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国演义大概讲什么 不要再把《三國演義》當正史!講點羅貫中沒告訴你的!(曹魏篇)

火烧 2021-05-27 13:08:34 1050
不要再把《三國演義》當正史!講點羅貫中沒告訴你的!(曹魏篇) 中國歷史這麼長,今天一言要講的部分堪稱收視黃金檔——三國時期。一大批歷史偶像男神都來自這段時期:劉備、曹操、孫權、諸葛亮、司馬懿、周瑜、關

不要再把《三國演義》當正史!講點羅貫中沒告訴你的!(曹魏篇)  

中國歷史這麼長,今天一言要講的部分堪稱收視黃金檔——三國時期。

三国演义大概讲什么 不要再把《三國演義》當正史!講點羅貫中沒告訴你的!(曹魏篇)

一大批歷史偶像男神都來自這段時期:劉備、曹操、孫權、諸葛亮、司馬懿、周瑜、關羽、張飛、呂布數不勝數。

他們聯袂演繹的英雄傳奇實在太精彩了,步步謀略爭霸,場場精彩的戰爭,在看的酣暢淋漓的同時,不知道你們會不會有這樣的疑問:整個三國時期,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準備打仗的路上,打仗是最吞金燒錢的事了,那在戰火連天的時代,錢糧從哪來呢?

東漢末年,董卓一把火燒盡了洛陽城,各諸侯間的征伐,最受罪的還是百姓,長期圍城造成城內大半人餓死,引水灌城,破城後再屠城等,都經常造成一地荒無人煙的狀況。

一言不瞭解戰術上的調兵遣將,只想來講講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三國老百姓手裏的錢。

曹魏:

在古代這種短缺經濟時代,經濟興旺的唯一標誌:就是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有了糧,能吃飽,纔有力氣生產更多冷兵器,士兵有了糧,有了武器,才能打仗。

三國演義把曹操塑造成了土匪的形象,陰狠毒辣,猜忌心非常重,但其實曹操並不是一個暴君。

曹操在自己的地盤推行屯田制,強制人們耕種官田。當時戰爭連年不斷,大量土地荒蕪,糧食短缺,曹操徵募流民進行開墾作業。一方面恢復了社會秩序,一方面也增加了曹操的實力。

將荒蕪的土地收歸國家所有,把招募到的大量流民按軍隊編制編成組,國家提供土地、種子、耕牛和農具,由他們開墾耕種。

屯田又分爲民屯和軍屯,民屯:50人爲一屯,收成與國家分成,如果你自己有牛,官民五五分,如果你沒牛,官牛借你用,收成官民六四分,必要時參加民屯的勞動力也需要上戰場。軍屯:60人爲一營,一邊戍守,一邊種地。

這種方法不僅收留安置了很多流民,有力促進了社會穩定和經濟復興,失去土地的流民又回到了土地上,民以食爲天,當時的人民有口飯吃老百姓就很開心了。還極大的保障了軍隊打仗時的糧草補給以及源源不斷的兵丁。

官渡之戰時期,袁紹在北部四州卯足了勁刮地皮的時候,曹操在兗州幹什麼呢?答: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數年以後,北方由原來的“荒無人煙、白骨森森”的景象,變爲“炊煙裊裊、穀倉滿滿”。

曹操統一北方後,曹魏已經達到了“人人談論發展經濟,討論如何獲取更多糧食“的地步,且精通經營的能臣輩出,還出現了很多先進的經濟與農業政策。不但解決了軍糧問題,爲曹操征伐四方,平定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也使得大量流離失所的百姓,重返家園,安居樂業。

赤壁之戰後十年,面對劉備、諸葛亮的不停騷擾,曹操放棄了漢中,十年期間,曹操最主要的工作不是征戰,而是帶着流民大興水利。反正流民只是爲了吃飽飯、活下去,有了工作自然也就不各處流竄了。

233年,曹操在關中一帶修水渠,修水渠之後,鹽鹼地變良田,朝廷掙了個穀倉滿滿。

至於曹操爲何在史書上被描寫爲一代梟雄,也許是曹操的經濟措施很大程度上都損害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門閥實力的利益,所以他們後面在史書上泄憤抹黑曹操也不是沒有可能。真相究竟爲何如今已不可考,只是看着陳壽在《三國志》中對曹操的評價略有幾份惆悵:“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