秤字的演变过程图片 秤的发展史
秤的发展史
秤的历史
开放分类: 质量、量器
秤
balance
测定物体质量的衡器。
常见的有杆秤、台秤、案秤、弹簧秤等。
①杆秤。
以带有星点和锥度的木杆或金属杆为主体,并配有砣(砝码)、砣绳和秤盘(或秤钩)的小型衡器。
按使用范围和秤量的大小分为戥子、盘秤和钩秤3种。
②台秤。
承重装置为矩形台面,通常在地面使用的小型衡器。
按结构原理可分为机械台秤和电子台秤两类。
③案秤。
在工作台案或柜台上使用的小型商用衡器。

按结构和功能可分为普通案秤和电子计价秤两类。
④弹簧秤。
利用弹簧在被测物重力作用下的变形来测定该物体重量的衡器。
其秤量可从1毫克到数十吨。
范蠡——秤的发明者
--------------------------------------------------------------------
相传范蠡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买卖东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产生了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范蠡在经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中汲水,方法极巧妙:在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再将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上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
范蠡顿受启发,急忙回家模仿起来:他用一根细而直的木棍,钻上一个小孔,并在小孔上系上麻绳,用手来掂;细木的一头拴上吊盘,用以装盛货物,一头系一鹅卵石作为砣;鹅卵石搬动得离绳越远,能吊起的货物就越多。
于是他想:一头挂多少货物,另一头鹅卵石要移动多远才能保持平衡,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
但用什么东西做标记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几个月,仍不得要领。
一天夜里,范蠡外出小解,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便突发奇想,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十三颗星代表一斤。
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
但是,时间一长,范蠡又发现,一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克扣百姓。
他想,怎样把秤改进一下,杜绝奸商们的恶行呢?终于,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属星形,并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禄、寿三星,以十六两为一斤。
目的是为了告诫同行:作为商人,必须光明正大,不能去赚黑心钱。
并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会失去福气和幸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永远得不了‘俸禄’(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会折损‘阳寿’(短命)!”
就这样,秤这种计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并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直至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