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上市的环保公司有哪些 如何看待电力环保上市公司

火烧 2021-05-12 10:47:02 1042
如何看待电力环保上市公司 如何看待电力环保上市公司环保设备上市公司有菲达环保、柏美迪康、创元科技、科林环保、科泰电源 、杭锅股份 、华西能源、天立环保 、三维丝 、盛运股份 、兴源过滤、GE、飞利浦、

如何看待电力环保上市公司  

如何看待电力环保上市公司

环保设备上市公司有菲达环保、柏美迪康、创元科技、科林环保、科泰电源 、杭锅股份 、华西能源、天立环保 、三维丝 、盛运股份 、兴源过滤、GE、飞利浦、欧司朗、国内的雷士、 东方锅炉、九龙电力、山大华特等。

上市公司买房保壳如何看待

首先是合法,其次是说明中国的经济已经到了严重偏颇的地步,最后说明房地产已经到了不打压不行的程度然而政府又不敢打压-----因为地方政府的收入、GDP就是靠卖地获得的。
经济结构转型,任重道远!

如何看待上市公司分红

的确,在部分行业和公司估值中,该指标有效地提出了安全边际的底线。但是,大洋彼岸那个市值不仅早超过微软,又超越埃克森美孚,名叫苹果的公司,坐拥富可敌国的现金,自1995年以来才首次考虑向股东分红。显然投资者们在过去的那些年,必须接受其吝啬的分红政策,才能真正分享苹果的今日辉煌。这就提出了估值困惑中的又一新课题,究竟怎样来看分红率的高与低呢? 首先,上市公司分红比例的整体提高,在未来可能是一种趋势,这并非完全来自于管理部门的要求,也是现行宏观和中观经济现状的必然选择。地方财政的约束,行业需求端的景气弱化,竞争格局对资产盈利能力的压力,都会使得企业主动或被动地提高分红比例。因此,与其说是市场成熟,不如说是经济步入相对平稳阶段的结果。在这种背景下,A股市场整体估值水平的调整就可以理解了。我们甚至杞人忧天,苹果的忠实股东们会怎样理解分红政策的改变呢?这暗示着公司不再有信心创造高的资产盈利能力和维持过往的成长性? 其次,我个人认为分红率指标相对更适合于寻找长期投资的底部区间。同时,分红率绝对值的高与低相对更适于同一行业内的不同公司横向比较,但并不那么适于不同行业的估值比较,甚至有些行业根本不适用。 再者,就分红政策来看,对成熟行业而言,那些弱周期行业会因现金分红比例的提高而提升公司价值,因为这可以确保企业保持净资产回报率的稳定。但是,强周期行业则不应因此提升价值,因为一方面这种分红能力并不持续;另一方面,周期景气时的过高分红可能意味着在周期底部时会出现资金周转和偿付能力的压力,对好的企业而言有可能错失行业整合的机会,对差的企业而言将进一步提高资金成本,甚至引发经营风险。当然有时候周期景气时不仅伴随着高分红,同时也伴随着融资,这又会使问题变得更复杂。 就我个人而言,与其关注企业分红政策的改变,不如更多关注哪些类型的企业有能力在未来创造或提高持续的分红能力,其中,品牌消费品、业务有能力外包的轻资产公司等均在此列。这类型的公司具有的特质通常是:较高且稳定的资产回报率,往往估值上表现为较高的市净率,市盈率则相对较低;费用有能力逐步转化为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投入占收入及总资产的比重逐步降低;具有较高的资产周转率。 换言之,企业的当期投入中固定资产的比重相对不高,更多的是可以沉淀下来的品牌影响力、消费黏性或客户忠诚度、新产品或新市场的研发创新能力等。同时,企业的发展可以依靠自身的盈利累积,而不过度依赖于资本市场的再融资。在一个通胀的长期通道中,并在一个大容量市场的初期,好公司越早和越多地投入于核心竞争力,其未来对投资者的回报就不仅可以体现在分红能力上,还将体现在企业的成长性方面。 坦率地说,苹果是极端个案,我们不奢望中国很快有苹果这样的公司,但我们仍旧期待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有一些我们可以接受其暂时并不高的分红比例,但未来通过其持续的成长,获得市值增长的好公司。

如何看待上市公司增持股票

如何看待上市公司增持股票?
一方面是对公司长期看好,有些公司是官方增持,还有就是管理层增持,这都是对公司未来相当看好,有些公司是手上有大量的订单,以及未来一段时间还会有大量的潜在订单,因为没有人比公司管理层更加了解自己公司的了。
一方面是觉得公司的股价被低估,这种方式的增持多数都是来自于大盘一轮下跌之后,很多个股也都跟随大盘下跌,股价跌幅很大,这个时候公司就觉得股价已经很便宜了,已经严重被低估了,于是自己先进去抄底,这也是属于自己的公司自己最了解的缘故,比如说公司的股价正常区间是在10元左右,那么现在股价只有7元,较正常估值便宜了30%左右,已经被低估了,那么公司以及管理层也会心动,因为不仅仅散户以及机构在炒股,上市公司也是一样,人家抄底自己家的股票更加有把握。

如何看待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我国上市公司总体投资价值不高”,是“股市泡沫”观点的重要依据之一,好在我们还是能找到一些数据,来证明这个观点实在有偏颇之嫌。

如何看待上市公司利润高增长

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超过70%的净利润增长真实性如何,其中有没有虚增的成分?不可否认,近年来上市公司利润的增长,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结果。但也要看到,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中有一部分是虚增。 □范桂汕 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企业利润也跟着水涨船高。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利润的增长主要是真实的增长,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结果。但是也要看到,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与成熟市场的上市公司相比,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利润增长中有一部分是虚增,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股指上扬所带来的上市公司利润的大幅度增长,不能代表企业本身持续盈利能力的增强。分析企业财务报表就会发现,不少上市公司为了业绩增长,在兼顾主营业务的同时,将资本逐渐倾斜于投资活动,这已经是某些上市公司股价上涨的潜规则。根据两家交易所披露的数据,前三季度沪市上市公司和深市主板上市公司分别获得投资收益1651亿元和159.36亿元(相当于净利润总额的三成以上)。由此看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每股收益大幅提升,季报所反映出的上市公司内在盈利增长的能力不得不打个折扣。 第二、由于中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有待完善,而且中国没有实施资源开采的付费制度,政府不得不在某些环节上对资源的价格有所控制,导致了目前自然资源的价格存在扭曲,这使得上市公司的利润有一些虚增。总体来说,中国企业利用自然资源的成本要比国际上的企业资源成本低一些,资源的耗费要大一些。因此,在当前上市公司的高利润中有一块是由于资源价格较低产生的。 第三、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的费用没有支付或支付了少部分,破坏环境的代价没有体现出来,这会使上市公司的利润有一些虚增。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尽量减少环境污染。除了设立行业进入的环境门槛外,各级政府必须对各类企业征收足额的污染费,作为治理环境的资金。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企业在环保方面应该付的很多费用都没有付。 第四、上市公司没有支付足额的社会保障费用。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还很低,这是中国发展阶段较低的表现。但是劳动力成本再低,在制度上也要保证有社会保障的支出,而中国的很多企业没有支付这笔成本或者没有付足这一成本。上市公司中有许多经营矿产开采、房地产开发、道路建设等业务,这些行业的大部分工作是由农民工来做的,而大部分农民工只拿相应的工资,相关企业并没有支付社会保障费用。 第五、国企不分红,虚增了一部分利润。由于中国处于转型期,为了减轻国企的负担,中国政府不从国企分红。在特殊的历史阶段,这种做法可以存在。但在目前的条件下,上市国企利润大增,它们没有理由不向国家分红。不分红,则相当于国家给了上市国企很多的补贴。现在,国企不分红的局面有望被打破,最近出台的相关政策要求国企向国家分红,上市国企也不例外。 第六、中国的金融企业还享受着国家“保护”的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的差额,这也使上市金融公司的利润有虚增的成分。 目前,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上市公司利润不断增加,但隐藏在火红景象背后的问题值得关注。如果在制度上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企业就很难真正具有国际水平的竞争力 。可喜的是,我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在资源、环保、社会保障及国企分红等一系列方面积极推动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企业成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才能使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公司如何看待国家环保压力的日益提升?

经济快速发展带来污染,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治理,目前首都乃至京津冀地区pm2,5比较严重,环保部门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全国各地严查污染排放,同时排放标准也提高了很多。

中国上市的环保公司有哪些 如何看待电力环保上市公司

如何看待环保问题啊?

网上收集非本人亲笔
我们应该持一种怎样的生态环保观和资源开发观?环保和资源开发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吗?我看不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因此科学的生态环保和资源开发是能够做到对立统一的。
我相信所有关注环境问题的人都怀着一颗为了我们的子孙万代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的赤诚之心。我们也不应怀疑那些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尽早脱贫致富而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人,他们同样也有着一颗保证和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存的拳拳之心。只不过极力主张保护的人考虑的是整个人类长远的生存问题,而积极主张开发的人要解决的却是当前局部地区人民的生存问题。我们有理由剥夺局部地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吗?
这些年来,在各环保组织的宣传努力下,广大公民已经有了一定环保意识,这是各环保组织和人士的功劳,但有环保意识并不等于懂得了环保。我们还有很多人虽然有了环保意识,但出于对自身眼前利益的的考虑和贪图享受,并不愿意自觉地去遵守环保准则。例如,我们一些已经无需为自己的温饱担忧问题的人,为了尝一尝野味,穿戴高档皮毛时装,显耀自己的富有,于是促成并刺激了野生动植物交易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使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真正该受到指责的应是那些衣食无忧的消费者,而不是那些衣食无着,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索取自然资源的人,也不应去指责那些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民尽快摆脱困境而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人。
为什么环境问题至少在工业革命以前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现在却成了一个越来越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全球紧迫性问题?这是因为在过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及产生的各类垃圾还没有超出大自然的承受力,而现在,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利用及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已经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这又是怎么造成的呢?是人类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对物质和精神享受穷奢极欲的不断追求。要彻底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遏制人们这一不断膨胀的享乐欲望。因此我们在宣传环保和揭露环境问题时,最重要的应该是在我们这些衣食无忧,享受着现代文明生活的城市人中提倡一种为富济贫的道德观,过一种简约的生活。那些生活在贫困落后地区的人,他们的生活已经够落后简约了,已经简约到了难以维持生计的地步了。该如何解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呢?
我们应该反对那种教条的,极端的环保思想。这种思想表面看上去很正确,也极能蛊惑人心,实际上却是非常自私和不负责任的,因为他们剥夺了贫困落后地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
在偏远的贫困落后地区,当地的人打猎,伐树,烧荒,那是为了生存。也正是因为现代文明的曙光还没有照射到他们,所以还沿袭着这一落后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生存状况下,不打猎伐树,请问你让他们吃什么?烧什么?用什么?对这些地区地方政府及当地居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的一些环保者总爱不分青红皂白的加以指责,而且常犯一个善意的错误,那就是:你们不能砍伐这的原始森林,不能捕杀野生动物,不能在这的江河上建大坝,保留这的原始风貌,你们可以通过开发绿色旅游来带动经济的发展啊。但是在当前我们国民素质和环保意识还不高的情况下,旅游真是绿色的吗?开发旅游就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吗?让我们来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吧。1.过去当地人只产生少量的生活垃圾,而且几乎没有不可降解的垃圾;而现在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带来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特别是那些过去当地极少见到的塑料食品包装袋;请问这是谁之过?2.由于游客们要品尝当地的野味,原来不存在的野生动植物交易运营而生了;过去当地人只是少量地捕杀和挖掘野生动植物,满足自家食用就行了;现在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也为了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他们开始大量捕杀和挖掘野生动植物了;请问这是谁之过?3.过去当地人,民风淳朴,待人真诚;而现在伴随着各色游客而来的各种光怪陆离的山外文化,及不法商贩带来的各种假冒伪劣商品和花样百出的坑人,骗人的手段,让当地人受益匪浅,从此民风不再淳朴,待人不再真诚;请问这是谁之过?
云南的泸沽湖景区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中央电视台曾报道过。然而这个报道仅仅只是简单地指责了当地的有关政府部门,有几个人想过这一切是谁带来的呢?这种情况几乎所有景区都未能幸免。在此我并不是反对开发旅游,我想说的是,开发旅游并不是解决环保与发展的万能药,搞不好,开展旅游比开发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大。而实际上旅游本身也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利用,因此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能不能和该不该得问题,而是怎样开发的问题。
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应该是一味地追求原封不动,一丝一毫都不能改变。持这种极端环保观的人在关心环境的同时,忽略了生存和发展问题,特别是偏远的贫困落后地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他们把环保理想化和教条化了,使环保失去了生命力。这种人自己吃饱喝足,无忧无虑地在城市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好处,有几个到过偏远的贫困落后地区,更别说在那生活和工作了。少数人去过,那也不过是坐着豪华越野车蜻蜓点水般去游山玩水而已。他们只不过是想借此,保留下供城市人酒足饭饱后能有个娱乐和寻幽猎奇的后花园罢了。按照他们的观点,人类恐怕要回到原始社会才符合要求。这种思想只能使我们作茧自缚,让社会停滞不前。
一次我到云南省的独龙江旅游拍照。那里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清澈的溪流江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同时当地居民贫困的生活状况也给我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印象,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个边防战士对我说的一段话:“这里对你们旅游者来说是青山绿水,可是对我们这些天天在这的人来说则是穷山恶水。”请注意,这还只是一个只需在此服役两年的人说出的话,那么对于那些世代生活于此的人来说又会如何呢?这句话对我犹如当头棒喝,使我这个也曾大喊环保的人清醒了许多。
我们不能把所有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视为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样做真的太自私,太教条。我们反对的因该是那种不顾长远利益,盲目的,过度的毁灭性开发,而对那些能使当地人脱贫致富,步入文明,已做过生态评估,考虑到了开发后的生态恢复,有序的,科学合理的开发不因横加指责和阻止。实际上,只要做到科学合理的开发,那种局部的,暂时性的破坏并不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而相反会形成新的生态景观,甚至改善原来恶劣的自然环境。这样的例子并不是没有。远的有四川的都江堰和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近的有浙江的千岛湖和云南的鲁布革水电站。
在环保方面,我们目前最急迫的目标不是简单粗暴地去指责和阻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是要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特别是要提高那些住在城市中,生活在文明中,不愁吃穿的现代城市人的环保意识。那些偏远贫困地区没有环保意识的人,他们对环境的破坏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是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有些甚至可以说其行为本身就是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链。反倒是我们这些有文化的现代城市人在吃饱穿暖之余,为了贪图享受,刺激了一些奢侈业如皮毛,高档木制家具,野味餐饮,一次性用具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才真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彻底而毁灭性的打击,现代文明的城市人才真正是生态环境直接和间接的杀手。
试想,假如有两个人,一个是不愁吃穿的富人,一个是衣不掩体,食不果腹的穷人,一只珍惜的野生动物出现在他们面前,富人为了享用皮毛和野味而捕杀之,而穷人则是为了御寒,填饱肚子活命而捕杀之,请问两种行为都该受到指责吗?
怎样的环保才“理智”
——兼评Charles Krauthammer的《Saving Nature, But Only for Man》
随着时间范围的普遍的环境恶化,环保已经成了一个热门话题。面对各种各样关于环保的建议、提案、规则、法律,有人提出要对它们进行选择。比如,大学英语书的某篇课文宣扬这样一种被称为“理智环保论”的观点,这种观点“理智”地宣称:人类“不是为大自然,而是为我们自己保护环境”,因此人类应该“仅在居住环境受威胁时再作出紧迫调整”。为了争取支持,该理论“不要求人们为其它生物作出牺牲”。
人类确实是为了“我们自己”而保护环境,但问题在于如何保护。这篇文章宣称我们应该在“居住环境受威胁时再作出紧迫调整”,就是说我们应该等到自己都住不下去了才想到保护环境。是谁让环境糟糕得住不下去的?确实,这其中有地球自身的气候变化周期的因素,但在工业化革命以来的短短几百年里,把环境变得不宜于人类居住的,主要还是人类自己。面对一天比一天恶化的环境危机,不检讨自己的错误,不改变视环境为“自由资源”的错误观念,而是借口某些环境问题不紧急而听任环境继续恶化,这绝对不是一个“理智”的人应有的态度。
事实已经证明,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污染治理方式,会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因为制造污染取得的效益往往小于消除污染要花费的成本。然而,由于这只是“外部不经济”,不用作者自己立即买单,因此他就会对消除这些污染毫无兴趣。于是,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作者在心甘情愿地为别人的“外部不经济”买单的同时,又采取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大量地为别人,甚至他的后代,制造着代价巨大的“外部不经济”。
该文的另一个奇怪的观点是“不要求人们为其它生物作出牺牲”。试想一下,如果人们被要求为其它动物作出“牺牲”,那么“牺牲”的会是什么呢——大概仅仅是一些金钱,或者改变食用野味的爱好而已。我们知道,当生物间有冲突的时候,要不两败俱伤,要不总有一个要作出“牺牲”。现在人类不“牺牲”,那只有让其它生物牺牲了。它们应该如何为人类牺牲呢?很简单——献出生命。
作者说,他喜爱北极驯鹿(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把这句话说出口的),但是为了能开采到石油,他不惜破坏驯鹿在阿拉斯加的繁殖地——因为这样能避免战争。且不说事实已经证明,开采了阿拉斯加的石油,根本不能避免战争;即使可以避免战争,为了人类的石油便宜一些,而使北极驯鹿无法繁衍后代,这种在种族延续和金钱间选择金钱的做法是否理智,实在值得考量。
类似的,作者喜爱斑枭(但愿他喜爱的生物越少越好),但是为了伐木工的生计,他不惜支持他们砍倒森林灭绝斑枭。我不知道作者怎么会持这样一种奇怪的逻辑——似乎伐木工不伐木就不能找到新工作,并且不伐木就失去了所有经济来源,因此他们不伐木就无法生存,所以为了他们的“生存问题”,只好把斑枭“出卖”了。
在这位作者的眼里,只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利益发生冲突,哪怕只要牺牲人类的很小的利益就能换回其它生物的宝贵生命,他也会认为人比其它生物更重要。这就是所谓的“理智”的环保观。在这种“理智”的环保观中,我们看不见一点“理智”的影子,透过冠冕堂皇的包装,我们只能看到一种莫名的“唯我独大”的霸气、一种为了一丁点的经济利益可以听任其它生物灭绝的可怕的漠视。
作者说,那些为不会立即对人类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的事进行的环保是“奢侈环保”,“奢侈环保”仅当只需很小的代价就能达到才是好的。可是,有什么与环保有关的事只需很小的代价就能达到吗?几乎没有。也就是说,作者对那些为不立即对人类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的事而进行的环保是不会支持的。
我们需要这样的“理智环保论”吗?这种“理智环保”,其实就是坐等环境恶化,直到等不下去了,大家都受不了了,然后齐心协力把某个环境问题缓解一下。一方面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另一方面,缓解环境问题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它产生的速度。有些问题,我们本可以把它遏制在萌芽阶段,可“理智环保”者偏要等到污染不可收拾时才出手。可以说,这种“理智”已经超越了常人的理解能力。
怎样的环保才理智?那就是被那个作者看作“感情用事”的环保的办事方式。要环保,就要热爱大自然,而不是把它看作我们“利用”的对象;要环保,就要把环境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而不是听任问题一天天扩大。这样的环保,才是真正理智的环保。
2、怎么执行环保法。
在8月26日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盛华仁在报告跟踪检查环境保护法律实施情况时说,“十五”时期环境保护的两个主要指标没有完成:二氧化硫排放量不降反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明显反弹。
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毛如柏也在有关环保法律实施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国的“十一五”规划已明确提出了环境保护目标,到2010年,包括单位GDP能耗要下降20%,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0%。然而,从今年上半年的执行情况来看这些任务完成得并不理想,两个主要污染物的指标不降反升。目前我国单位能耗上升0.8%,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上升6.5%和4.1%。(据中新网8月26日电)
在此,首先要为全国人大这次在环保问题上不护短、不隐恶,充分发挥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能,勇于触及热点、敏感问题,敢于说出实话、提出批评击节叫好。
问题被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直言不讳的揭示出来了。接下来的问题是:谁来为《环保法》执行不力负责?
从盛华仁和毛如柏两位领导提供的资料看,近年来全国环境持续恶化已是既成事实,由此可见《环保法》在执行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加速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环保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上级政府和下级政府、官方与民间、官方与企业、企业与民间争论的焦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不同利益方都有自己的一番道理。这并不奇怪。我们不必以环保的名义反对工业化进程,更不能许可或纵容以发展的名义肆无忌惮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各个利益群体有权主张自己的权利,但这要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必须认可大家都应该接受的“公约数”: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一项法律法规之所以成为社会群体都必须接受的“公约数”,这主要原于它自身的约束力和严肃性。有了约束力和严肃性,触犯者必将承担相应的责任,纸上无形的律条就变成了有形的高压线;失去了约束力和严肃性,律条变成空喊“狼来了”的小孩,这和一堆废纸有什么区别?
从得到的信息看,近几年来,不断有责任人因重特大污染事故引咎辞职,甚至也有高官为此滚鞍落马。对于环境保护来说,这是好事。不过,造成一两次重特大污染事故的责任人,应该得到惩处;而整个“十五”时期环境保护的两个主要指标没有完成、今年上半年两个主要污染物的指标不降反升,谁是这一结果的“有关责任人”?他们是否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执行《环保法》如此不力,与此密切相关那些的负责发展、环保的官员、那些地区行政首脑有没有失职、渎职的行为?作为全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有权、也有责任问问他们:你们是怎样履职的?他们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把问题直言不讳的提出来很重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究同样重要。
环境保护是发展应该支付的成本。而一个地区和一个企业的发展如果不注意环保,必然要让更大的地区、甚至全社会来替他们支付这一成本、或与他们“同流合污”。内在的“经济规律”,促使一些地方官员和企业老板敢冒风险去污染环境。你能排放我为什么不能?“和尚摸得我摸不得”?面上零散发生的个案,为如果得不到严厉的查处,则撞到枪口上的算倒霉,而更多的人会继续心存侥幸,如此,就是对继续污染环境者的变相鼓励和怂恿。
针对存在的问题,盛华仁副委员长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方案总结起来就是六个“狠抓落实”:一是狠抓思想认识的落实,二是狠抓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的落实,三是狠抓结构调整的落实,四是狠抓资金投入和有关政策的落实,五是狠抓法律法规实施的落实,六是狠抓环境保护责任制的落实。这六个“落实”都很重要。但这六个“落实”最终能否真正“落实”,最为关键的,还是“问责制”能否真正作为一项制度不打折扣持之以恒的得到落实。
让对“铁本”和“内蒙古火电”项目的处理成为常态,用打击犯毒和管制枪械的手段查处污染案件,把涉“污”案件真正当作违法犯罪去看待,尤其是要让有关责任人对自己的失职、渎职行为真正承担起法律责任,是确保“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境保护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