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中无言的妙处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宋代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全文翻译赏析)

火烧 2022-01-20 19:17:15 1048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宋代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全文翻译赏析)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中无言的妙处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宋代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全文翻译赏析)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宋代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全文翻译赏析)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此时诗人四十岁,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题「记梦」,是梦后记事,内容是「梦亡妻」。    「十年生死两茫茫」,词一开始即点出夫妻死别的时间--十年。苏轼的妻子王弗死于治平二年,距诗人写此词时正好十年。十年时间,不论长短,都是有限的,但只就它横亘在生与死之间这一点说,就是永无休止的了。谁都明白,生者与死者是永远不能会面的。这里「生死」两字,道出两个世界,用得十分沉痛。使其后的「两茫茫」不仅有了「全无所知」之感,而且有了「永无所知」之感。「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诗人的一个假想。「相逢」,死者依然故我,而生者呢?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此时此刻,生者与死者若能相逢,也肯定是「不识」了。这里有诗人的那种相逢不识的遗恨,更多的则是诗人回首往事,倍觉辛酸的慨叹。    下阕承接「相逢」写梦,境换而意相连。「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正是由于「不思量,自难忘」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想念,才产生了诗人所绘下的梦境。夫妻相逢在梦中,现实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都没有了。往昔的美好时光出现在眼前--窗下,妻子对镜理妆,似乎是静谧、幸福的。然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里与起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相映照。一说情思萦绕,怅惘空虚,一说纵使相逢,苦不堪言。梦毕竟是梦,梦中还有着生死夫妻相逢的浪漫情调,哪怕这种浪漫是苦涩的,悲怆的。而在现实中,丈夫对亡妻的不可遏止的思念,则又是另一种情调了。「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唐代开元年间,幽州衙将张某之妻孔氏死后,一日忽从冢中出,题诗赠张曰:「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本事诗·征异第五》)苏轼化用其意,遥想亡妻在清冷的月光下「千里孤坟」的凄凉处境。此典用得贴切,不著痕迹。并由于作者刻意用了「料得」这样一个主动词和「年年」这样一个漫长的时间单位,使之不仅含有死者对生者的怀念,而且增加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使本词产生了双重的生死怀念之情,词的重量顿时倍增。王弗十六岁时嫁给苏轼,她天资聪颖,知书懂诗。据《侯鲭录》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霁清,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色。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赵德麟辈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这些都被苏轼一往情深地写进了王弗的墓志铭。这说明,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不幸的是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无疑在生活上、感情上对诗人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正是由于与妻子的情笃,生者的思念才是那样的持久。这点在《江城子》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纵观全词,诗人用朴实无华、近似白话的言词,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虚实相间,轻重结合,全无雕琢痕迹,却意义深远。诗人选用《江城子》词调写悼亡之作,恰如其分。《江城子》词调,凡是有韵脚的地方,皆为平声,三、五、七言间用、迭用『这样音韵谐协而又起伏不平。从内容上看,所表达的正是深沉而又复杂的感情。如上阕「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由于句式参差,虽明白如话,却韵味醇厚,使人倍感沉痛。苏轼在其后的一首与其胞弟子由久别相见的诗中曾有「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显然没有达到此种的意境。再如诗人化用「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填出「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与上阕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呼应,充分利用词中长短句的长处,使人读后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    以悼亡为题材作词,在苏轼是第一首,在词的发展史上也是第一首。这在词的内容的开拓上有它的独特意义。在这以前,文人填词,凡涉及女性的,大多为玩弄妓女之辞。因为词多半为应歌而作,而歌词者又大多为妓女之故。到了苏轼开始有所转变,不完全为应歌而作,转而表现她们的情怀。比如他的《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词,通过细致的描写,使一个孤独、抑郁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江城子》又前进了一大步,不但扩展了词的题材,对词的品格也有所提高。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读此词,确实能看到它字字都浸著血泪,听到作者锥心裂肺的恸哭之声。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