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費盡心思運往台灣的故宮國寶,竟有千余件堆在台灣糖廠倉庫?
蔣介石費盡心思運往台灣的故宮國寶,竟有千余件堆在台灣糖廠倉庫?
1948年國民黨軍隊在三大戰役中幾乎喪失主全部力,失敗已近在眼前。蔣介石深知自己大勢已去,開始將大規模的黃金白銀和物資人員轉移到台灣留作後路。剛運完黃金,他便惦記起了即將從南京遷回北平的萬箱國寶。在蔣介石的干預下,要前往台灣的文物很快就確定下來了,不過卻遲遲沒有得到出發的通知,為什么呢?因為沒有錢!想要將幾千箱國寶運到海峽對面,這個需要不少的經費。
當時為了運這批文物,蔣介石特地撥了28000元的金圓券。可是當時的經濟環境實在是不景氣,在蔣介石幣制改革之後通貨膨脹物價飛漲,28000元的金圓券,在時頂多買顆青菜!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沒有錢的杭立武根本沒法安排工作。但是蔣介石可不管,不聽命令大概只有死路一條。杭立武沒辦法,只能自己托關系請國民黨海軍里邊的朋友來幫忙。

杭立武
1948年12月21號,第一批712箱文物在南京下關碼頭靜靜地等着海軍艦艇來將它們運到台灣。可當時因為戰事吃緊,國民黨軍隊全線潰敗,海軍總司令桂永清實在派不出更多軍艦。當時,唯一派來能用的「 ”中鼎號”還是由登陸艇改裝的平底船,禁不起太大的風浪,在海上航行都有很大的風險。
桂永清
雖然杭立武是國民政府的官員,蔣介石的命令他不得不照辦,但是自從1938年接觸到故宮的精品文物之後,杭立武便與故宮的文物結下了緣分。他曾經發誓要盡自己的能力保護這些精品文物不受損失,所以看到「 ”中鼎號”的狀況,杭立武最擔心的就是海上航行遇到危險,這批文物將毀於一旦。
搬運文物
雖然擔心,但他也沒有其他辦法。最後,杭立武只好硬着頭皮把這第一批故宮精品文物搬上了「 ”中鼎號”。12月22號清晨「 ”中鼎號”起航了,這712箱精心挑選的精品文物中,有320箱是價值連城的故宮文物。還有一批其他機構的重要檔案,其中60箱重要的外交檔案和國際條約文本也隨「 ”中鼎號”前往,其中有著名的《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原件
隨行有文物小組的專家及家屬,故宮文物專家庄嚴老先生和他的家人也在其中。為了使他們名正言順,家屬們還安上工作人員名號,庄嚴的小兒子庄靈十來歲也成了文物押運員。
故宮文物專家 庄嚴
從南京到基隆,只有700多公里的航程,「 ”中鼎號”卻行駛了4天。原來,「 ”中鼎號”行駛出南京後不久,兩副推進器當中就有一副壞了,動力嚴重不足。再加上當時是12月份,台灣海峽風浪大,又經常下大雨。為了文物的安全,杭立武不得不請求船長讓船開慢一點,所以一路可以說是走走停停,在路上耗了4天才到達台灣的基隆港。
到台灣後杭立武的心才慢慢的放下,但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這些珍貴的文物到底該存放在哪里呢?為了確保文物的安全,在文物遷台之前,杭立武便派了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楊師庚和中央歷史評議研究所的芮逸夫先到台灣找文物的落腳點。
芮逸夫
他們在楊梅找到了鐵路局的倉庫,所以第一批文物到達基隆港的當天便乘火車來到了楊梅。到這里來了之後才發現倉庫實在是太小,存放不了太多的文物,後面還有兩批文物即將運送過來,找一個更為合適的文物存放地勢在必行。
當時大多數人都主張在台中找倉庫,因為台中氣候好干燥少雨,很適合儲存文物。當時最合適的一個倉庫是台中糖廠的倉庫。由於當時不是糖廠的制糖時期,經過交涉糖廠的負責人最後決定把糖廠的空倉庫借給他們使用。就這樣運往台灣的第一批文物,總算是有了落腳點。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 ”湖北衛視大揭秘”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