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一流谋士 《三國演義》十大謀士排行
《三國演義》十大謀士排行
關於《三國》中的謀士排行,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看法,足可見《三國》小說故事和人物形象的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以下是我的看法:
1.諸葛亮
其實他不是一個謀士,應該算得上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一個成功的軍事家。獻《隆中策》,未出茅廬而三分天下,助劉備由逆轉順,由弱向強,智取荊、益二州,三分天下已成,稱帝於西蜀。他規劃了蜀國的發展,讓其可以屹立在三國之列。七擒孟獲,六出祁山,這是他的功勞。
但是,凡事親力親爲,使他自己的生命過早的結束。劉備死後,他連年征戰使蜀國國庫空虛,經濟嚴重下降。蜀國成爲最早被滅的國家。
2.司馬懿
其實論聰明程度,他要比孔明還厲害。如果沒有司馬懿,諸葛亮可能就統一全國了。司馬懿最大的本事是堅忍。能輔三代之皇帝,能力可見一斑。
有大謀者能大忍,能大忍方能成大謀。說他是謀士不如說他是一代開國之君。但由於他曾事曹家,爲曹家出力,且曹有危急之時,又挺身而出,使曹家轉危爲安,就也列進謀士之列。
3.郭嘉
郭嘉是曹操最推崇的謀士,可惜死得太早。他對北方的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曹曾想將後事託負與他,可見對他的信任。在曹討伐烏恆的戰爭中,他獻計讓曹按兵不動,結果公孫與二袁自相殘殺,使曹不戰而勝,從而使曹統一了北方。
曹操在赤壁失敗後,哭郭嘉,一是對他懷念,二是對其他謀士的批評,三是感嘆郭死的太早,不能爲自己出謀劃策。可見郭嘉的作用了。
4.魯肅
魯肅在《三國》中看似描寫得很窩囊,其實他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戰略家。胸懷大局、胸懷坦蕩、以大事爲重,是大智若愚之人。他提出的“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剿黃祖,伐劉表,竟長江所極而守之”,“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的計策,都被孫權立爲國策。使東吳與魏、蜀成鼎足之勢。可以說沒有魯肅就沒有東吳。
也正是因爲魯肅主和,所以纔有了東吳的長久,不然光是赤壁之戰,東吳就不復存在了。後來呂蒙奪取了荊州,看似風光,卻也爲蜀漢和東吳滅亡埋下了伏筆。
5.荀彧
荀彧有“王佐之才”,曹操稱之爲“吾之子房”。曹統一北方他的功勞最大。他善於審時度勢,向曹操提出的“先固本”之策略,使曹操站穩山東,最終促使曹操建立了三國中最大的魏國。
對於曹操而言,荀彧更像是一個深居幕後的錦囊。雖未隨其南征北戰,但幾乎每一步,都有着荀彧在背後的出謀劃策。
6.賈詡
賈詡先從李榷等人,後投曹操,常出奇謀,對魏的建國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董卓被殺,李榷等人要逃跑時,他勸李榷等人“如跑一亭長能縛君”“聚人馬爲董卓報仇可勝”“即不勝走亦不遲”,結果李等進入長安。李等進京後,燒殺搶掠,賈認爲不可同謀,又投張繡。在張與曹的戰爭中又是賈出奇計使張獲勝。投奔操後,他多次爲曹操出謀化策,對曹操的勝利,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在官渡之戰中他起的作用更大。可以說,這場戰爭曹操獲勝同他是分不開的。
他對曹氏集團的最大貢獻是,使曹丕登上帝位。曹丕稱帝,使曹氏集團得到了穩定,沒有出現象袁紹死後,袁氏集團的結局。可見,對魏的建立,賈詡所起的作用之大。
赤壁之戰,曹操慘敗,脫口而出奉孝怎樣。其實他倒應該後悔沒有聽賈詡的勸諫。
7.陸遜
陸遜有獨特的戰略眼光,又有政治頭腦,出將入相都顯示出超人的才智。關羽萬人敵,威震華夏,卻在他與呂蒙合計下丟了腦袋。劉備一代梟雄,在夷陵也成了他的敗軍之將,最後死於白帝城。他使蜀國從巔峯上直落而下,實現了吳“竟長江所極而有之”的有利局面,使東吳立於江東。
8.田豐
田豐的謀略不亞於張良、陳平,只可惜袁紹不聽他的計策,而導致失敗。他能料勝敗,官渡之戰未開戰時,他就料到袁必敗,可見他的遠見。曹操聽說田豐未隨而來,竟然大悅,言紹必敗,可見田豐的智謀過人。他能料生死,說袁勝或許可以放他,袁敗必殺他。可見,他是知人的。
9.龐統
《三國》說臥龍鳳雛,得一而得天下,可見兩人才智在伯仲之間。龐統一手策劃了益州之計,使劉備取得了益州。只可惜在益州他中流矢而死。最後事實也證明他的英明。蜀國能生存長達半個世紀,正是以益州作爲根據地的。而取得益州龐統的功勞也是最大的。
10.徐庶

按《三國》所寫,其實徐庶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甚至可以與孔明相提並論,書中出場出的幾條計策也很亮眼。只是因行孝道,讓一衆謀略沒有了用武之處。