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冰块 历史上大大冰块段
历史上大大冰块段
1.历史上第一次冰河时期是什么时候
在漫长的地质史上,地球曾历经三次温度持续下降的时期,地理学家将之称为「冰河期」,其中前寒武纪与古生代的冰河期持续了几千万年,新生代的冰河期则持续了两百万年。 关于冰河期的成因学界至今仍无一定论,部份学者认为,可能和地球自转时,地轴周期性倾斜角度的改变,导致阳光照射量减少有关。冰河期的发生,至今仍是自然科学的一个谜。虽然科学家已相当肯定地球的绕日轨道和自转轴的变化,与冰河期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但这些变化并不会改变太阳的入射能量,只改变了入射阳光的分布,却能引起地球上气候极大的变化,这令科学家十分困惑。
大约是人类刚出现在地球舞台的两百万年前,地质史上第三次冰河期「第四纪冰河期」同时揭开序幕,全球各地气温开始下降,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欧洲、北美洲和格陵兰,都被北极一路延伸过来的大冰盖所复盖。这段期间,欧洲共发生了五次冰河期,北美洲及中国大陆则发生了四次冰河期。至于台湾,目前只确定雪山地区在最后一次冰河期,也就是七至一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曾发生过冰河。学者们将其称之为「雪山冰期」。
南北两极气温升高,导致两极冰盖融化,要知道冰的融化是要吸收热量的,所以两极的温度升高就会相应的造成全球气温失衡,也就是说温度下降.
上一次冰河时期是在5万多年以前,因为当时地球的气候十分闷热,陆地动物都适应了40度以上的常年高温,最后两极温度失衡造成全球温度下降,但下降幅度并不明显,可是对于许多恒温动物来说哪怕生存环境气温下降10度,那也是致命的.
顺带一提,人类的祖先在5万年前因为已经懂得使用最基本的保暖措施所以度过了那段时期.
全球四个主要冰河期(Ice age)
国外冰期名称 中国冰期名称 距今发生年代(万年) 地质年代
古萨(Guniz)冰期 鄱阳冰期 137-150 侏罗纪末
民德(Mindel)冰期 大姑冰期 105-120 白垩纪
里斯(Riss)冰期 庐山冰期 10-32 第三纪渐新世
沃姆(Wurm)冰期 大理冰期 1-11 第四纪更新
2.历史上古代人是怎么避暑降温的
皇家会挖一个很深的地窖储存冬天制成的冰在夏天冰很昂贵。百姓只有用扇子降温,如果温度过高遇上旱灾不光粮食颗粒无收,人也会热死很多。
不像现在有电风扇、空调、冰块。不下雨还可以人工下雨,就算这个地区粮食少也可以很快从粮食多的地方用火车、飞机运过来。各种水果蔬菜也不会少,在现在一些旱情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很快就会解决。就算旱情很严重一般百姓也会得到国家的补偿。
古代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好吃的东西就那么两样,生活单调、百姓的生活比现代更是辛苦百倍。
别想着穿越重生什么的!第一,语言肯定不通。第二,思想不同无法共存。
3.历史上唯一一艘冰造航母是什么样的
世界大战的困境激发了英国人的想象力,他们完成了“冰航母”(Iceberg-Ship)的图纸,制作了模型,并把这个怪物命名为“哈巴库克”(Habbakuk)号。
1943年5月,这些专家小组在加拿大落基山脉下的帕特里夏湖(Patricia Lake)开始建造冰制试验品,又被称为Boathouse。一个月后,一艘长20米,外面贴着木板,内舱壁涂有沥青、船体上凿着管道状通风孔的模型问世了。
神奇的是,这艘“冰航母”,竟然安然地度过了火热的夏天而没有融化。 战争是人类进步的催化剂。
战争时为了获得每一点优势和新科技,各个国家对于创新的态度那肯定是相当开明(为了攀科技)。其中的一些项目失败了,一些成功了,更多的则是默默地路过,无人知晓。
比如由英国发明家Pyke发明的材料——Pykrete,这种由14%锯末+86%冰的复合材料,曾被英军计划用于制造一艘巨型航母,“HMS先知级”。这艘长达两千英尺宽300高200英尺重两百万吨的巨物,可以运载200架战斗机或100架轰炸机,以及3700名船员。
尼米兹航母比起它来差不多小一半呐。 至于为什么要用Pykrete而不是钢铁来造船呢?一是因为Pykrete造价便宜,二是性能较为优秀,三是航母漂在水上可以就地取材对船体进行修复,非常方便。
可惜的是最终他们也只造了一艘60英尺长的原型船进行评估研究,完全体没能有降临世间的幸运。 至于这种用冰造的材料靠不靠谱?化得快不快?《流言终结者》曾经对它进行过测试: 1943年初,德国邓尼茨麾下的潜艇“狼群”日趋猖狂,四处出击。
为此,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海军决定加速建造一批反潜航母,可是由于战事不断,造舰材料非常匮乏。怎么办?不久,他们得知在水中掺一定比例的木屑而结成的冰很坚硬,有的造船学家正在试图以此造船。
美、英、加三国立即成立了一个造船专家联合试验小组,进行一项秘密的试验。他们在加拿大的帕特里夏湖,用掺进一定比例木屑的冰制成了一艘重达1000吨的航母模型。
为了驱散热量,航母模型安装了大量的散热装置。同时还在舰上装设了多架制冰机,用以填补、修复舰身出现的洞孔或裂缝。
经过试验,这艘冰造航母模型基本符合设计要求,能承受较大风浪冲击,小型炮弹对它也奈何不得。 于是,三国联合出资几千万美元,动工建造了一艘长约600米,宽约90米,重100万吨,可载大量飞机的超巨型航母。
然面,意外的情况出现了。由于专家们对大型动力装置的散热量估计不足,发动机一启动,周围的冰层即迅速大量融化。
顷刻间,“冰航母”瓦解了。 冰造航母 要造一艘航空母舰得要多少钱呀!即使有钱,也没有几个国家有这种制造技术呀!不过要是能用冰制造一艘航母,这个梦想就不难实现了。
我可不是发烧说胡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就完成了“冰航母”的图纸,而且制作了模型,还把这艘冰造的航母命名为“哈巴库克”号。 突发奇想 英国是一个主要靠海上补给的国家,可是二战期间英国的运输船队却屡屡遭到德国潜艇的攻击。
最多的时候,一个月的时间盟军就有上百艘商船被德国潜艇击沉,英国的海上补给线几乎被完全封锁。英国海军上将蒙巴顿的指挥舰也曾经两次被德国人击沉,他本人也差点命归西天。
眼看伦敦的生活用品只能够维持一个月了,丘吉尔首相急得不知所措。 唯一的办法就是建造更多的舰船,但战争期间钢材异常短缺,根本没有足够的钢材建造很多的反潜驱逐舰与航空母舰。
德国的潜艇就像隐藏在水下的“狼群”,盟军对德国潜艇头疼不已。就在此时,英国记者兼情报人员的杰弗里·派克提出了用冰块建造航母对付德国潜艇的设想。
派克向蒙巴顿将军提出将北极海域的巨冰拖至大西洋改造成人工冰岛。不过,这一设想似乎不太符合实际,因为冰山的绝大部分位于水下,而北极地区的冰块又太脆弱,根本不可能抗击大西洋高达数米的大浪。
1943年初,美国科学家赫尔曼·马克和沃尔特·霍恩施泰因发现,将棉花和纤维加入淡水研制而成的冰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很高的强度。这一重大发现,使蒙巴顿的用冰制造军舰的念头又重新强烈地燃烧起来。
蒙巴顿立即向首相丘吉尔推荐,并组织技术专家进行研制。 1943年5月,研究人员在加拿大落基山脉下的帕特里夏湖开始建造冰制试验舰。
一个月后,一艘长20米,外面贴着木板,内舱壁涂有沥青、船体上凿着管道状通风孔的模型问世了。神奇的是,这艘“冰航母”,竟然安然地度过了火热的夏天而没有融化。
子弹打不破 用冰建造航母,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军方高层有很多并不赞同这一方案。蒙巴顿将军为了使“冰航母”计划获得通过,他决定亲自动手示范。
1943年8月15日,在英美总参谋部魁北克战略会议上,蒙巴顿将军拔出手枪,对准墙边的两个冰块就是两枪。第一块冰被击得粉碎。
另一块冰不仅毫无损伤,弹回的子弹还差点擦伤参加会议的美国海军上将欧内斯特·金的大腿。在场的人都被惊得目瞪口呆。
蒙巴顿将军用这种表演,来证明两块冰不同的硬度。第一块冰是用水冻结的,结果被子弹击碎。
而第二块色泽混浊的冰块内则掺入了一定比例的木屑,其刚度、强度比普通冰块大得多。如果用这种特制的冰建造航空母舰,。
4.大雪时节藏冰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为夏日消暑作准备。
古时,为了能够在炎炎夏日享用到冰块,一到大雪节,官家和民间就开始储藏冰块。这种藏冰的风俗历史悠久,我国冰库的历史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诗经豳风七月》曰:二之 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人凌阴。”
据史籍记载,西周时期的冰库就已颇具规模,当时称之为“凌阴”,管理冰库的人则称为“凌人”。《周礼天官凌人》载:“凌人,掌冰。
正岁十有二 月,令斩冰,三其凌。”这里的“三其凌”,即以预用冰数的3倍封藏。
西周时期的冰库建造在 地表下层,并用砖石、陶片之类砌封,或用火将四壁烧硬,故具有较好的保温效果。当时的冰库规模已十分可观。
1976年,在陕西秦国雍城故址,考古人员曾发现一处秦国凌阴,可以容 纳190立方米的冰块。
5.火星上发现的最大冰块多大
具体是数据有待计算。
露透社伦敦消息:法国科学家周三宣布, 欧空局火星快车传回图片显示在火星南极存有大量冰盖。
在“勇气”号和“机遇”号在火星上找到有水证据数周后,火车快车的欧米加设备传回的图片显示火星南极有三个不同的区域都含有冰块。
这些照片是在火星的夏末拍摄到的,所以说那些冰块是常年存在的。法国的研究者们在远离南极的地区也观察到了裸露的冰块,因此确认那里一定埋有大量的冰。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南极地区反射的光及热的数量分析那里的化学成份,区分出灰尘、二氧化碳及冰块。
科学家们还将研究他们获得的火星北极的数据。
对于火星过去是否曾有生命存在以及将来能否支持生命的存在,综合最新证据及NASA火星探测器的数据,科学家已获得了更多信息。
“答案取决于人们对过去及现在火星上水和二氧化碳分布的了解。”美国地质学家认为,“人类要登上火星,水是必须的。要想了解火星的气候状况,也一定要了解火星上的含水量及其分布情况。因此说,人类能否登陆火星及最后移民火星,都取决于它的水源状况。水不仅是人类生活需要,要返回地球,它对于制造可呼吸的空气及燃料都是不可少的,火星生活,没有水是万万不能的。”(来源: 科学探索杂志 )
据路透社报道,科学家11月20日表示,美国宇航局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RO)上的雷达已探测到火星岩石堆下有巨大的古老冰川,这可能是先前冰河时代覆盖火星的大冰原的残存冰。
行星地质学家约翰·霍尔特说,这些冰川是我们已知的火星北极之外的最大冰川。这些冰川将在未来载人探测火星任务中可用作饮用水和火箭燃料。“如果我们真的去火星并在火星上建立人类基地,你得停靠在一个大水源边上才好,因为你随时都能用得到水。”

美国布朗大学的地质学家詹姆士·赫德说,此冰川可能有2亿年历史,可能埋藏有火星古老生物的基因片段。冰川中的空气泡泡还能揭示火星远古大气的组成。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上的雷达收集到的数据证实此掩埋的冰川确实存在,从山崖或山脚处一直绵延数十公里。这些冰川酷似地球南极上的冰川,都被岩石堆覆盖着。
6.古人是如何储藏冰块的
诗经》中有记载夏历十二月凿取冰块,正月将冰块藏入冰窖。
人类用冰为自己服务的历史看来十分久远。《周礼》里就有有关“冰鉴”的记载。据考证,所谓“冰鉴”就是暑天用来盛冰,并置食物于其中的容器。算起来,“冰鉴”该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冰箱”了。《吴越春秋》上也曾记载:“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这里说的“冰厨”,就是夏季为帝王供备饮食的地方,因此又被称为“冷宫”。“冷宫”兼具现代冰箱、空调的功能。
古人还把“冰箱”技术运用到生产运输中。明代黄省曾在《鱼经》里写到,当时渔民常将白鳞鱼“以冰养之”,运到远处,谓之“冰鲜”。这样看来,“以冰养之”的储藏方法,我国古人最迟在明代就已经运用得十分普遍了。
古代藏冰,一说为祭神,一说为备暑天之用,而且还配备了管理冰库的专门官吏,名曰“凌人”。每年寒冬,人们将河中的冰凿成一块块大冰块,放入地窖,然后封存起来,要避免空气进去,这种冰可以保存到炎热的夏天。这种方法一直相沿不变,清代的紫禁城内就曾设冰窖5座,藏冰近3万块古代用于藏冰或夏天贮藏易腐物品的场所,其功能与现今的“冰箱”相似,且这种方式一直沿用至晚清。
那么有型可见的实物“冰箱”在古代最早又是怎样的呢?
7.古人是如何储藏冰块的
古人有几种储藏冰块的方法:
1、冬天的储藏其实就是在冬天把冰储藏起来,然后留到夏天用。古人会在河面上将冰切成一块一块的,然后漂浮在水面上,让它继续冻,当厚度达到一米或者更高时,人们会把冰块运到事先挖好的地窖里面。地窖做好隔热的措施,然后在每块冰块中间放上锯末等东西,以免冻到一起。地窖的冰一般都会存很满,这样冰块就可以放到夏天用,或者售卖了。
2、在唐宋时期,人们发现了把硝石放到水里会结冰的现象,这样古人就可以造冰了。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钾,它溶解于水时会吸热,温度降低,所以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
扩展资料:
在唐代,宫中已有了利用自然水冷降温的“含凉殿”。此殿傍水而建,殿中安装了类似水车的机械传动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以流水转动扇轮,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传往殿中,形成了“水激扇车,风猎衣襟”的效果;同时在宫殿的四檐装上水管,把水引上屋顶再任其沿檐直下,形造水帘,循环往复,激起凉气。
到了宋代,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人们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香风阵阵。
到了明代,“凉屋”的建设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时至今日,这种厅堂中掘井的“土空调”,在江浙皖一带保存下来的明清古民居中,还常能看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没有冰箱却能吃到冰镇食品 古人是怎么做到的?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人把避暑消夏做成了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