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王莽篡位 王莽,王莽是怎么死的?

火烧 2021-09-27 08:34:34 1035
王莽,王莽是怎么死的? 王莽是怎么死的?王莽是亡国被杀。王莽是在公元23年的战乱中,被商人杜吴斩首杀死的,首级被悬于宛市之中,数十个军士争相分裂了王莽的尸体。王莽以姑母王政君为凭借,最初装出恭谨勤劳的

王莽,王莽是怎么死的?  

王莽是怎么死的?

王莽是亡国被杀。

王莽是在公元23年的战乱中,被商人杜吴斩首杀死的,首级被悬于宛市之中,数十个军士争相分裂了王莽的尸体。

王莽以姑母王政君为凭借,最初装出恭谨勤劳的样子,不知疲倦地工作。后来他广结名士和将相大臣,深得人心,凡是来投奔他的,不论地方远近,出身贵贱,他一概收用,让他们做官。为了收买人心,他把从自己封邑里收来的钱和粮,都拿出来赠送给宾客,而自己家里却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朝野上下皆赞王莽。

扩展资料

王莽生于汉初元四年(前45年),父亲王曼,兄王永。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在王莽少年时,其父兄先后去世,他跟随叔父们一起生活。

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一代中最显贵的家族。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唯独王莽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而且勤劳好学,师事沛郡陈参学习《论语》。

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行为严谨检点。对外结交贤士,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王莽就是这个世家大族中的另类,几乎都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很快便声名远播。

西汉末年,在汉哀帝早亡、皇权旁落的情况下,王莽乘机窃取大权。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统治末期,天下大乱。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新朝灭亡。王莽共在位15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

有史家认为,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富有远见卓识的社会改革家。胡适认为他是1900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莽

王莽这么厉害的人为什么会失败?

因为王莽的改制,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既触动了豪强地主、富商大贾乃至一部分官僚的既得利益,也给广大下层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干扰,进一步激化了西汉后期以来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使他成为社会各个集团、各个阶层反抗的主要对象,成为众矢之的,造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绿林、赤眉起义等。

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由于政策多迂通不合实情处,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不断引起天下各贵族和平民的不满。

到了天凤四年(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形成赤眉、绿林大规模的反抗。导致新朝的灭亡。

王莽也意识到政策的失败,改革三年以后,王田,奴婢可以私自买卖了,他又想把国内矛盾转移到对外战争中去,确遭到了临近部落氏族如匈奴的反对,在战争中他增加赋税,强征民夫,使得社会,阶级矛盾加剧,因此各地造反军队纷纷起义,赤眉绿林军才得以诞生。

总而言之,王莽改革没有从实际出发,忽略了国情,也没有以正确方式解决国内矛盾,反而使矛盾加剧,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当王莽实行改革时,为了达到尽善尽美的目标,不惜得罪所有的人。例如,对社会矛盾的焦点土地和奴婢问题,王莽在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宣布的政策是:将天下田改名“王田”,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

每个不足八个男口的家庭,使用的田不得超过一井,超过部分必须分给九族邻里,原来没有田的人可以根据制度受田。还规定,对胆敢说“井田圣制”坏话的人,违反法令造谣惑众的人,都要押送到边疆去。

扩展资料

王莽(公元前45年12月12日—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政治家,改革家,魏郡元城人(今河北邯郸大名县),新显王王曼长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新朝开国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人虽然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实际上却是沽名钓誉之辈。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在汉哀帝早亡、皇权旁落的情况下,王莽乘机窃取大权。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统治末期,天下大乱。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新朝灭亡。王莽共在位15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

王莽生于汉初元四年(前45年),父王曼,兄王永。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在王莽少年时,其父兄先后去世,他跟随叔父们一起生活。

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一代中最显贵的家族。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唯独王莽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而且勤劳好学,师事沛郡陈参学习《论语》。

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行为严谨检点。对外结交贤士,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王莽就是这个世家大族中的另类,几乎都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很快便声名远播。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汉哀帝去世,并未留下子嗣。太后王政君在皇帝驾崩后当天就起驾到未央宫,收回传国玉玺。王太后于是下诏,要求朝中公卿推举大司马人选,群臣会意,于是纷纷举荐王莽,只有前将军何武与左将军公孙禄表示反对。

两人于是互相推举对方,以示对王氏外戚专权的不满。不久后,王太后诏命王莽再任大司马,录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其后王莽拥立九岁的汉平帝登基,由王莽代理政务,得到朝野的拥戴。此后王莽的政治野心逐渐暴露。他开始排斥异己,先是逼迫王政君赶走自己的叔父王立,之后拔擢依附顺从他的人,诛灭触犯怨恨他的人。

王莽知道要维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强化自己在朝中的势力,于是他主动巴结当时著名的儒者大司徒孔光。孔光是三朝元老,深受王太后和朝野的敬重,但为人胆小怕事,过于谨慎。王莽于是一边主动接近和拉拢他,引荐他的女婿甄邯担任侍中兼奉车都尉,一边以王太后的名义逼迫孔光为自己宣传造势,利用孔光上奏的影响力充当自己排斥异己的工具。

于是上奏弹劾何武与公孙禄,将他们免去官职。后又以各种罪名陆续罢免了中太仆史立、南郡太守毋将隆、泰山太守丁玄、河内太守赵昌等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剥夺了高昌侯董武、关内侯张由等的爵位。与此同时,王莽逐渐培植了自己的党羽,以其堂弟王舜、王邑为腹心,用自己的亲信甄丰、甄邯主管纠察弹劾,平晏管理机要事务。

王莽平时表情严肃一本正经,当想要有所获取利益的时候,只须略微示意,他的党羽就会按他意思纷纷上奏,然后王莽就磕头哭泣,坚决推辞,从而对上以迷惑太后,对下向平民百姓掩盖自己的野心。

在王莽推行新政时,屡有旱、蝗、瘟疫、黄河决口改道等灾害出现,由于王莽改制不仅没能缓和社会矛盾,反而造成了天下剧烈动荡,国库也耗费殆尽无法拨款赈灾,造成了民众生存难以为继。因此于天凤四年(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时,各地农民纷起,其中形成了赤眉军和绿林军两大军事势力。

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在南郊举行哭天大典。同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在王揖等护卫下逃往渐台,公卿大夫、宦官、随从还有千余人。守城的王邑日夜搏斗,部下死伤略尽,也退至渐台。这时他的儿子、侍中王睦正想脱掉官服逃命。

王邑将他喝住,父子俩一起守着王莽。最后随从王莽的千余人全部战死或者被杀。王莽在混乱中为商人杜吴所杀,校尉公宾问杜吴王莽的尸身在哪,杜吴告诉他在“室中西北陬间”,公宾就斩了王莽的首级,悬于宛市之中,数十个军士争相杀王莽,分裂了王莽的尸体。 百姓们听说王莽的首级在宛市,‘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 。

新朝灭亡,王莽的头颅,被后来历代皇室所收藏,直到公元295年晋惠帝时,洛阳武库遭大火,遂被焚毁。

参考资料:王莽 (新朝开国皇帝)-百度百科

为什么的王莽被称为穿越者?

王莽宣布的新政措施很像后世的社会主义改革,正是这些改革措施,让某些人觉得他更像是从现代穿越过去的。

王莽建新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他把天下的土地收归国有,统称为“王田”,统一分配,禁止买卖和土地兼并。

他又解放奴隶,也不得买卖;他还进行了好几轮币制改革,发行了很多这种不足值的大钱。

新朝持续了15年,末年到处起义军风起云涌。主要的两支,就是绿林军和赤眉军。最终,起义军灭亡了新朝,王莽被杀。

王莽败亡之时,远远不至于众叛亲离,有上千人的护卫跟他战斗到了最后时刻。说明他的理想、理念并非没有人认同。

只是他过于食古不化,是一个标准的书生。如果真的说他是穿越的话,与其说他是从现代穿越,还不如说他是从孔夫子的年代穿越过去的。

扩展资料:

王莽属于外戚。他上台得益于他的姑姑王政君。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从汉成帝时期开始,王家把持朝政许久,曾经创造过“一日五侯”的奇迹。 汉成帝就是那个宠爱赵飞燕的汉成帝。

汉朝在经历武帝盛世、昭宣之治之后,元成哀平诸帝一代不如一代,越来越失人望。这时候,出身外戚但从小谨遵孝悌的王莽,就成为鲜明的对比。

在权势熏天的王家之中,居然有这么一位贤德的公子,简直就是儒家道德的样板。于是,全天下几乎众望所归地,将王莽送上了皇位。西汉灭亡了,和平过渡到了新朝。

王莽(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政治家,改革家,魏郡元城人(今河北邯郸大名县),新朝开国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新朝灭亡。王莽共在位15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莽

关于王莽的传说是怎样的

王莽的传说:

龙不侍蟒:

王莽登基,龙王爷却给他打起了别,不管人们咋着上供祈求,就是滴水不落。原来是龙不侍候蟒。  王莽是个大蟒精,也有不少的神通。天不侍侯,地侍候。于是王蟒传旨:井湮五里,河湮十里。说也奇怪,天尽管滴雨没下,可是井水河水都是满满的,湮得地湿的连晒个东西也没法晒了。

那时人们晒东西时都是打些箔帘子,底下支上砖。贵乡离河远,井又少,大多的地湮不到。贵乡的人们向他求告。有天夜里忽然刮起一股黑风,从卫河沿到贵乡来回刮了几遭。第二天人们起来一看,有一条河从贵乡流过,河里涨满了水,河两岸的地渐渐湮湿了,庄稼苗变青了。

有人说,见那天夜里有一条巨大的黑蟒,在那条河里来回游动的好几趟。人们说那是王莽为家乡人显形,于是把那条河取名为王莽河。  那时候的井河少,还有不少的地方湮不着,庄稼旱得眼看就要干枯。

于是王莽又传旨说:“井水河水湮不到的,叫露水一夜溻四指。”  果然照了王莽的话,第一天早起云雾腾腾,不见天日。当云开雾散,人们到旱的地里一扒,正好溻了四指深。王莽在位十八年,滴雨未下,就靠“井湮五里,河湮十里,露水一夜溻四指”,痛收了十八年。

扩展资料:

现在很多人喜欢染发,除了把黑发染成彩色头发,更多的是把白发染成黑发,让人看了感觉年轻。实际上,染发并非现代“产物”。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染发的是王莽。

出生于公元前45年的王莽,是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公元9年,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为了缓和早已激化起来的阶级矛盾,摆脱政治危机,王莽宣布改制,史称“王莽改制”。

然而,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引发了各地农民纷纷造反,赤眉、绿林军大起义。面对绿林军的大举进军,王莽不甘心失败,作最后的抵抗。是年三月,为了掩饰局势转变内心的恐惧与焦虑,王莽采用大办婚礼的方法来掩人耳目。

经过层层筛选,王莽选定淑女杜陵史氏女为皇后,聘黄金三万斤,车马奴婢杂帛珍宝以巨万计。这一年,王莽已经68岁,为“皓首白须”老翁。为掩盖自己的老态,他把头发和胡须都染黑了。

《汉书·王莽传》称他“欲外视自安,乃染其须发”。就在这一年,王莽死于乱军中。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史上首个“染发帝”——王莽

历史上的王莽是怎么死的?

西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王莽由于为人谦虚节俭,而且礼贤下士,所以在朝野中是很有威望的,被视为救国于危难的第一人选,但是在其统治的末期,由于王莽出尔反尔,在其统治下,天下大乱,百姓都处于水深火热中,于是起义军推翻了政权,杀死了王莽,死后还被割下舌头,下场还是挺悲惨的。

王莽为了称帝,到处拉拢人心,表现得很有帝王风范,而且也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事。渐渐的,王莽独自掌控朝中大权,顺利登上皇位。

王莽登上皇位后,当时的统治其实并不稳定,王莽就将反对他的汉朝大臣给杀了,还将国家的制度也改了,称之为“托古改制”。当时王莽改制完全不接地气,一点都不切实际,给老百姓造成了很大的灾难。就拿币制改革来说,王莽在外期间就改了不下五次,而且面值与大小成反比,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混乱,深受其害的往往是老百姓。

而且王莽特别好战,发动战争很多次,同时国家还每年闹灾荒,天灾人祸下,西汉的人口数量从6千万减少到不足3千万了,少了不止一半人。老百姓在王莽的改制下,活得苦不堪言,在绝望下,愤而起义对抗王莽。

王莽完全没有意识到根本原因。在危机下,不去做些什么去改变国家的命运,改善人民的生活,而且发动官员和人民大哭,企图让哭声来感动上天,求得上天的庇佑。如果谁哭了,就有饭吃,哭得非常伤心着,还有官做。实在是太荒唐了,不灭王莽,天理不容啊!于是,起义军推翻了王莽建立的政权,将他杀死了。死后还不得安宁。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历史上那些不顾人民死活的帝王最终都不得善终,只有做个为人民着想的明君,人民才会拥戴你。

王莽的下一个皇帝是谁啊

王莽下一个皇帝是建立了东汉王朝的汉光武帝刘秀,不过东汉和西汉可以说是两个朝代了,先不说王莽篡权,刘秀虽说是刘邦的后代,但是得往上论七辈才是皇帝汉景帝,官职在推恩令下一代比一代少,刘秀已经只是个平民了,跟西汉最后一个皇帝汉平帝可以说八竿子打不着边。推翻王莽政权也没有皇室帮助,完全是以农民起义的方式推翻的。

王莽是怎样当上皇帝的?

王莽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卒于地皇四年(23年),字巨君,出身于贵族官僚家庭。祖籍东平陵(今山东济南市历城区)。曾祖父王贺在汉武帝时做过绣衣内史,祖父王禁做过廷尉史。王禁的次女王政君,即王莽的姑母,则是汉元帝的皇后。汉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王莽出生的时候,他的姑母王政君已做了四年的皇后。王氏宗族凭借外戚地位,已在汉朝中央到地方形成盘根错节的势力。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王莽十三岁时,汉元帝死去,汉成帝即位,王政君成为皇太后,她的同母兄弟王凤做了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从此,汉朝的政权开始被王氏外戚势力所控制。

王莽的父亲王曼,是元后王政君的同母弟,由于死得早,没能得到封爵,寡居的母亲只是在宫中侍候太子。所以王莽自小并没有什么荣宠。在权势显赫的王氏大家族中,王莽根本不能和父辈做了大将军、封了侯的叔、伯兄弟们相比。当他的同宗兄弟们在追逐声色犬马,过着骄奢淫逸的贵族公子哥生活的时候,他决心要走另一条赢得名利、出人头地的路。他一方面勤奋攻读礼经,拜沛郡(今安徽宿州西北)名儒陈参做老师,一方面刻意地用封建道学所褒奖的孝悌忠信等约束自己,猎取声名。在家中,恭谨地侍奉早寡的母亲和嫂嫂,精心培育亡兄留下的孩子;在社会上,广泛地结交知名的英才俊士。对执掌朝廷大权的叔、伯们,更是小心翼翼,恭敬备至。成帝阳朔三年(前22年),伯父大将军王凤得了重病,王莽一刻不离地伺候在病榻旁边,亲尝汤药,一连几个月不解衣带,蓬头垢面,竭尽了孝心,深得王凤的好感。王凤临死时,特意把王莽托付给元后和汉成帝,让他做了黄门郎(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的郎官)。不久又擢升为射声校尉(掌领善射武士的军官)。这一年,他才二十四岁。这是王莽政治上发迹的开始。这以后,他的叔父平阿侯王谭、成都侯王商等也经常在元后面前称赞王莽的德行。永始元年(前16年),元后让成帝追封王曼为新都哀侯,而由王莽袭爵为新都侯。至此,王莽有了自己的一千五百户的封国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的都乡,并晋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皇帝的宿卫近臣),成了皇帝身边有影响的权臣。这在王莽的仕宦生涯中,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刚过三十岁的王莽,声望不仅超过了他的同宗同辈的贵族子弟,甚至压倒了他的叔伯父们。但王莽表面上毫无骄矜的神色,而是更加机敏地捕捉一切时机,沽名钓誉。有一回,王莽私下里买了一个俊俏的侍婢,准备自己享用,因为他向来装着一副道学的面孔,他的兄弟们听说后就颇有讥议。王莽意识到后,忙解释说:“后将军朱元没有儿子,我打听到这个女子宜于生儿子,特意为朱将军买下的。”当天就忍痛割爱,将侍婢送了过去。不仅不留一丝痕迹地将污点抹掉,又捎带给自己脸上增添了正人君子的油彩。这种善于隐匿自己的真实感情以换取虚名的本领,表现了王莽非同一般的自制力和随机应变的乖觉。

王莽的声誉越来越大,官爵和封号也越来越高。到汉平帝死的时候,王莽一身已领受五大荣宠,即爵为新都侯,号为安汉公,官为宰衡、太傅、大司马。但是,只要黄袍还未加身,只要在通向皇帝宝座的道路上,还存在着公开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而他暂时尚不能必操胜券时,王莽总是以最大的努力,小心卫护着罩在自己头上那极其伪善的封建道德的光圈。王莽又以体恤元后健康为名,把州、牧、二千石官吏的考核、任命权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王莽为骗取农民对他的好感,还上书愿意出百万钱,献田三十顷,交给大司农官,救助贫苦农民;每逢发生了水旱灾荒,王莽就宣布改吃素食,并暗示左右去报告元后,让元后下诏劝他还是要经常吃肉,为了国家爱护身体。王莽就是这样巧于用心计。

为了扩大和巩固自己的权力,王莽又挖空心思把自己的女儿立为皇后。

在得到宰衡名号之后,王莽又制定一系列笼络知识分子的措施。汉平帝元始四年(4年)年底,他下令在京师大兴土木,修筑明堂(古时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辟雍(官办学校)和灵台(观天象台),为知识分子盖了大批住宅,安置好他们的生活。同时立乐经,增加博士员,每经设五人。征集天下凡是精通一门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以及有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等书并能通解它们内容的人都由政府派公车送到京师统一安排。另外,王莽还网罗了全国有特异本领的一千多人,他们来自三教九流。

他们对王莽感恩不尽,自然也把影响带到全国各地。元始五年(5年),王莽又在明堂举行了盛况空前的汉宗室远近祖先神主的合祭大典,诸侯王、列侯、汉宗室贵族共一千多人参加助祭。就在这次大合祭盛典的前后,朝廷收到了吏民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的上书,参与大合祭的诸侯、王公、列侯和宗室也纷纷到元后跟前叩头进言,对王莽自然又是一片的颂扬赞美之声!

应该说,王莽伪善的谦恭和礼让,是他在通向最高权力的道路上表现得特别精彩又相当有效的一种手法。他像秃鹫一样,两眼紧盯着的猎获物,始终是权力两字。他全力以赴地为之拼搏的,始终是以官品等级为标志的大小不等的封建专制权力。他的权欲随着他的地位的扶摇直上而不断膨胀。等到可以直接窥伺皇帝的宝座之后,王莽能够装得更加“谦恭”,更多“礼让”,但他同样也会不择手段地为排除争夺王冠的异己力量,残忍无比地扫清登上人君宝座的障碍。

王莽篡位 王莽,王莽是怎么死的?

王莽自小跟着寡母在宫中长大,后妃争宠,外戚倾轧,上层统治集团中各派政治势力间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内幕,随着他阅历的增多,当然是深知其中三昧的。汉宣帝死后,外戚势力除王氏这一门外,许氏、丁氏、傅氏、卫氏这几家也有相当雄厚的政治力量,一直是王氏集团争夺权力的劲敌。何况王莽需要对付的,不只是异姓外戚势力,还有王氏宗族中那些高官显爵,有可能成为他攫取最高权力的对手以及他们与异姓外戚互相勾结来对付他的那种威胁呢!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王莽的伪善,装得像谦谦君子一样的小心谨慎,卑恭和礼让,都是为了积聚力量,以便在权力角逐、你死我活的格斗到来时,能发出置敌于死地的猛烈的一击。

在同丁、傅外戚集团斗争中,王莽失败了,丢掉了好不容易争到手的大司马大将军的官位。紧接着哀帝又下令将前大司马王根贬离京师回到封地,王谭的儿子平阿侯王仁也被赶回封地;将王商的儿子成都侯王况免为庶人;还罢免了一批王根和王商引荐的官吏。王氏外戚势力被大大削弱,这无疑对王莽是一个极大的打击。王莽蛰居南阳长达三年之久,但他并未因此一蹶不振。王莽作为一个政治家对形势的突然逆转,有正确的估计,充满着重新崛起的自信。

王莽回到封国不久,他的第二个儿子王获杀了一个奴婢,这在奴婢问题十分严重的西汉末年,并不算得一回事。王莽却十分严厉地加以斥责,并下令让王获自杀偿命!他用儿子的命换取了爱惜奴仆的美名。王莽还用小恩小惠赢得了更多人的拥戴。在封国的三年中,包括他的党羽在内的官员,为他喊冤上书的达上百人。王莽处心积虑地积聚着力量,准备反扑。

客观上,哀帝的昏庸无道,丁、傅外戚集团结党营私、作威作福所造成的政治上的腐败,又为王莽卷土重来创造了条件。

王莽的党徒不断地为王莽大唱赞歌,向哀帝上书,迫使哀帝于元寿元年(前2年)下诏让王莽重返京师。第二年哀帝寿终正寝。他没有儿子,丁、傅两太后也已先后死去,元后随即以太皇太后身份出来收拾局面。她到未央宫收取皇帝印玺后,立刻下诏把王莽召来,将全国的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了他。王莽一旦大权重新在握,便毫无顾忌地在宫内外实行无情的报复,对不利于他专权的官僚外戚势力进行空前的大清洗。

王莽想要摘取皇冠,最后还有他姑母元后这一关。元后,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她是西汉末年外戚政治的产物,又是它的体现者。她是王氏外戚集团的核心人物。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她全力扶植王氏宗族势力,她的政治命运与王氏外戚集团的兴衰扭结在一起。二三十年来,元后在外戚本家中选中了王莽。王莽也始终借重元后这个后台。他们在共同政治利益的基础之上,互相依存,互相利用。从这点出发,元后可以让王莽发迹,让他打着自己这张王牌,击败一个个权力争夺中的对手,直到把汉中央的全部大权交给他,但是她绝不允许王莽废汉自立;王莽则在夺取汉家天下的过程中,步步设防,处处谨慎,算尽机关,恪守着一个原则,即不到最后,绝不向他姑母摊牌。

元始四年(4年),王莽的女儿正式立为皇后。王莽取得了“宰衡太傅大司马印”,凭借手中的大权,将朝廷各机要部门清一色地安插上自己的党羽亲信。

终于,王莽要摘取刘汉皇帝头上的皇冠了。元始五年(5年),王莽上下其手,又是吏民几十万人上书,又是王公贵族的纷纷劝进,又是党徒爪牙上千人的联名请求,元后只好给他加赏了“九命之锡”(即九赐,赐予九种礼物:车马、衣服、乐悬、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古时天子赐予大臣最高的礼器。后世权臣自己议九赐,意味着要篡位)。这次封赏,是王莽代汉自立的先声。这年十二月,王莽趁平帝生病,进椒酒下了毒,害死年仅十四岁的小皇帝。为了不引起激变,他没有直接登上龙座,而是搞了一个缓冲,推出汉宣帝的玄孙中年仅两岁的广戚侯子婴继承帝位,自己当起“摄皇帝”来。不久,又逼使元后下诏,让自己朝见她时自称“假皇帝”。为了登基当皇帝,王莽又搞起了符命的把戏。他指使那些追名逐利之徒分别将齐郡新井、巴郡石牛、扶风雍石这些符命献进了未央宫,放出“摄皇帝当即真”(即王莽应当真皇帝)的风。梓潼人哀章,平时行为不端,好说大话,还在王莽居摄时,他就偷偷地做了个铜盒,分两格。一格上写“天帝行玺金匮图”,一格上写“赤帝行玺某传予皇帝金策书”。

金策书中说:某,即汉高祖刘邦,他要把皇帝的位子传给真天子王莽,皇太后(元后)应按天命将帝位授于王莽。图和书中都写着王莽的八个大臣的名字,又随意编写了王兴、王盛两个名字和哀章自己的名字,共十一人,每个人名下都署有封爵和官职,标明都是王莽的辅佐大臣。当哀章得悉新井、石牛、雍石等符命马上奏效的当天,他就下决心把妄想变成冒险的行动。黄昏时,他身穿黄衣,一口气跑到汉高祖刘邦的祀庙,把铜盒交给守庙的仆射官,转身就走。仆射感到事情不寻常,立即报告给王莽。谁知这么一个无赖之徒异想天开的政治赌博,竟押到了王莽的心坎儿上。第二天一早,王莽就来到高帝庙拜受了铜盒。随后戴上皇冠去见元后,向她表明不敢违背高帝刘邦的天命,决定接受高帝的传国金策,即真天子位。不等元后允诺,王莽就来到未央宫前殿,发布他即真天子位,改国号为“新”的诏书。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元旦,王莽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典礼。立自己的妻子为皇后,立儿子王临为皇太子,又处置了西汉王朝帝统的最后一个代表孺子婴。

在宣读了封孺子婴为定安公、给他一万户、百里地的封国的策文之后,五十五岁的新皇帝王莽,拉着五岁的小废帝,流涕唏嘘地说:“以前周公居摄,最终还有将成王重新扶上王位的一天。今天唯独我迫于上天的威命,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再把帝位归还给你了!”王莽的表演真是恰到好处,这富有喜剧性的一幕,使群臣百官十分感动。接着,又按金匮图,封了十一个公,即四辅、三公、四将。其中八人是追随王莽多年的忠实党徒,另外三人,一个是制造金匮图和金策书的哀章,一个叫王兴,是被解职的城门小吏,一个叫王盛,是卖烧饼的,因姓名和容貌与哀章所献符命的卜相一致,被直接由平民百姓封为公爵,以显示符命的神圣和灵验,这是两人做梦也想不到的。王莽在十一个公的封号上,也煞费了心机,分别用安、就、嘉、美、承、章、隆、广、奉、成、崇十一字冠在“新”字上面,以为这样一来,他的王氏新朝就会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地存在下去。一个新的王朝——新朝的统治集团建立了,王莽代汉自立,终于实现了他几十年来孜孜追求的黄袍加身、南面称孤的夙愿。

为什么说王莽是穿越回去的皇帝呢?

最近看了很多关于王莽的文章,发现王莽的思想确实不符合当时人们的思想,倒是和现在人们的思想有点类似。

首先就是王莽知道“得人心者得天下”,王莽的儿子因为杀人了,按理来说中国人都是特别重视后代的,而且当时王莽还大权在握,想要把这件事压下来简直是易如反掌。可是王莽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让自己的儿子自杀,以此来偿命。这件事当时传开了,也为王莽赢得可一些比较好的人气。可以说王莽是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啊!”

其次就是王莽的思维有点跳跃,在汉朝的时候就开始实施“土地国有制”。王莽规定国家对土地享有所有权,而耕种的人享有土地的使用权,是不是感觉和今天的土地制度一样?但是可惜了,当时这么先进的土地制度却遭到大量的贵族势力反对,想要推展下去很困难。还有就是王莽还废除了奴隶制度,奴隶不可以用来买卖。这样一想,是不是感觉很当今人的思维没啥差别?

除此之外,王莽还发明了“游标卡尺”。我想很多人都在历史书上见过王莽发明的“游标卡尺”吧,样子和今天的游标卡尺差不多,而且原理也是一模一样的。

王莽的思想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实在是太超前了,以至于现代人在看见王莽改革的种种措施后,都开始怀疑王莽是不是穿越回去的。其实我觉得王莽只是因为意识超前了一点,并不能说明他是穿越者,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够穿越呢!

是怎么(177)王莽(62)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