,同时应以非暴力、非革命的面目出现。于是,资产阶级将目光投向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他们认为,那是欧洲人都引以为豪的光辉时代,是欧洲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那时盛极一时的古典自然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和罗马法将可用以同天主教会作斗争的实用的、有效的武器。于是,资产阶级积极倡导《复活》、《再生》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掀起了从文化到社会各领域的变革活动。《文艺复兴》即由此得名。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其核心是《人乃万物之本》,主张以个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人文主义者重视人的价值,提倡个性与人权,主张个性自由,反对天主教的神权;主张享乐主义,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封建迷信。
文艺复兴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一)13世纪属文艺复兴运动早期,突出特点是文学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这一时期的文化中心城市是佛罗伦萨。代表人物是被誉为《前三杰》的三位文学家:但丁(1265至1321)、彼特拉克(1304至1374)和薄伽丘(1313至1375),他们的杰作《神曲》、《阿非利加》和《十日谈》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突出位置。由于他们的作品广为流传,这三位诗人的家乡------佛罗伦萨------的方言成为现代义大利语的前身。本阶段值得一提的还有被尊为《欧洲绘画之父》的大师乔托(1267至1337),他的艺术手法直接影响了其后一百年的义大利画风。(二)14世纪末至15世纪上半期为文艺复兴高潮的准备期。期间人文主义和文学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家,如画家马萨乔(1401至1428)、雕刻家多纳太罗(1386至1464)和建筑家布鲁涅列斯基(1377至1446)。其中,由布鲁涅列斯基于1434至1437年间主持设计的佛罗伦萨教堂大拱顶,规模巨集大、巍峨华丽,令人过目难忘。(三)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期是文艺复兴的盛期,文化中心城市已从佛罗伦萨转移到了罗马。主要代表人物是《后三杰》----达.芬奇(1452至1519)、米开朗基罗(1475至1564)和拉斐尔(1483至1520)。他们留下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大卫》、《圣母悲戚》和《西斯多圣母》以及梵蒂冈博物馆内拉斐尔画室的大量壁画堪称世界艺术画廊珍品,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四)16世纪下半期至17世纪上半期为文艺复兴晚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威尼斯画派四大名家:乔尔乔内、提香(1490至1576)、委罗奈斯和丁托列托,还有三位著名科学家、思想家:布鲁诺、伽利略和康帕内拉。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乃至世界的社会、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艺复兴诱发了宗教改革,开创了现代世俗国家的雏型;文化领域内以个人为本的内容及严谨典雅的形式都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人文主义者杰出贡献在于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历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表达了资产阶级破除封建思想休系的精神桎梏,解放生产力、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要求。

延安重大历史事件

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程序的重大事件:1、红军长征到达延安
2、瓦窑堡会议 3、抗日军政大学成立 4、中共中央洛川会议 5、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6、鲁迅艺术学院成立 7、延安大学成立 8、大生产运动 9、宜川战役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