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是 A.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 B.不断传承发展

火烧 2021-05-01 15:58:22 1025
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是 A.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 B.不断传承发展 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是 A.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 B.不断传承发展

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是 A.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 B.不断传承发展  

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是 A.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 B.不断传承发展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汉代至明清,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人的发展,儒家思想适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始终是主流思想,故B项正确;A、C、D三项表述不符合儒家思想的特点,故排除。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知识体系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 百家争鸣
一 课标要求
课标内容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要求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
说 明 本课的主题是“百家争鸣”,学习时应结合以往所学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与经济领域的相关知识和阶段特征,理解这一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及其意义。
“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墨家对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贡献”等知识点为课外阅读内容。
重 点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难 点 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二 知识体系线索
课题 百家争鸣背景 流派 基本特点 时间 代表人 著作 主要思想 评价 百家争鸣影响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封建经济产生发展,奴隶制经济瓦解崩溃
2地主阶级产生和力量壮大,奴隶主阶级衰落
3奴隶制没落,封建制出现
4许多思想家从不同阶级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社会变革发表不同见解
5诸侯割据争霸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
儒家 以“仁”为核心,提倡“德治”、“仁政” 春秋鲁 孔丘 《诗经》《尚书》《礼》《易》《春秋》 1政治思想:
A提出“仁” “礼”学说,建立礼乐文明社会
B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2教育:
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
编写六经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圣人”。
2“仁”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3维护周“礼”,是政治思想中保守部分。
4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文化。 1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活跃了思想,传播了文化,促进了当时社会变革与文化繁荣
3为后世各种思想文化发展提供渊源
战国鲁 孟轲 《孟子》 1实行“仁政”,“民贵君轻”
2给农民一定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尊称为“孟子”,被尊为“亚圣
战国
赵 荀况 《荀子》 1“天行有常”自然有自己规律
2“制天命而用之”,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3学习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儒家重要代表,尊称为“荀子”,其思想具有唯物性。
老庄之学
道家 以“虚无”的“道”为世界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方法 春秋楚 李耳 《道德经》 1哲学:
A用“道”说明宇宙万物起源和演变
2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规律
3政治:
A建立“小国寡民”社会
B“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 道家创始人,尊称为“老子”。其学说深奥,有朴素辨证思想,对后代政治思想影响很大。
战国宋 庄周 《庄子》 1哲学:
A“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B通过齐物我等达到天地万物为一
2政治: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社会现象 道家重要代表,尊称为“庄子”
法家思想
法家 政治实践中形成重“法”、重“术”、重“势”三流派,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强调变革,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实行严刑酷法 战国魏 李悝 《法经》 1经济;
A“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
B创“平粜法”
C推行按军功授田宅制
2政治;
A严刑酷法
B确立集权统治 法家重要人物,《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法典
战国秦 商鞅 《商君书》 1政治:
A废世卿世禄制,行军功爵制
B编户制
2经济:
A废进田制,承认土地私有
B禁父子兄弟同家共财
C重农抑商
3文化:
A燔诗书,明法令
B学习法令,以吏为师 秦国强大起来,为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战国韩 韩非子 《韩非子》 1政治:
A加强君主集权
B奖励耕战
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进行政治改革 2哲学:
A遵循客观规律行事
B用“参验”方法检验言行与知识真伪 法家集大成者,尊称为“韩非子”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影响深远
墨家的主张
墨家 提倡刻苦俭朴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战国鲁 墨翟 《墨经》 1政治:
A“兼相爱,交相利” B“非攻”
C尚贤
D“尚同”
E非乐
F非命
G节用
2逻辑学与认识论:
A提出“三表法”
B提出“类”、“故”逻辑学术语
C建立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墨家创始人,尊称为“墨子”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儒学的兴起
一 课标要求
课标内容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学习要求 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其目的和影响。
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
说 明 要准确理解本课中“兴起”之内涵,将本课的内容放在整个专题中加以考察,把握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与演变及导致这些变化的社会根源。
“‘焚书坑儒’批判”、“东汉太学生议政运动”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为课外阅读内容。
重 点 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 点 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
二 知识体系线索
课题 背景 过程 评价
“焚书坑儒”批判 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
2文化成为政治权力附庸
3儒生批评时政
4李斯批评儒生要求实行分封主张,建议烧书 1焚书
A各国史书
B私藏《诗》《书》、百家语者
C私论《诗》《书》者死,私藏禁书者族
2坑儒
捕审坑杀460余人于 1粗暴否定先秦思想文化
2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3受到主流文化批判
罢黜百家 1大一统的巩固
2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3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1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士
2董仲舒倡导儒学,政策“更化”
A确定儒学独尊
B禁绝相异学术
C文化“大一统”
3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1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局面
2扼制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3儒学地位上升为正统思想
4加强对思想、文化和教育重视
太学的出现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汉王朝加强对思想、文化和教育重视 1汉武帝创建太学
2郡国皆立学校 1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代表古代教育的方向
4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传播了文化
5打破贵族官僚垄断官位情形,使非贵族家庭子弟也有入仕机会。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小地主经济发展
2庶族地主力量壮大
3士族地主衰落
4九品中正制不适应需要 1隋唐实行科举制
2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
3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1儒学全面影响社会政治文化生活
2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3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工具
4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5考试选官一定程度体现公平公正
6使知识分子成为官僚后备力量
7专心从事科技研究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三 宋明理学
一 课标要求
课标内容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习要求 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说 明 理学思想较为深奥,学习时无需深掘其内涵。如感兴趣,可阅读一些较浅显的课外读物,以帮助理解。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和“周敦颐与张载的思想主张及贡献”为课外阅读内容。
重 点 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 点 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二 知识体系线索
课题 阶段 时间 背景 表现 意义
人物 主张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困境 汉末至五代 1汉唐晚期社会动荡与国家分裂割据
2道教兴起、佛教传播 1权威被严重削弱
2沦为笺注之学
复兴 先声 唐 韩愈 1反对佛道
2宣扬儒家“道统” 韩李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与理学创立的先声
李翱 从“性命之源”高度理解孔子之道
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理学创立 北宋 1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反抗,社会危机严重
2佛教、道教盛行
3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周敦颐 1用《周易》解释《太极图》
2建构包括万物、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 周、邵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统一的本原,为理学建立开辟道路
邵雍 重排《周易》六十四卦,揭示宇宙规律,解释人类命运
张载 严格区分天、道、性、心等概念 1准确表达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2开创理学中的“气派”,是理学中 杰出唯物主义代表
程颢 1“天理”作为理学最高范畴
2“仁”是天理核心,修养的最高境界
3“仁”能化物于无形,并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精神满足 1程颢、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二程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
2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致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程颐
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理学成熟 南宋 朱熹 1理气论: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2修养论:
A区分教育“小学”与“大学”两阶段
B“仁”是人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强调获得精神自由满足还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3社会政治论:
A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
B掌握道的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
C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4为《四书》作注 1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
2朱熹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的一位思想家
3其思想学说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重要作用
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理学发展 南宋 陆九渊 1“心即理”
2扫除人心之弊的“物欲”、“意见” 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其思想言论有很大冲击力,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并深刻影响后世的思想体系
明 1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反抗,社会危机严重
2封建制度日益腐朽衰落
3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兴起 王守仁 1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
2“灵明”是天理、是本心、是良知
3“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守仁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 课标要求
课标内容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学习要求 知道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清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感受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
说 明 明清之际儒学思想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批判君主专制、主张经世致用。要将本课内容放在整个专题中加以考察,把握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探讨导致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
“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一目为课外阅读内容。
重 点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难 点 通过对这些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学习,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来分析思想文化的变化。
二 知识体系线索
课题 朝代 学者 著作 主要内容 评价 实质 相同点 活跃原因 影响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明 李贽 《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1“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中
2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圣人”言行为是非标准
3提出“绝假纯真”“童心说”
4诗文写作主张“真心” 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其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封建社会末期产生的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是早期的启蒙思想。主 1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
2文化上:
主张学以致用,反对空发议论、不切实际的学风
3思想上:
重视实践对人的认识的作用 1政治上:
A封建末世的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阻碍了社会发展与进步。
B明清换朝之际,政治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2经济上: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市民阶层产生。
3文化上:八股取士所形成的不务实际的学风,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4思想上:宋明理学的畸形发展, 封建伦理道德教育、文字狱的盛行,停滞了思想的进步 1打击了封建思想,促进近代民主思想兴起
2有利于形成脚踏实地的学风和学术氛围
3推动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明末清初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1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2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3提出君臣平等
4限制君权,学校成决定是非最高机构
5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黄宗羲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明末清初 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 1反对君主专制
2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众治”主张
3改革弊政
4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顾炎武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激励后世许多革命者。
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明末清初 王夫之 《船山遗书》
《读通鉴论》 1批判总结文化遗产
2传统哲学上提出超越前人见解
3“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
4提出尊重物质客观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王夫之是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是古代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清初 唐甄 《潜书》 1儒学贵在定乱除暴安百姓
2批判专制君主
3抨击“官”
4提出抑尊、节俭、用贤、重民、明赏罚等为君治国之道 唐甄是清初经世致用的积极倡导者,其言论在当时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其仍寄希望于贤君明主身上。

从春秋到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演变

中国文化中早在《诗经》、《左传》等作品中就有了民本思想。
战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将民本思想发扬光大,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的力量不可忽视,他反对统治者过分压迫人民,并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它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秦统一六国,建立封建王朝后,虽说皇帝被抬上至高无上的位置,但还是存在民本思想。从汉至元,许多次农民起义对封建王朝的撼动或推翻都证明了人民群众的力量。
明清时期君主专政达到高峰,但此时市民阶级兴起,人民的力量得到进一步的重视。许多文人都积极搜集民间的传说来进行创造。在中国步入近代后,由于“诗界革命”以及三元里人民抗英战斗、太平天国运动等事件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民本思想开始大规模地植入人心,并最终导致了人民的民主革命。

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流失原因

<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by 南野藏马
前几日在书房,兴之所致,随手拎起了一本四书,翻到到第一面,念了两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便发现自己意兴阑珊,随手又把它扔到了书橱里,拿起本日本漫画,有滋有味地啃到最后。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感叹中国当代青少年(主要是指80年代和90年代)对于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反省自己前日所为,不禁感到惭愧,一向标榜热爱传统文化的我自己不也正慢慢放、弃这些中国骄傲么?
时逢国庆,单位邀请我们新行员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我便想,是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一篇空洞的文章来感叹祖国多么秀美多么壮丽的河山,还是切实关注一下我们正在慢慢遗失的民族骄傲呢?
台湾忠信工商学校的校长高震东在内地演讲时说,“什么是爱国?哪里是爱国?什么都是爱国,哪里都是爱国!”爱国是微小却又具体的。我们身在中国,有时却茫然不知自己国家有什么,是什么。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我们过于注意别人的东西?爱国其实很简单,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和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她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
我们的81年代后、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
简练的讲,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诗、书、礼、易、春秋”。我用五经的名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它刚好总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方面。“诗”,是指从最早的诗歌《诗经》开始到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古乐。“书”,是指历代文人体现他们思想观点的专著,包含了古代文人的人生观,体现了古人的人文精神。“礼”,是指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礼法制度、思想、以及教育体制。“易”,并不单纯的是指《易经》,还包括了农业、医学、天文、地理、数学。而“春秋”便是特指从《尚书》到《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等一系列的史学专著。中华传统文化涵盖范围之广,思想之博大精深,怎可以用现代那些伪民俗或是一个酸朽的孔乙己可以概括、代表的!
如果80年代和90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或是SHE的《长相思》里才开始接触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太迟了?自《诗三百》到《汉乐府》再到《全唐诗》、《全宋词》,还没包括屈原、班固的楚辞、汉赋,更没提到魏晋的“蓬莱文章建安骨”,这浩瀚如海般的诗词国度,怎是一首《东风破》所能表达的?现在我们是否只停留在小学课本里教的“离离原上草”或是什么“二月春风似剪刀”的阶段,或是为了逗情人开心为她轻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浓情蜜意?
我们现在是否能从那些靡靡之音中感受到古人的潇洒不群、壮志豪情呢?是否知道古龙金庸小说里的“任侠之气”是指“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致,与君痛饮三百杯”。而“侠之大者”是指“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呢?大概只会沉迷在江湖恩怨、打打杀杀中了吧。
没有了“花间一壶酒”、“共剪西窗烛”的烂漫情怀,没有了“誓扫匈奴不顾身”、“醉里挑灯看剑”的壮烈胸襟。没有这些古韵的滋养,我们的80年代和90年代难道只能在欧美的HIP-HOP、日本动漫、韩式的多袋阔脚裤中显示自己的潇洒不羁么?没有了任侠的少年轻狂,没有了温文的少年情怀,我们的青春还完整吗?
还有多少人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来自孟子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天下的兴亡,不是匹夫之责,而是我的责任。有多少年轻人还会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大概只会装作很酷的说“我就是我,我喜欢,我可以。”他们只是整日埋首在《蜡笔小新》和《机器猫》中拒绝长大。
还有多少人知道何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忍勇”?看多了吴宗宪的《我猜》和《周日八点档》,大概只会迷惘的说:哦,台北忠孝路的小吃很出名。多少人会觉得“香九龄,能温席”是一种孝心的表现,大概会觉得他好傻,干嘛用自己的身子暖席子呢,买台空调不就得了吗?还有谁会觉得“融七岁,能让梨”是一种中国式的谦逊礼让?孩子们自小接受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达尔文式教育,被沉沉的课内科外功课压得喘不过气。哪还会有人说,第一名我不要,给你吧!再不知何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了,更不用期望孩子们可以成为象曹子建、王摩诘那样的翩翩浊世佳公子了。孩子们现在学习琴棋书画的目的已大多为考试加分服务,哪还有“为君唱遍《红豆吟》”的情怀了。
君不见上元灯节赏花灯,君不见端午赛舟挂香符,君不见盂兰盆会驱鬼傩,君不见重阳登高插茱萸。我们开始相信基督,相信有圣诞老人。我不知道谁是阿福,也好久没放过爷爷纸糊的风筝了。传统的节日在我们看来除了意味着能看到无聊的文艺晚会,多几天去哪里都是人满为患的假期以外,剩下的只有苍白。传统,从我们指缝滑过,轻轻流失。
西元一九00年,梁启超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今日,梁先生所期望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造世界”的少年气质在我们身上依稀可见,却再嗅不到中华之气息。纯粹的行乐主义、盛气,在没有文化底蕴的支持下显得那么的苍白和轻浮。我们应从何处寻觅正在遗失的传统文化。难道是在邻国日本的传统活动上发现:“咦,这个东西是从我们中国唐朝传过去的嘛!切~小日本~。”可是,为什么我们不反省,我们为何只有在别人那里欣赏到曾经的国粹。蓦然回顾,国已不国。
常思将来,不忘过去。以千载文化积淀来充实自己而让我们走的更远,在座诸君难道不会心思神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中历史题目 简答题

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完善 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发展
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程朱理学”是宋代1理1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新发展
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今社会怎样发展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本文首先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分析了它在现今社会的体现,重点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今社会的影响与作用,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是 A.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 B.不断传承发展

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从小事做起,做好自己的本分,带动他人,提高全民族素质,加强文化教育

哪一学派的学说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当今社会发展有何现实意义

1. 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并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断加深而发展的,同时也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甚至有的本身就是专制主义政治的组成部分.
2.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观念、法家的“法治”与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法治思想有本质区别:恩赐与自主、专制与民主.
3. 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和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
4. 对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文化,可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对传统文化中有些内容可抽去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
5. 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
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八坚持、反对)
6、 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它规范了人类的行为,有助于维护人类社会的秩序。而一个社会要发展,秩序是必不可少的,或者说,没有秩序,就没有社会这一说。所以推崇儒家思想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而社会稳定发展了,人民的幸福感也会提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